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类型)【圣才出品】
公共关系学(居延安)-个人教案
![公共关系学(居延安)-个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f74cb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9.png)
公共关系学(居延安)-个人教案第一章:公共关系学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公共关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公共关系学在个人和组织中的应用1.2 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介绍公共关系的定义和要素解释公共关系的目标和功能1.3 公共关系的历史和发展概述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公共关系在不同文化和国家中的发展情况1.4 公共关系的职业前景分析公共关系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探讨公共关系职业的要求和技能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对象和目标2.1 公共关系的对象介绍公众的定义和分类探讨不同公众的特点和需求2.2 公共关系的目标解释公共关系的目标和目的探讨公共关系在不同情境下的目标设定2.3 公共关系的策略和计划介绍公共关系策略和计划的基本概念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关系策略和计划2.4 公共关系的实施和评估解释公共关系实施的过程和方法探讨如何评估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和成果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传播和工具3.1 公共关系的传播过程介绍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模型和步骤探讨传播中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3.2 公共关系的工具和技巧介绍公共关系中常用的工具和技巧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播工具和技巧3.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探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分析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等)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和应用3.4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解释危机公关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如何应对媒体询问和报道危机情况第四章:组织形象管理4.1 组织形象的定义和管理解释组织形象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公共关系管理组织形象4.2 组织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介绍组织形象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传播组织形象4.3 组织形象的评估和调整解释组织形象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探讨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组织形象管理策略4.4 案例分析:成功的组织形象管理分析成功组织形象管理的案例第五章:公共关系伦理与法律5.1 公共关系伦理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关系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公共关系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5.2 公共关系伦理的挑战和决策分析公共关系中常见的伦理挑战和决策情境探讨如何解决公共关系中的伦理问题5.3 公共关系法律框架介绍公共关系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探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法律问题和风险管理5.4 案例分析:公共关系伦理与法律争议分析涉及公共关系伦理和法律争议的案例第六章:公共关系与组织沟通6.1 组织内部沟通探讨组织内部沟通的重要性分析有效的组织内部沟通策略和技巧6.2 跨文化公共关系解释跨文化公共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6.3 利益相关者管理介绍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如何识别和管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6.4 公共关系与组织变革探讨公共关系在组织变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如何通过公共关系推动和组织变革过程第七章:社交媒体与网络公共关系7.1 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社交媒体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社交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和影响7.2 社交媒体策略与实践介绍社交媒体策略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方法分析社交媒体活动的规划和执行过程7.3 网络公共关系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网络公共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网络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7.4 社交媒体危机管理解释社交媒体危机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如何应对和处理社交媒体危机事件第八章:事件公共关系与赞助8.1 事件公共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事件公共关系的概念和作用探讨事件公共关系在提升组织形象和品牌知名度中的价值8.2 赞助策略与实施介绍赞助的概念和类型分析如何制定有效的赞助策略和实施计划8.3 事件公共关系与赞助的效果评估探讨事件公共关系和赞助的效果评估方法和指标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活动策略8.4 案例分析:成功的事件公共关系与赞助分析成功的事件公共关系与赞助案例第九章: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9.1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关系探讨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分析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的角色和功能9.2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介绍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和策略探讨如何将公共关系与其他营销手段相结合9.3 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解释品牌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如何通过公共关系提升和组织品牌形象9.4 案例分析: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结合分析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成功结合的案例第十章:公共关系的专业实践与案例研究10.1 公共关系的专业实践探讨公共关系专业实践的基本要求和流程分析公共关系专业实践中的关键技能和能力10.2 公共关系案例研究方法介绍公共关系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探讨如何选择和分析公共关系案例10.3 国内外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公共关系案例10.4 公共关系实践与案例研究的启示探讨如何将公共关系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目标理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要素掌握公共关系的目标和功能重点二:公共关系的传播过程和工具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模型和步骤了解公共关系中常用的工具和技巧重点三:组织形象管理理解组织形象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通过公共关系管理组织形象的方法重点四:公共关系伦理与法律理解公共关系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公共关系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重点五:社交媒体与网络公共关系理解社交媒体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社交媒体策略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方法重点六:事件公共关系与赞助理解事件公共关系的概念和作用掌握赞助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重点七: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理解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掌握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和方法重点八:公共关系的专业实践与案例研究理解公共关系专业实践的基本要求掌握公共关系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本文主要针对“公共关系学(居延安)”教案中的十个章节进行了重点和难点解析。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汇编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864250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2.png)
第一章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萌芽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集关系的重要性奈|历史上人们协调关系的努力誓公共关系的特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北美殖民地社会的特点的公关系事业在美国的萌芽美国建国后的政党政治和竞选活动商业竞争与新闻代理【重点难点归纳】一、关系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关系具有三大特点:1.关系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
2.关系具有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历史上人们协调关系的努力1.《尚书》记载了当时的统治者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为建立、协调、规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以及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和宗法制度的解体,人们对“和”、“合”关系及其哲学的重视、认识和创造性实践。
3.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繁荣、稳定,形成独一无二的多民族大帝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比较早地形成、建立了与东方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体系,并且以其相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和思想、道德体系,维护着这些关系体系的稳定和效力。
4.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先民们也十分重视建立各种关系,并探索出能有效巩固和改善关系的方式、三、公共关系的特点1.活动主要是围绕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的,以维护统治者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2.关系双方地位不平等。
(1)统治者一方享有相当大的权力,垄断较多信息资源,居于主动地位;(2)而被统治者的权利则得不到保护,处于被动地位;(3)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缺少相应的反馈。
3.信息传播的方式、手段主要是人际口头传播,并常常辅之以威逼利诱,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信息传播的速度慢,数量和对象都比较有限。
四、人类的现代化进程1.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和书籍的大量印刷、出版,不仅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转型,加快了其发展速度。
2.地理大发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
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社会革命。
公共关系学第6—12章课堂笔记
![公共关系学第6—12章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49e1387b9d528ea81c779dc.png)
新闻稿,公共关系广告,演讲,表演,等等。
交际型公关
运用各种交际方法,沟通艺术,广交朋友,协调关系,化解冲突,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
直接沟通,信息反馈快,加强感情。
社团交际,个人交际。通过语言,文字,人与人之间直接对话交往。
服务型公关
以服务行为作为特殊媒介,使公众与组织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高组织的美誉度.
(2)研究目标公众权利的共同点;满足首要公众的优势需要。
四,衡量组织形象策划成功与否的标志。
(1)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2)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
(3)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
五,指定公关计划的五原则。
(1)实用性与可行性;(2)重点性与平衡性;(3)科学性与灵活性;(4)连续性与衔接性;(5)创新性与独特性;
(4)促进公共关系工作的成熟性。
三,公共关系管理的模式。
(1)四步工作法;
(2)六部工作法;
四,在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环境因素;(2)主体因素;(3)传播技术因素。
第二节公关调查四步工作法中的第一步----公共关系调查
组织实态分析
组织形象分析员工阶层分析
管理层分析
决策层分析
电视
1,视听结合;2,纪实性强,现场感;3,传播迅速,影响面大;4,多种功能,娱乐性强。
1,储存性差;2,线性传播方式;3,成本高。
因特网
1,范围广泛;2,超越时空;3,高度开放;4,双向互动;5,个性化强;6,多媒体,超文本;7,低成本。
3,因特网的基本特征。
4,因特网发展历史。
起始于1969年美国;
《公共关系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公共关系学》第六章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5f67207e21af45b307a865.png)
第六章公共关系对象一、名词解释1.公众:公众又称公共关系的客体,是指与一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称。
2.临时公众:临时公众指因某一突发事件、偶然因素或专题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如某场音乐会的听众、2015年天津塘沽大爆炸事件中的受灾民众、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规模示威游行中的民众等。
3.组织外部公众:外部公众即组织外部的众多公众对象,如顾客、社区、媒体、政府等。
4.知晓公众: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是当潜在公众已经了解组织的有关信息,并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及其与组织关系时形成的公众。
二、问答题1.答:(1)临时公众。
指因某一突发事件、偶然因素或专题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对象,如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受灾民众等;(2)周期公众。
指按照一定周期和规律出现的公众,比如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出现的消费者、春节前后各铁路运输部门的学生民工潮等。
(3)稳定公众。
指与组织保持较为稳定关系的工作对象,如组织的员工、社区公民,忠实消费者等。
2.答:(1)树立“以人为本、员工至上”的价值观;(2)充分挖掘员工的真正需求并及时满足;(3)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4)组织各种联谊福利活动。
3.答:媒介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各类传播媒介,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播机构及其相关传播媒体、新闻界人士等的关系。
构建和谐的媒介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支持新闻媒介工作;(2)积极与新闻媒介建立密切联系;(3)主动向新闻媒介提供有价值的组织信息;(4)正确对待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
4.答:可以邀请某些名人入住酒店,提供良好超值的服务,并借助名人的名气邀请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考虑策划一些食品节、庆典节日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和新闻媒介的眼球等。
5.答:以中国邮政为例,它的顾客公众既包括个人消费者,也包括企业大客户消费者。
不同的顾客公众的关系管理应分门别类。
(完整版)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
![(完整版)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b84e7afaaea998fcc220ee0.png)
《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导论一、公共关系的定义(一)国外1.强调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美国社会科学家莱克斯·哈洛博士: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
它在一个组织及其公众之间建立并保持双向的传播、谅解、接受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和难题;它帮助管理部门及时了解舆论并作出反应;它明确和强调管理部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帮助管理部门随时掌握并有效地利用变化的形势,帮助预测发展趋势,以作为早期警报系统;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
2.强调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功能《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公共关系是旨在传递关于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以改善公众对他们的态度的政策和活动。
3.强调公共关系的预测功能、咨询功能1978年墨西哥城召开的各国公共关系协会第一次世界大会发表的《墨西哥声明》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它分析发展趋势,预测其结果,为组织领导者提供咨询并实行有计划的行动方案。
这种行动方案将服务于该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4.强调公共关系的社会属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希尔兹认为:公共关系是我们的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通称。
这些活动都是公众性的,并且都具有社会意义。
(二)国内1.王乐夫: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
2.居延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的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或职能。
总结: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规范。
包括五层含义:(1)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2)纽带是传播(3)双向交流(4)主体是一个控制系统—管理功能(5)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二、关于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3年,伯内斯《舆论之凝结》OR《舆论明鉴》出版,并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课。
1952年,他又写了《公共关系学》。
(一)内容:公关理论、公关业务(应用)和公关史。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f553261376baf1ffc4fadf6.png)
第一章 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作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1.关于公共关系的众多说法(1)《韦伯斯特20世纪新辞典》的界定公共关系是“通过宣传与一般公众建立的关系;是公司、组织或军事机构向公众报告它的活动、政策等情况,企图建立有利的公众舆论的职能。
”(2)艾吉的《大众传播学导论》“公共关系是一个公司或者机构为与它的各类公众建立有利于双方关系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
”(3)《公共关系新闻》杂志的解说“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它评估公众的态度,检验个人或组织的政策、活动是否与 关于公共关系的众多说法 作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工作定义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关系学 我国公关实践与学科发展 公共关系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关系经济”为公关发展带来机遇 公共关系学研究与时俱进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公众的利益相一致,并负责设计与执行旨在争取公众理解与认可的行动计划。
”(4)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对公共关系的说法“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与社会保持良好关系的技术。
”(5)《大英百科全书》对公共关系的阐释“公共关系是旨在传递关于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以改善公众对他们的态度的一种政策和活动。
公共关系部或公共关系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发布新闻,安排记者招待会,回答公众的投书,规划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准备电影、宣传资料、雇员刊物、给股东的报告以及标准信件,规划广告项目,筹划展览会和参观访问,调查公共舆论。
”(6)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的夏博新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公关是认知管理;公关公司即‘认知管理公司’,公关人士即‘认知管理者’。
”认知管理“即通过管理公众对事物、企业或个人的看法,来使他们改变行为方式及决策,最终获取他们的认同。
认知管理是企业无形资产的创造者”。
(7)美国公共关系研究和教育基金会的哈洛博士“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和它的公众之间建立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关系;它参与各种问题和事件的处理;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公众舆论,并对之做出反应;它明确并强调管理部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帮助管理部门掌握情况的变化,并监视这些变化,预测变化的趋势,以使组织与社会变化同步发展;它以良好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技术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的工具。
《公共关系学》第6章-分类公共关系工作自测题答案
![《公共关系学》第6章-分类公共关系工作自测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a6c50cf01dc281e53af0d8.png)
《公共关系学》第6章-分类公共关系工作自测题答案判断题:1.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内部公众,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对2.内部公共关系有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学会与组织内的非正式团体打交道。
非正式团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公关部门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就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3.消费者公众也称服务对象公众,是各类组织主体服务对象的总和。
对4.企业要扮演消费者的市场教育、引导和组织的角色,与消费者一起设计生活、美化生活,从而形成和谐的消费者关系。
对5.媒介关系也称新闻界关系,是指组织与新闻传媒机构的关系。
错6.根据美国报纸的调查,报纸上40%的内容都是从社会各界寄来的,在新闻不够时便可刊登。
经验表明,凡是多发送新闻稿的社会组织,其稿件被采用的概率较高。
错7.社区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区域关系”、“地方关系”、“邻里关系”。
对8.组织在社区内要树立一个“好居民”的形象,维护社区的环境,努力保持生态平衡。
对9.政府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包括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错10.政府关系是社会组织可以回避的一种关系。
错11.政府公共关系的具体工作有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和做“模范公民”两项。
错12.股东关系又称投资者关系,是一种分散于外部的内部关系。
对13.搞好股东关系的具体工作之一,就是让股东成为企业最有消费能力的“客户群”。
对14.建立良好的名流关系能够借助于名流的知名度扩大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提升组织的外在形象。
对15.社会组织要寻求政府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就必须充分认识公众利益对于组织利益、社会责任对于组织责任的重要性,做一个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倡导者和积极拥护者对单项选择题公司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组织管理天才沃特森曾经说过:“你可以接管我的工厂,烧掉我的房子,但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可以重建IBM。
”可见( c )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780c0e5a8102d276a22f59.png)
A.横向划分:内部公众、外部公众。
B.纵向划分: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C.按重要程度划分: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
D.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划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
E.按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划分:受欢迎公众、不受欢迎公众、被追求公众。
F.按公众的稳定性划分:流散性公众、临时性公众、周期性公众、稳定性公众。
4.公关传播的特点及类型:特点:互利性、双向性、情感性、扩散性、认可性、独立性。
类型:A.个体传播:指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所运用的电话、信件、面谈等手段方式。
B.群体传播:指个人对一群人的传播所运用的报告会、座谈会、展销会等形式。
C.大众传播:指组织对群体的传播所运用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第一节:公共关系调查一:公关调查:指社会组织通过运用科学方法,搜集公众对组织主体的态度,进而对主体公共关系状态进行客观分析的一种公共关系实务活动。
二:公关调查的意义:1.找到差距,发现问题,明确公关活动的目标和方向;2.通过调查,为公关策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照标准;3.公关调查本身具有公关活动效应;4.有利于组织对环境进行检测;5.有利于组织预测自身的发展趋势。
三:公关调查的原则:客观性、时效性、计划性、规范性、精确性、主动性。
四:公关调查的内容:1.社会环境调查;2.公众调查;3.组织形象调查。
五:公关调查的方法:1.文献调查法:指在第一手资料难以得到或者不够用时,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文献资料分析所要调查问题的方法。
2.观察法:指调查人员进入调查现场,利用感官或借助科学工具,在调查对象中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
3.访问法:指公关人员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
4.抽样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展开调查,用样本的结论来说明总体情况的方法。
5.问卷调查法:是调查员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方式回答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信息的方法。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6-10)章【圣才出品】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6-10)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8a29779bcd126fff7050b8d.png)
(3)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向众多公众进行直接的信息传播
(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传播者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物、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大 量复制的同一信息,传播给分散的社会大众。
(5)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以特定的组织为主体,在组织内部或在受组织影响的环境范围内所进行的传
3 / 127
(2)传播的要素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发送者
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又是信息的来源。在公共关系传播 活动中,组织及其公关人员就是主要的信息发送者。
②信息
传播的内容,“涵盖了消息、动态、情况、知识、资料、数据、观点、思想、情感等交 流内容”。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播,承担着组织内部、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任务。 3.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和特点 (1)宣传模式 宣传模式开始流行于 l9 世纪后期的美国。这种出于某种动机而进行的单向传播活动,
只是将公众视为可以利用、煽动的对象,还算不上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 (2)公共信息模式 公共信息模式始于 20 世纪初公共关系的开始阶段。当时,艾维·李为一些企业所进行的
公共关系学课堂笔记整理
![公共关系学课堂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7a6b4302768e9951e738a2.png)
公共关系学161112 周海燕20111001781第一章参考书目:1.《有效的公共关系》【美】格伦。
布鲁姆,艾伦。
斯科特。
卡特里普著华夏出版社 2002.72.《公共关系生态论》陈先红著华科出版社 2006.123.《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张依依著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4.《政府公共关系》廖为建著人大出版社 2010.65.《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唐均中国传媒大学2008.66.《公共关系学》熊源伟安徽人民7.邱伟光华东师范大学经典论文课程论文定义,基本概念,特征,构成元素,主要职能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关系,组织形象,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沟通基本理论:组织形象理论,全员公关理论,双向对称理论,调整适应理论,CI理论,四步工作法理论,强力公关理论,关系管理理论,双满意理论公共关系的作用:管理理念,思维模式,强调利己利人,反对斗争城市营销: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
菲利普。
科特勒《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想一个企业那样同心经营。
在他看来,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行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PublicRealation公共关系定义:指一个社会组织跟它的公众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和过程。
为了实现组织与公众利益交集的最大化,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赢得公众的理解Public(1)a.公共的,公开的(2)n.公众(凡是和某一个组织发生利益关联性的所有团体,个体构成的集合体)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对手,伙伴,批,供商信任,支持与合作,达到和谐良好状态,组织有遵循科学的公共理念,通过真诚的服务行动和有效的双向沟通手段,才能得以实现。
关于公共关系定义的几种观点:1、管理说2、传播沟通说(廖为建)3、社会关系说(王朝文)4、协调关系学(李道平,单振远)5、咨询说(熊源伟,余明阳)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1、民本/公众智商理念——公益性2、服务理念——真诚的矫正/服务行动/做实事3、沟通理念——素双向沟通4、公开理念——公开性5、形象理念——塑美形6、协调理念——和谐之美/"和"/结善缘7、双赢/平等理念——互利互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8、诚信理念——说真话/“信”/“社会资本”9、长远理念——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五、手段本质(目的):为了实现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交集的最大化要素: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公共关系的手段:公共关系的目的:;特征: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1、信息的传播沟通职能(双向的)2、参谋资讯职能3、协调关系职能4、教育引导职能5、为基础路只能6、形象塑造职能自给自足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生产目的生产活资料交换完成计划指示组织特点组织间狭隘,分散,封闭专业性,关联性,开放性。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六章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4a0c6eaf7fd5360cbb1adb89.png)
第六章公共关系传播一、考核知识点(一)传播的一般原理1、识记:(1)三要素说(P134)“三要素说”由美国理查德·L·威尔瓦提出,传播包括三个要素:人、信息、效果。
后来他发现“三要素”过于简单,便补充了“八特性”说。
即:①传播包括两个人以上;②反馈;③不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④不必是有意的;⑤具有效果;⑥不一定是用文字语言;⑦受情境的影响;⑧受干扰的影响。
(2)四要素说(P134)“四要素说”这一说法一般认为,传播的四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通道、受传播者。
也有一些学者把传播的要素分为:传播者、公报、受传播者、效果。
博罗则把传播分为:信源、讯息、通道、接受者。
(3)五要素说(P134)五要素说,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5W”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包含了传播的5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者以及传播效果。
1946年,拉斯韦尔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问世。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文中提出传播需要回答5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了什么效果?(4)六要素说(P134)六要素说由申农、韦弗提出。
他们认为传播的要素有:信源、编码、信息、噪音、译码、信宿。
一般认为,传播的要素有6个方面: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被传播者(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
(5)传播类型(P134)传播的类型一般可分为:①自身传播、②人际传播、③大众传播、④组织传播、⑤国际传播。
(6)自身传播的特点(P134-135)自身传播以自我为传播对象,是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内在传播活动。
自身传播的特点是:它的传播量大;它是一种内在形式;它是人际交流的基础。
(7)人际传播的特点(P135)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谈、传播活动,人们之间的交谈、会议、讲课等活动都属于此种类型。
人际传播的特点有:对象明确,在有限人际传播中传播对象的身份或某项特征是传播者知晓、明确的;近距离直接传播,除少数情况外,人际传播都是传受双方处于同一空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距离从几厘米到数米,简单易行,使用广泛、频繁。
《公共关系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公共关系学》第六章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57968402020740be1e9bfe.png)
第六章公共关系对象一、名词解释1.公众:公众又称公共关系的客体,是指与一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称。
2.临时公众:临时公众指因某一突发事件、偶然因素或专题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如某场音乐会的听众、2015年天津塘沽大爆炸事件中的受灾民众、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规模示威游行中的民众等。
3.组织外部公众:外部公众即组织外部的众多公众对象,如顾客、社区、媒体、政府等。
4.知晓公众: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是当潜在公众已经了解组织的有关信息,并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及其与组织关系时形成的公众。
二、问答题1.答:(1)临时公众。
指因某一突发事件、偶然因素或专题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对象,如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受灾民众等;(2)周期公众。
指按照一定周期和规律出现的公众,比如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出现的消费者、春节前后各铁路运输部门的学生民工潮等。
(3)稳定公众。
指与组织保持较为稳定关系的工作对象,如组织的员工、社区公民,忠实消费者等。
2.答:(1)树立“以人为本、员工至上”的价值观;(2)充分挖掘员工的真正需求并及时满足;(3)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4)组织各种联谊福利活动。
3.答:媒介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各类传播媒介,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播机构及其相关传播媒体、新闻界人士等的关系。
构建和谐的媒介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支持新闻媒介工作;(2)积极与新闻媒介建立密切联系;(3)主动向新闻媒介提供有价值的组织信息;(4)正确对待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
4.答:可以邀请某些名人入住酒店,提供良好超值的服务,并借助名人的名气邀请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考虑策划一些食品节、庆典节日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和新闻媒介的眼球等。
5.答:以中国邮政为例,它的顾客公众既包括个人消费者,也包括企业大客户消费者。
不同的顾客公众的关系管理应分门别类。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a96dbd960590c69ec37680.png)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一、公共关系定义:七种定义表述了国内有关公共关系定义的精华,其中最具权威的是《有效公共关系》定义如下:“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
这个定义简单地说:“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的互利互惠关系”。
公关具有管理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把定义列为“关系说”。
这里,要特别注意蔡尔兹的观点:公共关系的基本作用是协调或调整公共利益中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公共关系在协调(或调整)组织与其内外关系方面发挥作用,目的是帮助各种组织适应它所处的环境。
他的这种观点(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已成为当代公共关系核心概念,构成了当代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
关于“形象说”的观点,在我国公关界影响比较大,可是国际公关界的在师们,如伯内斯,卡特李普,杰夫金斯等都不赞成“形象说”的观点,主要原因是“形象”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给公关带来消极的东西。
大师们主张,公共关系主要是讲“信誉”,讲诚信,而不是“形象”。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根据公关定义和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把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概括为:1、公关是一种利益互惠的关系;2、公关是一种战略行和传播活动;3、公关是双向信息交流;4、公关具有管理职能;5、公关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三、公共关系的要质属性关于公关的本质属性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塑造形象是公关本质属性”(深大熊源伟)“传播沟通是公关的本质属性”(中山大学廖学建)本教材采用了《有效公关关系》最新观点:“公共关系主要是处理组织与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帮助组织调整并且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这就是公关的本质属性。
四、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不管公关有多少定义,多少个说法,但公关所研究的内容是很清楚的:公共关系是研究一个组织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与其他组织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它是研究社会组织与其公众矛盾运行的规律的学科。
《公共关系学》自考复习笔记(doc 41页)
![《公共关系学》自考复习笔记(doc 41页)](https://img.taocdn.com/s3/m/b71d97ffcfc789eb172dc8f7.png)
《公共关系学》自考复习笔记(doc 41页)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一、公共关系的定义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中文表述可称为“公众关系”,也可称为“公共关系”。
2.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代表人是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他们认为公共关系是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
3.传播说: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代表人是英国著名公关学者佛兰克?杰夫金斯,他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1.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活动的三个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
2.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
行政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本质属性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3.要考虑这一本质联系在公共关系原理中的渗透性以及在公共关系实务中的指导性。
4.小结:“传播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准确理解公共关系的关键。
(二)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1.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1>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2>无论何种类型的组织或何种性质的组织活动,都存在公共关系的问题;<3>公共关系只是渗透在组织其他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关系。
2.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1>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管理,这一管理是以优化公众环境,树立组织形象为宗旨的。
公共关系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六章
![公共关系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78bc6a030b4e767f5bcfce02.png)
模拟试题6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5分)察看答案首先应该将组织面对的______ 视作一个完整的环境,用______ 、______ ,观点来1、分析自己的公众,注意组织与______ 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协调。
答案:公众全面的系统的公众环境2、______是现代开放、开明的经营管理思想的重要标志。
答案:公众意识3、根据组织的社会职能,可将社会组织分为______ 、______ 和______ 。
答案: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4、按公众的组织结构,公众可以区分为______ 和______ 两类。
答案:个体公众组织公众认识和分析人们的价值取向类型,对于选择______ ,对于确定______ ,对于调整或协5、调______ 的关系都有意义。
答案:公众对象公关活动的目标组织与公从对象之间6、影响公众的态度包括影响公众的______ 、______ 和______ 三个方面。
答案:认知倾向情感倾向意图倾向7、______是衡量公关工作成败的标准。
答案:公众满足程度的高低8、良好的______ 是公共关系的起点,组织内部的公关工作首先要增强______ 。
答案:内部关系内聚力9、对外交往中,每一位组织成员都是非常重要的______ ,这种______ 的发挥有赖于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和______ ,向心力和______ 。
答案:公共关系行为主体主体性归属感凝聚力10、从管理哲学的角度看,公共关系要处理好______ 和______ 之间的矛盾,公共关系的目标是追求较高的______ 。
答案:团体价值个体价值团体价值11、组织需要将______ 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将______ 视作"准自家人"。
答案:社区社区公众12、______是企业组织公共关系对象中利益关系最直接、明显的外部公众,______是企业市场经营的生命线。
答案:顾客公众顾客关系13、从对外公共关系实务工作层次来看,______ 往往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甚至被称之为对外传播的______ 。
《公共关系学》课程笔记
![《公共关系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5be3e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a.png)
《公共关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1.1 公共关系的含义1.1.1 公共关系的学术含义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现代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管理职能,它通过策略性的沟通活动来建立、维护和促进组织与各类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
在学术领域,公共关系被定义为:- 一种组织管理的过程,涉及监测、评估公众的态度,制定和实施策略以塑造组织形象。
- 一种双向沟通的实践,旨在通过有效的信息交流来影响公众意见和行为。
- 一种社会关系的艺术,它要求组织在处理与公众的关系时,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兼顾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
1.1.2 公共关系一词多义公共关系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作为组织职能:公共关系是组织内部的一个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组织与外部公众的沟通活动。
- 作为职业领域:公共关系是指从事公关咨询、媒体关系、活动策划、危机管理等工作的一类专业人士。
- 作为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包括新闻发布、媒体采访、品牌推广、社会责任报告等具体的传播活动。
- 作为学科领域: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一门社会科学。
1.1.3 公共关系就在你身边公共关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体现在:- 每天的新闻报道中,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消息都是公关活动的结果。
- 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互动,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更新,都是公关策略的一部分。
- 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捐赠背后,都有公关团队在策划和推广。
- 甚至个人品牌形象的塑造,如明星的公众形象,也是公关工作的体现。
1.2 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1.2.1 公众:指所有与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人群,包括顾客、员工、投资者、政府、媒体等。
1.2.2 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核心,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过程。
1.2.3 传播:是公共关系的主要手段,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媒介来传递信息。
1.2.4 媒介:是公共关系传播信息的工具,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重点整理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2285fbdd3383c4bb4cd293.png)
公共关系重点整理试题及分值为:判断20’名词解释20’简答10’案例分析30’论述20’一、全员公关1.定义:全员公关是在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观念.简称"全员PR".其意义是增强组织中全体人员的公关意识,促使他们更多地关心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入手,把公关工作贯穿于组织的各项工作中,为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奠定基础.“全员”不仅指公众中每个可能与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而且包括组织内部的作为个体的每个成员。
2.作用及意义:⑴全员公共关系氛围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
⑵领导层的公关意识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
⑶全员公共关系配合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前提。
3.全员公关管理三要素:领导的公关意识;全员的公关配合;浓郁的公关氛围。
4.实现企业全员公关的途径:⑴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⑵培养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⑶激发职工的自豪感。
⑷开展全员公共关系教育与培训。
二、公共关系的公众(P84)1.定义:任何与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正在或将会影响到它的形象塑造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特定社会群体。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
2.基本特性:⑴同质性:即公众成员的“同质”或“同质程度”。
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能够成为某一社会组织的公众,他们的各个成员都面临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对问题抱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在行动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倾向。
⑵相关性:即公众与组织之间的“相关”或“相关程度”。
公众必须与组织相关。
确定组织的公众,必须界定该组织目标和利益与若干种公众目标和利益的相关之处,从而确定每一种公众的相关性或相关程度,并根据这种相关性制定组织公关相关计划。
⑶特定性:公众必须是特定的。
公众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里面临某个特定的问题,并由此与特定的组织发生特定的关系。
特定组织的特定公众可以来自某特定地区或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有着鲜明程度不一的特定性。
⑷可变性:公众的圈定是由组织或该组织的公关部门所作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类型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主体或部门公共关系
1.企业公共关系
(1)企业公共关系
企业公共关系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关系。
企业是当今世界公共关系实务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部门,企业公共关系也是当今公共
关系研究成果最多的类型。
(2)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 企业公共关系
主体或部门公共关系 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 金融业公共关系
政府公共关系 员工关系 消费者关系 政府关系 对象公共关系 媒体关系 社区关系 股东关系 竞争对手关系
国际公共关系
日常事务型公共关系
功能型公共关系 宣传型公共关系 征询型公共关系
矫正型公共关系
公共
关系的类型
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利于组织获得与公众一致的共同利益。
(3)企业一般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公共关系活动:
①把树立形象的任务渗透到企业管理中。
②广结人缘。
③开拓市场。
2.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
(1)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
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是以商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公共关系。
(2)商业服务业有以下三项公共关系任务:
①帮助管理层和员工确立优质服务、顾客至上的原则。
②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宣传攻势。
③捕捉市场信息,率先占领市场。
3.金融业公共关系
(1)金融业公共关系
金融业公共关系是以金融业为主体的公共关系。
金融业,即经营货币资金融通的行业,具体包括与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业务有关的银行及与其关系密切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等。
(2)金融业公共关系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及时公布一切允许公开的金融信息。
②尊重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③做好金融宣传工作。
④切实执行金融法规,保护人民财产。
4.政府公共关系
(1)政府公共关系
政府公共关系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广大内外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类型。
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是指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协调、改善关系的政府行为。
(2)政府公关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构成要素的性质特殊
公关主体具有层次性、权威性和唯一性,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公关客体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相对性,可分为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和辖区公众。
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传播工具,政府与辖区公众之间具有上级与下级的严密组织关系,因此,政府公关的传播条件具有主动灵活、覆盖宽广等综合优势。
②公关的目标任务特殊
政府公关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政府的美誉度。
我国政府公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广泛周到的社会服务满足公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期待和精神需求,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政府在公共关系中体现“公众利益第一”的观念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a.认真倾听公众呼声。
b.为公众办实事、谋实利。
c.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
d.开辟政民之间的多种联系渠道。
(3)根据目前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政府部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公关工作:
①培养全员公关特别是领导公关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公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目前各地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政府公关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行政公关实践。
②以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基础,内设精简高效的公关机构,将分散的公关职能汇集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关活动,适度分担主要领导的公关压力,提高政府的公关功效。
③利用专业协会、职业学校和公关公司的力量,采取在职和脱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迅速培养自己的公共关系人员,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政府公关体系。
④指导公关人员全力做好公关交际、公关写作、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专业活动、公关接待、公关谈判、公关营销等公关工作。
⑤以社会主义职能道德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公关职能道德标准,在发展政府公关事业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政府公关职能道德规范。
5.事业、团体公共关系
(1)事业、团体
事业组织是指为适应社会需要而由国家提供资金设立的专门性机构,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等。
团体组织是指具有共同利益或背景的人们为实现某种社会理想而自愿结合形成
的非营利性组织,如专业学术团体、少数民族团体、宗教团体、残疾人团体、妇女团体等。
(2)事业、团体公共关系特点
①确立一种高于一般社会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的组织形象。
其具体目标有:
a.组织担当的崇高社会道义责任。
b.组织为社会作贡献的献身精神。
c.组织成员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公德规范。
②在社会舆论形式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作用。
③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社会活动。
6.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
(1)社会公众人物
社会公众人物又称社会性个人。
他们与一般人的不同,主要在于他们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是广受公众关注的人物。
社会公众人物以社会明星或社会热点人物为大宗,而不少高级政客及社会活动家也属此列。
(2)社会公众人物开展自身的公共关系活动时,应注意三点:
①要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②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
③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
二、对象公共关系
对象公共关系主要是按照公众的横向划分,进一步分别论述各类公共关系的特点和具体
工作内容。
从大处着眼,对象公共关系主要划分为以下几大类:
1.员工关系
员工公共关系的基本任务有二:培养员工对本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创造和谐融洽的人事环境。
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了解员工,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
(2)在组织领导与基层群众间建立体制化的联系渠道。
(3)对员工进行多种能力培训,开发潜力资源。
(4)组织各种联谊、福利活动,诸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舞会、旅游、参观等,以联络感情、调节精神。
2.消费者关系
消费者关系是组织外部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类。
本着对公众负责的精神以及维护与发展本身利益的目的,组织应主动地调节好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做法有以下四条:(1)根据消费者特点,协助职能部门制定各自合适的优质服务程序和创造最佳的消费环境。
(2)以消费品为桥梁,配合营销部门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而又稳定的关系,开发消费者所蕴藏的消费潜力。
(3)为保障消费者权利而制定具体的维护措施,其原则内容主要有安全、陈述、选择、知晓四个方面。
(4)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配合和协助职能部门不断开发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或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