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4 《竹》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桥画竹,意在法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竹》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竹》是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本单元以“花之君子”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花之精神,品味花之深层意蕴,给予学生以情趣的陶冶和生命的体悟。
本单元的前几篇文章均以“莲文化”为主题,本文另辟蹊径,选取意象“竹”,叙述了作者自己作画的经历,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终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叙事简练,语言朴实,如“晨起看竹”“遂有画意”,寥寥数字,就把看、赏、画的过程描绘出来了。
文章意蕴丰富、技法高超,是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优秀教材。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速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产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全过程的态度、方法。
在想一想、议一议、比一比的每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
1.有见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
2.领悟内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3.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郑燮。
2.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
3.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新课导入播放郑燮竹画。
2.课前学生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郑燮和竹文化。
(学生活动)
3.做一份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过程】
一、赏——竹诗词之美景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轻音乐,展示郑燮竹画美景,同时附上郑燮的《竹石》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使学生融入在一片清新、静朗的氛围中,边赏边感,初步感知美竹风韵。
教师: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画家郑燮的《竹》,欣赏一下他笔下的竹之美韵。
(板书:竹——郑燮)
二、感——作者之深情
第一步:读通文本
1.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容易读错、难懂的生字词进行提示指导。
提示1:正音,读准
燮.xiè疏.shū露.lù气遂.suì有画意倏.shū
提示2:释义,读懂
眼中之竹:观察中的竹的自然形象。
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
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
落笔:运笔作画。
倏作变相:很快变形
定则:固定的法则,这里指创作规律。
2.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通文章。
两人一组互读互译,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读准字
音,读通文章。
提示3:翻译,读通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意念产生于下笔之前,这是创作的规律。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意趣在方法之外,是自然形成的精妙境界
独画云乎哉:唯独画画是这样的吗?
第二步:读出韵律
教师:一篇文章不仅要读准读通,还要读出文章的韵律美。
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还要注意读出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内涵。
1.模仿示范朗读
教师播放文章录音,学生仔细倾听,圈画出语调,模仿朗读。
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
注意朗读要求,读出韵律。
2.小组汇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在小组中进行汇报朗读,小组推荐最佳朗诵者在班级中参加竞赛朗读。
3.争做“小小朗诵家”
由小组推荐的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在班级进行朗读,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第三步:读出意旨
过度语: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你发现本文的点睛之笔在哪里了吗?
1.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2.学生大声齐读点睛之笔“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教师:通过点睛之笔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作画可谓是个内行专家,那么本文的作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信课下大家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郑燮”的资料,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了,那么就请同学们来踊跃地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吧!
★学生1: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辞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学生2:郑燮,性格落拓不羁,常放言臧否人物,慷慨笑傲,因得狂名,为“扬州八怪”之一。
★学生3:郑燮,乾隆元年进士。
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有政声,因办理赈济等事得罪富豪而罢官,归里后往返于扬州、兴化间,以卖字画为生,他善诗,工书画,且能熔于一炉,自成一格。
散文亦有独特风貌。
有《板桥集》。
【设计意图】本文虽短,意蕴丰富,所以学习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在美读中领悟作者的情感。
学生边度边思考,寻找文章的主旨句,通过主旨句的解读,引出相关作者介绍,使学生更易于掌握作者相关资料,又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文章意旨;同时为下一环节文本的深层解读,做了知识铺垫,提高学习效果。
三、探——文章深层意蕴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明白了作者画竹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究一下文章的深层意蕴。
第一步: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涵。
具体步骤: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教师指导总结
问题1:你是怎样理解“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
★学生1: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意思是说胸中的竹子并不是眼中看到的竹子。
作者是说经过主观感受和艺术提炼,竹子的意象就和自然界中反映到脑际的竹子不一样了。
★学生2: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意思是说手中画出的竹子又不是胸中的竹子了。
作者是说经过娴熟的笔墨技巧将意象转化为平面的物化形态之后,和经过主观感受经过艺术提炼的竹子又不一样了。
(板书: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教师总结: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要抓住“意在笔先……化机也”。
即主观的情感、想象、想法等影响着、指导着,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作,这就是“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又由于作家的主观状态不断变化,包括最后下笔之前还在努力精益求精,结果落笔成形的“手中之竹”又不是最初的“胸中之竹”,但作品是客观、主观、艺术形式三者的巧妙统一。
问题2:如何理解“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学生1:“意”指立意,即确定主旨;“意在笔先”即创造前先确定主旨。
★学生2:“趣”指意趣;“法”指方法、技巧。
“趣在法外”指创造的意趣在运用的方法之外,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
★教师总结:“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说作家的主观情感、想象、思想等影响、指导,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造。
一句话就是说,作品是主观、客观和艺术形式的巧妙统一。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步骤是对上一环节中翻译文章的升华探究。
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能让学生学会互动沟通,汇集思想,融会贯通,从而领会文本的深层内涵,为下面文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步:浏览全文,探究文章深层寓意。
过渡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勃勃生机的长江晨景图,我们的心仿佛也随着长江一样沸腾——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本篇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作者这样描写的深层寓意吧!
具体步骤: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有针对性的对个别问题予以指导总结
问题1:文章的第一句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描写。
创设了朦胧迷人的意境,写出了竹子的可爱。
为下面作者画竹以及由此生发议论做铺垫,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你能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1.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把作者作画的心得运用到其他事情方面。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指导评价。
★教师总结:世间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掌握规则之后。
方能参透玄妙,取得独特的趣味。
(板书:托物寓意)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步骤是在学生能够读懂文章、掌握文意基础上展开探究式学习的。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内涵,而且懂得了作者提出的普遍法则。
四、议——探文章写作技法
过渡语:作者用简练的笔法,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揭秘了参透玄妙的普遍法则。
下
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补充总结:
★学生1:夹叙夹议,层层推进。
作者在文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再进一层,终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学生2:叙事简练,语言朴实,如“晨起看竹”“遂有画意”,寥寥数字,就把看、赏、画的过程描绘出来了。
五、谈——再说中华“竹文化”
过渡语: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为什么呢?课前大家一定搜集了很多“竹文化”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学生1: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学生2: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返财富奉献给人民。
★学生3: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教师: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板书:竹文化)
【设计意图】本单元前几篇文章主要以“莲文化”为主题,有关莲的文章体现了莲的君子风范和奉献精神,本文以“竹”为写作角度,有必要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华“竹文化”,开拓学生思维,提高认知。
五、布置作业
课下展示欣赏学生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评选出最佳作品!
【板书设计】
竹
——郑燮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教学反思】
亮点:
1.教学思路明确,逻辑性强。
问题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2.因“材”施教,方法灵活。
本篇教案根据教材学习的需要,穿插引出“作家介绍”,一改生硬的填鸭式学习,使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本文篇幅较短,对文本的挖掘缺乏深度,使得课堂节奏有所失衡。
2.最后环节“展示手抄报”时间紧张,处理的比较仓促,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我展示。
使用建议:
1.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2.课前教师可把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提醒学生阅读学习,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