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东北坡耕农田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水土氮磷保持农作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成果——东北坡耕农田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水土
氮磷保持农作技术
技术开发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成果简介
保护性土壤耕作原理、植物篱原理和垄作区田技术原理三结合。
保护性土壤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其核心技术涉及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植物篱是无间断式或接近连续的狭窄带状植物群,由木本植物或一些茎干坚挺、直立的草本植物组成。
植物篱是一种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分散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入渗和拦截泥沙等多种功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均显著。
植物篱具有一定的密集度,在地面或接近地面处是密闭的,可减少6%的地表径流和75%的泥沙。
垄作区田是在缓坡地或旱塬地,在沿等高线翻耕时,加深加宽沟垄,并横向修筑土档,使田块形成小区,就建成了垄作区田,垄作区田可以增加拦蓄雨水能力。
本技术不仅解决了横垄种植区田,而且也解决在顺垄种植情况下,技术应用范围扩大。
工艺流程
1、植物篱埂技术
由于东北农田表土疏松,土埂容易被降雨冲垮,因此,筑埂的同时在土埂上种植苜蓿、三叶草、或大豆,筑埂应适时早进行,在雨季来临之前地上部长高8-10cm。
种子应播在土埂的两个侧坡面的中部,以提高护埂效果。
在植物根系的保护下,土埂稳定性大大提高,抵抗踩踏能力增强,控制水土流失功能得到大大提升。
另外,长期轮换筑埂与种植豆科植物也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
2、顺坡垄作筑埂技术
顺坡垄作筑埂适宜间距应大于1.5m,小于1.5m间距的应改为横坡垄作,对应的坡度为6度(10.5%);筑埂间隔小于0.7m为不适宜筑埂,对应的坡度为12度(21.3%);3-5度(5.2-8.7%)为次适宜筑埂坡度;小于2度(3.5%)为适宜筑埂坡度。
3、横坡垄作筑埂技术
由于绝对横坡垄作很难,因此,横坡垄作筑埂也是必要的,筑土埂有助于护垄,预防大暴雨冲垮。
横垄两端筑埂,向内间隔5米,筑埂2-3个;中间地带间距8-10米。
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在横坡垄作中出现顺坡情况时,在横坡与顺坡链接部分筑埂分割,横坡一端采用前述技术,顺坡一端根据坡度选择合适的间距筑埂;在坡度大于13度且坡长大于5m,位于地头改为横坡垄作;坡度小于13度位于中间
地带小于5m采用人工加高垄高。
4、机械筑埂技术
顺坡垄作情况下,采用机械筑埂的坡度不超过6度。
一方面机械磨损与油耗大幅度增加,机组的生产率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拖拉机轮子附着力降低,耕作和深松时较为困难,机械稳定性降低,作业危险性加大。
尤其是后轮承重在50%以下的拖拉机更为严重。
因此,大于6度的坡耕地不宜机械筑埂,最好是横坡垄作。
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技术的示意图如下。
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技术的水土保持效果很好,坡底下沿带没有水土流失冲刷痕迹,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对照。
适用范围
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水土氮磷保持农作技术在坡度8-15º之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佳,随坡度增加生态效益增加,经济效益下降。
不同坡度、垄高、筑埂间距及拦截降雨量关系见下表。
表不同坡度下的筑埂间距及拦截降雨量
典型案例
应用单位:黑龙江方正县农技推广中心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2016年,该技术在黑龙江方正县德善乡示范面积13公顷,在土埂上种植苜蓿等,在苜蓿根系的保护下,土埂稳定性大大提高,抵抗踩踏能力增强,控制水土流失功能得到大大提升。
长期轮换筑埂与种植豆科植物也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
植物篱埂垄向区田技术的水土保持效果很好,坡底下沿带没有水土流失冲刷痕迹,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对照。
但主要问题增加种植成本,主要表现为人力成本,在种植效益不景气情况下,需要予以适当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