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
本次教学涉及到两篇中国古典诗歌,分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书所见》和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古诗文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出所学诗歌,理解所学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2.学生能够理解所学诗歌中的一些词语、句式以及诗歌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通过所学诗歌,了解和感受中国古诗文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图片展示、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和文化知识,如唐代文化、诗歌文化等。
第二步:诵读讲解(30分钟)教师先清晰地让学生听一下诗歌的读音和韵律,然后再讲解诗歌的内容、作者以及诗歌中的词语、句式等。
《夜书所见》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有时莫作望,倚枕自长吟。
梦绕襟袂满,似认故园音。
谁怜偏忆得,陇首野灯明。
此诗歌描写着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看着窗外的萧瑟秋景,不觉得肝肠寸断;也讲述了他自己思念故园的心情和执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歌讲述了一个离乡难过的人,在秋天的九月九日思乡、忆兄弟的情景。
通过诗歌中的茱萸、月影等象征意义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情。
第三步:课堂练习(3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讲解所学诗歌,并对白话文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讲解,辅助学生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第四步:小组合作(15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做一个小表演,以《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主题,呈现自己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组词,吟诵、朗诵、吟唱、编舞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并熟练背诵。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掌握生字的书写和读音。
1.难点●体会古诗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3.相关拓展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或课外读过的古诗,营造古诗学习氛围。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书”的含义。
(二)观察图画,感知诗意1.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画面。
(三)自主朗读,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朗读,互相检查纠错。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难记生字。
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5.学生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标注疑问。
(四)深入理解,体会情感1.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画面与诗句的对应关系。
2.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对诗句与画面关系的见解。
3.教师重点讲解“动客情”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五)趣味活动,巩固记忆1.“我说你读”:教师描述诗句内容或点指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教师出示诗句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
3.“情境背诗”:学生自由下位,向好朋友背诵古诗。
(六)课堂练习,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师生交流写字技巧,强调易错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含义,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意境,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人思乡怀旧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夜书所见》:理解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等诗句的描绘情景,体会诗人独在异乡,面对秋夜景色引发的思乡之情。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深意,领悟诗人重阳佳节时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包含古诗配图、作者简介、诗词解析等内容;准备相关音频、视频资源,以便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预习这两首古诗,初步了解诗的大致意思,查找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引子,引入《夜书所见》,通过朗诵及解读,让学生进入诗人笔下的秋夜情境。
2. 主体教学:- 对《夜书所见》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 同样方式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合重阳习俗,理解诗人的情感寄托。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共鸣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4. 总结反馈: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归纳,强化对两首诗主旨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如搜集其他表现思乡主题的古诗,比较其与本课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体验。
六、教学总结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悟。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学生在表达古诗意境时,往往词不达意,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型,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情感教育,渗透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诗朗诵《望天门山》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随后,我会简要介绍诗人李白以及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析古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创新表达,展示成果。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如绘画、表演、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教师可推荐相关古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5.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古诗产生距离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往往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内涵。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背诵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2、背诵古诗二、学习第二首古诗(一)释题1、读题2、简介诗人杜牧(二)识记生字字音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2、找伙伴,练背诵三、学习诗中生字1、字音、字形、字义2、指导书写四、实践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熟悉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学生质疑,板书)(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引导。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这篇课文,能够体会古诗文的简洁和高雅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能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3.能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古诗文的美,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古诗文的一些基本知识;2.难点: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以及如何掌握这些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
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感受诗词的美,并通过互相交流了解诗词中韵律和意境的区别。
接着,老师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课文《古诗两首》。
最后,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诗词创作,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相互探讨和交流。
教学过程及安排第一课时1.老师通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的比较,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自我畅想。
2.通过师生互动探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欣赏、品读一下。
3.进一步介绍古诗文的特点,如可以写景、叙事、抒情等,主旨要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感情。
带领学生一起研读《古诗两首》这篇课文,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和理解其中的意境、韵律等。
4.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共同编写一首小诗,并通过小组展示和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1.老师对前一次课堂上学生们的小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押韵、平仄等。
2.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学会句子中的押韵和平仄,并且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
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进一步深入理解诗词创作中韵律和意境的组合。
课后作业1.自选两首喜爱的古诗文进行背诵,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2.完成一份课堂笔记,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教案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句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上有所理解,并能举例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平淡的日常景物中提炼出美的元素,感悟古诗中的审美价值。
-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可能缺乏对古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影响对古诗的整体理解。
举例解释: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诗句朗读与背诵环节,教师需示范正确的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抑扬顿挫,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背诵。
-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日照”、“香炉”、“飞流”等,并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
-意境的理解:学生应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蕴含的壮阔与神秘。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瀑布景象。
4.分析古诗的写作特色,如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5.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句,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准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夜书所见》中的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学习重、难点: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导学:活动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活动任务:初读,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初读,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2、自主学习: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勾画古诗中的生字、词。
3、小组讨论:组内成员依次交流讨论后形成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这首古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活动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活动任务:思考“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再读古诗,思考“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2、自主学习: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3、小组讨论:小组内依次进行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分享。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
活动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活动任务:说说“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说说“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2、自主学习: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心情.3、小组讨论:小组内依次进行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分享。
5梳理提升: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心情,也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活动四:拓展阅读活动任务:想一想“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想一想“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背一首试试!2、自主学习:自己回顾,找出几首自己背一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c.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诗人的趣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灵感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诗两首》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对于古诗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人教版)
《古诗两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诗题1、课件出示几张秋天景色的图片。
学生边欣赏边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2、出示诗题:秋天是美丽的,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无限的愁思,诗人看到这秋日的景色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板书诗题)3、齐读诗题。
二、介绍背景,理解诗题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本诗的背景资料,同学互相补充。
2、再看题目,如何理解?理解:“书”“所见”,再连起来完整说说诗题的意思。
(书:写。
所见:看到的。
)3、质疑诗题:看到诗题你有哪些疑问?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诗人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为什么要在夜里写这首诗?)4、师:敢于质疑才会点燃我们智慧的火花。
让我们走进古诗,在诗中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互相评价,教师相机正音。
4、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古典诗歌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
我们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古诗的节奏。
(1)给古诗划分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指名读出古诗的节奏。
(3)师生按节奏合作读,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5、学习生字。
(1)出示“促”。
指生读字音(强调平舌音),组词,教师介绍字理帮助学生识记。
(2)出示“深”。
指生读(强调翘舌音),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组多个词,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生学写这两个字,随老师书空,师一边写一边强调注意事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
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乞巧》与《嫦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乞巧》与《嫦娥》动画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与《嫦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五、课后作业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送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二)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
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
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
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
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
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