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叫学院:想要教育好孩子,这几个心理学效应请收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

虽然看了许多育儿专家的建议,但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就是没有任何效果。

今天叫叫学院帮助家长整理了一些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希望会对家长们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1、超限效应
有一次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牧师讲得很让人动容,决定捐一大笔钱给教堂。

过了十分钟后,牧师一直没有结束的意思,马克·吐温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就打算只捐点零钱。

时间又过去了十分钟,牧师依旧没有结束演讲,马克·吐温这时候已经不想捐款了。

最后在演讲结束时,马克·吐温不但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偷拿了2元钱。

所谓“超限反应”,就是指人在受到某种刺激的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后,引起的不耐烦情绪。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总是对孩子的某个错误抓着不放,不断的在孩子耳边唠叨,不仅起不到任何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做事比较磨蹭,大人就不停地催促孩子,但是不管怎么催孩子就是不动。

因为孩子在被过度催促后,心里会不耐烦,进而对这件事产生反感,后期很难自己主动的去做事。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请尽量停止一味的唠叨和指责,更多的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换一种方法去引导孩子。

2、德西效应
从前有一位老人的家门前,总有一群孩子在大声嬉闹,老人有点忍受不了了,就想出来一个办法。

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奖励他们让自己的屋外变得热闹起来。

孩子们拿到钱后非常高兴,第二天依旧来老人门前玩耍,这次老人只给了孩子们5美分。

等到第三天时,孩子们结束玩闹后,只从老人那里领到2
美分,就感到非常恼怒,决定以后再也不来这玩耍了,辛苦一整天才只给2美分。

这说明了我们不能过度依赖物质激励,让孩子去学习或做某件事情,这样反而会减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会承诺孩子考进前几名,就给买个新款游戏机。

虽然短期内,孩子会为了想要的东西,努力学习一段时间,但长久来看,孩子对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会大大降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都会不足,反而对物质的欲望被不断放大。

之后,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孩子一上来就会跟你讲条件。

3、印刻效应
在动物界里,刚出生的鸭子和鹅,会追着自己看到的第一个动物跑,并且会学习模仿对方的行为。

这种现象不仅会在动物中出现,在人类幼崽身上也有所体现。

比如0~6岁的孩子会进入语言敏感期,当他们听见大人说话的声音,也会开始咿咿呀呀的学起来。

大人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会觉得很难很吃力,而孩子学说话就好像很容易,这正是由于语言敏感期的影响。

家长们需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利用孩子的积极性,去更快的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

如果错过了这些敏感期,则会对孩子之后的学习造成困难,后果是不可逆的。

4、踢猫效应
从前有一位董事长因为超速行驶被开了罚单,结果到公司后就对销售经理各种挑刺。

销售经理被挑刺后,心里也很不舒服,就开始给自己的下属销售员找茬。

销售员在公司攒了一肚子气,回家后就对自己的妻子发火,妻子觉得很委屈,看到一旁玩闹的孩子,就把孩子给骂了一通。

孩子莫名其妙被骂,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把家里的猫咪狠狠踢了一脚,猫受到惊吓跑出了屋外,正好一辆大卡车开过来,紧急避让时把路过的董事长撞伤了。

人们的坏情绪大多是自上而下的传递,当一个人有坏情绪时,他就极有可能找比自己弱的人去发泄情绪,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家长在工作中或生活中产生了坏情绪,而孩子正好比较调皮,家长就会把孩子当“出气筒”。

但是孩子也没有能力抵抗,只能乖乖受着,这样会极大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父母不能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容易养成极端的性格,行为上变得更偏激。

所以,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管理情绪,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拥有更加沉稳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