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盛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大河流域文明的基础上,从城市出现、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军队与刑法等四个主要方面来阐述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各阶层的不同生活状态。

“城市开始出现”分别介绍了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中国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等三个早期城市。

早期城市是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出现,在交通要道和人群的聚居区,通常是聚集在宫廷周围而建立起来的。

城市和国家的出现都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王权神圣”描述了随着国家的建立,统治者在行政、军事、司法等各个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

在很多国家,国王的权利被看作是神授或天赋的。

“分化的社会”以埃及、印度、中国为例来阐述当时的社会分化状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一些氏族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权和支配权,逐步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了贫富差别,社会走向分化,阶级国家产生。

“军队与刑法”——随着国家的产生,各国统治阶级都建立了军队和监狱。

此外,统治者还制定刑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法律在古代社会中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王的意志即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教材按照城市、王权、阶级、国家、军队先后出现的时间顺序,清晰简要地刻画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多种标志,隐含着历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道理。

这种中外混编、逻辑清晰的编写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讨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教材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如精选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可读性极强的小故事,从不同角度表现阶级的分化、王权的确立等一些枯燥、艰涩的内容,让学生对早期阶级、国家概念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并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

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展示一系列现代城市图片,从现代城市的布局来领略现代文明,再让学生由现代文明来探究人类早期城市的形成过程,进而了解早期文明。

教师待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后适时推出课内活动题――请根据当时城市的特点和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古代城市布局图。

教师从各小组描绘的城市布局图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感悟当时存在贫富分化。

并能从感性认识上为下面“王权神圣”的教学作铺垫。

此教学环节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本课教学可展示一系列反映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的墓葬考古资料来感染学生,如埃及金字塔想象图、古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中国商朝时期的墓葬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将“印度种姓制度”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摸拟一个古巴比伦汉漠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性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有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课内活动的设计。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活动的准备工作,查找有关金字塔和空中花园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新课教学:
一、城市开始出现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城市遗址的资料,图片或影视片,课上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阅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1、分析讨论;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并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2、阅读教材,绘制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我国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的平面示意图。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都由城墙、宫殿、作坊、神殿、街道等组成。


[活动]
选择几个比较点,如城市的布局、规模、功能等,启发学生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更好地认识古代城市的功能和特征。

二、王权神圣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埃及的国王为什么叫做法老?
2、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提问:大禹划定“九州”、铸造“九鼎”意味着什么?(鼎为权力的象征,以此确立其权力)
阅读教材,思考:
1、禹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其权力的?
召见各部落首领,接受朝贡;诛杀不服从自己的部落;划定“九州”;铸造“九鼎”。

2、启如何加强权力的?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加强国家权力。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分化的社会
让学生收集、查阅反映埃及贵族奢侈、豪华生活与奴隶辛苦劳作的图片资料,或者展示埃及奴隶建造的宏大神庙、纪念碑等壮观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宏大建筑的建造之谜,感受埃及贵族与奴隶生活的天壤之别。

(小品表演)
将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

这样,即加深了学生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的感性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随后,教师对每个等级的名称、所包括的社会阶层和义务及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进行讲解。

阅读课文,回答:我国商朝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那些人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商王、贵族;被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
教师介绍有关殉葬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奴隶的悲惨命运。

四、军队与刑法
战争故事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利用参考资料,或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古代埃及和中国夏商时期发动的战争和军队概况。

问题: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巩固国家统治和王权,开拓疆域。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模拟表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


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说出与我国古代刑法有关的汉字,认识到当时刑法的残酷。

思考:当时刑法为什么这么残酷?(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理由。

答案:1、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

2、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3、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