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大新版高一地理上册月考试卷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北师大新版高一地理上册月考试卷15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
总分栏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
1、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是因为()
A. 大气逆辐射弱
B. 太阳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弱
D. 空气中的水汽多
2、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设A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b,回答题。
符合B图的国家
A. 匈牙利
B. 新加坡
C. 印度
D. 美国
3、【题文】“五一”国际劳动节,淮安区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是
A. 昼长夜短且白昼还在变长
B. 昼长夜短,但白昼还在变短
C. 昼短夜长且白昼还在变短
D. 昼短夜长,但白昼还在变短
4、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旗的时间与日出时刻相同,下列日期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5、北京(北纬40度)某中学,要在楼高为H的楼房背面盖一座新教学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应考虑()
A. 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B. 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C. 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D. 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6、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就 ( )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7、【题文】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圈位于莫霍面以上
B. 岩石圈位于古登堡面以上
C. 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
D. 岩石圈就是地壳的全部
8、【题文】下列有关宇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宇宙是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内涵的,是无限的
B. 宇宙就是指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总星系
C. 宇宙是物质的,物质处于有规律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D.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将不断扩大
9、【题文】下列关于中国目前人口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目前中国的人口接近于人口合理容量
B. 鉴于中国目前人口过多的状况,所以我国应该永远地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C.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带来老龄化问题,所以以后的人口政策应该注意调整人口的年龄结构
D.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影响我国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
10、冷锋和暖锋的共同特点是()
A. 过镜后天气转晴
B. 过境时气压升高
C. 降水多发生在锋前
D. 冷空气在锋面之下
11、【题文】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 四川盆地― 绿洲农业
B. 宁夏平原― 灌溉农业
C. 洞庭湖平原― 水稻种植业
D. 长江三角洲― 大牧场放牧业
12、【题文】下表为我国各城市日出日落的时间表;据此回答:。
城市。
日
出。
日
落。
城市。
日
出。
日
落。
北京。
7:18
16:
50
西安。
7:
33
17:
35
成都。
7:44
18:
02
哈尔
滨。
6:
54
15:
51
上海。
6:36
16:
51
拉萨。
8:
34
18:
56
此日的地球位置,可能是图中的。
A. 1位置
B. 2位置
C. 3位置
D. 4位置。
据表中资料,判断下列城市中,纬度最低的是。
A.西安
B.成都
C.上海
D.拉萨
13、【题文】下图为“我国甲、乙、丙三地某年内的日出时刻变化曲线图”,图中的a、b;c、d、e为节气。
读图回答:
甲;乙、丙三地由南到北的顺序是。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乙、甲
D. 乙;丙、甲。
下列关于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a~e节气中;相一致的是a和c
B.甲;乙、丙三地中,甲地位于最东方。
C.一年内,总是甲地最先看到太阳
D.三地中,丙地位于东七区
14、【题文】印度半岛某城镇,计划建一大型化工厂,合理的区位是( )
A. 城镇的西北部
B. 城镇中心
C. 城镇西南部
D. 城镇东南部
15、下列气压带和风带中,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东北信风带
D. 盛行西风带
16、【题文】2008年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据此完成31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延迟退休年龄使就业压力增大
B.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不需要计划生育
C. 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而导致养老金需求增大,社会负担加重的问题
D. 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既可延迟社保支付,减轻财政负担,又增加就业
17、【题文】下列现象中,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而形成的是()
A. 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短暂中断
B. 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C. 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
D.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评卷人得分
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
18、读下表回答问题。
地点气温(℃)降水(mm)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全年
甲地气温25 27 26 25 26
降水253 292 158 210 2893
乙地气温16 25 32 28 28
降水0 0 0 1 3
丙地气温 6 15 25 16 16
降水75 60 8 128 815
丁地气温 4 9 20 10 12
降水43 36 60 78 726
(1)甲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气温常年较高的原因为__________。
(2)乙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降水少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丙地炎热干燥时,盘踞在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
(4)丁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所示国家所在半岛近几年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每年暑假都吸引大量国内学生前往旅游,在此期间影响该国的盛行风为____ ,形成原因是____ 。
(2)B图所示国家的主要气候类型包括(按自上而下顺序)____、____和____。
(3)当P1地盛行偏北风时,P2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
20、
如图是以L经线为旋转轴的复合经纬网图;若经线L的度数为东经9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之间相差 ______ °;时差为 ______ 小时。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经度相同的是 ______ 。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______ 。
(3)图中丁的经度为 ______ ,丙位于乙的 ______ 方向。
21、
读某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该区域城市化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城市化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
该地区在第Ⅱ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_____________。
(2)在第Ⅲ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发展对周边农业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
22、
地球表面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同一纬度的地点,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______ (判断对错)
评卷人得分
四、材料题(共3题,共18分)
23、读材料和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共10分)
材料一人民网2011年1月21日电 201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亚洲中部以及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现象明显。
材料二
1.由材料一可知,全球气温较高,由材料二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_____”。
(2分)
2.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每空1分,共4分)
3.按材料二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多选)( ) (2分)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24、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问题等等都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
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 12°34′E),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
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
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 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图左)。
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和。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其解决对策有: ____。
(3)分析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乙:
(4)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25、读材料和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共10分)
材料一人民网2011年1月21日电 201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亚洲中部以及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现象明显。
材料二
1.由材料一可知,全球气温较高,由材料二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_____”。
(2分)
2.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每空1分,共4分)
3.按材料二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多选)( ) (2分)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评卷人得分
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26、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4、5、6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4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5级、6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二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说出该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8分)
(2)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并说明该生产模式的优势。
(6分)
27、
【题文】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可持续发展是指____,其内涵包括A为____可持续;B为。
____可持续、C 为 ____可持续。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___可持续是基础,____可持续是条件,_______________可持续是目的。
28、
【题文】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9分)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_____________因素为基础的。
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__________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成因是____。
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
1、A
【分析】
试题分析:
晴朗的夜晚,天上的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很多大气热量都散失到宇宙空间了,大气归还给地面的热量少,导致地面温度下降的快,出现霜冻现象,所以本题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
【答案】
A
2、C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B图反映了该类国家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较低,故判断应属于发展中国家,结合选择只有印度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两类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解析】
【答案】
C
3、A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昼夜长短的状况和变化;可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分布。
5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故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长逐渐变长。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的一般规律。
【答案】A
4、C
【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京天安门广场白昼时间最长时,升旗仪式最早。
6月22日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选项中的日期与6月22日最接近的白昼时间最长。
7月1日距离6月22日最近。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5、D
【分析】
【分析】楼间距应考虑一年中当前楼的影子达到最大时的影长;故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即物体影子达一年中最长。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对楼间距的影响。
6、B
【分析】
【分析】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越小;考察的范围越小,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越大。
对全球而言,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无的影响。
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点评】该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的理解能力。
7、C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是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低,无图考图,基础性强。
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岩石圈的范围,注意岩石圈和地壳范围的差异。
【答案】C
8、B
【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宇宙的认识。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总星系,为“可见宇宙”,而不是宇宙的全部,B错误。
【解析】
【答案】B
9、C
【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合理容量是在保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故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由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人口增长放缓,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若永远不变,不然导致人口负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
C正确;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D错误。
【解析】
【答案】C
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
10、AD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后,都受单一气团控制,故天气转晴,A项正确;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故气压升高,而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故气压降低,B项错误;冷锋的降雨发生于锋后,暖锋降雨发生于锋前,C项错误;由于冷气团的密度大于暖气团,故冷气团始终位于锋面之下,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
【答案】
AD
11、BC
【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四川盆地为水稻种植业;宁夏平原为灌溉农业;洞庭湖平原、长江三角洲为水稻种植业。
所以本题选择BC选项。
【解析】
【答案】BC
12、BD
【分析】
【解析】
从这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看,这一天我国的上述城市都是昼短夜长,在天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中,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是冬至日,因冬至日接近1月初的近日点附近,是图中的2点。
这一天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低昼长越长, 日出到日落间的时间差就是一天的白昼时间,从表中可算出,这一天成都的昼长是10小时18分钟, 上海的昼长是10小时15分钟, 拉萨的昼长是10小时22分钟,西安的纬度明显高于三地,不必计算,拉萨白昼时间最长,纬度最低。
【解析】
【答案】
B
D
13、CB
【分析】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各地都是夏至日出最早,冬至日出最晚,故b节气为冬至日;d为夏至日,则推导出a为秋分日,c为春分日,e为为秋分日。
夏至日我国纬度越高日出越早,即越靠北日出越早,甲最靠北,丙最靠南。
a~e节气中,相一致的是a和e;一年内,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半年,甲地最先看到太阳,冬半年则最晚看到太阳;c为春分日,当地6点日出,此时北京时间为6点16分左右,当地与东经120度差4度左右,经度为东经116度左右,仍然位于东8区。
【解析】
【答案】C B
14、AD
【分析】
【解析】化工厂既能污染大气,又可以污染城市水源。
单从空气污染来看,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工厂最好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即西北部或东南部。
【解析】
【答案】AD
15、BD
【分析】
试题分析: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考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解析】
【答案】
BD
16、AC
【分析】
【解析】
将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可缓解养老金需求增加的问题,但会使我国的就业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AC正确,D错误。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因此还是需要计划生育,B错误。
【解析】
【答案】AC
17、AC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而形成的是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短暂中断;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
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正确的是AC。
考点:主要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解析】
【答案】AC
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
18、略
【分析】
试题分析:
(1)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3)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
(4)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全年降水均匀。
考点:世界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解析】
【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太阳高度大,辐射强
(2)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在副高的控制下
(3)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亚洲低压
(4)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19、略
【分析】
(1)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及西南风的成因。
通过经纬度和轮廓可以判断,此国为越南。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地转偏向力改变转变成西南风。
(2)本题考查智利的主要的气候及分布。
联系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规律读图可知,该国气候
按自北向南分别是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本题考查气候的特征。
P1地盛行偏北风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
P2位于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
(1)西南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地转偏向力改变转变成西南风
(2)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炎热干燥
20、略
【分析】
解:(1)图示半个地球为180°;平均分成6分,所以经度差是30°,甲;乙之间分为三部分,所以两地相差90°;由于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所以两地时间相差6小时。
(2)从题干可知;图是以L经线为旋转轴的复合经纬网图,所以如果把图示上部分折回去,可以看出甲和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
由于极昼极夜现象只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所以丁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从题干可知;经线L的度数为东经90°,丁地位于L经线的东侧,经度差30°,所以丁的经度是120°E.从(2)题可知,图是以L经线为旋转轴的复合经纬网图,所以如果把图示上部分折回去,可以看出甲和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
所以丙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所以丙位于乙的北方;两地经度差为90°,所以丙位于乙的西北方向。
故答案为:
(1)90°;6
(2)甲;丙;丁。
(3)120°E;西北。
(1)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位置看到的时间早。
根据地球球面划分的区域可以确定经度差。
(2)根据L经线为旋转轴的复合经纬网图可以确定甲丙在同一条经线上;极昼极夜现象只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
(3)根据经线L的度数为东经90°和经度差可以得出丁的经度。
同一条经线是正南正北的关系;同一条纬线是正东正西的关系。
同是东经度,数值大的在东,数值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数值小的在东,数值大的在西。
一条是东经,一条是西经,如果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经度和大于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同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侧,数值小的在南侧;同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侧,数值大的在南侧;一条是北纬度,一条是南纬度,则北纬度在北侧,南纬度在南侧。
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属于基础题,该题最简单的做法是翻转法,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侧视图。
【解析】
90°;6;甲和丙;丁;120°E;西北
21、略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表示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反映该区域城市化主要表现是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比重。
该地区在第Ⅱ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城区是沿着河流的交汇处、公路线和沿海港口发展,故影响该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
(2)本题考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逆城市化现在主要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在该阶段,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大城市环境恶化;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现代化交通网络和现代通信方式的发展;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故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城镇,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从耕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耕地面积则不断减少;城市人口和工业集中,水、土地污染加重;城市市场的变化,使农业结构调整等。
【解析】
(1)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交通
(2)大城市环境恶化;现代化交通网络和现代通信方式的发展;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
(3)耕地减少;水、土地污染加重;农业结构调整等。
22、略
【分析】
解: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有纬度和海拔高度;地球表面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同一纬度的地点,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对。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解析】
对
四、材料题(共3题,共18分)
23、略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二全球温度变化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波动上升。
2.重在分析图,由④—③—②—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
海平面上升情况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越早转变能源利用结构,越早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小。
对照图表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
②①④③。
3.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
考点: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解析】
【答案】
1.波动上升(2分)温室效应(2分)
2.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
(4分)
3.ACE(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