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哭与哭歌徽州民歌中徽商妇的女性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歌哭与哭歌:徽州民歌中徽商妇的女性叙事
张雪丽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徽商妇作为徽州社会特殊的女性群体,受宗族制度和礼教文化的影响,孔孟儒家的思想说教、伦理道德,成为她们立身行事的行为指南。
在漫长的等待与期盼中,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她们,常以“歌哭”形式,对自己的情感和命运发出人生的悲叹,“歌哭”便成了彰显其情感表达主体意识的有效方式。
通过徽州民歌中的丰富的“哭歌”内容,可管窥作为徽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徽商妇的精神世界与女性群体形象。
【关键词】歌哭;哭歌;徽商妇;徽州民歌;女性叙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7-0220-04【本文著录格式】张雪丽.歌哭与哭歌:徽州民歌中徽商妇的女性叙事[J].北方音乐,2020,09(17):220-223.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AHSKY2015D144)、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5A237)部分成果之一。
徽州区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历史悠久。
“早在商周时期,徽州这块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即已相当活跃。
秦置黟、歙二县,晋称新安郡,宋改徽州。
”徽州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看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文化概念,他应该包含过去的一府六县,即原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
徽州地区的土著居民本是山越人,从元代至汉代,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移民涌入,“为官新安”和“躲避战乱”者(源于中国历史上三次战乱,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不断迁入徽州,中原贵族的大规模南迁,使徽州变成了一个移民社会。
移居徽州的中原贵族,宗法制度严密,重视教育,崇尚“儒学”和“程朱理学”,形成了具有“宗族文化”和“儒商文化”的地方特色区域文化。
据文献记载,徽州“各族益繁,‘耕获三不赡一’,遂一代一代结帮外出。
致历史记下公论:‘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北方外来人口迁居徽州人数的骤增,加之徽州地区独特的山地地貌,境内群峰环绕,峡谷纵横,是典型的山区,没有成片的大田,使得粮食严重不足,生活物资也匮乏,需同外境交换,徽商便应运而生。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州历代商贾众多、文风兴盛,素有“东南邹鲁”和“无徽不成镇”之称。
徽商尊儒重德,谦和守信、勤劳节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徽商文化特色。
徽商外出经商后,“徽商妇”作为承载其家庭责任的特殊女性群体,在协助徽商走向成功之路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徽商妇”作为徽州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女性群体情感表达的叙事,在徽州民歌中均有所体现。
一、“徽商妇”作为一个女性群体的历史角色
“邑俗重商,商必远出,出恒数载一归,亦十有久客不归者。
新婚一别,习以为常。
”而且,徽商男子外出经
商时往往年龄尚小,正如俗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也正因如此,徽州普遍存在早婚现象。
有俗谚云:“十三爹,十四娘,十五、十六正当家。
”徽商走南闯北,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商人们外出做生意很少带家眷同行,通常留下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承担侍奉双亲,抚育子女等家庭重担。
所以,对徽商外出经商后,承载其家庭责任的特殊女性群体,称之为“徽商妇”。
“徽商妇”的一生几乎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在承担繁重家务的同时,还要忍受慢慢孤寂的长夜。
因此,有了“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之说。
徽商外出经商的辛苦,在徽州民歌里有不少描述。
徽州民歌《贩茶》中“二十岁的哥哥去贩茶,千里迢迢远离家,趟过大河爬山崖,赚回银子好养家。
”和《卖杂货》中“离别家乡五六载,空身去飘海,漂洋过海卖杂货,到处生意做。
终年挑担走四方,孤身来度日,孤身度日思故乡,何时回家园。
”唱出了年轻茶商,为养家糊口,千里迢迢、爬山涉水外出贩茶的艰辛。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半夜收包袱,天光下饶州。
赚的钱来心头肉,赚不得来骂‘天收’。
”这首祁门民歌,所唱也是徽州商人外出谋生,拓业过程的艰辛。
叫卖调《卖丝线》展现的则是徽商起步时的最初状态。
Extensive Music Research 泛音乐研究
受宗族制度和礼教文化的约束与影响,孔孟儒家的思想说教、伦理道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成为商妇们一生立身行事的精神支柱自和行为指南。
“徽商妇”勤俭持家,并在家庭中担任多种角色,除承担母亲、妻子、媳妇的角色外,还替夫尽孝承担了儿子的“角色”。
受“程朱理学”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观念,牢牢禁锢着她们的思想情感。
受礼教熏陶,徽州女子熟读《女诫》《女训》等宣扬尊儒重道的读物,并将《内训》《古令列女传》《闺范入》《训女宝箴》等奉为人生宝典。
“勤劳、节俭、孝悌、贞洁”是徽商妇们眼中作为女子必备的德行。
徽商外出若不幸客死他乡,徽商妇则往往“以身殉节”,徽州的贞洁牌坊便见证了徽商妇们的悲惨一生。
二、“徽商妇”女性情感表达的主体意识
“妇道人家实可怜,说起苦处实难言,幼年指望丈夫好,老来又望子孙贤。
为人做个男子汉,供家养眷理当然,出门奔波哪做生意,千山万水赚银钱,赚的银钱供家计,不愁柴米与油盐,妇人在家能帮助,鞋夹脚小也种田。
”民歌《黟县妇人实可怜》唱出了徽商妇一生的付出、期许、不易与艰辛。
徽商外出多年,更有甚者,当晚年归来时,儿孙已长大成人,见面互不相识,正所谓“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从风华正茂到沉沉暮年,这种人间悲喜的酸楚,怕是只有“徽商妇”才能道明其中的滋味。
从黑发等到白头时归来,至少也能算得上最终的圆满。
然,新婚出门后终身不归,或客死他乡者,也并不少见。
《新安女史徵》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记载道:“吾乡昔有夫娶妇甫三月即远贾,妇刺绣为生,每岁积余羡易一珠以记岁月,曰此‘泪珠也’。
夫还,妇殁已三载,启视其箧,积珠已二十余颗。
”
长久的离别带给商妇巨大的生理与心理苦楚,生活的磨难与对情感的渴望,使她们对情感表达的主体意识日渐增强。
由于徽州人自古重视教育,生长在徽州天井里的商妇们,往往自幼饱读诗书。
“一点愁心指上弹,梅花羞带病中看,相怜早被湖山隔,空对孤灯带影残。
情没绪,思无端,更深犹自倚朱栏,长空独有天边月,为我勾留半晓寒。
”便是徽州女诗人程凤娥在《鹧鸪天·有怀》中对愁思的诗意表达。
徽州女人的诗词作品作为承载女性情感表达主体意识的载体,是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沟通的窗户。
从诗作到自我吟诵,从吟诵到吟唱,再从吟唱到哭诉,渐渐的,“浅吟低唱”的哭诉内心苦楚的情感表达,成了彰显她们情感表达主体意识的有效方式。
“歌哭”便成为了艺术,也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
三、“歌哭”与“哭歌”的身份转换
“歌哭”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歌咏形式,是以歌唱的方式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哭诉。
而“哭歌”是“歌哭”过程中演唱的含哭嫁、闺怨、送别、哭丧等有哭诉内容的歌曲的总称,如《哭嫁歌》《哭丧歌》等。
“歌哭”艺术作为徽州女人主体意识下的情感表达方式,几乎伴随着“徽商妇”的一生,徽州民歌中不同类型与内容的“哭歌”作品,展现了“徽商妇”一生中不同身份的转换及丰富情感内容。
(一)懵懂少女时的“歌哭”
“我大也是出门郎,娘亲一世守空房。
三年一封书信到,头颈望得鸭颈长。
”这首民谣中蕴含着徽商妇儿时的思商父情结。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有《越人歌》,“先秦时,楚王母弟鄂君子皙,乘着一条有篷盖的船,游览与新安江上,见摇船的越女娟秀,遂有好感。
越女感受到了王子的眷顾,见他倜傥潇洒、风度翩翩,也生爱意,便抱着桡桨唱出了发自内心的恋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心君不知。
”然而,徽州女子在个人情感方面,并非都如“越女”般幸运。
对爱的期盼是徽商妇青年时期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由于亲眼见证过父辈外出经商,带给母亲一生的伤痛,因此,在她们的婚姻观念里,嫁给商人是最不愿为之事。
因此,黟县民歌《好塘清水好塘鱼 》中发出这样的感叹:“……不嫁给出门郎,三年二头守空房……宁愿嫁比个种田郎,日在田中夜坐房。
”
由于古代的包办婚姻制度,往往女子在很小时,已被定下亲事,甚至作为“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成年后正式结婚。
)被早早送入他家。
“养媳妇叹一声呀,自叹自苦情呀,养媳妇不如那牛马二畜生呀……”。
这首《养媳妇自叹》就哭诉了古时身为童养媳的凄苦,以及艰难的生活状态。
旧时,贫困人家因生活所迫将女儿送去做童养媳,虽是一种无奈之举,实则是对其一生爱情的扼杀。
因此,便有了女子将为人妻时的《哭嫁歌》。
(二)为人妻时的“歌哭”
为人妻是“徽商妇”人生中身份的重大转变。
“叹息、送别、期盼、等待、悲痛”是这一阶段“歌哭”的主题内容,展现了徽商女复杂的情感历程。
“哭嫁”是徽商妇对自己未来可预见命运的哀叹。
由于古代普遍的包办婚姻制度,婚姻大事往往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待嫁姑娘如对婚事不满,常常通过“歌哭”来宣泄内心的苦楚。
歌哭者擅长用生活中的细小情节来抒发情感,如,女儿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内容的“哭歌”:“自小生长在娘家,爹娘疼爱乐呵呵。
兄弟姐妹多关爱,为我抚来为我搓……生养恩情重如山, 叫我怎么不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挂念?”这种“哭诉”“吟唱”的情感表达方式相沿成习,
逐渐成为徽州的“哭嫁”婚俗。
新娘的歌哭一般由母亲
“和哭”,通常新娘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倾诉自己离家
的不舍,如,歙县民歌《哭嫁》中女儿的歌哭词唱到:“母
啊!女啊今朝要出嫁啊,难舍难分父母情啊!女在娘家是
娇滴滴啊,一觉要睡到大天光啊!母啊!”。
而母亲的
“歌哭词”大多是教女儿出嫁后,在婆家如何做个好媳
妇。
如,“妮啊!嫁到婆家要起早啊,先打扫来后洗啊!
烧锅做饭要勤快喽!哥嫂面前不多嘴啊,弟妹人小要相
让,尊重公婆要听话喽!要与老公心贴心喽!妮啊!”。
黟县《哭嫁》中母亲的歌哭词唱到:“头戴珠冠即高福
寿,身穿龙袍福寿长。
手拎宽带节节高,脚穿花鞋即跳龙
门……。
”哭诉了母亲对女儿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而
“大宝贝啊要对俺细宝贝快肉值钱,给你一个金钥匙端去
开金哈,给你一个银钥匙端去开银哈,两头开的一样平哈
大宝贝啊。
”这首“哭歌”的内容则是母亲对女婿的叮咛
与嘱托。
《哭轿》的歌哭词唱出了美好的祝愿。
歌哭内
容大多都是即兴演唱,结构完整、段落清晰。
作为徽州女
人的一种“吟唱”,意思表达通俗易懂,以哭为歌、以歌
言情、以情催声、以声感人,给人一种声泪俱下的感人场
面。
新婚女子终究还是没能逃脱成为“徽商妇”的命运。
“悔呀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
图什么
高楼房,贪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房,早知今日千般
苦,宁愿嫁给种田郎,日在田里忙耕种,夜伴郎哥上花
床。
”黟县《宁愿嫁给种田郎》歌哭词表达了少妇被迫成
为徽商妇后,情感上孤寂的煎熬,泣不尽的怨艾与伤愁。
支持丈夫外出经商,是徽商妇“明事理、通大义”
之举。
商妇纵然极不情愿丈夫远行,但其所受教育使然,
因此一边哭诉着对爱人的不舍,一边准备行囊送郎远行。
《十送郎》《送郎》等民歌将商妇送别爱人时的依恋与不
舍,刻画、哭诉的淋漓尽致。
送别之后,接下来的时日便
是徽商妇漫长的等待。
“盼郎而归”倾注了徽商妇数月、
数年,甚至一生的期盼。
“斜靠门框凭栏处,遥望天边思
无限!梦里常见君回首,别时容易见时难!待到相思泪已
干,不见郎哥乘归帆!”这首《哭歌词》唱出了徽商妇漫
长等待中的孤独煎熬与思念苦楚。
等待纵然漫长,但总归
尚有希望。
然,更为不幸的是,虽日思夜盼,等来的却不
是丈夫归来的消息,而是客死他乡的噩耗。
在绝望的等待
中沦为“孀妇”,是徽商妇一生最为悲惨的结局。
从“商妇”到“孀妇”的身份转变,意味着徽商妇一
生爱情情感的破灭。
对逝去丈夫的“歌哭”,是其一生中
最痛的悲歌。
黟县《小寡妇上坟》歌词中所唱“日如年,
夜如年,披上麻衣更可怜。
低头化纸钱,纸钱化作花蝴
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和《哭夫》的歌哭内容,便是呈
现徽商妇失去爱人的悲痛,及对天意弄人表现的无奈、无
助情感表达的最好印证。
然而,这并非是徽商妇人生最后
的“歌哭”,亲人的离世,为伴其一生的“歌哭”增添了
更为“哀怨”的“哭歌”内容。
(三)作为孝女的“歌哭”
徽商妇由于远嫁他乡,得知亲人病重或故去的消息
Extensive Music Research 泛音乐研究
入声势来表现大森林的早晨吧。
第二环节:齐唱+轮唱
师:中午来到了,森林里热闹了起来。
鸟儿们欢快地唱起了歌谣,让我们一起歌唱吧!第一遍齐唱歌曲,第二遍轮唱。
第三环节:闽南方演唱
师:最后,让我们唱着闽南方言高高兴兴地回家吧!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场域,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一方面要真正将教材用好,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好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主动实践,探究、体验、感悟,培养
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让学生在自
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加倍提升。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这样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交给我,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体验式教学,通过“加”“减”“乘”“除”四种策略的运用,把孩子们带入生活化的情境,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强调亲身参与生活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深度体验,才能使音乐教学更灵动,更本真。
参考文献
[1]邰方.小学音乐教学攻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8).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2).
(上接第213页)
后,夜以继日赶往娘家的方向,却最终没能赶在出殡之前到家。
女子身着出门前就准备好的白麻布孝服,一到村子的某个路口,见到了送葬的队伍,便不顾礼数的拦路而哭,这种歌哭相沿成习,衍化为徽州的的一种丧葬习俗。
拦路而哭只为把悲伤和思念无限释放出来,娘家人如责备拦路祭者为何不早些动身,女子便以至真至情的哭腔来唱明一切,歙县《拦路祭》中唱到:“我家姆啊!可怜啊姆哎!病在床上三年啊!妮儿不孝啊!到死不能见上您一面啊!一路上我磨破一双脚啊!还是不能起来为您送终啊!我带来饼干一盒呀!苹果两个呀!还带来一瓶酒啊您路上慢慢喝啊!三时三节我都来看您啊!姆啊!您要托梦给我让我见一面啊!”哭腔有固定的音调和韵律。
边哭边诉,拦路祭者悲凉凄苦的唱腔感人至深。
《老太丧》是女子对已故母亲的歌哭,内容主要是感谢其养育之恩。
徽商妇一生的“歌哭”与民歌中丰富的“哭歌”内容,展现了徽州女性叙事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与丰富内容。
四、小结
“歌哭”作为女性视角的心理情感表达,以民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徽商妇”作为一个沉默在历史深处的女性群体形象。
徽州民歌中的“哭歌”内容,描绘了徽商妇们一生的生活状态。
在徽商妇们悲惨的生活境遇下,几乎伴随其一生的“歌哭”成为了徽商女叙事的一种独特艺术
表现方式,展现了徽商妇作为徽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群体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M].安徽省黄山书社出版,1989.
[2]歙县文化局编纂委员会编.歙县民间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4]程成贵.徽州文化古村——六都[M].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出版社,2000.
[5]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6][清]程凤娥桐月居集,卷五,鹧鸪天·有怀.
[7]歙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古歙音韵[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8]歙县文化局编纂委员会编.歙县民间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9]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M].安徽省黄山书社出版,1989.
[10]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1993.
[11]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历史文化名称—安徽黟县[M].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黄山日报社印刷厂,2000.
作者简介:张雪丽(1980—),女,安徽太和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从事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