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行动研究与教学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趣
共同努力,让学校的 明天更加美好! 合作对话,让我们的 友谊天长地久!
“短作业”和“长作业”
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作品 学生自己布置作业
13。“甄别性”评估还是“发展性” 评估
教学评估(兴趣、信息、问题、反馈)
与学业评估结合(实地考试\面试\社会 实践活动)
量的评估与质的评估结合
反思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
知识技能 反馈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信 息 问题 过程方法
2。知识的三种取向及研究方法
●哈贝马斯:知识的取向
取向
由谁控制
物质的
技术影响
交流的
自由的
认识中的实 解放思想的 践影响 影响
产物
经验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 反思性知识
●实验的方法、自然主义的方法、批判的方法
3。行动研究的特征
●道德责任感 关系是平等的 交流是可信的、真诚的 参与是积极的、突出重点的 文化是包容的 ●反思性实践循环 ●公开性 行动 ●合作性
●我的问题是什么?
●我已经知道些什么? ●别人知道什么? ●我希望发现什么?
7。问题的产生
●求知愿望 ●对现状不满
●对事物的关注
●面临的挑战或问题 ●某个主题
8。研究设计
●描述问题 ●你将能够做什么
●如何记录过程
●如何向别人报告和讨论 ●如何改善现状
9。记录研究过程
●观察 ●访谈
●文档和实物资料
9。怎样引导学生思考
思维操练
解决问题 反思性教学
10。“知识拷贝”还是“信息加工”
网络教学
培养信息素养(获取、梳理、甄别、 解释、运用、交流、公布信息) 信息风暴法
11。教学中的“反馈”可以或缺吗
正大综艺式的反馈 “故意出错” 抓住“摸棱两可”问题 课堂作业
12。单一“训练”式作业还是多样化作 业 实验和练习
2。“教法套用”还是“教法创新”
新课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教法,只有
最适合你所教的学生的教法。
不要套用外国的与他人的某一教法,要
在吃透精神的前提下,统整各种方法,
为我所用。
要在方法创新中,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 学风格。
3。激发学习兴趣仅仅是手段吗
表面的“高分”与内在的“兴趣” ,谁更有意义?
志趣 情趣
观察
反思
4。对教学的自我研究方法
●自我谈话 ●与他人会谈 ●检察个人作品 ●回忆重要的人 ●临界事件 ●教师生涯曲线 ●教育哲学:哲学基础思考、两难问题思考
5。与行动研究有关的三பைடு நூலகம்发展领域
●认知和概念上的复杂性 ●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和情绪的成熟
6。培养探究精神
●我的研究兴趣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感兴趣?
7。“技术至上”还是“效率至上”
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多媒体的过滥应用、形式主义的应用。 直观手段的负面影响。 “工匠”型、“制作”型教师与资源共 享。 要提倡用最经济的付出获得最有效的收 入。(三板斧不能丢弃)
8。如何组织讨论
有效的组织形式(全班议论、分队辩论、 分组讨论) 有趣的研究问题(伦理的\自然的\社会 的\模拟的\想象的) 具体的工作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行动研究
与教学策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 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 教育部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
夏志芳
一、教师行动研究
1。大背景:范式、理论和研究
背景:现代性
后现代性 发展 差异 普遍性 特殊性 规律性 无规律性 范式:由具有相同观念、知识、理解的一群 人形成的观念系统。 理论:对某个现象的系统解释。 研究:公开的系统化的自省探究。
5。教学高潮的“预设性”与“随机 性” 可以统一吗
教学高潮是可以设计的,它具有多种
类型。
活动高潮与心理高潮的不一致性。
教学机制与教学机智要高度统一。 “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计划走”
6。探究学习的时间哪里来
探究学习的类型:教学环节性的、课
堂结构性的、综合活动性的。 一堂课的多个命题与一个命题的多堂 课。 各科不加节制,可能出现新课程背景 下的“学习负担”。 学生能够像成人那样探究吗 时间紧怎么办,向自学要时间。“杨 思模式”的启示
●数据统计
10。研究阶段的主要环节
●解释 ●分析
●综合
11。采取行动,改善现状
12。写下并分享研究的故事
好处:
易理解 吸引人 具体
问题:
信息丢失 数据不易反映 感性化
二、教学策略研究
1。“教材本位”还是“标准本位”
重新认识教材:不是教的材料,是学的 读本;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是知识的 载体之一;不是真理的化身,是追求真 理的园地;不是教学与测试的依据,是 教学与测试的参照。 “标准本位”:必须遵循的只能是标准 。 研究标准、处理教材,力求“合三为一 ”的思路和谐。
年龄 (大)
乐趣
(小)
激发手段的途径:情景、角色、设 问、生活化、有用、新颖、形式多样 化
4。讲授是不是等于“灌输”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怎样理解“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新课程不排斥讲授,问题不在要不要
讲授,而在于讲什么,怎么讲,讲多 少。 新课程更要提高讲授的水平。讲授要 精益求精:描述、叙述、阐述(精、 准、活、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