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题小像》的确解和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题小像》的确解和意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对于这首诗的第一、二、四句的解读大家意见都是一致的。

可是第三句应该怎么解释大家意见就有分歧了。

从这首诗的形式结构上来看,应该是四句诗每一句只写一个结构简明的意思。

鲁迅的旧体诗是写得非常好的,而这首诗毫无疑问应当是他的奋发杰出之作,结构形式上一定是明晰而流畅的,不可能出现什么结构形式上比较明显不怎么好的地方。

以往人们对于第三句的一些解释一个明显的问题就在于,都把第三句解释成为含有两个意思,或者不是一个结构简明的意思。

现在一些流行的解释是把“荃”字解释为香草,认为同于屈原《离骚》中的“荃不察余之衷情兮。

”但是这种解释应该是不对的,因为从这首诗的形式上讲只要把把“荃”字解释为香草,就怎么解读也有些别扭,不够流畅。

就是《离骚》中的“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荃”字应该也不是指香草。

旧说指香草代指楚王,但这个说法却是不怎么合适的,随随便便用一种香草来代指楚王能合适吗?以屈原这样一个伟大诗人的文笔和才华,如果诗的这里不适合把楚王明说出来,他有的是更好的办法。

而如果说鲁迅本诗此句的“荃”只是加重语气的冠词,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加强“不察”的语气,也还是有些不合适,从结构形式
上讲不是很好,因为其它三句的第五个字都是明显有实义的字。

我怀疑“荃”字的意思现有的辞书没有能够收集完全。

比如唐诗中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诗中有云:“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还有唐诗中徐贤妃《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两首诗中的“荃”字的解释在现在的辞典里都找不到明确的解释。

我觉得鲁迅本诗此句的“荃”字未必是用《离骚》中的故典,而是接近卢照邻诗的“心思荃兮路阻长”的“荃”字。

“荃”字是还能指一种捕鱼的器具,《庄子》中有“得鱼忘筌”。

可能鲁迅这个时期的某些诗文喜欢用一些古字,这首诗里“荃”字也就是。

这样的话,就是说鲁迅这首诗的这第三句总的来说还是有些沉郁和郁抑的。

虽然寄意寒星,但是心思仍然是荃兮,很多事情道理都还是未能明白——这首诗是鲁迅21岁时所作。

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如此暗夜里,寒星光芒是比较弱的,又是那么极其遥远。

于是本诗的最后一句,终于成为奋发、义烈和激扬。

也正因为作者是第三句这样的情形,所以第四句是显现出很强的超越性。

因为人什么都明白了然后去奋斗是比较容易的,对于前路近于无所知晓而毅然下此决心誓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就极其可贵了。

鲁迅在这个时期是参加了光复会,并且光复会曾经派他回国去刺
杀满清高官。

如果鲁迅只是光复会中态度一般比较敷衍之成员,光复会应该不大可能派他去做这样必然会牺牲的死士。

所以鲁迅自己是很看重这首诗的,这首诗显然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所以鲁迅在23岁时在东京书此诗赠于他生平好友许寿裳,在51岁时1931年他又重写下此诗,题曰:“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


古人云,三十年为一世。

三十年后鲁迅这样特意地郑重地重写下此诗,意味不言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