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认识千米、毫米和实践活动“体验千米”2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分米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关于测量内容中的最后2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度较大。而毫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个单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用得也比较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毫米”。所以,本单元的导学重点在于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1毫米有多长。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和毫米。

(4)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体会1千米和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他人的帮助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活动的过程,并能克服测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关键: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课时

千米的认识 1

毫米的认识 1

体验千米 1

总计 3

2.1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1---例3,24页课堂活动,千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知道1千米有多长。

(2)知道1 km=1000 m,知道1千米也叫1公里,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

在“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中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悟1千米的长度,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之间单位换算的方法。

难点: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米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挂图,米尺,软尺,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训练场景的挂图)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三届体育节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出示100 m赛跑挂图)教师:他们在训练100 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

挂图出示:路牌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百米赛跑为切入点,从重庆到成都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在利用已有经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通过一组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跑一跑、测一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4、解决问题(教学例3)

出示课本第23页的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这个问题。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