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五章 综合练习 旧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据此回答1~5题。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特点是
①极力提高君权②竭力削弱相权③首先集中军权④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力。

宋朝是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就在于解决武将割据称雄的局面,削弱地方的权力。

而提高君权和削弱相权是历代封建君主都采取的措施。

另外,从题目的备选项来看,题目所给都是两项,因此选择时应采取优选法,首先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③④。

答案:B
2.北宋负责监察地方行政的是
A.知州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答案:D
3.北宋削夺地方财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宋削弱地方权力几项措施的理解能力。

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局面的重演,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使其互相牵制;为了集中财权,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直接运送中央。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财权”这一关键词。

答案:C
4.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
B.重武轻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答案:D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的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充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能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虽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一,防止了地方割据,却导致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臃肿,造成人浮于事。

本题中,C项与题意不符合;A、B两项属于同一层次的内容,是造成冗官、冗兵的直接原因。

答案:D
北宋中期,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据此回答第6题。

6.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
A.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分析: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方田均税法直接涉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答案:C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

据此回答7~11题。

7.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宋②辽③西夏④金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④③①②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辽建国时间是916年,北宋建国时间是960年,西夏建立时间是1038年,金建立时间是1115年。

答案:B
8.未曾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
C.蒙古汗国
D.金
答案:C
9.辽统治者采取的“蕃汉分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收揽了汉族人民的民心
B.保护了契丹传统的民族文化
C.巩固了契丹在中原的统治
D.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落后的征服民族总要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所同化,契丹征服者面对着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比自己先进的汉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双轨统治,这实质上是承认了汉族先进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加速了契丹民族的封建化,从而也就加速了整个中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答案:D
10.下列关于宋元时期历史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北宋实现了全国统一
C.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答案:B
11.对蒙古征战的正确评价是
A.给沿途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客观上有利于东西方文化交流
C.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据此回答12~14题。

12.蒙古汗国和元朝在统一过程中,先后攻灭了
①辽②金③西夏④北宋⑤南宋
A.①②③⑤
B.③②⑤
C.②③⑤
D.②①④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先后”这一事件限制语。

答案:B
13.宋元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有
①在全国统一的基础上实现②部分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正在消失,被称为“汉人”
③外来民族与国内民族融合成一个新民族④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4.藏文史《萨迦世繁史》说:“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会于八思巴。

”这段史料表明
①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统治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作元朝的一个行省④西藏成为元朝管辖下的行政区之一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从题干所给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八思巴是代表元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的,因此,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答案:D
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据此回答15~16题。

15.将我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是
A.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
B.敢于冒险的航海家
C.善于经营贸易的阿拉伯人
D.中国皇帝派往西方的友好使者
答案:C
16.这一时期,能代表我国当时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郭守敬的《授时历》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宋太祖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结合唐中期以来的史实,分析宋太祖产生这种忧患意识的社会原因,并说明他是如何消除的?其结果如何?对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战乱不断,使唐政权名存实亡,以后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地方军权、司法权和财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一措施的实行产生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军费和官俸的开支越来越大,政府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地方割据势力会大大削弱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会造成封建政府的财政危机,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的。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逐客令》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行之,
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注:王安石,字临川)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害百姓,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

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异同。

(3)从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1)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

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2)同: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后来都失去了皇帝的支持,变法的倡导者被迫害,但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异:最终结果不同。

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下台而被废除,最终是失败了。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改革必然触及某些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因此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要付出代价;改革要取得成功,还要用人得当,实施得法。

19.北宋科学技术有何突出特征?其中三大发明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这些发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特征:具有开创性和开放性;具有实用性;领先于世界。

社会条件: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伟大发明在当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宋文化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要求,促使毕升发明了
活字印刷术;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也得到了发展,促使指南针用于航海;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及其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导致的。

20.试从政治、民族关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评述宋元时期的历史特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的再现和理解,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全题两问,实际是五个求答项目,第一问要求回答的是“政治格局”的特点,不要误答成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第二问的四个方面的影响,都要以这种政治特点为出发点,说明这些影响是由这种政治特点产生的。

因此,能否准确地概括出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1)封建国家经过长期分裂归于统一:这一时期,开始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其后是辽、宋、夏、金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最后由于蒙古族的勃兴,元朝统一了全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北宋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元朝行省制度影响重大。

(2)这一时期,国内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接触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突出表现是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不断汉化,到元朝时已被称为“汉人”。

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3)科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沈括的“十二气历”、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出现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