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哎,你说这预习复习吧,真是一件让学生们又爱又恨的事儿。
爱呢,是它能让学习效率蹭蹭蹭往上涨,恨呢,是它有时候确实太费时间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当年学历史的时候,简直是预习复习的“狂魔”。
那会儿有个老师讲宋朝,讲得特别生动,但内容也特别多,各种人物、事件、制度啊,简直像开了个杂货铺。
我当时就想,这课要是没预习,那不就相当于进了迷宫,找不到出口吗?于是,我就在上晚自习的时候,把课本认真地读了一遍,还特意找了些资料,把各个朝代的关系捋了一遍。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简直就是“灵魂画手”,把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关系,都画到笔记本上,课堂笔记都比别人厚了一圈。
下了课,我还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再复习了一遍,把重点内容都写到思维导图里,方便以后记忆。
你说我这样是不是过分“卷”了?其实也不算,因为我发现,预习和复习不仅能帮助我快速理解课堂内容,还能让我在课堂上更积极地参与讨论。
比如,老师讲到宋朝的“科举制度”的时候,我就举手提了个问题:“老师,为什么宋朝的科举考试比唐朝更注重文风?”老师当时就眼前一亮,说我问得很好,还专门花了点时间给我解答,我当时内心可以说是无比的自豪了!
当然,预习复习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像有些学科,比如物理化学,我更喜欢用“逆向思维”来预习。
比如,我会先看看课本后面的练习题,然后试着自己去解答。
如果遇到不会的,就标注出来,上课的时候特别注意老师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
下了课,再把没理解的地方翻出来,再看一遍书和笔记。
这样,我上课的时候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理解起来也更容易,而且还能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你看,预习复习其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只要找对了方法,就能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当然,预习复习也不能太“死板”,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科特点来调整。
毕竟,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所以,亲爱的孩子们,别再抱怨预习复习“太难”了,试试我的方法,你会发现学习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这么有趣!哈哈,当然,别忘了,学习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兴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