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活性污泥法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AS系统中各单元作用
• • • • • • • • ①曝气池: 充分混合;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场所 ②二沉池: 泥水分离;浓缩污泥,减小回流比。 ③污泥回流系统: 稳定微生物浓度,提供接种污泥。 ④供氧系统: 提供溶解氧;搅拌混合,泥水充分混合。
9
3.1.2、活性污泥的形态与组成
• 1)形态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污染物的降解主要是 通过静止期、衰亡期微生物的内源呼吸进行, 并非直接的生物氧化(仅33%)。
30
3.1.6、环境因素对AS微生物的影响
1.营养物质
• BOD5:N:P=100:5:1 • 通常生活污水和城市废水中含有足够 的营养物 • 工业废水补充营养物常用: • C源:甲醇 • N源:尿素CO (NH2)2 • P源:磷酸盐等
33
• 4.pH值
• • • • 最佳:6.5~8.5 pH<4.5,微生物不能生存,易产生污泥膨胀 pH>9.0,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将受到影响 工业废水pH波动较大,易采取中和调节措施
• 5.有毒物质
• 1)重金属及其盐类:(限制)极限浓度 • 2)其它有毒物质:氰化物、氯化物等
34
16
活性污泥微生物 结构显微镜照片
17
活性污泥微生物结 构显微镜照片 --菌胶团、丝状 菌、杆菌等
18
19
活性污泥微生物结构 扫描电镜照片
20
活性污泥微生物结 构扫描电镜照片
21
• • • •
4) 后生动物的特征 ①常见微生物有轮虫、线虫等 ②捕食菌胶团和原生动物 ③是水质非常稳定时的指示生物
5
3.1.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流程
供氧
Q
曝气池或生化池
二沉池
Q
R Q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6
污泥回流井(潜污泵)
7
1)AS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
• • • • • ①足够的可溶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足够的DO; ③AS呈悬浮状态--污水接触; ④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AS; ⑤无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第三章 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一) --活性污泥法(AS)
1
主要内容
• • • • ①AS法的理论基础 ②AS的性能指标及其相关参数 ③AS反应动力学--Mond方程 ④活性污泥系统操作运行方式
• • • •
⑤曝气理论及曝气系统 ⑥活性污泥系统的控制与运行 ⑦活性污泥系统设计 ⑧活性污泥的发展与新工艺介绍
• b)非活性部分:惰性物质与无机颗粒为主,不对有机 物起降解作用,具有吸附和粘附污染物,并成为微 生物生长的载体功能 • 主要包含:
• • • Me--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Mi--原污水挟入的不能为微生物所降解的惰性物质 Mii--原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11
3.1.3.活性污泥微生物及其作用
1)活性污泥微生物及其食物链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有机物、细菌、原、后生动 物组成了一个小型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
细菌
处理出水
废水中的有机 物C、N、P 溶解状 悬浮状
原生动物 剩余污泥 后生动物 食物的移动 代谢产物的移动
12
2)活性污泥生物系统中细菌的特征:
①以碱性异养型细菌为主,自养菌略低。 ②优势菌种:产碱杆菌属 ③有较高的增殖速率,20~30min一个世代 ④动胶杆菌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 动胶杆菌-细菌---成为菌胶团(具有 生物絮凝的功能)
2
污水生物处理 核心:人工强化
3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基本类型
• 1) 好氧法: 利用好氧微生物 • a. 活性污泥法:水体自净;菌胶团,悬浮 生长; • b.生物膜法:土壤自净;膜状附着生长。 • 2) 厌氧法:利用厌氧微生物 • 包括厌氧接触法、UASB、厌氧生物膜法等
4
3.1 活性污泥法的理论基础
• 外观:为黄褐色或铁红色、絮绒颗粒状 • -- “生物絮凝体”或“菌胶团 “。 • 具体指标:直径0.02~0.2mm,含水率 99.2~99.8%, pH值: 6.7,比重: 1.002~1.006。
10
2)组成
• a)活性部分:为有机组分,约占活性污泥总体的75~ 85%,主要是具有代谢活性活性的微生物群体 (Ma);
26
④内源呼吸(代谢)期 衰亡期 微生物进行内源代谢 多数细菌死亡,增殖曲 线呈下降趋势。 细胞菌体最大,自养菌 增加,硝化作用加强。
27
3.1.5、活性污泥反应(净化)机理:
1)初期吸附去除: 反应时间:5~10min, 吸附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70%以上的 BOD,75%以上COD)迅速被吸附去除。 --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相互交织
28
2)微生物的代射 • a、分解代谢--降解 • b、合成代谢--同化 • 其代谢产物的模式如下图:
29
• 具体代谢产物的数量关系如下图:即1/3被 氧化分解,80%×2/3=53%左右通过内源 呼吸降解,14%左右变成了残物。
CO2,NH3-HO2 分解氧化1/3 能量、有机物 可代谢的有机物 +足量O2 M’ 合成2/3 合成细胞质 C5H7NO2 80% 内源呼吸 20% 残留物 CO2,HO2 能量、无机物
22
23
3.1.4.AS微生物的增殖规律--四阶段
①适应期: 适应、驯化阶段, 各种酶系统的形成; 微生物量不变。
24
②对数增殖期: 有机物营养充足 微生物增殖不受底物浓 度的限制,微生物以最 高速增殖;呈几何倍数 增长;
25
③减速增殖期: 营养物被大量消耗, 微生物增殖速度缓慢 增殖速度=衰亡速度 微生物活体数达到最高 水平,并趋于稳定。
31
2.溶解氧DO
• • • • 保证好氧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供氧的方式:鼓风曝气、机械曝气 混合液出口:DO= 2mg/L
32
3. 水温
• 1)温度影响反应的两个方面 • ①温度升高,生化反应速率加快,增殖速 率也提高。 • ②温度过度增高的不利影响 • 2)最佳水温:15~30℃ • 在6~7℃时,采取措施,降低负荷,提高 AS浓度,提高DO,延长曝气时间。
⑤真菌:丝状菌为代表
13
• 3) 原生动物的特征
• • • • • ①个数可达103个/mL ②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3类 ③以细菌为食 ④为后生动物提供食料 --维持AS系统中生态平衡
14
活性污泥微生物结构 显微镜照片 --钟虫、累枝虫、 漫游虫等
15
活性污泥微生物结构 显微镜照片 --菌胶团、累枝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