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友谊的回声》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或的乐段。

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本课以大自然中的奇妙现象——“回声”为线索,开展一系列的音乐活动。

通过模仿、体验、探究、合作、创造。

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创造。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充满幻想和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和表现歌曲《友谊的回声》,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三、知识与技能;通过模仿体验大自然的回声和歌曲的学习,学会
用鲜明的力度对比表现回声的效果,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力度。

【教学重点】
用歌声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歌曲力度的表现及歌曲即兴创编。

【教法与学法】
采用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沙锤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然界中的回声
1、谈话法导入“回声”游戏。

2、模仿自然界中各种声响的回声,体会这两种声音的力度对比。

3、师:“在我们刚才模仿的这些大自然中的声音里包含了很丰富的节奏,下面,我们就用手掌来模仿一下节奏的回声。

”击掌模仿节奏的回声。

4、生生合作,用沙锤来体验回声。

二、表现歌曲《友谊的回声》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歌曲旋律。

提出要求:高位置头声演唱。

2、聆听歌曲范唱。

说说演唱者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表现歌曲的?歌曲中有哪些地方唱出了回声的效果?
3、唱一唱歌曲中表现回声的乐句。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轻声填入歌词。

6、用甜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7、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8、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唱的乐句。

大家一起唱一唱,处理歌
曲。

三、创作并表现回声
1、师:“回声无处不在,不仅在高山里,还在森林中,大海边……除了歌中唱到的回声,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加上回声?”
2、学生讨论,创作。

3、表现再创作后的歌曲。

4、师:“同学们的歌声不仅使我陶醉,还打动了山谷里的小歌唱家小杜鹃。

它想请同学们也为它写一首回声曲,让它能在森林音乐会上演唱。

”创编《小杜鹃的回声》
5、展示优秀作品。

6、演唱师生共同创作的《小杜鹃的回声》。

四、升华体验,丰富情感
1、观看动画片《回声》片段。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说说回声对我们交朋友有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平时交朋友就像回声,你对别人付出了怎样的真心,你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友谊。


3、有感情地演唱《友谊的回声》,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道具和花样繁多的环节设计。

我本着“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始终贯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希望学生通过这一节课,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其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游戏渗透小知识——巧
在课堂开始的情景游戏中,用模仿回声来感受声音力度的对比,巧妙的把音乐知识渗透到游戏中,寓教于乐。

同时也为后面歌曲教学时演唱回声的难点扫清了障碍。

二、歌曲教学不马虎——细
学唱歌曲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节课教学歌曲时,教师对学生的声音,表情,力度各方面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要求,循序
渐进,扎实到位。

力图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体验、表现音乐的美。

三、现学现用再创造——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音乐创造”。

在这节课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在游戏中生生合作的打击乐器模仿回声,体现了学生即兴创编节奏的能力。

在学会歌曲后学生再创作歌曲的回声,乃至创作《小杜鹃的回声》,都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学生自由即兴的创编,不仅活跃了课堂,更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比如在创作旋律过程中,如果学生能用简单的乐器(如竖笛、口琴等)来帮助其创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这篇文章共6417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