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提分攻略2熟记“4类模板”突破诗歌鉴赏主观题鉴赏瓶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分攻略2 熟记“4类模板〞,打破诗歌鉴赏主观题鉴赏瓶颈
一、形象类
1.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由消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C[C项,诗句内容理解不当,“‘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说法不准确,这里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欸乃一声〞衬托出山水的宁静;另外,“诗歌的感情由消沉转入昂扬〞表述也欠准确,因为本诗写于诗人被贬时期,且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孤寂落寞的心情。

]
★(2)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翁形象?诗人借渔翁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渔翁?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翁形象。

(2分)(步骤1)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鱼,悠闲淡然。

(2分)(步骤2)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闲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2分)(步骤3)
2.事物形象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正确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市)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首联写霖雨突降,不仅“润〞了衣襟,诗人的心田仿佛也得到了滋润。

B.颔联正面写景,诗人不愁屋漏床湿,却喜溪流涨水。

C.颈联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转而写想象中雨后庄稼的活力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叶之声的美妙。

D.“喜〞字贯穿全诗,每一联都是一喜,全诗通过写“喜雨〞表达出诗人对农民的关心。

B[B项,表达技巧判断不当,“颔联正面写景〞错误,该联是直接抒情,正面表现一个“喜〞字。

]
★(2)这首诗写出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写出了雨大且及时的特点。

(2分)(步骤1)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
②运用叠词“床床〞“岸岸〞,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虚写“稻花应秀色〞,实写雨打梧桐声音之美妙来表现雨的及时;④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诗人的喜悦来衬托农人的喜悦,以此来表现雨的及时。

(4分)(步骤2)通过写雨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

(步骤3)
3.景物形象(意境、画面型)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即时训练]
3.(2021·天津卷,改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表达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认。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A[A项,诗句内容理解不当,“这表达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认〞错,他并没有否认孔子的人生选择。

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

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

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

他很绝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活力盎然的初春田野风光图景。

(2分)(步骤1)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1分)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活力。

(2分)(步骤
2)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的情怀。

(2分)(步骤3)
二、语言类
1.炼字型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话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那么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穿前后,脉络明晰。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巧。

D[D项,情感分析不当。

诗歌表达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突出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
★ (2)古人评诗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6分) 【解析】第二联中的“摇〞“滴〞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

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

白露凝为水珠,亮堂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

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衬托出了月色的得意。

【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

(2分)(步骤1)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

(2分)(步骤2)这两个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妙趣横生。

(2分)(步骤3)
2.炼句型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四犯令
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

莫听?阳关?牵离绪。

拚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

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这首词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别夜风光: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呈现出一片朦胧恬淡的意境。

B.“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悄〞,点明夜深人静,“花无语〞以花喻人,实写了离人的愁绪。

C.“拚酩酊花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痛饮的狂态,透露出他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D.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

B[B项,表达技巧认定不当,“实写〞错,应该是虚写,是委婉抒发离人愁绪。

] ★(2)请对词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加以分析鉴赏。

(6分)
【解析】此题是“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情感等方面作答。

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别后之景,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春逐行人去〞把春天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另外这样写用语新奇,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人已远行而芳草照旧,作者却想象是人走春尽。

【答案】这两句推想别后情景。

(1分)(步骤1)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以虚写实。

(1分;“想象〞“拟人〞“以虚写实〞均可)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照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

(2分)(步骤2)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沉,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详细。

(2分;“用语新奇,别出心裁〞1分;“意蕴深沉,耐人回味〞1分)(步骤3)
3.语言风格型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 .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B .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儿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 .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

D .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B [B 项,金诗塑造了一个俏皮得意、对丈夫深深思念的女子形象,用打黄莺儿的动作表现女主人公对梦中梦见丈夫的期盼和黄莺破坏梦境的愁怨,此举动既符合身份又含有深意。

]
★(2)请分析金诗的语言特色。

(6分)
【解析】 答复这类题目,首先要指出语言风格的类型,然后再分析,最后指出情感。

【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2分)(步骤1)“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说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2分
)(步骤2)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分)(步骤3)
三、表达技巧类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冰容〞二字运用得绝妙,描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B.“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C.“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它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B[B项,诗歌理解不当。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赞美红梅斗雪凌霜的姿态。

]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作赏析。

(6分)
【解析】逐句分析这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拟人。

(步骤1)“怕愁贪睡〞四字,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步骤2)②用典。

(步骤1)“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两句诗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步骤2)③托物言志。

(步骤
1)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每点2分)(步骤2)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
假如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8.(2021·上饶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嶲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晚年诗人出夔州至潭州,诗写于其间。

②越嶲: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季子: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指人奔波劳碌。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B.诗的颔联描写越嶲与荆蛮之独特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

D.诗的前三联对仗工整,写雁猿,写山水,写边境,虚实结合,视听结合。

B[B项,“尘沙〞“风雨〞,暗指战争、动乱不安的局势,并非实指气候现象。

]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分)
【解析】由诗歌题目以及诗句中的意象“云〞“雁〞及“猿啼失木〞“苏季子〞的典故,足以看出诗人漂泊之苦;诗歌颔联“尘沙〞“风雨〞外表是写景,实那么暗指战事与动乱局势;另外,“雁衔芦草〞隐喻人生前程之险,“雁〞又常与思乡联络起来。

【答案】①“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乱的局势,(步骤1)表达诗人对动乱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步骤2)②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步骤1)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步骤2)③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步骤1)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

(步骤2)(每点2分,共6分)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