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边塞诗》《从军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学习《从军行》的背景、作者、诗句解析、诗歌主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体会边塞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诗歌主题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边塞诗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及背景: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
《从军行》是王昌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一首诗。
(2)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课堂实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A. “青海长云暗雪山”B. “孤城遥望玉门关”C. “黄沙百战穿金甲”D. “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C(2)简答题:简述《从军行》的主题。
答案:《从军行》主题为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
5. 随堂练习(1)背诵《从军行》。
(2)用自己的话描述边塞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内容:边塞诗特点:雄浑、豪放、激昂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黄沙、穿金甲、楼兰主题: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从军行》。
(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特点的理解。
2. 答案:(1)已背诵。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作者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诗歌理解:了解《从军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3. 掌握《从军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赏析《从军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4. 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意象。
7.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4. 理解:背景、主题5. 赏析:韵律、意象、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从军行》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课后拓展: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古诗二首《从军行》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从军行》全诗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从军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思辨能力:分析《从军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创作练习表现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导致在创作过程中不知如何运用。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一些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举例解释:
-例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的重点,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描绘的壮阔景象,体会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2.教学难点
-意象分析:对于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理解,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构成整体的意境。
-修辞技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指导。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复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篇一:从军行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谈一谈你的理解?预设: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军行》。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预设: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从军行课程设计
从军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分析和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军人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从军行》为主,包括:1.诗歌的朗读和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诗歌的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诗歌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类似的诗歌。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类似的诗歌案例,学生进行分析。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从军行》原文及注释。
2.参考书:有关《从军行》的解析和评论。
3.多媒体资料:与《从军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4.实验设备:如录音机、投影仪等。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从军行》,并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维度、全过程的方式进行,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考试:定期进行书面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并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遵循以下原则:1.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度。
2.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展开和学生参与。
3.地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场所,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安排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教学活动既能达到预期目标,又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9 古诗三首-从军行 教案 精选1篇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
(2)使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的基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意义。
(2)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
(2)从军行这首诗的基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意义。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于古代战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古诗做铺垫。
(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悲剧。
2. 学习古诗《从军行》(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
(3)分析古诗的基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拓展阅读(1)推荐其他关于战争题材的古诗,如《战城南》、《关山月》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人的作品。
(2)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描绘战争场景的短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结果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文、朗诵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从军行》这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描绘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字词、句式、意境,并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字词、句式,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边塞诗壮美。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和记忆,对诗歌意境感悟。
2. 教学重点:诗字词、句式学习,朗读技巧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军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
(2)讲解生僻字词,如“烽火”、“雁行”等。
(3)分析诗句式、韵律。
3. 例题讲解:(1)解释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意境。
(2)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分析《从军行》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用自己话描述诗中画面。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从军行》,并背诵。
(2)用自己话写出诗中意境。
(3)查阅资料,解边塞诗特点。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作业。
(3)见学生个人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从军行》字词、句式和意境,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教案:《从军行》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从军行》,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艰苦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7.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从军行》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边塞风光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朗读、解析、描绘画面和情感体会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激发学生对古代边塞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来传达的。
(2)让学生能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边塞,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如《英雄》中的秦军作战场景,营造紧张激烈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战争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在古代,有许多将士为了保卫国家,奔赴边疆,征战沙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古诗——《从军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在边塞诗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从军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唐朝边疆的局势和将士们的处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讲解(1)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重点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的含义,让学生感受边疆的荒凉和孤寂。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本次以《从军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探讨如何将《从军行》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诗篇解读(1)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人生哲理。
2. 教学设计探讨(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案。
3. 课堂实践展示(1)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实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2)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四、活动过程1. 诗篇解读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坚韧。
2. 教学设计探讨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增加互动环节、丰富教学手段等。
3. 课堂实践展示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豪情。
4. 互动交流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大家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哲理。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一文,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生字词:列表展示生字词,标明读音和词义。
3. 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标注重点诗句。
4. 诗歌鉴赏方法:简要列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a.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长途、烽火、百战、孤城。
b. 课文中有哪些表现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c.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 a. 长途:远距离的路程;烽火:古代战争时点燃的烟火,用于报警;百战:多次战斗;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b. 例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主题: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作业答案:见附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设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学设计
柘城县陈青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任会敏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向上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释题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
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
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
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
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
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其诗文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充溢着疏朗奋发的骨鲠之气,真正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昭示着唐诗时代的来临。
四、整体感知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
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五、文本研习
(一)首联
1. 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二)颔联
1.“牙璋辞凤阙”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古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
这里指领兵出征的将帅。
“凤阙”,皇宫,这里长安。
参加了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
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
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3. “绕”字有何内涵?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三)颈联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
两句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六、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七、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