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中药治疗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炎中药治疗案例(活济公)
例1
罗某某,女,12岁。

鼻塞,流黄浊涕二周,在某院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于1982年10月4日来诊。

症见鼻塞无间时,伴咳嗽、吐黄浊痰,胸闷。

检查:双中鼻道有脓,鼻黏膜红肿,上颌窦前壁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数。

此即中医之鼻渊,证属痰热壅肺,蒸灼窦窍。

治疗:拟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麻黄3g,鱼腥草、生石膏各15g,黄芩、瓜蒌、杏仁、茯苓、白芷、生甘草各6g。

服药四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查鼻道无脓,鼻黏膜仍红,原方去麻黄、生石膏,加牡丹皮6g,续进三剂,以为巩固。

例2
丁某某,男,25岁。

1983年5月26日初诊。

常年性脓涕不干,鼻塞四年。

头昏重,易出汗,易感冒,近来涕黄黏。

检查:左中鼻道少许脓涕,鼻黏膜红肿,舌红,苔薄白,脉略数。

证属肺虚郁热。

治疗:益气扶正,清肺通窍,处方:党参、黄芩、苍耳子、桑白皮、熟地黄、地肤子、紫菀各10g,炙黄芪20g,鱼腥草15g,辛夷、白芷各6g。

上方四剂后,涕转白黏而少,郁热渐解,去黄芩、地肤子、鱼腥草,加茯苓10g,续调治十六剂而愈。

按:上二例均为肺经热邪上蒸鼻窍而成化脓性鼻窦炎。

例一乃肺经痰热熏蒸于上,致津液溶溢,故径以麻杏石甘汤伍黄芩、鱼腥草、瓜蒌等清肺经痰火,肺热平复,鼻无火扰,则窦窍自宁矣。

其治从本,故除用白芷芳香透窍外,少用通窍之品而窍自通。

例二单就全身易感易汗,头昏重而看,一派肺虚卫表不固之象,辨郁热的依据即在鼻涕黄浊,鼻黏膜红肿表现上。

刘河间有云:“肺热者,出浊涕”,全身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参以舌脉,知其系肺气已虚而郁热未清。

以补肺汤重用黄芪以治肺气之虚。

五味子虽有敛肺之功,亦有恋邪之嫌,故不用。

加黄芩、鱼腥草、地肤子、辛夷、苍耳子等清热化湿通窍。

待鼻涕转白,热邪渐清,又当一意扶正,自无不愈。

例3
蒋某某,男,22岁。

平时体虚,感冒未愈,又头痛鼻塞,流脓浊涕两天。

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两侧中鼻道积脓,双上颌窦区轻度压痛感。

舌淡红略胖,苔薄黄带腻,脉略数。

诊断为急性鼻窦炎,辨证为清气不升,邪热上壅。

治疗:拟升清疏表,清热解毒。

处方:升麻、甘草各6g,葛根、赤芍药、蒲公英、栀子、桑白皮、白芷、川芎各10g,鱼腥草15g。

鼻腔点1%麻黄碱、2%链霉素。

服药四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检查见鼻黏膜充血减退,肿胀消失,双侧中下鼻道无脓涕引流,上颌窦区压痛消失。

未再服药。

两年后以急性发作,仍用前方四剂而效。

例4
梁某某,女,26岁。

1981年6月30日就诊。

鼻塞,流黄脓涕一周。

前额胀痛,发热,口干,口鼻气热,大便已四日未行,小便短黄,自谓平日最嗜辛辣。

检查:中鼻甲红肿,双中鼻道有积脓,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

证属胃火上炎,热聚阳明。

治疗:清泄阳明,解毒通窍。

拟升麻解毒汤主之:升麻、黄芩、苍耳子、白芷、赤芍药、藿香、生大黄(后下,嘱其俟大便出则与余药同煎)各10g,葛根12g,
蒲公英15g,生甘草6g。

服药四剂,症状减轻,头晕,小便黄,原方去大黄,加泽泻10g,四剂。

三诊谓仅左侧鼻上午时塞,上方去黄芩,加当归10g,黄芪15g,续服五剂而愈。

例5
许某某,男,44岁。

鼻塞、流涕、前额及面颊疼痛七天。

曾用抗生素等治疗无效,因畏惧穿刺冲洗而求诊中医。

鼻塞终日,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口苦,纳差。

检查:双鼻中道有黄浊脓涕,左侧为多,鼻黏膜红肿,左眶下稍红肿,双上颌窦前壁压痛,舌红,苔黄腻,脉弦缓。

诊为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证属阳明郁热。

治疗:清泄阳明,解毒通窍。

拟升麻解毒汤加辛夷花10g、藿香10g。

五剂后头痛愈,鼻涕白黏量少,左鼻时塞。

视其双鼻中道(—),鼻黏膜淡红,上颌窦压痛消失,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缓。

原方去蒲公英、葛根、黄芩,加茯苓10g,党参10g,法半夏10g,续服五剂而愈。

次年来看牙病,谓鼻病一直未发作。

例6
邱某某,女,29岁。

1981年3月21日初诊。

流黄浊涕,鼻塞不闻香臭,头胀痛且重已二周。

口苦口干,胸闷、纳呆。

检查:双中鼻甲充血红肿剧,中下鼻道大量黄色脓涕,舌稍红,苔黄腻,脉沉细。

证属胆经湿热上熏,灼腐肌膜而成之鼻渊。

治疗:清利肝胆。

化浊通窍。

处方:藿香12g,龙胆草、黄芩、柴胡、苍耳子、甘草、白芍药各10g,制草乌6g,蒲公英20g,佩兰8g。

复诊:上方三剂后,头痛大减。

复加减十一剂,诸症愈。

查双中鼻甲水肿消失,左下鼻道后端余少许涕液,改投藿胆丸二瓶以收全功。

按:鼻渊性头痛,为鼻渊主诉中常见症状之一,可根据头痛部位,酌情选用清利头目止痛之品。

如巅顶头痛加藁本,前额及眉棱骨痛用白芷,枕部头痛加葛根,太阳穴头痛加柴胡。

余习用制草乌、白芍药、甘草三味入药,通治鼻渊诸般头痛;制草乌善治久患头风,偏正头痛,亦可燥湿除涕,《圣济总录》即有以草乌、苍术、川芎三味治脑泻臭秽之方。

制草乌虽性苦辛大热,前人有热证当忌之戒,然用治鼻渊头痛,乃取其定痛胜湿之长,且用治火热之证,自有其他寒凉清泻之品克制其辛热之性,故但用无妨。

白芍药、甘草二味乃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可缓急止痛,又能监制草乌燥烈之毒性。

是以本例在清热利湿诸品中伍之,竟收药到痛失之效。

例7
叶某某,男,46岁。

患鼻窦炎两年余,于1979年4月26日初诊。

症见早晚鼻塞,头昏重不适,涕由鼻咽下流。

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检查:双下鼻甲肥大,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收缩下鼻甲后见中鼻甲水肿,嗅裂处有白黏浊涕,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此属脾虚不运,水湿聚于窦窍。

治疗:益气健脾,化浊通窍。

拟温肺汤加减:炙黄芪15g,党参、陈皮、防风、苍术、石菖蒲、茯苓各10g,薏苡仁12g,升麻8g。

加减出入十八剂后鼻病愈,大便亦已成形,予补中益气丸二瓶以巩固疗效。

按:健脾补肺一法,适用于鼻渊久病,正气虚而浊邪泛于清窍之证。

温肺汤出自《兰室秘藏》,重在温肺散寒,补中益气汤功专补气升阳。

二方均为治本之剂,俟肺脾气旺,清阳升腾于上,则水湿得运,浊邪得化矣。

然本病局部主要表现为湿浊邪毒久羁不解,单从扶正,邪未必速去,故需随证施以渗利水湿、化浊通窍
之品。

临证时,见中鼻甲及窦口黏膜黏膜水肿明显者,加木通、薏苡仁、车前子、路路通等;涕白量多加薏苡仁、茯苓、泽泻;涕黄加金银花、虎杖;鼻塞重加辛夷、苍耳子、石菖蒲、赤芍药、当归、杏仁等;鼻甲肥大、鼻黏膜暗滞者,加丹参、川芎、牡丹皮、赤芍药等,以收正复邪去,窦清症宁之功。

例8
李某,男22岁。

1980年11月27日初诊。

鼻塞,流白黏涕三月。

患过敏性鼻炎三年,每至秋凉即作,至来年夏季方止,秋冬易患感冒。

现常鼻塞,间有喷嚏,涕液或黄或黏白,或为水样不定,平日以流白黏涕居多,头痛,耳鸣。

经中、西医治疗,仅鼻塞、喷嚏时有缓解。

检查:鼻黏膜肿胀暗滞,左中鼻甲肿胀,右中鼻甲息肉样变,双中鼻道有黏液样涕,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

证属气虚邪滞。

治疗:益气健脾,化浊通窍。

处方:党参、白术、白芷、防风、徐长卿、乌梅、苍耳子各10g,茯苓12g,薏苡仁、炙黄芪各15g,炙甘草5g,陈皮6g。

次年10月方来再诊,谓服上方后效果很好,连服十五剂竟得一冬平安,故未复诊。

脉证同前,仍予原方加减调治而愈。

按:细菌感染及过敏因素,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两大病因。

变态反应性鼻炎常易继发感染而成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整个病变过程表现繁杂,临床非某一证型可遍括。

辨证论治固为其要理,然临床终有一些病例,属实证时清泻渗利,未见有功,及至久病不愈,由实转虚,再经温通补益,亦难见痊。

此医者山穷水尽之际,若伍以祛邪脱敏之品投之,如防风、徐长卿、乌梅之属,往往可收到不期之效。

脱敏之中药性有寒热之分,临床辨证结合辨病,认定系过敏因素所致者,不必等黔驴技穷之时方姑妄投之以求一试,尽可及早辨证选用,以收捷效。

例9
邹某某,男,15岁,1987年1月21•日初诊,鼻科医案119号。

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

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

证属郁热上干。

治疗: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半夏、苍术、生甘草各10g,川乌6g,五剂。

•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

2月4日复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药中病机,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鼻内点药同前。

连服二十剂,鼻渊病愈,未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