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于奢-阿房宫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相关资料
一、《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唐朝杜牧作。
选自杜牧的《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作者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官赋》”。
所以这篇赋是借古讽时,即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衰败的史实,讽喻当朝皇帝唐敬宗大修官室。
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指当时统治者)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
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朝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
意在借秦之喻,谏当朝帝王,讽喻唐代统治者(唐敬宗)借鉴历史教训。
二、秦朝衰败的原因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完成统一大业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存活时间最短的朝代。
秦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到衰败(公元前207),仅仅持续了15年时间,以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壮被人们所记忆。
历史上有众多学者对秦朝衰败的原因进
行了考究,或言法家思想弊病,或言社会反抗力量过大,或言主因乃秦朝BZ。
最著名的要属贾谊的《过秦论》,他认为秦衰败最重要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当然,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施BZ、沉于奢是秦衰败的重要原因。
秦朝的奢侈程度相当惊人!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前后历时30余年,每年用工70万人修建。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成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秦始皇在灭六国时,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统一天下后的第9年(公元前212年),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
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
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在民间,修阿房宫时便有:“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民谣。
在李斯、赵高的怂恿下,继任的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为。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地从关中征发人民去打仗,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负担,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加速了秦朝衰败。
三、项羽为什么火烧阿房宫
关于项羽是否火烧阿房宫,目前学术界尚存很大争议,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认为火烧阿房宫纯属无稽之谈。
从2002到2007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了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5年的考古,结果表明:阿房宫遗址没有发现任何火烧的痕迹,根本没有遭遇过火灾。
所以传说认为项羽烧了阿房官是错误的,根本没有这一历史事件。
第二种认为阿房宫本身就是个半拉子工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即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被投入使用。
而考古结果表明,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宫殿建筑,也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
也就是说,当年的阿房宫并没有建成竣工,连前殿都没有建成,文献上和人们心目中的阿房宫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
第三种认为是项羽火烧了阿房宫。
最早的史料来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遂屠成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项羽对成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
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意思是说楚人项羽的一把火令阿房宫化为焦土。
由此,项羽、大火和阿房宫被紧紧捆在了一起,千百年来这一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至于项羽为何要火烧阿房宫,据说是楚霸王项羽军队入关以后,看到阿房宫如此奢华,联想到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导致民不聊生,不由得恨由心生,一怒之
下将阿房宫及其所有的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
四、秦以后的历朝历代如何借鉴秦亡于奢的教训
秦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从秦朝衰败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强调“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惩秦之弊”、“以秦为鉴’’成为后世政治家和文人时刻牢记的箴言。
打败秦国的汉高祖刘邦在攻入咸阳后,看见“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苦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张良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刘邦才幡然醒悟,乃还军霸上,最终成就了汉朝的辉煌历史。
汉文帝也十分注重节俭,他在位23年,始终奉行“清静无为,躬行节俭”方针,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
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多次下诏,严禁郡国贡献奇珍异宝。
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皇后的服装决不绣花,甚至还打了补丁。
即使病危之际,也留下遗诏:“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至死都在倡节俭、薄徭役、行仁政、养民生。
文帝之后,继位的汉景帝延续了这套治国方略,他
多次下诏不得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皇帝率先垂范,朝野自然节俭成风。
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为史家一致称道的第一个“盛世”一一“文景之治”。
隋文帝杨坚,深刻总结前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得出保住国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节俭。
他提倡简朴的生活、杜绝奢侈糜烂的社会风气,要求所有臣民,上至太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厉行节俭、注重简朴。
当时官员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绸锻绫罗,饰带也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
杨坚与独孤皇后自己也以身作则。
有一次他患痢疾,须配制止痢药,药方中有胡粉一两,宫中找不到,需另外到市面上去买,杨坚就放弃了。
独孤皇后曾想赏赐给某大臣的妻子一件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找不到。
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历观前代帝王,没有喜好奢华而能长久的。
你身为太子,应当以节俭为重。
”公元594年,关中饥荒,隋文帝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知道他们吃的是豆粉拌糠,文帝将这些食物出示给群臣,流着眼泪责备自己的无能,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膳食,不饮酒,不吃肉,与人民同甘共苦。
唐朝建立后,由于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朝末年的动荡,看到了隋朝衰败的过程,因此在他当上皇帝后,就向大臣提出“去奢省费”、“选用廉吏”等克制奢侈、崇尚节俭的治国方针,并为群臣做出了表率。
他曾对褚遂良说:“夫为人君,不忧万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机可反掌而待也”。
他最初住的宫殿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原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准备好后,“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在皇袍加身之后,仍是“宫中苇帘,
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
”由于他勤俭治国,从而奠定了宋代三百余年的基业。
除了历朝历代的君王之外,古代一些文人骚客也多以秦为借鉴,倡导要勤俭为政。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深深感慨秦朝的以奢亡国,并对后世提出警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茫茫》一诗中对秦始皇不顾民生大兴土木进行了批评,感慨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
前。
”李商隐在《咏史》中也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清朝张圻也在《答周仲和书》中指出:“居官之所恃者,在廉。
其所以能廉者,在俭”。
无数事实证明,以俭治国则国兴,以俭治家则家殷,以俭治身则身无忧;反之,以奢治国则国亡,以奢治家则家败,以奢治身则身危。
纵观古今中外,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