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集体备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2.总结词语的种类,分门别类积累不同的词语。
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语境正确词语的含义。
4.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能够在考场上准确作答。
【教学重难点】
1.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3.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课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
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
在学习期间,我们也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学习活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一、怎样积累词语
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词语丰富,必须善于积累。
那么,怎样积累词语呢?
1.从课本中积累。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
因此,要善于从课本中积累词语。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要从课外读物中摘抄词语。
特别是遇到不懂的词语,千万不要放过,要到真正弄明白为止。
3.在平时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各具特点,我们应该留心听并随时收集。
如此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4.在使用中积累。
积累词语不能只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要在平时回答问题、
与别人谈话或写作文时,尽量运用已掌握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积累词语,可以建立一个“词语摘抄本”(有兴趣还可取个好听的名字),把从各个途径积累的词语抄在上面。
抄写词语可以按词性归类,也可以按用途或自己的习惯归类。
经过日积月累,词汇一定会丰富起来。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丰富多彩
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1.成语。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2.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表达了人们的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3.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如“吹牛皮、开后门、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跑龙套、吃大锅饭、打退堂鼓、钻牛角尖、不管三七二十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4.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如“知识就是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5.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起辅助作用,类似谜面;“注释”近似谜底,表示歇后语的基本义。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明说出来,让人猜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两类:①会意型。
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万年松树,千年芭蕉——粗枝大叶”,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②谐音型。
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后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歇后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内容要健康。
三、成语的规范应用
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其精练传神、通俗易懂成为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规范地使用成语也便成了公民的一项重要素质。
那么,正确使用成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在以下六个方面应该特别地引起重视:(一)注意整体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其固定的整体意义,使用时要注意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要将成语的每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去理解。
正例: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武则天当面命题,上官婉儿
文不加点
....,须臾而成,且辞藻华丽,语言优美。
分析:“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误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
....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误例2: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
....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分析:“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后来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
误例1将“目无全牛”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
“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民间的歌曲,典故出自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与“阳春白雪”相对。
误例2错将“下里巴人”理解为乡下人。
有一些成语,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差别很大。
如“一挥而就”与“一蹴而就”,“不以为训”与“不以为意”,“参差不齐”与“良莠不齐”,“一发而不可收”与“一发而不可收拾”等。
正例1:王晓东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用钢笔画画,一挥而就
....。
正例2:反腐倡廉是一场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
能一蹴而就
....。
分析:“一挥而就”指笔一挥就写成或画成了,形容写文章、画画非常快;“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能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容易成功。
两个成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词义却相差很远。
还有一些语素的词义后来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也用,当这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如:
正例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正例2:我很胖,可是这位护士长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
....,我很佩服。
分析:正例1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意便复活了,不再具有贬义,因此此句成语使用正确。
正例2中的“一针见血”通常用来形容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指一针就能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这里正好使用了本义,联系句子的整体意义,可知此处成语使用正确。
(二)防止对象误用
成语的词义是有所侧重的,这就决定了一些成语的使用对象和范围。
如“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建筑宏伟壮丽,不能用来形容人或其他的事物很美丽;“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观。
正例:魏忠贤在当时可谓是炙手可热
....,权倾朝野。
分析:“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非常嚣张,不能用来形容事物。
误例1:孙明到新华书店后看上了一本好书,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
...爱.。
误例2:高二(5)班的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正值豆蔻年华
....。
分析:误例1中的“忍痛割爱”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
作为商品的书籍本不属于自己所有,因无钱而不去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爱”。
误例2中的“豆蔻年华”专指少女处于十三四岁,不能用于其他的年龄阶段。
(三)切忌色彩不明
大多数成语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褒贬分明,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恰当运用。
如“方兴未艾”是褒义词,不能形容错误的事;“始作俑者”比喻某项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显然是贬义词,不能形容好事的创始人。
正例:他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为了竞选可谓处心积虑
....,两年前就开始收拢人心了。
分析:“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盘算,是个贬义词。
结合语境来看,此句中成语使用正确。
误例: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
....,纷纷来中国投资。
分析:“蠢蠢欲动”本指虫子及其他生物缓缓移动。
后来用于比喻坏人准备进攻或行动。
多含贬义。
用在来我国投资的外商身上,是不合适的。
有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会出现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
正例: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
....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
分析:“诲人不倦”在这里是褒义词贬用,辛辣地讽刺了艾奇逊的丑恶嘴脸。
(四)注意语法逻辑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短语,有的是名词性短语,有的是动词性短语,有的是形容词性短语。
因其自身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使用时应加以准确把握。
正例: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
...乐.。
分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成语意思是泛指家庭的种种乐趣。
从语法功能上看,“天伦之乐”是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了宾语,成语使用是恰当的。
误例1:折扇和信封上龙飞凤舞
....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误例2:我们都司空见惯
....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分析:误例1中的“龙飞凤舞”是形容词,不能用作及物动词。
误例2中的“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同样不能带宾语,只能说现象或事情司空见惯。
(五)轻重不能失度
有的成语词义较轻,有的则较重,使用时需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当的成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误用。
正例:李克强总理工作勤勤恳恳,日理万机
....,深受人民的爱戴。
分析:“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此例中用于李总理身上颇为恰当。
误例1:人世间,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
人是深恶痛绝
....的。
误例2: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
分析:误例1中的“深恶痛绝”是指厌恶、痛恨到极点。
“语无伦次”指讲
话或写文章颠三倒四、没有条理,这样的人显然不会让人深恶痛绝,所以该词用重了。
误例2中明说“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显然用轻了,该用“无可厚非”(不可多加责难)。
(六)防止谦敬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
有的是谦辞,只能对己,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帚自珍”等;有的是敬辞,只能对人,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
如果造成混淆,就可能误用。
正例:鄙人才疏学浅
....,公司董事长一职恐难胜任,还是另请高明吧。
分析:“才疏学浅”是说自己才识不高,学问不深,常常用作自谦之辞,用于此处没有任何问题,故很恰切。
误例1:王校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
....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建议。
误例2:您刚刚乔迁的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
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增辉
....。
分析:误例1中的“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谦辞,此处造成了误用。
误例2中的“蓬荜增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家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辞,只能对己,这里犯了谦辞敬用的错误。
以上所讲的六点内容,是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
总之,成语作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如果运用恰当,则会妙笔生花,四两拨千斤;如果运用不当,会使语言苍白,甚至弄巧成拙。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规范地使用它。
四、成语的积累方案
因为成语在汉语言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语言积累首先应该从积累成语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归类学成语,记忆变轻松
面对数以千计的成语,要想牢牢地记住它们实非易事,为了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降低记忆难度,可以运用归类的方法识记成语。
如:
1.收集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并按顺序写出。
2.收集与数字有关的成语。
3.收集与“风、霜、雨、雪、云、雾、雷、电”文字相关的成语。
4.收集与“金、木、水、火、土”文字相关的成语。
5.收集与“江、湖、河、海、日、月、山、川”文字相关的成语。
6.收集与“妖、魔、鬼、怪,生、老、病、死”相关的成语。
7.收集八个字或十个字的成语。
8.整理出“AABB型、AABC型、ABAC型”成语。
9.收集含有典故的成语。
(二)活动中学成语,兴趣日益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参与各种与成语相关的活动,从而激发自己积累成语的兴趣。
如:
1.成语接龙游戏。
2.成语故事会。
3.小组对抗赛:以组为单位,把全班按纵向分为四个大组,四个大组之间进行竞赛对抗。
4.给成语注音活动。
5.改正成语运用中常见的错别字活动。
(三)日常强化,学以致用
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实际运用是学知识的终极目标,运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强化记忆,因此,应特别重视成语的实际运用,通过日常训练强化所积累的成语。
平时口语训练时,能使用成语的地方,要大胆使用成语;作文、周记、日记等日常练笔,也要尽量使用成语;平时还可以相互比较,看谁的词汇最丰富,表意最简练准确。
通过日常有意识的强化,使自己养成自觉运用成语的习惯,那么说话、写文章也就会更加有文采了。
五、关注当代新词语
1.新词语的概念和种类
新词语是指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词语。
新词语包括以下几种:(1)利用汉语既有的语言材料,按照汉语构词规则造出的词,这些词反映了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2)约定俗成程度高、使用频率高、固定化的短语简缩式;(3)吸收外来词,如席梦思、因特网、海啸等。
2.新词语的主要来源
主要包括新造词和吸收外来词。
新造词,即利用汉语中原有的构词成分,按照汉语通常的构词规则构成的新词语,包括新造普通词语和新造专业词语。
外来词是受外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词。
外来词的形成方式有四种:一是直接音译;二是半音译,半意译;三是音意兼顾;四是借译。
3.如何规范新词语
新词语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才创造出来的,新词语的构造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意义要比较明确,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而且是经过时间检验被大多数人认可的。
“生造”的词语不能算作新词语。
外来词不能胡乱“杂交”。
一是说话行文不能总是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二是规范使用英文缩写词,三是对于网络中出现的生造“外来词”应加以抵制。
4.如何正确地对待新词语
新词、新语、新义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它们当中有的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则进入现代汉语总词汇库中。
一般来说,新词、新语、新义是不是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不能固定下来,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取决于这些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本身的生命力,只要客观事物长期存在,人们在交际中长期需要,新词、新语、新义就会流传并固定下来;其次,取决于这些词语表示概念的清晰程度和区别性,如果这些词语作为符号而其所指难以捉摸或者可此可彼,那么它的生命力也难以持久;最后,还取决于这些词语是否合乎人们的使用习惯,包括语言结构、民族心理、思维方面的习惯。
因此,对待新词、新语、新义,应该持发展的观点,凡符合上述条件的,要加以提倡和推广,加速其约定俗成的进程;对不符合上述条件或不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有的允许观察一段时间,有的要积极加以评论、引导,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8.1《丰富词语的积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多角度归类词语,让积累更加有效;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积累新词新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将词语分类,并用不同方法积累词语。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索词语尤其是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培养对词语的理解感悟与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会用不同方法积累词语,培养对汉语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成语,探究成语中的文化现象;关注词语的变化。
教学难点
新词语的积累。
01趣味热身导入
朗读这一段文字:一个黄昏的早晨,我看见一个年轻的老人,慢步飞快地走在一条弯曲笔直的羊肠大道上。
读完后思考说说,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明确:
1.用了不少反义词修饰中心语:黄昏修饰早晨,年轻修饰老人,慢步、飞快同时修饰走,弯曲、笔直修饰大道。
2.反义词连用修饰中心语,互相矛盾,使得句意无法清楚明白。
3.句子意思要清楚明白,用词一定要准确。
02学习内容梳理
(一)明确活动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画出今天内容的简单思维导图。
2.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绘制展示。
3.集体讨论、补充、修改,明确内容思维图。
(二)结合思维导图,分析教材,理解相关内容
1.自主学习,活动探究
学生分六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个问题的活动探究,并分别派代表讲解,其他组可作适当补充。
2.活动设计
活动一(第一小组):查找资料了解词语的相关知识,并比较下面三组语言单位,判断哪些是语素、哪些是词语。
⑴天地人牛马走
⑵玻璃蜘蛛囫囵宇宙法西斯阿斯匹林
⑶牙齿伤心世界观风云雷电中华人民共和国
活动二(第二小组):小组内交流积累词语的方法,并分享给同学们。
活动三(第三小组):查阅资料,梳理以往学过的的一些成语,探究成语的来源。
活动四(第四小组):小组内讨论并以《成语中的文化》为题,分类整理成语并探究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
活动五(第五小组):搜集整理最近两年网络新词语,制作出新词语档案。
活动六(第六小组):搜集现下流行的一些新词语,探究一下新词语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03分组成果展示
(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第一小组成果展示:
知识链接: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
换言之,语素是最小的不能再拆分出更小的单位来的语言单位。
语素可以组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单音节语素,必须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不是语素。
例如:“玻”它是一个完整的音节,但它不能独立表义,因此只是一个字而非一个语素。
而“英”,从形式来看,它和“玻”一样,但它是一个语素,因为“英”可以独立表义,是个不能拆分的音义结合体(即定义里限定的“最小的”)。
第二,双音节或多音节语素,不管有多少个音节或汉字,都只能组合在一起共同表义。
例如:胺基酸。
音节在拆开后均与原概念没有任何关系,只能组合起来共同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所以还是一个语素。
合作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⑴组6个单位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有音有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素。
第⑵组6个单位都是由双音节或多音节组成,若把这两个或多个音节拆分开来单独看,它们都失去了意义,不能算语素。
只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才能算一个语素。
第⑶组5个单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但和第(2)组不同,拆分后它有自已完整的意义,所以它们是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语。
第二组成果展示: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如果抓住其规律,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就可积累词语,增加词汇量。
1.善于联想,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汉语词语种类数量非常大,如果抓住一个中心点,以点带面,展开联想,触类旁通,就会形成一个词语的家族群,既有益于积累,更有助于记忆,例如。
⑴形容人性格特点的词语。
①褒义的有:活泼、刚强、宽宏大量、刚正不阿等。
②贬义的有:庸俗、奢侈、目光短浅、拈轻怕重等。
③中性词:多愁善感、少言寡语、普普通通等。
⑵形容家庭温馨的词语:①形容夫妻之间的: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等。
②形容整个家庭的:父慈子孝、母慈子孝、贤妻良母、儿孙满堂等。
③形容兄弟姐妹情深的:手足之情、义结金兰、金兰之契等。
2.遵循词语的多义性,理清内在关系,进行对比归类。
汉语词语的数量巨大,单凭死记硬背恐怕难解决问题。
实际上词语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是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的。
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聚合在一起。
理清了这些关系,对词语进行对比归类,积累词语也并非难事。
如:
⑴同义近义词群:鸡子儿—鸡蛋;去世—逝世—与世长辞—死
⑵顺序关系词群:春—夏—秋—冬;初赛—复赛—决赛。
⑶反义关系词群:光滑—粗糙;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⑷亲属关系词群:雪—风花雪月—阳春白雪—昭雪—报仇雪恨。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知识链接: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第三小组成果展示:
明确:成语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其来源:
⑴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等。
⑵来源于历史故事
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他们凝缩成成语。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