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庇罪法律讲堂(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什么是包庇罪?
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包庇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
二、包庇罪的构成要件
1. 主体:包庇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客体:包庇罪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即公共秩序。
3. 客观方面:包庇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三种行为:
(1)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
(2)作假证明包庇犯罪的人;
(3)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
4. 主观方面:包庇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故意为其提供
帮助。
三、包庇罪的认定
1. 明知是犯罪的人:在认定包庇罪时,首先要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是犯罪的人。
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对方是犯罪的人,则不构成包庇罪。
2. 提供隐藏处所、财物:行为人明知是犯罪的人,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
助其逃匿的行为,属于包庇罪。
3. 作假证明包庇:行为人明知是犯罪的人,为其作假证明,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
行为,也属于包庇罪。
4.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行为人明知是犯罪的人,为其提供帮助,使其逃避处
罚的行为,同样属于包庇罪。
四、包庇罪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犯包庇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案例分析
案例:被告人甲明知同乡乙涉嫌盗窃罪,但仍为其提供藏匿处所,并帮助乙逃避侦查。
分析:本案中,被告人甲明知乙涉嫌盗窃罪,仍为其提供藏匿处所,帮助乙逃避侦查,其行为符合包庇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被告人甲的行为构成包庇罪。
六、总结
包庇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包庇犯罪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涉嫌犯罪的人,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不得包庇、纵容犯罪行为。
第2篇
一、引言
包庇罪,作为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本文将从包庇罪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罪名。
二、包庇罪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三、包庇罪的构成要件
1. 客体要件
包庇罪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
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后,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往往会寻求他人的帮助,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
包庇罪的行为破坏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了社会管理秩序。
2. 客观要件
包庇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为犯罪分子提供隐藏处所。
如为犯罪分子提供临时住所、租赁房屋等。
(2)为犯罪分子提供财物。
如提供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
(3)帮助犯罪分子逃匿。
如为犯罪分子提供交通工具、假身份证明等。
(4)作假证明包庇。
如伪造、篡改、隐瞒犯罪事实,为犯罪分子提供虚假证明等。
3. 主观要件
包庇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
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故意为其提供帮助,以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
四、包庇罪的法律后果
1. 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犯包庇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民事责任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如果包庇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如果包庇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还需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五、案例分析
某日,甲被公安机关抓获,涉嫌故意伤害罪。
甲的母亲乙为了帮助甲逃避法律制裁,找到丙,请求丙为其儿子提供帮助。
丙明知甲是犯罪的人,却答应乙的请求,为甲提供了假身份证明,并协助其逃匿。
后来,公安机关在丙的住处将甲抓获。
本案中,丙的行为构成包庇罪。
六、总结
包庇罪作为一种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管理秩序。
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勇于同包庇犯罪行为作斗争。
同时,对于包庇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不要因为亲情、友情等原因而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对于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共计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