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回避制度”等6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回避制度”等6则
作者:李莉
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8期
古代的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作为廉政建设中的一项有力措施,早在古代就被许多王朝广泛推行。
西汉是我国最早推行回避制度的朝代。
汉武帝时规定,除京畿所在的州、郡、县外,上至郡守,下至县令、县长、县丞、县尉等职一律不用本郡人充任,刺史也不用本州人充任。
这种籍贯回避制度,对防止裙带关系的形成,消除地方势力割据起了一定的作用。
东汉的回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连京畿地区也禁止使用本地人做官。
除此之外,还颁布了“对相监临法”和“三互法”。
“对相监临法”指互相通婚的两地人不得在亲家一方所在地任职;“三互法”指甲州人在乙州任长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任长官,那么,丙州人非但不能在乙州任长官,也不能到甲州任长官。
唐代回避制度的特点在于:首先,官吏任职不仅籍贯回避,而且也回避在本籍所在州县的邻县任职;其次实行相连职责的回避,比如,宰相的儿子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当谏官。
明清时期,对回避制度作了调整,规定凡亲属中有两人以上做官,不管是本籍还是在他籍,都只保留辈分高的或官职大的那个;其余人则另作安排,以此抑制亲党和亲派现象萌生。
三千年前就有迎“立秋”仪式
“立秋”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且习俗众多。
周朝时,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去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东汉时,洛阳城里的百官,在立秋这天穿上黑领的内衣和白色的外衣,到城外西郊迎秋,礼毕换上红色的衣服,而后斩牲于东城门,以荐陵庙。
将士也开始操练兵法,比赛骑射,并准备武事以捍卫国家。
另外,不论朝廷或民间,在立秋收成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祭拜,一方面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品尝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五谷丰登。
宋代皇家习俗,“立秋”这天要把放在外面的盆栽梧桐移到宫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奏:“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僧人为何穿袈裟?
“袈裟”是梵文的音译,原意是指“不正色”(杂色),根据佛门规矩,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
染衣和剃发一样,是为了表示从此舍弃美好服饰,过简朴的生活。
所以,僧服摒弃青、黄、蓝、赤、白“正五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而染成“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专用名词了。
僧人所穿的“袈裟”原规定只有三衣,其中一件是“五衣”,即由5条布缝缀成的衬衣;一件是由9条以至25条布缝缀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着的。
现在世界各地的僧人制服都有改变,在东南亚一带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不同。
我国汉族僧人的“祖衣”是赤色及用金缕织成的金缕衣;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
蒙藏僧人的架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
当初佛教传入中国时,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寒冷,所以我国僧人在袈裟里面另穿一件常服,是由当时俗人的常服略加改变成的。
宋朝的“黄金周”
在宋朝,春节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寒食节放假七天,元宵节放假七天,天庆节放假七天,竟有五个黄金周。
天庆节其实是宋真宗定下的节日,据说宋真宗在位时的某年某月某日,天上掉下一封信,信上写了一些话,大意是夸宋真宗这皇帝当得好,可以万寿无疆,宋真宗一高兴,就把那天定成“天庆节”,号召全体国民在那天集体放假,普天同庆。
宋朝的小黄金周更多,夏至放假三天,腊八放假三天,七月十五鬼节放假三天,九月九重阳节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节又放假三天,到了皇帝的母亲过生日那天,叫作“天圣节”,再放假三天。
平时,宋朝人每十天当中才有一个休息日,叫作“旬休”。
宋朝人春节放假,原则上大年初一前后各放三天,也就是说,从腊月二十七抑或二十八开始放假。
宋朝的春节假期经常跟其他假期连在一块儿,这一连,就成了长假。
三大证据证明中华文明前推500年
7月29日至10月10日,首都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推出大型考古展,展出考古所60年的重大成果。
其中70%的内容为首次向公众展出。
此次展出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表明,中华文明形成起点可从现在的公元前3700年左右推前500年,到公元前4200年左右。
目前一般认为,中华文明从夏开始。
但是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尧统治时期,文明的构成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均已出现。
证据1:文字
本次展览中展出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
这是一个“文”字,用红色毛笔写在陶器上。
与早期的文字雏形不同,这个“文”字的写法与后代甲骨文、金文中“文”字的写法非常相似。
这改变了人们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的认识。
证据2:青铜器
考古人员从陶寺遗址发现了迄今最早的青铜容器的残片。
这也打破了既有的认识,原来认为最早是夏代后期才有青铜容器,但目前看来,早在尧的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制作技术。
证据3:宫殿龙盘
陶寺遗址在当地素有尧都之称。
这个遗址发现了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
城内发现了宫殿区,其中最大的宫殿有l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
实物方面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瓦。
此外,遗址中出土了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王”墓。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两个珍贵的龙盘就出自遗址“王”墓。
以往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形成于二里头遗址文化时期,陶寺遗址考古发现至少将文明时代形成的起点向前推了500年。
“五岳”为何无黄山?
五岳之中为何没有黄山呢?据查,汉景帝曾颁诏书,命名五岳。
五岳的地理位置都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
东岳泰山,在商代就是我国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一个居关中要冲,一个居中原腹地,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北岳恒山是古代祭祀的地方。
南岳衡山是我国南方经济文化开发区。
相比之下,黄山的开发要比五岳迟得多,直到大唐盛世,黄山才有游人的足迹,所以黄山没有被列入“五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