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MO,M1,M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不变,利率必变;汇率利率不变,通胀必变;汇率利率通胀都不变,资产价格必变;汇率利率通胀资产都不变,人心必变。

关于经济学--MO,M1,M2
Maya选Macroecnomics做core unit,开始了漫长的宏观经济之旅.小丫头在开学之初信誓旦旦,期末如果考了两个Distiction,两个Credit,就要买个lv做奖励.
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迹终于出现,早上居然一本正经看起财经新闻.然后还很认真的问我一些基本的宏观概念,关于金融货币M0,M1,M2.我还在酣畅淋漓地睡懒觉,她在一边不停地
摇我.
"姐,你去年考HD,第一名嗯.肯定都知道......"
两个字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后悔,她分明是假借学习之名,打扰我和周公的美丽约会.怎么会鼓动她去学宏观经济学?无奈,只能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承担后果.
比起金融,其实我更加喜欢经济学,尤其宏观.很多同学都调侃我,不像个女人,怎么会喜欢如此枯燥乏味的理论?我选择沉默.课间的时候,总是很多同学侃侃而谈经济金融,我也总是沉默,经济学是一切的基础,读了六年的金融,我现在却越来越胆怯,发现自己越来越渺小.我只能说我还是说个初学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还梦想,能够在若干年后去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所以我平时很关注宏观经济政策.一回家,就是打开新浪的财经版,有时候会有些无奈,中国的财经记者的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干脆看陆透社的了,/,顺道练下英语,当然还有我最爱的http://www. /.
记得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
M1=现钞+支票;
M2=M1+储蓄存款。

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为了更加准确地向好学的Maya同学解释清楚概念,我把我前阵子收藏的一篇文章贴给她,让她自力更生去.
------------------------------------------------------------------------
中国的货币分类体系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

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

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

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

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

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
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政府发放的购物券应该算是把政府的M2发放到M0领域了吧。

信用卡透支购物后,就到商家的M1里了。

然后消费者要用自己的M2还。

1\居民的储蓄存款中应分为活期及定期.M2中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全部活期及定期,还是只有定期,
但是又有点说不通了,为什么居民的活期不算在M1里面;
2\同学们的证券保证金为什么算在M2中,这是否影响判断呀!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划分为 M0、M1、M2、M3四个层次;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 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
M2 -- 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 M2 之差是准货币。

=======================================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

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

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

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

但我们多年了的M 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

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

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

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

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

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何谓M1、M2?︰ M1是指居民持有的货币及银行的活期存款,而M2是指M1及银行的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存款证。

M1与M2变化显示︰当M1增速大于M2增速,股市多向好,惟当M1增速开始回落,则需留意股市有见顶回落的逆象。

而M2不断上升,并大幅拋离M1之时,当M1开始回升,熊市便有机会见底。

内地不断打出救市组合拳,为振兴经济注入强心针,亦同时激活低迷已久的股市。

市场普遍看好A股的上升势头,部分散户甚至认为A股已回归牛市。

其实最近公布的货币供应量(M1与M2)之变化可揭示股市升跌的玄机。

众所周知,股市升跌与资金流向息息相关。

当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在买盘积极推动下,股市多向上,反之亦然。

由于内地股市较
封闭,外资较难参与A股市场的买卖,故进入股市的资金与本地货币供应量(即M1与M2)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指出,透过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助判断股市的升跌。

昨日人行最新公布,09年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9.6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8.79%,增幅比上年底高0.97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52万亿元,比去年增长6.68%,增幅比上年底低2.38个百分点。

本文试从M1、M2的变化看A股走势:
M1增幅>M2增幅:股市多向好当M1增长速度较M2增速为高时,反映市民/企业把增加持有活期存款或现金,由于市场认为定存息率回报逐渐逊色,市民倾向把资金投放于股市/楼市,而企业亦加大投资金额。

这时因入市资金多了,成交继续处于高水平,自然有利股市向上。

M1回软:股市多下跌然而,当M1增速大幅拋离M2时,投资者需小心这或是见顶的先兆。

由于这反映投资风气过盛,这时股市或已进入接近疯狂的状态,过高的股价已远远拋离公司合理价值。

部分投资者开始从股市急升中醒觉起来,急急撤出股市,部分由股市流出的资金回流至回报较稳定的定期存款,令M2开始不断上升,M1增速则开始回落。

配合市况而言,当M1不断地大幅回落,而股市亦疲不能兴,大市则有机会进入熊市。

如07年8月份M1按年增长22.77%,是自01年以来的新高,其后便反复下挫,最新公布M1增幅仅有6.68%。

同样,观察上海综合指数亦于10月16日创下6092点的高位后急速回落至。

M1回落与指数下挫的表现亦颇为吻合。

而中金的研究报告亦指出,股市与M1增速的关系颇密切。

从图中可见,M1与名义GDP之差若是正数,上证综合指数普遍造好,相反差距是负数,股市表现亦只是一般,只有98年、01年至03年例外
M2增幅>M1增幅:熊市多见底尹立中指出,当M2不断上升,且其增幅大幅拋离M1之时,熊市有机会见底,此时若配合M1增速重拾升轨,熊市便正式见底回升。

经历过一浪接一浪的跌市后,投资者对股市的态度愈趋悲观,亦会分批退出股市,缺乏投资机会下,将手上的现金存入银行,遂令资金会从M1流至M2的存款之内,故M2的增幅开始拋离M1。

另外,于经济低迷时,政府亦倾向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如下调存款准备金,令银行体系的资金多了。

资金充足下令借贷利率有下调空间(或人行多次减息),大大减低借贷成本,这时经济虽或仍处低谷,但在复苏指日可待的预期下,将会吸引企业进行新的投资。

此时,股市虽于低位徘徊,但由于股价已处极低水平,加上市场会对企业新投资有所憧憬。

另外,亦基于M2内的存款充裕,资金成本偏低,或开始吸引一些长线资金入市。

因此,不论从企业角度或是投资者角度,当M2拋离M1,造就了一个低成本的投资环境,资金充斥市场亦将会慢慢带动经济各个领域,故此这可能是熊市见底的先兆。

---------------------------------- M1回升:股市多回升踏入05年,内地M2的上升的幅度开始拋离M1的增幅,直至06年初,M2的增幅逾19%,而M1的增幅只是逾10%,是熊市见底讯号。

其后,M1的增速急刻上升,反映资金已由定存领域流至现金或活期,并进入股市,A股亦由06年初千余点的水平急涨至07年末的近6,000点。

只宜作入市参考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的报告中统计了近十多年内地股走的走势,当中发现每当M1比M2低,尤其是两者差距超过5个百分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重临,而M1高M2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便会结束,熊市则
会到来。

参考过往内地股市历史,如05年至06年M2增速远大于M1(最多相距约8.7%),当M1见底回升后不久,上海A股亦回升。

而07年M1增速与M2增速的差距最多为4.68%,亦接近5%,同样,当M1增速拋离M2后见顶回落后不久,股市亦向下。

从往绩可见,M1与M2增速之间,与股市的确存在关系,但至于是否一定相距是5个百分点,则仍有待商榷。

需留意其它因素不过,读者宜留意,M1与M2只是反映资金流向的其中一个指针,M1增速远超M2未必代表股市一定会见顶回落,同样M2增速远高于M1亦未必一定代表股市会见底回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宜作入市参考,不宜以此为入市的唯一准则,投资者需同时留意各方因素是否利好股市发展。

﹏﹏﹏﹏﹏﹏﹏﹏﹏﹏﹏﹏﹏﹏﹏﹏﹏﹏货币供应有四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应大致可分为M0、M1、M2及M3。

M0:居民持有的货币(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M1:居民持有的货币+银行客户的活期存款。

M1又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

M2:M1+银行客户的储蓄及定期存款,以及由银行发行的可转让存款证(由非银行持有)。

M2又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

M3:M1+M2+有限制牌照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的客户存款,及由上述机构发行的存款证(由非银行持有)。

从M1与M2的定义可见,两者的差异只在于M1不包括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因此M1与M2增幅的差异,应由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变动所引起。

﹏﹏﹏﹏﹏﹏﹏﹏﹏﹏﹏﹏﹏﹏﹏﹏﹏﹏什么是M0 M1 M2 M3 L货币供应量?我们在研究金融市场时,常常提到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它们是什么意思?首先谈谈什么是货币供应量(英文Monetary Aggregates) :它是计算具有不同变现能力的货币数量,表现货币总体结构的指标。

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 M3---M2+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 L----M3+各种有价证券在这三个层次中 ? M。

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M3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硬币,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欧洲央行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来衡量通胀的压力。

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

政府是不发放货币的政府是为央行发行的货币提供信用担保相应的获得铸币税收入但是铸币税收入是隐形的他是通过政府指令央行替他偿还国债来冲销的。

央行向社会发放货币大致有:印钞厂印发的现金纸币资本项目下的票据和银行券发行 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 M2 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

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

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
M2为框架体系。

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

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

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

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

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

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

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