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银川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超级女生”的蝴蝶效应
由湖南卫视推出,持续“高烧”、风靡全国的电视歌唱比赛节目“超级女声”,被各路看客解读,成为一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杂烩,其中触及“性别”“阶级”“品味”等复合议题;而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与“超女”的跨境呼应,更触及一个文化全球化的议题——影视方程式全球流动,在异地可以产生怎样的波涛?
不矫揉造作的冠亚军李宇春、周笔畅人气最旺,男人不认为她俩美艳,女歌迷则觉得她俩精彩!中性形象的大获全胜被看作是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解放,理由是对女性的审美已经脱离了男性的标准,周、李的魅力独立于男性审美之外。

比赛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想唱就唱的做法,打破精英特权,“超女”被解读为一种庶民的胜利。

这些议题富有国情特色。

“超女”引发的复杂辩论,充满国内最前端的社会变化,但若把本国现象放入全球文化激荡的大脉络,所触及的更是跨国文化互动的问题。

或可以用著名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形容“超级女声”和大洋彼岸的另一档节目“美国偶像”之间的关系。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说,亚马孙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

“超女”的主要策划人就是在2003年一张报纸非常不起眼的一个角落,看到了关于“美国偶像”的报道,于是萌发了在中国制作一档类似节目的想法。

这位策划人在接受采访时毫不讳言对“美国偶像”的模仿,但节目形式本土化的改良也做足了工夫。

结果,“超女”串联盘根错节的群众活动与本土议题,其社会文化效应与“美国偶像”在美国本土发挥的角色,绝不能轻易套用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论断。

这个稍嫌戏剧化的蝴蝶效应,在传播学上是老掉牙的问题。

早年的媒介帝国主义,就是说英美挟其正经军事强势,扩张其穿透力强劲的跨国媒体,无论企业硬件与文化软件,绝可破坏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其影视产品亦令非西方子民易于接受帝国霸权。

到今天,此老调已不能重弹。

精确一点说。

美式文化仍有相对强势,但国与国之间的文
化互动,其形态已是变化多端千奇百怪。

全球文化漂移已出现所谓的多个“媒介首都”,而不再是美国独霸跨国媒介市场。

超越国族并以城市为单位的多中心交流,如香港、北京、上海、孟买,或可包括湖南长沙,均可发挥跨境的蝴蝶效应。

今天,中国市场在变革。

正统之外,酝酿新的文化生产模式。

“美国偶像”在中国只是一个触发点,把“超女”本土化,还需要一群中国搞手,更需要一连串的社会缺口,这样才让“超女”化身为中国变革的时代信差,从中看中国面对世界所激起的文化变局。

1.从原文看,下列对“‘超级女声’的蝴蝶效应”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它是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在中国大陆的跨境呼应。

B.它是美式文化凭借其强势,在媒介市场扩张,超越国族在异域产生的一场“风暴”。

C.“超级女声”是其策划人对“美国偶像”节目的模仿并进行本土化处理的杰作。

D.它是以“美国偶像”为触发点,在全球文化脉络中激荡起的时代“波涛”。

2.文章说,“超级女声”现象引发的议题“富有国情特色”。

从原文看,“富有国情特色”
不包括下面哪一句()
A.“超级女声”被各路看客解读,成为一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杂烩,其中触及“性别”“阶级”“品味”等复合议题。

B.“超级女声”比赛采用的做法,被认为打破了精英特权,“超女”被解读为一种庶民的胜利。

C.“超级女声”引发的复杂辩论,充满国内最前端的社会变化。

D.“超级女声”现象是文化超越国族并以城市为单位的多中心交流,包括以湖南长沙为中心。

3.依本文看,对“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持续“高烧”的原因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赛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想唱就唱的做法,打破了精英特权,它是一场平民运动。

B.今天,中国市场在变革,具备了在正统之外,酝酿新的文化生产模式的条件。

C.它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多中心交流的结果。

D.它不仅是对“美国偶像”的模仿,它还有一群中国搞手使其本土化。

它还弥补了中国社会的缺口。

【答案】
1.B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项,文中是说,“蝴蝶效应”
是美国气象学家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说,亚马孙流域的一只蝴蝶扇
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

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题的基本方法是要回归原文。

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D项是说“超级女声”的现象。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C项,文中没有这一信息。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
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
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穷:困境。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4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3分)
【答案】
4.C
5.D
6.D
7.(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C项,借出、借给。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

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

”根据大意,即可画出断句。

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D项“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为翻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要有文采,三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

(1)第一个“是”
(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嫉”(动词,嫉恨),“卒穷”(最终因处境艰难。

实词“卒”,古今异义“穷”,同时活用做状语“因为处境艰难”)一处1分。

(3)“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

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

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

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

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

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

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

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

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

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

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

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

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

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

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

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

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

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

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

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

享年四十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5分)
9.“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答案】
8.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9.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分)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

)(意思对即可,2分)【解析】
8.试题分析: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

接着检索所写景象。

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

有时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景物的描写方法和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
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同时,有的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即景即情等,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找出写景和感情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鱼我所欲也》中,用“。

”强调“生命”
固然重要,但若遇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如“义”),我是不会苟且偷生的。

(2)《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3)李煜的《虞美人》中,最能体现“物是人非”的诗句是“,。


【答案】(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苟”“残”“砌”“雕”“犹”等易错字的书写,不要丢掉“亦”虚词,丢字、错字均不得分。

三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

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进步思想等。

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

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

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

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

她们对他说自另一个世界。

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

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

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又生育了一个女儿。

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

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

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

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

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

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

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

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自另一个世界。

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

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

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

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

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

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快人啊!快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

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

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

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

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

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

这时候救护车开过了,车上下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

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