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化生理
人体生理学 08消化(2)
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原可由肠致活酶及胰蛋白酶本身 激活,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可由胰蛋白酶激活。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一同作用将蛋白质分 解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糜蛋白酶还有凝乳作用。
胰腺内还存在少量胰蛋白酶抑制物,对防 止小量胰蛋白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自 身消化有一定作用。
在口腔和食管,其内表面覆盖复层扁平上 皮,当时的食物尚未被消化,且停留时间 很短,因此食物几乎不被吸收。 胃可以吸收水和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具有达200m2以上的 吸收面积和有利于吸收黏膜结构,食物在小肠内 已被消化为适宜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在小肠内 可停留3~8h等,都是有利于吸收的条件。
刺激支配胰腺的内脏大神经,胰液的分泌 增加或减少。分泌增加效果可被阿托品阻 断,说明内脏大神经内含有胆碱能纤维; 抑制作用一般认为是肾上腺能纤维使胰腺 血管收缩的结果。
盐酸和食物的分解产物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多种 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调节胰腺的分泌。主要有: 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胰 腺导管细胞,使水分和碳酸氢盐大量分泌,但酶 含量很低。 ②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由小肠黏膜I细胞分泌, 主要作用是使胆囊收缩、促进各种胰酶的分泌, 但对水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仅有较弱作用。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所含有的酶能分解食 物残渣和植物纤维。有的分解产物对人体 有害,经肠壁吸收后可在肝内解毒。有些 细菌能利用肠内简单物质合成维生素K和维 生素B复合物等,被吸收后成为人体的营养 物质。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第八章 消化生理
第八章消化系统一、填空题1、消化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
小肠平滑肌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_。
3、不同性质的食物胃排空的速度是糖大于蛋白质大于脂肪。
4、排便反射基本中枢在脊髓腰骶段。
5、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内因子、粘液。
6、胰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胃肠激素主要有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生长抑素等。
、交感神经系统对胃肠的作用是抑制。
11、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二、选择题(在下述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或最佳答案并把其序号填在括号中)1、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C)、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2、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D)、Cl- B、K+ C、Na+ D、HCl3、下列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B)、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胰液4、下列无直接消化作用的酶是:(D)、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脂肪酶 D、肠激酶5、关于促胃液素作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促进胃液分泌 B、促进胰岛素释放、促进胆囊收缩 D、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6、小肠特有的运动方式是:(C)、紧张性收缩 B、蠕动 C、分节运动 D、集团运动7、以毛细淋巴管为主要吸收途径的物质是:(C)、单糖 B、氨基酸 C、脂肪微粒 D、无机盐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胃液中缺乏(D)、盐酸有关 B、胃蛋白酶有关 C、粘液有关 D、内因子有关9、关于胃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壁细胞以酶原的形式分泌 B、由HCl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必须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 D、能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10、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能够使:(C)、唾液分泌增多 B、胃液分泌增多C、胃肠蠕动减弱D、吞咽困难11、不属于胃防御功能的是:(C)、HCl的杀菌作用 B、胃粘膜屏障作用C、胃排空作用D、胃粘液屏障作用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呕吐会失酸 B、患肝炎时脂肪消化吸收不良C、腹泻会失碱D、大肠内的细菌能制造维生素D13、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C)、十二指肠、胃、小肠、盲肠、大肠14、迷走神经兴奋可以引起(A)、胃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分泌增多B、消化管的活动减弱、胃泌素的分泌减少D、奥迪括约肌收缩E、促进唾液腺分泌含粘蛋白多的粘稠唾液15、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C)A、肝细胞B、肝索C、肝小叶D、肝门管区E、肝血窦16、合成、分泌盐酸的是(B)A、主细胞B、壁细胞C、上皮细胞D、颈粘液细胞三、名词解释、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
•植物 •动物 •人
•太阳能
•(无机物:CO2、H2O及NH3等)
•光合作用 •(潜能)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
•潜能 •自 由 能 去 向
•化 学 能 •渗 透 能 •电 能 •热 能
•机 械 能
•人体能量的获得与去向
•
•能值的测定
此法测定的每g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能量系数分别为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是机体能量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体温)
• 寒冷环境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 。(肝温最高)
炎热环境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组织的温度 。
•*体温 :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 碳水化合物 17.15kJ(4.1kcal)
• 脂肪
39.54kJ(9.45kcal)
• 蛋白质
23.64kJ(5.65kcal)
•
•CxHyOz+mO2→xC02+nH20+?ATP
•
第一节:能量代谢
• 1、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个(P213) • 4、*基础代谢(概念)
(1)口腔的消化
①消化液---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低渗液,水分占99% 唾液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②口腔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口腔2种运动的概念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完成的反射动 作,受大脑意识控制。
吞咽(包括食管的蠕动):是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 性动作。
消化生理概述ppt
外来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 经,多数是胆碱能纤维, 兴奋时引起胃肠道运动加 强、腺体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 肾上腺能纤维。 兴奋时抑制胃肠运动和腺 体分泌
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节
肠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消化方式
机械性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磨碎、搅拌、混合、推进
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
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
消化和吸收的概况
六大营养物质
消化 吸收
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机 械收缩完成
化学性消化
由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完成
水、无机盐、维生素和消化终产物 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系统
消化 吸收 内分泌 免疫
消化(digestion)
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 渗透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可溶的 小分子物质,使其能透过消化管上皮,再由 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为组织细胞利用。
吸收(absorption)
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 胞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
腔分泌
自分泌
内分泌
旁分泌
神经分泌
主要胃肠激素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s):在胃肠道和神经系统中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不同激素作用不同
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
有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eg.胃泌素
调节其它激素释放
消化生理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
• 来源: I 细胞 • 产生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 • 刺激因素
•
脂肪和蛋白质的水解产物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
• 生理作用
• • • •
强烈刺激胆汁排放(促进胆囊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 强烈刺激胰酶分泌 抑制胃排空 对胰腺外分泌部和胆囊的营养作用
来源:D细胞 产生部位:胃肠道粘膜和胰岛 刺激因素:H+ 抑制因素:迷走神经兴奋 作用: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其它胃肠激素分泌 作用途径:旁分泌 非肽类物质 来源:胃肠粘膜中的ECL细胞 刺激因素:胃泌素,迷走神经兴奋 作用:促进胃液分泌 作用途径:旁分泌
• 组织胺(Histamine)
•
神经内分泌激素(Neurocrines )
*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GRP), also called bombesin
胃泌素(Gastrin)
• 生理作用
• •
强烈刺激胃酸分泌 对胃粘膜和小肠粘膜具有营养作用
A
B
A. Gastric atrophy after antrectomy B. Gastric hypertrophy in patients with 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 (gastrinoma)
元和中间神经元
• 功能:
•
与外来神经系统配合,共
同调节胃肠功能
•
通过局部反射独立调节胃
肠功能活动
胃肠道功能活动的神经调节
• 长反射与短反射
Pavlov and his working team Sham-feeding experiment
《鱼类生理学》第八章消化和吸收
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仅要从外界摄取O2,还要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为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原料,也为机体代谢过程提供能量,但是天然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多为结构复杂,且难溶解于水的大分子物质。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1 消化:将天然的、结构复杂的,难以溶解于水的大分子物质,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可溶性的小分子的、能被机体吸收的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第一节消化生理概述一消化的意义1 把结构复杂的物质转变为结构简单的物质提供吸收、利用,通过机体代谢转变成本身组织成分。
食物蛋白——组织蛋白。
淀粉——糖原。
食物脂肪——体脂肪2 消化起解毒作用,消除蛋白质毒性,阻止食物吸收过速。
二消化机能的进化结构简单的原生生物:细胞内消化多细白生物: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痕迹:白血球吞噬细菌作用)物理性消化:食物经口腔进入消化管后,消化系统一方面使食物以适宜的速度沿消化管道不断移动,同时进行研磨、搅拌和混合使食物从大块、碎块,变成小块。
此过程由消化管各种运动形式来完成。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管、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对食物中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
三消化道的模式结构消化管的主要部分为食道、胃和肠。
由内到外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
粘膜层又分为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三层。
粘膜下层是纤维性结缔组织,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
肌层由肌纤维组成,在食道和肠部分的肌纤维都分为两层,内环外纵。
胃壁的肌层则分为三层,即内斜行,中环行,外纵行。
肌层在食道的上端是横纹肌,其下段和胃、肠一样都是平滑肌。
有的鱼类胃肠也混有横纹肌。
肌层之间有自律神经丛,称为肠肌丛。
外膜是疏松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外膜是被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组成的浆膜包裹。
粘膜层是执行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有时褶成皱壁,有时下陷成窝,有时突出成绒毛,含有各种腺体,分泌消化液如唾液腺、胰腺。
生理学消化生理ppt课件
生理学消化生理ppt课件•消化生理概述•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目•大肠内消化与吸收•消化生理调节与控制录01消化生理概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负责食物的摄取、运输、消化和吸收。
消化腺如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分泌消化液,协助食物的消化。
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磨碎、混合并推向消化道远端。
机械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化学性消化分阶段进行,不同消化器官分泌不同消化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过程的特点消化过程及其特点消化液分泌与调节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调节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控制消化液的分泌和排放。
体液调节体液中的激素和肽类物质对消化液分泌具有调节作用,如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缩胆囊素促进胆囊收缩等。
消化液分泌的反馈调节当消化道内食物成分改变时,可刺激相应感受器,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调节消化液的分泌,以适应食物消化的需要。
02口腔内消化舌舌是口腔底部向口腔内突起的器官,由平滑肌组成,起到感受味觉和辅助进食作用,人类的舌还是语言的重要器官口腔前庭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峡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
又分为牙釉质(珐琅质)、牙本质(象牙质)、牙髓(神经腺)等口腔结构与功能唾液分泌及作用唾液的分泌唾液是由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体,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1.0-1.5L,其中水分约占99%,其余成份主要是粘蛋白、球蛋白、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盐唾液的作用唾液可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唾液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唾液可起冲洗、稀释及中和作用,其中的溶菌酶可杀灭进入口腔内的微生物;唾液可润滑口腔粘膜,使唇、颊自由活动;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简单的分解;此外,唾液还含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具有杀菌和免疫作用咀嚼与吞咽过程咀嚼咀嚼是用牙齿将食物嚼碎的过程。
消化系统的总结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总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供给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修复所需要的材料以及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消化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阐述了消化吸收的过程和机理.以及消化吸收活动的调节机制。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依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构成了消化吸收、运送食物及排出残渣的“流水作业线”。
消化腺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胃腺、肠腺等,直接开口于消化管腔内。
大消化腺是独立存在的器官.有唾液腺、肝和胰,它们以导管与消化管相通。
消化腺是流水作业线上的“化工车间”,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以利于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特化出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充分体现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性。
如小肠内表面突起的环状襞、小肠绒毛、微绒毛等结构,扩大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
又如小肠的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是小肠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胃的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的协调运动,使胃像“搅拌机”一样将食团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以利于小肠对物质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肝胰壶腹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排放,使流经的食糜与胆汁、胰液混合在一起同时进入小肠。
消化管不同的部位消化吸收的能力和消化吸收的速度不同。
三大物质的消化产物主要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
三大物质吸收的形式不同。
糖类主要以单糖通过主动运转吸收;蛋白质以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吸收;脂肪以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胆盐的协助下透过细胞膜进入上皮细胞内,并多以胞吐的方式释出细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中央乳糜管。
消化和吸收是密切配合、互相联系的生理过程。
消化器官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消化管各段之间、消化腺之间、消化管和消化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和吸收的生理功能。
第八章消化生理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的机能分区 二、胃的运动 三、胃运动的调节 四、胃液分泌的调节 五、胃黏膜屏障
一、胃的机能分区
1. 胃分为头区(近端胃)和尾区(远端胃)
胃酸分泌、迷走神经兴奋增强分泌细胞对促胰酶素和 促胰液素的敏感性)、胃期(胃-胰反射,其递质为乙 酰胆碱)、肠期(促胰液素、促胰酶素、胃泌素等的 作用)
1. 2. 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头期(交感神经的兴奋 能减低,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胃期 (凡延缓食糜自胃排空的因素皆降低胰液分泌)、 肠期(脂肪入回肠,会抑制胰液分泌)
3. 胰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双糖、麦亚糖及 其他产物。
4. 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5.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由胰腺泡细胞所分泌,以无活
性的酶原形式(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存在于胰 液中。作用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四、胰液分泌的调节
1. 促进胰液分泌的调节 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分为头期(迷走神经起作用,引起胃泌素释放、引起
颗粒的侵袭。
4. 解毒与排泄功能 :主要是解除氨的毒性。
七、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1.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成分为水、胆盐、胆色素、胆
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一些无机盐。作用:为弱碱 性,其中胆盐为结合的胆汁酸所形成的钠盐;胆固醇 为胆汁酸的前身,肝脏内脂肪代谢的产物;胆色素为 血红蛋白分解的终产物。
2. 胆汁分泌的调节:分泌受体液 水、电解质和维生素的吸收 2. 糖的吸收:各种糖在小肠中被分解为各种单糖,
并有小肠上部黏膜细胞迅速吸收,要消耗能量。 3. 蛋白质的吸收主动吸收,消耗能量,它在小肠
消化系统生理
四、胆 汁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较
少;储存的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固体成分较多。 呈持续分泌、间歇排放的特点。 虽不含消化酶,但胆盐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
义。
二、胆汁的作用: (1)胆盐: 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2)胆固醇: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呈一定的
空胃 排
停胃 排 空 暂
空再 次 胃 排
(三)呕吐
呕吐是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 内有害物质排出。但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 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三、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及作用: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其主要作用:
分泌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 胃 小肠 结肠 胃窦 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 胰腺 胃 小肠 大肠 小肠上部
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活动 2.调节其他激素分泌:抑胃肽促胰岛素分泌 3.营养作用:胃泌素、胆囊收缩素
复习思考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4.消化管的神经支配有哪些特点? 5.试述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刺激分泌因素、作 用途径和生理作用。
胃内食物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nn丛局部反射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胃排空胃窦gc胃泌素胃泌素十二指肠食糜高渗溶液盐酸脂肪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次胃排空再次胃排空胃蠕动紧张性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因素解除影响胃排空的因素三呕吐呕吐是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
消化生理学食物如何被吸收
消化生理学食物如何被吸收在消化道中,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逐步被吸收进入体内,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本文将介绍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过程,并探讨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关机理。
一、食物的消化过程食物的消化开始于口腔。
当食物被咀嚼和混合唾液后,形成食物团,接下来通过咽喉进入食管。
食物团通过食管运动,到达胃腔,在胃内经历机械和化学的消化过程。
在胃腺的作用下,胃内分泌胃液,其中的胃酸和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进入小肠后,胃内的食物被称为胃内容物,其中包含了胃液中的物质和乳化后的脂肪。
小肠在消化与吸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胆囊和胰腺分泌的胆汁和胰液进入小肠,胆汁能够帮助乳化和吸收脂肪,而胰液则含有多种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二、食物吸收的关键环节1. 营养物质在小肠中的吸收在小肠的吸收过程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通过肠道上皮细胞主动或被动地吸收。
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单体被主动转运蛋白质帮助吸收,而脂肪酸和甘油则会与胆盐形成胆盐-脂肪酸复合物,通过被动扩散进入肠道上皮细胞。
2. 营养物质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被吸收进入肠道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的转运和代谢过程。
一部分的营养物质通过肠上皮细胞内的转运蛋白质进入血液循环,而另一部分则通过淋巴系统进入体循环。
三、食物吸收的相关机制1. 肠道上皮细胞的转运蛋白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存在多种转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将特定的营养物质转运进入肠道上皮细胞或从细胞内转运出来。
比如,GLUT-5和SGLT-1是负责葡萄糖吸收的转运蛋白质,PEPT1则负责氨基酸的吸收。
2. 肠道内的菌群和吸收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例如,部分纤维素无法被人体自身的酶消化,但肠道内的益生菌可以将其分解为有机酸,进而被人体吸收利用。
3. 营养物质的排泄除了被吸收进入体内,有一部分营养物质并未被吸收,通过消化道被排泄出来。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副交感N
ⅦⅨ
交感N NE
ACh
M受体
IP3释放
β 唾液腺
Ca2+释放
受 体
cAMP
.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33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粉碎、搅拌、混合 (二)吞咽 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 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十二指肠位于上腹部,紧贴腹后壁,长 约25cm左右,呈“C”形,包绕胰头。
空肠和回肠迂曲盘旋于腹腔中下部,借 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二者间无明显界限。 空肠比回肠的管径大,管壁较厚,粘膜环状 皱襞和绒毛结构较多。
.
12
6.大肠
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m,起自 右髂窝,止于肛门。
分部:盲肠,阑尾,升、横、降、乙 状结肠,直肠,肛管。
腹膜有分泌功能,因此腹膜腔内含 有少量浆液,名腹膜液,有滑润腹膜、 减轻摩擦的作用,有利于胃、肠等器官 的蠕动。此外,腹膜尚有吸收功能,使 腹膜腔内的浆液在不断更新。
.
20
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吸收(absorption) 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
1个牙根
牙的形态:分为牙冠、牙根、牙颈、牙
冠腔、牙腔、牙根管。
牙组织:分为牙质、釉质、牙骨质、牙
髓。
.牙周组织:分为牙周膜、牙槽骨、牙龈。6
舌
消化系统结构功能ppt课件
ppt精选版
1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对摄入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 的新城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ppt精选版
2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
第三节 口腔内消化
第四节 胃内消化
第五节 小肠内消化
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
第七节 吸收
ppt精选版
免受理化因素的损伤
ppt精选版
48
第三节 口腔内消化
以机械消化为主
唾液主要由三对 大唾液腺分泌的混合 液
舌下腺
ppt精选版
腮腺 导管 腮腺
咀嚼肌 颌下腺 导管 颌下腺
49
唾液的作用
①湿润、溶解食物 ②水解淀粉: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③清洁、保护口腔:
水、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ppt精选版
50
7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以骨性
口腔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上皮和固
有层,无粘膜肌层。
整个口腔被上、下牙弓(包括牙
槽突、牙龈和牙列)分隔为前后两部,
前部为口腔前庭,后部位固有口腔。
上、下牙列咬合时,两部可通过两侧
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在牙关紧
闭时可经此间隙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
口腔内有牙和舌,三对唾液腺开
杀灭细菌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促进小肠对钙、铁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分泌:主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眎、胨、 pH 2~3.5 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3.粘液和碳酸氢盐
粘液分泌:
HCO3-分泌:
HCO3-
粘液
作用:润滑、保护、屏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呕吐
①呕吐是指胃及肠内容物被强力挤压, 逆行而上从口腔排出的过程。 机械和化学的刺激作用于舌根、 咽部、胃、大小肠、总胆管、泌尿 生殖器等处感受器,都可以引起呕 吐。
视觉、味觉、嗅觉和内耳前庭位 置觉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也可引 起呕吐。
3.呕吐
②呕吐中枢:位置在延髓。 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肿瘤等情况) 可直接刺激该中枢引起呕吐。 ③某些中枢性催吐药如阿朴吗啡,实际 上是刺激了延髓呕吐中枢附近的化学 感受,通过它再兴奋呕吐中枢。 ④生理意义:防御反射。 长期剧烈呕吐: 影响正常进食、消化,大量丢失消 化液,水电解质失衡。
消化道病变
本章重点
P183
•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 2、胃内消化。 • 3、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课堂作业
1、人唾液中除含有唾液淀粉酶外,还含有 ( A ) A.溶菌酶 B.麦芽糖酶 C.凝乳酶 D.蛋白水解酶 2、胃中盐酸主要作用的是( A ) A.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
硬上腭 软上腭 咽
舌 声门 气管
会厌
食道 括约肌
气 管 呛 入 异 物 时 的 急 救 处 理
(二)唾液及其作用
P157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是唾液腺分泌的混和液体,无色无味近 于中性,主要为粘蛋白。 2、唾液的作用: ①唾液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 咽。 ②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含有溶菌酶,可杀菌。 唾液也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 ③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 ④排泄进入人体的铅、汞及某些病毒如狂犬病 毒等
胃的运动功能:
• ①容纳大量的食物; • ②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P164
• ③以适合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速 度向小肠输送食糜,使消化过 程得以继续进行。
2.胃的排空
① 定义: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 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② 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不同: 糖类 < 蛋白质 < 脂肪排空最慢。 液体食物排空快于固体食物。对 于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 4-6小时。
2、胆汁及其作用
肝胆汁是一种有苦味的有色液 汁,由肝细胞生成,pH为7.4。胆囊 胆汁则因碳酸氢盐在胆囊中被吸收 而呈弱酸性。 除水分和钠、钾、钙、碳酸氢 盐等无机成分外,其有机成分有胆 盐、胆色素、胆固醇等。胆汁中没 有消化酶。
2、胆汁及其作用 胆汁的作用
P168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 有重要意义: ①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 张力, 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 肠腔内,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加速脂肪的分解。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3.铁的吸收 :
食物中的铁绝大部分是三价铁形式, 但三价的有机铁和高铁都不易被吸收,故 须还原为亚铁(二价铁)后,方被吸收。 促进铁吸收的因素: 1)维生素C能将高铁还原为亚铁而促进 铁的吸收。 2)铁在酸性环境中易溶解而便于被吸 收,故胃液中的盐酸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 胃大部切除的病人,常常会伴有缺铁性贫 血。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六)维生素的吸收
• 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的两类。 • 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脂肪相似,水溶 性的主要以易化扩散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 只有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后才 能在回肠吸收。
临床上药物的吸收
1、口服药物要经过胃肠道吸收后 再进入血液,所以胃、肠内pH值对药 物吸收影响较大。 2、一般只有在胃肠道内呈分子状 态不解离的药物才易于吸收。 3、弱酸性药物(阿司匹林、磺胺 等)在胃内吸收良好。 4、弱碱性药物(氨茶碱、奎尼丁 等)在小肠吸收较快。
一、吸收部位
P175
3. 钙、铁、镁等主要在十二指肠 内被吸收;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 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回肠有其独特的功能,即主动 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各种主要营养物质 在小肠的吸收部位
二、肠上皮细胞 所吸收。 吸收速度:
人体解剖生理学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主讲:黄丹丹
第八章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istem
消化和吸收生理概念
P150
一、消化、吸收的概念和消化的方式 1.消化的概念: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为可 吸收小分子的过程。 2.消化的方式有两种: ①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活动,将 食物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其推送 到下段消化管的消化方式。 ②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化学 作用,把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解称为 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消化方式。 3.吸收的概念: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 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LDL
(“恶性”)胆固醇过高、HDL(“良
性”)胆固醇过低、高血糖和吸烟。 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女性腰围大 于等于80厘米为腰部肥胖标准。
三、小肠内消化
P166P172
以下的食物是在消化道哪里被化学性消化, 在哪里被消化?哪些消化酶参与其中?
三、小肠内消化
(一)小肠内的化学性消化 1、 胰液及其作用
胃为什么没有把自已消化掉?
2)粘液深层的中性 pH环境使胃蛋白酶失 活(丧失分解蛋白质的作用)。 3) 胃细胞每两三天更新一次 , 这能使胃 壁表面受到的损伤很快得到愈合。 4 )胃壁上密布血管,能迅速消除渗透 的胃酸。 细菌感染、阿司匹林和乙醇能破 坏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引起胃溃疡。
(二)胃的运动
胆汁的作用
②胆盐与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 (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 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成为不溶 于水的脂肪水解产物,是到达肠粘膜表 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 ③对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 、 D 、 E 、 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④通过胆盐的肠 - 肝循环,促进胆汁 的分泌。
3、小肠液及其作用
(四)水分的吸收:被动吸收 每日由胃肠吸收回体内的液体量约有 8L。 (五)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属于主动吸收,而且很 多物质在小肠的吸收都与Na+的主动运输 有关。 2.钙的吸收: 食物中钙仅小部分被吸 收。钙盐吸收主要通过主动转运完成。肠 内的酸性环境、脂肪、乳酸等可以促进 Ca2+的吸收。
①小肠液 pH 约为 7.6, 成年人每日分 泌量约 1-3L 。含有水、电解质、粘液、 免疫蛋白和肠致活酶。 ②小肠液的作用: a. 肠致活酶能激活胰液中的胰蛋 白酶原,从而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 b. 粘液能保护肠粘膜免受机械损 伤和胃酸侵蚀,免疫蛋白能抵抗进入 肠腔的有害抗原。
四、大肠内消化
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 对食物残渣加工成粪便并排出;结 肠内正常菌群产生的维生素B、K对 人体有重要意义。
(一)胃液及其作用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合成,在胃酸的 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 白酶。 pH>2时,活性降低。
(一)胃液及其作用
3 .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是由粘 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 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其主 要成分为糖蛋白。 粘液的作用:覆盖胃粘膜的表面, 有润滑作用,减少粗糙食物对胃粘膜 的机械性损伤。 胃内 HCO3 主要由胃粘膜的非泌酸 细胞分泌的。
葡萄糖和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和木糖 2. 葡萄糖的主动转运是需要 Na+ 的配合,所 以临床上口服含葡萄糖、 NaCl 、 NaHCO3 和 KCl的等渗溶液可以收到比较好的补液效果。 3. 某些药物,如毒毛花苷 G 和根皮苷都能抑 制糖的主动转运。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在小肠内分解 成氨基酸被吸收,过程和葡萄糖吸收相似。 (三)脂肪的吸收 1)脂类的消化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 胆固醇等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 2)胆盐有亲水性,能携带脂肪消化产物, 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的非流动水层到达 微绒毛上。甘油一酯、 脂肪酸和胆固醇等又 从混合胶粒中释出,透过微绒毛的脂蛋白膜 进入粘膜细胞(胆盐被遗留于肠腔内)。
第三节
各段消化管的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P158
(一)咀嚼和吞咽
1、咀嚼
口腔通过咀嚼运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 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 的反射性动作。 2、吞咽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 它使食团从口腔经咽、食管入胃---食团进 入食管后,引起食管蠕动,将食团推送入胃。
(一)咀嚼和吞咽
(一)胃液及其作用 4 .内因子
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 因子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 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的水解酶破坏,并使 维生素B12能与回肠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促 进吸收。 机体若缺乏内因子
→维生素B12不被回肠上皮细胞吸收
→红细胞生成减少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胃为什么没有把自已消化掉?
二、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作用
胃液的性质:
无色、酸性,pH约为0.9-1.5。
胃液主要成分的作用:
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
有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
(一)胃液及其作用
1、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P159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 性的胃蛋白酶,并为之提供适宜的酸性 环境;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3)抑制和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4)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 液的分泌; 5)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BMI值
BMI=
体重(kg) 身高2(米)
中国成年人身体质量指数: 轻体重:BMI<18.5 健康体重:18.5≤BMI<24 超重:24 ≤ BMI<28 肥胖:BMI≥28(药物治疗) 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
BMI值
由于没有考虑脂肪比例,所以医生要
考虑以下因素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超重。
BMI 腰围——测量腹部脂肪 与肥胖相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脂肪的吸收
3)长链脂肪酸及甘油酯被吸收后 →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 →形成乳糜微粒 →进入组织间隙 →再扩散入淋巴管。 4)中、短链脂肪酸为水溶性,可直 接进毛细血管,不入淋巴。 5)膳食中含长链脂肪酸比较多,所 以脂肪吸收的途径以淋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