倾吐抱负 自宽胸怀──也谈《岳阳楼记》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吐抱负自宽胸怀──也谈《岳阳楼记》的主题
倾吐抱负自宽胸怀──也谈《岳阳楼记》的主
题
关于《岳阳楼记》的主题,自这篇旷世雄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就有多种说法。
如“抱负”说、“规箴”说、“歌德”说、“共勉”说等。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袭用原统编教材和分编型教材的观点,取“抱负”“规箴”两说。
品读《岳阳楼记》,参读《宋史·范仲淹传》和《宋史·滕子京传》,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裁定主题似有商榷之处。
似呈愚见如下。
一、倾吐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一位兼具将相之才的政治家和文家家。
其文韬武略和宏大抱负,不仅泽被当世,而且也惠及后人。
他出身贫苦,“少有志操”,真宗祥符八年(时年26岁)举进士及第。
他的宦海生涯,有“进”有“退”。
“进”则忧其民,“退”则忧其君,到仁宗庆历六年写《岳阳楼记》时已58岁,已被贬谪多次。
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始终都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
在谪守巴陵的同科进士好友滕子京送来《洞庭晚秋图》,并函请为重修的岳阳楼题写《岳阳楼记》时,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就像开闸的潮水一般奔涌出来。
因此,《岳阳楼记》的倾吐抱负,不是作者对未来人生的展望,而是对过去人生的回顾,是对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实践的精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必然反映。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不结私敌,所论“盖国家事”,“论天下事”时总是“奋不顾身”。
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尚奢侈之风。
章献太后拟建太一宫及洪福院,范仲淹直谏:“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民心、合天意也。
”主张“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
江、淮、京东等地发生蝗灾,范仲淹“请谴使循行”,仁宗不准。
范仲淹犯颜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在戍边的军事行动中,范仲淹也多次违背仁宗皇帝的旨意,而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既巩固了边防,又臣服了羌人。
作为政治家,范仲淹深知“久安之弊,非朝夕可改”,但仍然于庆历四年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条政治改革建议。
这十条政治改革建议是:明黜陡、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触动了保守势力的根本利益,“谤诽日盛”,范仲淹终被罢夺参知政事,贬放邓州。
而《岳阳楼记》正是作者居官晚年邓州任上的杰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贯穿了作者的一生。
二、自宽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他一生胸襟开阔,革新务实,光明磊落,不计进退。
《岳阳楼记》的处处景语,无处不展示着作者那旷达的胸襟和恢宏的气
度。
综观范仲淹一生,的确是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居官38年,平调、升迁和贬谪的职务共50余项,自辞升迁三次。
一次是由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改任邠州观察使,他认为改任不利于和羌;一次是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他认为军出无功,无功不迁;还有一次是改参知政事,他认为不能因谏官而执政。
这种善待升降、积极用世的旷达胸襟古今罕有。
范仲淹胸襟旷达与他38年的勤政为民是分不开的。
首先,“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所论盖国家事”。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听政,仁宗皇帝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力谏,并上疏请太后还政,被贬为河中府通判。
章献太后死后,百官多批评太后政事,他说“宜掩其小放,以全后德”。
宰相吕夷简执政,百官多出其门。
范仲淹上《百官图》讥切时政。
在建都论争中,被贬知饶州。
后因边患范仲淹被起用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仁宗皇帝要他与宰相吕夷简“释前憾”,他说“所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
其次,“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
范仲淹在废郭皇后事件中被贬睦州,后迁苏州,时苏州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民田不得耕”,“范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入海”。
知越州时,因老百姓远送税租辛苦,请在鄜城驻军就地取用税租。
元昊
反叛时,胁羌滋事。
范仲淹“以诏书犒赏诸羌”,立约使其臣服,消除了边患。
王伦反叛淮南,州县大多失守,仁宗皇帝要诛杀失守的官吏。
范仲淹劝谏说:“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救了这一批失守州县的官吏。
在参知政事任上,范仲淹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措施,“裁削倖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终因触怒保守派的根本利益。
“谤诽浸闻于上”,恰边关有警,范仲淹自请行边。
在鄜州,“招还流亡三千余户”,免去他们的租税,把官府卖酒的专利还给他们,还请免去府州的商税,稳定了民心。
第三、无功不受禄。
边将葛怀敏兵定州,贼兵劫掠潘原,关中震恐。
范仲淹提兵6000里驰救,惊退敌兵于塞外。
仁宗皇帝嘉其驰援有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
他认为“军出无功”,“辞不受民”。
参知政事王举正懦弱无能,欧阳修等鉴范仲淹有相才,请罢王举正而用范仲淹,他说:“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受,愿与韩琦驻守边防。
第四,“汎爱乐善”。
范仲淹为秘书阁校理时,常用自己的薪俸款待四方朋友。
聚会时,诸多朋友都更换新衣服,而他仍是旧装。
做了大官,家里没有宾客,就不做两道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仅能度日,在家乡则置义田千亩,用以救济族中穷困的人。
无论是官居,还是为政,范仲淹都做到了心无余憾。
虽然屡遭贬谪,但仍苦苦索求。
因此,从《岳阳楼记》天高地阔的
境界中,流动出的自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宽胸怀的警语。
三、“规箴”说、“歌德”说与主题无涉先看“规箴”说“规箴”说的主要依据是范禹偁的《过庭录》,而《宋史
·滕宗谅传》却与《过庭录》的记载相反。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一类型人物,只不过是才情略逊于后者而已。
滕子京名滕宗谅,河南人,子京是他的字。
他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范仲淹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滕子京一生“尚气,倜傥自任”,但为政却是不错。
一是善政。
谪守岳州时,只一年工夫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二是“好施与”,死后身无余财;三是“兴学”,以湖州最盛,桃李遍布江淮。
他在每一个官任上,都有惊世骇俗之举。
做殿中丞时,皇宫失火,仁宗皇帝诏劾究查,他上疏劝止。
他说“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并针对章献太后听政用事的情况,说“国家以火德王,天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力劝太后还政。
知泾州时,元昊谋反,城中兵少,滕子京把数千农民组织起来戎服守城。
又募智勇之士侦察敌情檄报比邻郡守。
退敌后,将定州阵亡将士造册祭奠,并厚抚其妻室儿女。
御使梁坚劾奏滕子京在泾州任上费公钱16万贯。
这16万贯钱大部用之于“犒赉诸部属羌”,有一些馈赠“游士故人”,滕子京个人不曾占用一分。
为不连累受钱者,他焚烧名册隐其姓名。
像这样一位敢于上疏言事,有胆识、有善政、有负责精神的
人,“规箴”之意缘何而起?因此,范禹偁的《过庭录》是不足信的。
四、再说“歌德”说
滕子京谪守巴陵仅一年,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在范仲淹看来,虽属高兴,但为意料中事。
仅因这点政绩就为其歌功颂德,未免显得范仲淹有点浅俗。
好的政绩,对范、滕二人来讲,只是为官应应做的事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岳阳楼竣工典礼上,滕子京千里迢迢向范仲淹索取的只是一篇捧场文章,岂不掉了二人身价?因此,滕子京的政绩只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诱因,而真正打动范仲淹的是重修的这座岳阳楼。
因此,把《岳阳楼记》的主题归结为“歌德”说,不仅与范、滕二人一生修为相去甚远,就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身也是大相径庭的。
笔者认为,《岳阳楼记》的主题,既不仅是“抱负”说,也不应是“规箴”说,而应是:倾吐抱负,自宽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