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之公保含烟创作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分手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予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厚.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发明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分歧,在分歧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厚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分歧的意蕴:幽美、自由、纯真、美好、永恒、凄凉、悲凉、离合悲欢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分歧意蕴,形成分歧的审美意境,衬托出诗人们的分歧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聚.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毛病.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悲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溢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生动,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静态的形式呈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呈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予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予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土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卦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深思,展开
遐想,发作缱绻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土、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收回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抬头思故土.”,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进程,不单人们很容易了解,而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历分歧能够发作的感情上的隔阂,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少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予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年夜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不幸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
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往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辨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衬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
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概略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年夜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年夜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高扬,平野宽广;月随波涌,年夜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年夜江,残酷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鳏寡孤独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幸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现象.这两幅现象虽美,但一个“不幸”提醒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景色固然壮阔,然已近傍晚;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别离了.
3、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呈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觉得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衬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持久和渺
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持久,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勾魂摄魄.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织,物是而人非.本诗概略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树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很多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风光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风光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分歧的诗人,分歧的环境,各有分歧的感受,都把自己共同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分歧的吟月诗词.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传播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呈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芒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凄清、悲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呈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衬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
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分歧的中央,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喜闻乐见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年夜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今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转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卦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纵情赏月之际,会不由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辨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
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辨别、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
附:高考满分作文
守护心中的月亮
漆黑的夜,迷茫的旅途,是什么让我们还残留着黑暗的希望?
行走人间,纷乱的世事,是什么指引我们不偏离世间的正途?
是月亮,是如水的月光,拥抱了黑黑暗争扎徘徊的众生,为你我流淌出身命的畅想.
是品德,这心中的月亮,拨散开心头密存的阴云,为人们点明前行的方向.
然而面对着活动之后的狼籍满目,打量着那些被人们摧残后的奄奄一息的花朵,我们的心被刺痛了.当传承了千年的谦让、礼貌、尊老爱幼种种美德已伦落到需要物质的奖励与安慰才华再次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我们心中的月亮已失去了心中曾有的光芒,她正暗然神伤.
千年前她曾那样耀眼.
还记得那河边洗耳的身影吗?只为一身洁白,还曾有人
那样的活过.他心中的月亮一定被洗的纤尘不染,那光芒才有了穿越千年的不朽力气.
还记得那持竿掉臂的洒脱吗?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者如斯,他心中的明月,浸满了小人的追求与胸怀,于是在盈盈的月光中,他回绝权势媒聘,是那样坚决,那样无悔,而他心中自有明月.
那样的时代,呈现了小小的孔融,呈现了千千万万修身养德的小人.品德的力气是那样的刚强,那心中的明月就是悬在日日自醒的小人头上,悬在为父母暧床的孩子头上,悬在奔丧守孝的哀思之上...
...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我们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拥有了安宁富足的生活,一路走来看似硕果累累.然而,不经意间,你我似乎都遗失了一丝美的月光,一点品德的力气.
温总理说:如果我们有比平地还要高尚的品德,有比年夜海还要广年夜的原谅,有比爱自已还要广年夜的泛爱,那么我们国度就是一具有肉体文明和品德力气的国度.
这需要每团体都反思自已,去追寻自已心中的那轮月亮,看看是否还清澈,是否还明亮,当千千万万轮明月在你我心中点亮,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品德的力气.
也许,只要那友善的一笑,只要那真诚的一扶,只要多体谅一些他人的处境,多尊守一些品德准则.
让我们每团体都守护住心中的月亮,让美丽的品德光芒在你我一举手间,洒满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