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和新加坡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传承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新加坡则是一个小而精的城邦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秩序意识,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和国家认同。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比较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和新加坡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学生被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要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国家安全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

五、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2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

论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论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加 坡人 ” 具有 以下 品 质 : 家意 识 、 确 价值 观 、 要 国 正 有 皮书》 经过讨论 , , 将共同价值观的内容定为“ 国家至 理想 、 有道 德 修 养 、 辨 是 非 、 抗 拒 西 方 颓 废 思 潮 上 , 会为 先 ; 庭 为 根 , 会 为 本 ; 会 关 怀 , 重 明 能 社 家 社 社 尊
摘 要: 新加坡 高 思想政治教 育课程 的 目 主要 包 : “ 校 标 括 培养 新加坡人” 意识 、 树立“ 同价值 观” 培 养道德认知 和判 共 、 断能 力和培 养适应 国家现代 化和 国际化发展 的优 秀品质 。新加坡 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课程 的 内容 主要 包括 : 国家意识 教
义。
新 加坡 高 校思 想政治 教 育课 程 目标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目标是根据新加 坡 政府 提 出的 思想 政 治 教 育总 目标 和新 加 坡 高 校 的 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来制定 的, 分为总 目标 和具体 目 标。 1 新加 坡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课 程 的 总 目标 . 19 98年 , 新加 坡教 育部发表 了《 理想 的教育 成 果》 提 出了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课 程 的培养 目标 , , 即 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应培 养 大学生具 备 以下品德 素
思想 政治 教育课 程 目标 与 内容 是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养 , 即①品德高尚, 深厚 的文化素养 , 尊重差异 , 对国 课 程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课程 目标 是 思 对家对社群尽 责。②笃 守多元 种族及精英原 则 , 深
想政治教育 目的和教学 目标 的具体化 , 反映了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规 划者 预设 的学生 学 习的取 向或结 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内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 程目 标从人类的经验体 系中选择 出来 , 并按 照一定 的逻辑序列组织安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 目标与课程 内容之间具有 内在 的逻辑 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目标是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 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内容的 合理性程度又反过来制约着其教育 目标 和课程 目标 的实 现 。新 加坡 高 校思 想 政 治 教育 课 程 具 有 明确 的 目标和具体 的内容 , 究新加坡高校 的思想政 治教 研 育课 程 目标 与 课 程 内容 , 我 国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对 课程 目标与内容的制定有重要 的启示 价值 和借鉴意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敬业乐群,勤劳进群,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东方价值观
“八德”教育。 “忠孝仁义、礼义廉耻”
共同价值观
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家庭价值观
亲爱关怀 互敬互重 孝顺尊长 忠诚承诺 和谐沟通
1959-1965 归属于马来西亚联邦 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 华校开设伦理课和颁布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
打好学生的性格发展基 础,成为有自尊心的人, 成为“好公民”
独立后的公民道德教育阶段
1965-1979 国家完全独立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推行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 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 进行母语教学
新加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良 好的、有用的和忠诚老实的公民,使年青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良好 的发展,因此德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公民。
8 / 43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②都市化进程加快,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发生动摇 ③西方价值观与风尚的侵入 ④新加坡传统的东方价值体系正在走向失落,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反思与选择之结果:东西方文化交汇地;世界种族文化的百花园
“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多宗教”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
5 / 43
9 / 43ຫໍສະໝຸດ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日常行为准则教育 德育课及各科渗透的课堂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的教育

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的的公民教育

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的的公民教育
第一、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共同 价值 第二、建构以儒家思想道德为基本内 容的公民教育体系
可编辑ppt
8
二、民主性的追求
一)印度的民主与人权教育 1.民主价值观与民主技能教育 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意识,赋予学生 民主的公民职责,培养学生作为公民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性格,包括尊重 体力劳动、正义和领导能力等品质。
可编辑ppt
5
初中的“道德”课: (1)“个人生活” ; (2)“家庭、邻里、学校生活” (3)“社会生活” ; (4)“国家、民族生活”
可编辑ppt
6
高中的国民伦理课: (1)国民伦理教育 (2)现代生活伦理 (3)经济生活伦理 (4)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
可编辑ppt
7
(三)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教育
(三)新加坡的民主教育
目前中学《公民与道德》课的内容 也包括民主的内容,涉及公民权的 概念、公民责任、公民的法律职责 和生活在民主社会中的责任。
可编辑ppt
20
、世界性的拓展
如印度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指出: “印度一直坚持为和平和各国之间的理解 而努力,视整个世界为一个大家庭。为了 忠实于这一悠久的传统,教育就必须加强 这种世界观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国际合作 及和平共处。”
可编辑ppt
2
(一)印度民族性的建构
1.重视道德价值教育
82种道德价值,即节制、欣赏其他文化价值、反不可接触、公 民资格、考虑他人、关心他人、合作、清洁、热情、共同事业、 共同利益、勇气、礼貌、好奇、民主决策、奉献、个人尊严、体 力劳动的尊严、义务、纪律、忍耐、平等、友好、信赖、同胞感、 自由、向前看、优雅、绅士风度、感恩、诚实、助人、仁慈、卫 生、首创精神、完美、正义、亲切、关心动物、忠诚、领导能力、 国家意识、国家完整、国家统一、非暴力、服从、爱国主义、和 平、时间效率、守时、贞洁、求知、规则性、机智、尊重他人、 敬畏老人、世俗主义和尊重宗教、自信、自我控制、自律、自责、 自助、独立、自尊、自我约速、自励、好坏的鉴别力、社会责任 感、简朴、真诚、社会主义、社会正义、社会服务、人类团结、 探究精神、同情、团队工作、宽容、坦率、善良、普遍真理、爱 护国家和公民财产。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新加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新加坡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并向不同领域覆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结构。

新加坡还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取得了巨大成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仅6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但却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达140年,直到1965年才正式独立建国,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人种、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

在多元社会框架内构建和谐社会,新加坡是颇富成就的。

新加坡加强公民对本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不断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从多个层面上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中、小学层次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受教育者的心身发展状况出发,又要遵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必然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1]。

新加坡政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学是学生的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其可塑性最强。

新加坡政府秉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从1992年起,将新《好公民》作为小学德育的指定教材,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该教材层次突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递进规律,从个人出发继而拓展到家庭、学校、社会生活领域。

由于小学生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所以在教材之中,新加坡将道德观念是蕴含于具体的故事之中,如龟兔赛跑等。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中国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国家,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培养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价值观,强调团队合作、创新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影响和培养目标。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也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注重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价值观。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建设的历史、多元种族的融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未来愿景等。

学生在学习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会接触到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了解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并且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人文素养。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国际化的视野,使他们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教育方法方面,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即通过课堂讲授和教材阅读,灌输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观念。

这种教育方法的特点是内容较为集中、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学生的角色往往是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

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潜能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

家意识 , 使人 民产生归属感 和认同感 , 不但在形式上 而且在 心理上都要由“ 我是一个华人 者马来人 、 印度人 )转变为 ”
“ 我是一个新加坡人 ”认 同新生 的国家。1 8 年 , , 9 1 总理李光 耀提 出了“ 一个 民族、 一个 国家 、 一个新加坡 ” 口号 。他指 的
本课题 为 20 年度教 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 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建设研究》的子课题 。项 目编号 :
0 JD 06 3Z 0 3

1 8・ 7
维普资讯
问题 ,如国立 大学哲 学系 《 道德哲学 》 《 、政治 中的伦理与道 德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 、 伦理与社会责任》 这些课程有一 等。 个鲜 明的特色就是与 时代生 活极 为贴 近 , 不是形而上学式 的 泛泛空谈 ,而是针对现实生活 中的伦 理道德 问题展 开讨论 ,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伦理道德知识 , 实际解决生活中道德
两难 问题 的 能力 。
二 、 程 内容 课
来 而努力奋斗 。如新加坡 国立 大学历史系开设了《 新加坡 建
国史 》 课程 , 通过讲述新加坡艰 难而 困苦 的建国史 , 告诫大学
生 不忘 过去 , 希望他们 继承先 辈遗志 , 为新加坡 的美好 未来 继续奋斗 。儒家文化教 育主要 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

课 程 目标
新加坡高 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 程的 目标主要包 括以下几
个方 面:
导儒 家伦 理。新加坡人认识 到 , 加强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 的东 方价值观教育 , 是抵御西 方腐 朽价值 观 的侵蚀 , 保证新 加坡 现代 化建设沿着正确方 向发展 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 新加

新加坡以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新加坡以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新 加坡 位 于 马来 半 岛 南端 ,面 积 仅 6 0多平 方 公 里 ,人 口近 3 0万 ,其 中华 人 占 7 %以上 ,其 0 0 0
余 为 马来人 、印度 人 、斯 里 兰卡 人 等 ,宗 教 信仰 多 种多 样 ,有 佛 教 、印度 教 、泰米 尔 教 、伊 斯 兰 教 、 基 督 教等 。历 史上 ,新加 坡 沦 为殖 民地 达 1 0年 之 久 ,1 5 4 9 9年 脱离 英 国殖 民统 治宣 布 自治 。16 9 2年 成 为 马来 西 亚 的一 个州 ,16 9 5年 正式 独 立 。新 加坡 国小 民寡 ,资 源贫 乏 。曾有 人 断言 “ 独立 的新 加 坡 是 没有前 途 的 ” 。但 多 年来 ,新 加 坡不 仅 经济增 长 迅 速 ,迈 入现 代 化 国家 之列 ,而且 在 精 神 文 明建
维普资讯
他 山之 石
资料通讯 20 0 6年第 1 期
新 加坡 以 思想 政 治教 育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口 李 英 田
内容 提 要 :新 加 坡 可谓 是 以 思想 政治 教 育推 动 社会 和 谐 方 面的 典 范。 本 文从 三 个 方
面介 绍 了其 以思 想政 治教 育 来促 进和 谐社 会 建设 的具体 实践 :倡 导 “ 和谐 ” 的共 同价 值 :

3 — 6
维普资讯
可 危 ,个 人 主义 流行一 时 ,新 加 坡 面临 全 盘西 化 的危 险 。进 入 7 O年 代 后 ,国家 的迅 速 工业 化 和 城 市
化 ,使 新加 坡 的物质 生 活条件 大 为改 善 ,西方 社会 的文化病 及 多种 问题 ,如吸 毒 、性 自由、色情 犯 罪 也 日渐突 出 。政府逐 步认 识到 ,西方 腐朽 和 颓废 的价 值观 ,将 须加 强思 想 政治 教 育 ,守住 新 加坡 的 “ ”— — “ 方 价 值 观” 根 东 ,推 动社 会 和 谐发 展 。 以李 光耀 为首 的新 加坡 领导 人开 始倡 导 “ 神文 明 ” 精 ,倡导 诚实 、节俭 ,对 长辈 和权 威尊 敬 、行 孝 道 ,

读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

读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新加坡政府注重培养 公民的道德素质。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 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教育体系。
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 的品德、责任感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新加坡通过强化核心价值观教 育,如诚实、尊重、责任等, 来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 这些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 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Hale Waihona Puke 新加坡鼓励学校和社区合作,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 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例如, 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清洁、敬老 院服务等。
发挥榜样的力量
新加坡认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 的,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努 力成为良好道德的典范,为公 民提供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强化核心价值观
在保持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新加坡公民道德 教育应更加注重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公正 、平等、自由、诚信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新加坡公民道 德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道 德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社区参与和实践活动
01
社区组织
02
志愿服务
新加坡的社区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组织经常组织 社区活动,如邻里聚会、文化节等, 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加强社 区的凝聚力。
新加坡公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如帮助弱势群体、环保活动等。这些 活动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奉献精神和社 会责任感。
06 结论与展望
对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总结评价
全面性
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全 面性的特点,不仅涵盖了传统 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社 会的价值观,为学生在各个领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路径比较探析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路径比较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沟通渠道单一,缺乏互动性; 教育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教育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性。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阻碍正常的教学进程。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育者和学生之 间的沟通渠道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忽视了其他沟通方式的应用。其次,教育内容过于枯燥,缺乏实际案例和实践活 动的支撑,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育方式陈旧,多以传统的“填鸭式” 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中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 较和分析
中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各有优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 系统性和理论性的优点,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新加坡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生活性,有助于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培 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以教师授课为主,缺乏互动 和实践环节。新加坡的教学方法则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型教育法则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先进事迹或 反思不良行为。自我教育法则鼓励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培养其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价值澄清法、生活指导法、社会探究 法等。价值澄清法主要通过讨论、辨析等方式,引导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和道德标准。生活指导法则通过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提 高生活技能和思想素质。社会探究法则鼓励受教育者社会现象,通过观察、调查 等方式认识社会问题,培养其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特点使得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社会稳定,种族和谐,民众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归属感;二是经济 发展迅速,社会文明进步,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三是教育质量在国际上享有很 高的声誉,其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被誉为“新加坡模式”。

【免费下载】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免费下载】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50年代末,新加坡颁布了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中小学生进行伦理教学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

其目的为学生性格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便使他们将来成为有自尊心的人,成为好公民。

2.独立后的公民教育阶段(1965---1979年)。

1965年新加坡完全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国家意志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逐渐加强。

(1)强调公民教育。

新加坡在独立以前,曾经被英国和日本殖民过,再加上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移民国家。

所以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国民的公民教育,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才能使这些移民及其后裔们建立起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一时期新加坡学校里所进行的主要是公民教育。

(2)颁布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

60年代,新加坡为强调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念,颁布了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

大纲规定了各类中小学学校德育和公民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大纲将在华校开设的伦理课改为公民课,并在全国进行,公民课比伦理课更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到了70年代,新加坡越来越重视加强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

在1974年新加坡设计了一门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的知识与教学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并规定一二年级每周三节,三四年级每周五节,五六年级每周七节,并强调用母语教学。

这门课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3.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阶段(1979---1989年)。

针对新加坡社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西化”倾向,新加坡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研讨活动和德育改革运动,具体表现:(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1979年,新加坡政府委派文化部长王鼎昌,组成一个委员会全面调查、研究新加坡道德教育,于1979年5月提交了《道德教育报告书》。

该报告书分析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学生的道德状况,检查过去道德教育的不足,提出一系列道德教育改革措施。

(2)成立小学德育教材编写组,编写《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于 吸取 西 方 现代 思想 教 育 中的长 处 . 注 重 东 西方 教 育 相 结合 。 大力 弘扬 东 方 传统 价 值观 , 塑造 新 加坡 公 民 的东 方价 值 观 。 2 、 发 挥社 区 活 动 的重 要作 用 . 通 过 大 量 的社 区 活 动实 践 , 提 高 居 民 的公 益 意识 和 参 与精 神 。 2 0 1 2 年 1 2月 . 杨艳 从 一个 新 的 角度 提 出新 加 坡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特 征 即 , 第一, 采用 循 序渐 进 的 办法 。第 二 。 注 重 隐形 教育 。 通 过 以上 文 献 的分 析 . 新 加 坡 思想 政 治 别具 特 色 . 研 究 者们 分 别从 各 自的 角度 提 出其 观点 , 使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特 点更 好 地展 现 。 四、 新 加 坡思 想 政治 教 育对 中国 的启 示 的研 究 正 如前 文所诉 .刘 自尊 和孔 琳 是 目前 c n k i 可 查 的最 早 关 于新 加坡 思 想 政 治教 育研 究 .他 们 总结 出的新 加 坡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对我
国的启 示 也是 具 有启 示 意 义 的 他 们 归 纳 总结 的新 加 坡 思 想政 治 教 育对 我 国 的启 示 是 : 1 . 加强 爱 国 主 义教育 , 坚 持 集体 主义原 则 ;
义 当前对 新 加坡 思 想 政 治 教育 的研 究 主 要集 中在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内容、 方法 、 特色 、 途 径 以及 思 想 政 治 教育 对 我 国的 启示 上 。 其 中新 加 坡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对我 国的启 示 是 重 点
关键 词 : 新 加 坡 思 想 政 治教 育 文献 综述
作 为 中 国近 邻 的新 加 坡 . 在 短 时 间 内经 济 迅 速 崛起 . 实 现经 济 的腾 飞 : 同 时 新 加坡 政 局稳 定 、 社 会 秩 序 良好 , 形 成 了特 有 的新 加 坡精神。 新 加坡 的这 些成 就 都 与其 思 想政 治教 育 密不 可 分 。 研究 新 加 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对 我 国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和 巨 大 意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古代的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一)古代的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7世纪,新罗时代,仿效汉制建国 14世纪,李朝时期,儒学达到鼎盛 14世纪,李朝时期,儒学达到鼎盛
(二)近现代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二)近现代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殖民统治——反日教育 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争霸——反共教育,道义教育 60年代,冷战格局——国民精神教育 全球化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创造力" 和"为集体作贡献" )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 日本,韩国, 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 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 主要内容
1,儒家思想教育. 培养忠诚公民 2,武士精神教育. 武士道精神——忠于主君 武士道精神——忠于主君 重恩义轻死生
(二)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 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 其主要内容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 们的启示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 2.弘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 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 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 动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二,给我们的启示
(一)重视有利的外来因素与本国国情的 结合 (二)政府的强力推动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要内容
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1991年,《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1991年,《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一)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1、儒家思想教育。

公元三世纪左右,儒学传入日本。

由于儒学能满足统治阶级培养其忠诚公民的需要,因而,历代日本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儒学的倡导和利用,曾经一段时期,日本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科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

2、武士精神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武士教育。

武士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崇武,更要求武士忠于主君,重恩义轻死生,宁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躯。

武士道的目的是把儒学纳入武士道教育体系中,培养武士对上能忠于统治者,对下能统治平民的“素质”,以维护封建制度。

(二)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从19世纪末叶开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诚意识逐渐演化为“忠诚团”的日本民族精神,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化开明”三大方针的指导下,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挟制。

50年的时间,日本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50年左右才走完的路程。

然而,从20世纪上叶起,日本统治者为了彻底摆脱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为了树立天皇制度的绝对权威和对外征战的需要,开始走上了国家主义的道路--进而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

此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国家主义教育演变为军国主义教育。

从而给日本人民、亚洲人民及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崩溃而土崩瓦解。

因此,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日本社会的重建、恢复和发展而走向了新的历史。

1、美军占领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很大调整,主要是移植美国的民主主义,而战前的封建主义、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则要求铲除。

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学校,宣传议会政治、国际和平、个人权威的思想和集会、言论、信仰自由等基本人权思想。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

90年代的共同价值观教育 年代的共同价值观教育
1988年10月,总理吴作栋提出发展"新 年 月 总理吴作栋提出发展" 人都赞同并赖以生存的共同价值观" 加坡 人都赞同并赖以生存的共同价值观" 1989年1月,黄金辉总统提出了共同价值 1989年1月 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为先;家庭为根; 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为先;家庭为根; 求同存异;各族和谐,宗教宽容; 求同存异;各族和谐,宗教宽容; 1990年2月,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年 月 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颁布新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 颁布新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 1992年以《新公民学》取代《儒家伦理》 年以《 年以 新公民学》取代《儒家伦理》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历程 (一)60年代的忽视 年代的忽视 (二)70年代的醒悟 年代的醒悟 (三)80年代的纠偏 年代的纠偏 (四)90年代的定型 年代的定型
从自治,独立到70年代末的 思想政治教育
1965年独立后: 年独立后: 年独立后 改变歧视华校现象,实行华,英,马,印平等 改变歧视华校现象,实行华, 颁布公民训练大纲,强调培养效忠共和国的习 颁布公民训练大纲, 性与态度,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 性与态度,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培 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开设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知识为一体的 开设集公民, 生活教育》课程. 《生活教育》课程.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959—1964;《伦理》 ;《伦理》 ;《伦理 1965—1973:《公民》 :《公民 :《公民》 1974—1980:《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 1981—1989:《好公民》《生活与成长》 :《好公民》《生活与成长 :《好公民》《生活与成长》 儒家伦理》 《儒家伦理》等 1992—现在:新《好公民》《新公民学》 现在: 好公民》《新公民学》 》《新公民学 现在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 新加坡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大中 小学全方位、分层次展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历来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也是从小 抓起,但是却存在着教育内容分层不明显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针对学生的 心理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适合不同年 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和纲要。要避免用政治教育代 替思想教育,避免提出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道德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先从基础层次开始,抓好 社会公德的教育,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 依学生 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层层深入。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新加坡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 了法制的轨道,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精 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其思想政治 教育集宣传说教与防范惩罚于一身,使得新加坡 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楷模。新加坡能够在短时 期内迅速崛起为一个经济发达、政局稳定和社 会秩序良好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起了重要作 用。 我国现在正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 治国”战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注意培养法 制观念,在宣传道德规范的同时, 加大相应的立 法, 以借助法律手段保证各项道德规范的落实。
(三)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比如英文课,老师会在课堂初始, 或放映一段录像,或发放一篇范文,学 生看完后,就按照老师的安排或分组讨 论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每组会选 派代表上台发言。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普 遍,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人人争相 发言,从不扭捏害羞。 返回
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 在现代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 唯有爱国才能最 大限度地在一个国家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找到利 益冲突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新加坡结 合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了民族 凝聚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鼓舞了各民族人民为新加坡的 文明进步而团结奋斗。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 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也要一如既往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特 别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他们从小树立国家意识, 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新加坡倡导的集体主 义原则与我国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有所不同。我们始终 倡导,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先,同时也要保证个人的正 当利益, 强调国家、 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以解决 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21世纪,新加坡佛教组织正努力使他们的组织结构和宗教仪式现代化,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人群的要求。

道教随着早期中国移民在新加坡定居而传入新加坡。

道教不崇拜专一的教主,而是崇拜众多的神。

新加坡的道教徒崇奉的神以大伯公、妈祖、关上圣母、关帝君最为普遍,其中妈祖神信仰最为盛行。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人于12世纪传入新加坡的。

20世纪初,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的大批移人,新加坡的伊斯兰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新加坡有多个穆斯林组织,其中成立于1968年的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是新加坡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组织,是新加坡管理伊斯兰教事务的机关。

基督教是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而传入新加坡的。

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不久,一名英国传教士便进入新加坡,开始在新加坡传教。

新加坡基督教拥有强大而完善的组织,主要的组织有全国基督教理事会、中华基督教联合会等。

印度教是由印度移民带入新加坡的。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占有新加坡后,从南印度贩运大批泰米尔人做苦役。

随着印度劳工和移民的进入,印度教传入新加坡。

新加坡有多座印度教神庙。

除了上述五大宗教外,新加坡还存在着一些信众较少、规模较小的宗教。

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天理教等信仰人数相对较少的宗教,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踪迹。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都保留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构成了多元宗教的新加坡。

(三)、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前并不存在,其成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奋斗。

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发现了新加坡。

因其地处航海的枢纽位置,可以作为开发东方贸易的战略要港和控制马来西亚、扼制荷兰的战略基地。

由此开始了英国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新加坡,日本战败,英殖民者卷土重来。

经历日本的残酷侵占和英军的无能统治,有识之士开始寻求脱离殖民地拯救新加坡之路。

1959年,新加坡终于由殖民地改为自治邦。

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建立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制,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国家机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经历了1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带有浓厚的原殖民过国的色彩,又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70年代初,还面临英军撤离后的经济衰退和政治不稳定,加之,新加坡的种族、宗教、文化的构成不仅多而且差异大。

他们分属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语种和不同的宗教系统,由此造成的价值观念、政见和经济利益的分歧也特别大,有不易调和的特点,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阶级差别,新加坡的社会构成就更复杂了,所以新加坡社会实在是个极易分裂的社会。

为维系自身的存在,新加坡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经济,一方面需要强化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法律和道德对国民思想和行为的引领和凝聚的作用,以此实现对国家理想的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制度和国家领袖的认同。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亟待建立国家认同的新生政权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建立崭新的国家意识,实现国家认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经历了动态发展的过程,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一)、第一层次: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

这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求移民及其后裔不仅要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传统,而且还要以认同之心看待同处这片国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

这种队各民族、各文化的认识,不是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优劣性,而是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处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

(二)、第二层次:树立亚洲人的观念。

新加坡领导人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危机有清醒的认识。

西方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但正像任何文化都存在缺陷一样,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的方面。

如西方文化价值观中比较崇尚物质利益,拜金主义比较严重;在注重利益的同时,有时对道义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重利轻义和道德沦丧;着重强调人权和个人利益,人们缺少互帮互助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甚至强调国家的利益要让位于个人利益。

我们都知道,西方工业文明创造了比以往社会发达得多的生产力、丰富得多的物质产品、自由的多的民主政治。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推行市场经济过程中,确立了个人本位,形成了个人价值取向和货币崇拜。

为了使新加坡在引进西方技术中保持独立,不致使新加坡沦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政府强烈要求树立亚洲人观念。

(三)、第三层次:培养“新加坡的新加坡人”。

李光耀给出了“新加坡人”的定义:“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第三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这是最高的层次,是以前两个层次为基础的,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面两个层次的目标都只是手段和方法,而第三个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新加坡拥有一个以国家意识教育为主导、以儒家伦理教育为核心的庞大内容体系。

本文只列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项主要内容,这五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新加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通要地,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独立后,新加坡人种复杂,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在这样一个人种、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为避免矛盾和纷争,统一国民思想,开展经济建设,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

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

纵观新加坡的历史,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但新政府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们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在80 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

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国家意识的机构,在国民中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

从1988 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

1991 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

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二)、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政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

因此新加坡通过文化再生运动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

所谓“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

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特别是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

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

新加坡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在此根基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20 世纪70 年代末,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教育规划,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

90 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