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陋室铭说课稿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以情境法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以及相关的诗词,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并且产生兴趣,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同时背诵已学诗歌《秋词》.然后,请学生简介作者. 并出示学习目标.简介“铭”
通过白居易的话:“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感悟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以书言志之作.)
二、初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下一环节:
三、译读课文.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五、品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五、悟读课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深入文本: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仿写:《铭》课堂交流.
通过仿写练习,学生可以练习学以致用,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我们一起来背诵这位老先生的诗.
1、背诵已学诗歌《秋词》.(多媒体显示)
2、请学生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
3、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5、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介绍背景. (可见,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二、初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2、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三、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找出韵脚.(多媒体展示)
5、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6、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多媒体展示)
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1、仿写:《铭》
2、课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