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管理企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管理企业
《企业活力》2011年第2期作者:王昕杰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等文章,随后又提出系统工程可以分为工程系统工程、企业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和军事系统工程等十几门应用系统工程。

1980年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迅速推动了中国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现代企业管理涉及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代企业内部的各种联系和构成特点,并以此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更便于企业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各种要素所构成。

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信息这六大要素,是构成企业系统的基本要素。

这六大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按其功能可归成五种基本的运动流,即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经济流和人流。

如何通过企业管理,使“五大流”协调一致,正常运转,以实现企业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实践。

它既涉及“物”的因素,也涉及人
的因素;既涉及“硬件”,也涉及“软件”。

做企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看1+1是否大于2。

系统工程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1+1>2,就是优化,求得最优的效果。

运用系统工程管理企业其基本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另一方是在既定的任务下,如何使用较少的资源来完成。

重视还是轻视运用企业系统工程管理企业,企业的经营效果会明显不同,自觉地应用系统工程的原则指导企业实践,企业就会在生产经营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反之,忽视系统工程的研
究和应用,企业就会处处被动,受到制约。

系统工程的方法有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两部分,其技术方法是指能对系统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如投入产出法、关键路线法、线性与非线性规划、网络技术、排除论、库存论、数理统计等;系统工程之真谛是其思想方法,即全面掌握问题,以适应目的为目标,合理地组合一切要素,提出较为接近目标的解决方案。

它着眼于创造新的组合,而不是创造新的材料或设备[2]。

如果说最优化原则是整个系统工程论的主线,其他内容的确立都以最优化为目的,那么,系统思想则是整个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其他内容都可视为由它派生、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化,也是用系统理论指导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实践。

其中最主要的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即系统思考,在系统思考
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应用。

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以最优化状态进行,就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对企业进行研究、分析,系统地为构成企业的各组成单元、各层次设置合理的、协调的、以系统效果最佳为目的的功能体系、目标体系和措施体系,并推动其实现在实现过程中还需动态地跟踪、反馈和调整,并及时加以修正和
提高。

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管理企业,实践中也就是要注意用六种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

一、整体的、优化的观点
优化是系统工程研究的基本原则,贯彻系统工程的始终,即最优地提出问题,确定最优目标和价值准则,选择最优方案,并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决。

系统工程的全部内容,包括思想体系中的其他原则和全部步骤体系和方法体系,目的都是实现某一方面的最优化,都是为最优化而确立的。

这个最优是指整个系统的效果最优,不是指某一个环节最优。

关键是配置好系统的结构,使1+1>2。

在子系统或单元上,可能要增加投入,提高成本,或提高劳动强度,但是整个企业的经营效果必须是最优的,如果整个企业的投入大于产出,那就背离了系统工程的目的。

在系统观念里边最重要、最有特色的还是总体或整体观念。

一般来说,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单元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作为系统工程所追求的功能是1+1>2,如果1+1=2或者1+1<2,那么系统工程就失败了。

系统的总体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单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单元之间的统一性、配合性和均衡性。

有的系统中各个单元并不都是最优的,但系统却有最优的特点,原因在于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结构,重视发挥结构效益;有的系统每个单元都很优,但是系统的总体性能却比较差,原因也在于结构排列不合理。

中国的制造业长期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重要原因也是产业链结构排列不合理,重新整合产业链就要有整体的、系统的观念。

不能只停留在低端制造环节,单纯搞产业升级进口新的设备和打品牌战略,要做产业链整合,只有做了高效整合以后才能掌握定价权,降低成本,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二、综合分析的观点
既要分析单元构成,又要分析结构,分析产生的功能。

企业的生产流程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各个工序紧密相关,也可比作一个木桶,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最后必然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可能是由于某一个环节造成的,就像一条铁链,先是某一个环节绷断,然后导致整体绷断。

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每一个环节,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当某些薄弱环节的瓶颈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变成企业大木桶上最短的木板时,就会制约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此时,找出并加长最短木板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作用就不是1+1=2,而是1+1>2、3、5……整合整个产业链如果没有综合分析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动态变化的观点
一切系统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都有输入、输出和转换过程。

系统的这种动态性是实现其功能和目标的重要条件。

企业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随着企业人员进出,设备更新等,都会使单元素质发生变化,企业系统也就发生变化。

在单元素质变化的时候空间也变化了。

管理企业就是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化的问题。

过去30年中国的制造业利用廉价的土地、人力成本优势,特别是广东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承接大量的港澳台制造业,实现了惊人的经济腾飞。

在世界经济比较好的状况下,国内企业只要生产出廉价的东西,就不愁销售;很多企业无心提高附加值、无心产业升级。

但这一切正在改变。

次贷危机抑制美国消费,对出口市场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相关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依托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中国外贸经济正面临三大压力:成本提升、反倾销、能源紧张。

能源和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资源和能源价格上升成为长期趋势。

企图继续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难以成功。

企业必须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

企业应在整合产业链、优化技术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管理等方面形成新的
竞争优势。

四、功能性的观点
系统具有功能,而且具有有别于要素的特定功能。

这种特定功能使系统具有区别于他系统的个性,根据系统的功能,可将某个系统作为特定的系统识别出来。

系统的功能体现了一个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系统的功能是以系统的结构为基础的,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不同,系统的功能就不同;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相同,但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

系统中各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同样可以改变系统的功能。

同样两个厂,有同样的车间、同样的设备,但它们的组织结构不同,或者使用的原料结构不同,或者是设备配置的结构不同,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生产能力的大小,生产产品的好坏,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高低,很多原因是企业内部结构的反映。

结构的不同会大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

因此,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它具有新质的规定性。

如中国长城铝业这个系统,它投入的是矿石、煤等,最后产出的是氧化铝和铝锭,即通过加工和经营,得到了利润,税金交给国家,职工也得到收益。

但是作为子系统或单元的并不是这样,整体功能不是每个单元的功能,也不是这些单元功能之和,开矿与炼铝不能相加。

当前中国经济外向依存度很高,GDP的60%以上是进出口,经济衰退中,这些行业经济回落速度最快,倒闭的企业也最多,现在中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就不是1+1=2,而是1+1>2。

因为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质的变化。

五、层次性和有序性观点
系统是有层次的,所谓层次性,是指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每一个系统都是由子系统组成的,而它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企业的第一层次是总厂或公司,以下依次是分厂、处室、科室、工段、班组等,如果把一企业放到全国系统看,它又成为全国行业系统的一个部分或子系统。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条件下,企业生存必须站在世界和全国的高度之上,了解、掌握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这才能找到有效应对的办法。

把握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可以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和管理企业提供一条基本途径:或者由整体到部分不断具体化,或者由部分到整体逐步一般化。

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任何企业的内部的要素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和组合。

企业系统的有序性愈高,结构也愈严密。

违背了企业内部的规律性即有序性,优质的产品就不可能生产出来。

六、适应环境的观点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即高阶系统之中。

一个系统改变环境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必须考虑外界变化的现实,自觉地适应环境。

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必须适应市场等环境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企业才会富有活力。

最典型的是产品要适应市场,产品走俏,就要加快生产增加产量;遇到市场疲弱就应该调整产品结构,多生产一些其他产品,如果国内市场上滞销了,而在国际市场上有条件,就要赶快开发有竞争能力、能打进国际市场上的产品,这样的企业才会具有竞争力。

当前,就是要积极关注中央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等有关政策和措施,从中央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政策中发现新的商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