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范,是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2. 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和科学问题的建模和求解;4. 培养学生的数学沟通能力,使其能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有效的交流。

二、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1.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方程、概率与统计等基础知识;2. 数学方法,包括数学推理、数学证明、数学计算等数学方法;3. 数学应用,包括数学在工程、科学、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建模和求解;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有效的交流;4.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实践四种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 实验,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验能力;3. 讨论,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4. 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表1 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3+4”分段培养中职段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已经成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

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阶段数学是学习各门专业课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也是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有积极作用。

因此,使学生在中职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2)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3.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参考学时288学时四、课程学分14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288学时)教学要求分认知要求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通用素质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以服务于专业课为目的,按照“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加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原则,制定适合中职数学教学的新大纲,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二、参考课时104课时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二)知识目标掌握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所必须的数学知识。

(三)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内容纲要五、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递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需求为主线,以服务专业为目标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六、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1.教学安排建议数学在三个学期内完成。

每周2学时。

2.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二)教学建议教材的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教材内容要注意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衔接,做好知识的整合。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一、课程背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程内容1. 数的认识与运算-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 正数、负数、零的认识和应用;- 基本算术运算及其性质;- 分数、小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 百分数的概念及运用。

2. 代数与方程- 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运算。

3. 图形与几何- 基本几何概念(点、线、面、角);-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与判定;- 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垂直线的性质与判定。

4. 数据与统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表示方法(表格、图表);- 描述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概率的概念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究;2. 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注重实际应用;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五、评价方法1. 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2. 作业和小测验的评价;3. 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评估;4. 研究笔记和课堂表现的评估。

六、参考资料1.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3. 相关教学参考书籍和教辅资料。

以上是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的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指导,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成长。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专业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专业课程标准

开县巨龙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专业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注重实用性、提高学生基本计算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较差。

数学知识是学好其他各专业知识的工具。

编写此教材,我们力求坚持科学、适度、适用的原则;力求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范;力求满足专业技能教学需要;力求遵循最基本、反复练的方法。

以此促进技能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实现我们让学生真正掌握一至二门突出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帮助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建立数学模型,使之渗透到各专业的实际运用。

四、主要内容和大纲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采用探究或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增强自信。

(2)本课程关键要注重“最基本,反复练",训练和指导等有机结合,教者可适当补充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实际应用题,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补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也使数学知识成为帮助以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工具。

(3)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数学与各专业、生活和工作更加贴近,有机的融合,为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提供保障。

(4)根据各专业需求可选、删部分章节使用。

2、教学评价(1)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分层次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3)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课堂表现,能力目标等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学生作业占总成绩的30%,阶段考试占总成绩的40%。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中职数学课程的标准,旨在帮助实施中职数学教育的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

该标准将涵盖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方面。

目标中职数学课程的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内容中职数学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 数与代数- 数的性质和运算- 代数表达式和方程式- 几何图形与坐标系2. 几何与测量- 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 图形的性质和变换- 测量与误差分析3. 数据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概率与统计4. 函数与关系-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图像与应用- 变量与关系5. 应用数学- 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与解决方案- 概念的应用和拓展方法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包括以下方面:1. 提供具体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通过实践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

评估中职数学课程的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通过小组项目和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 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4. 定期进行综合测评,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

以上为中职数学课程标准的简要概述,详细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指标可根据具体需求进一步制定。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主要文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具体说有如下性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引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知道;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指导;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是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初步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2. 努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视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体系构建等基本能力。

3. 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 逐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6.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美学魅力,从而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的确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当前技术学校的教学实际,将技术学校数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基于技术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及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突出了数学在理论上、方法上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一、课程的任务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体来说,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数学课程的任务是: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为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自身发展,转换职业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实际相适应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数学基础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知识基本平台,平台的标准比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适当降低,以代数、三角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联系,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降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降低推理和证明的难度,强调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使学生愿意学,学得懂,学了会用,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一、前言1、课程定位数学是以数与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

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功能,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它对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康个性的形成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2、课程理念(1)构建必需基础,提供发展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内涵的界定,在理论与方法上应是最基本的,在现代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中又是最广泛的。

要构建既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基础的数学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还要确保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尽可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2)内容精简、实用,体现选择性和弹性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精选最基本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内容,体现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要增加实际应用、问题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并采用整体规划与局部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基础和拓展两部分简明合理的内容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必须删除繁杂的运算与人为的技巧,必须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要适度加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应用意识,适度加强计算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3)重视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方式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通性通法。

要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发展情感。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总课时数为290学时,适用于职高教学班级。

1.2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集合一、教学要求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方法。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中的列举法,理解性质描述法。

3、理解空集、子集、真子集和全集的概念,理解集合相等与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交、并、补的简单运算。

4、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二、重点:集合的表示和集合之间的关系三、难点:集合的性质描述法,充要条件第二章:不等式一、教学要求:1、通过比较实数大小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4、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会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5、能用解不等式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二、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不等式的原理三、难点:不等式的证明第三章:函数一、教学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符号f(x)的意义和运用,能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简单的值域。

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3、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4、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二、课程教学设计三、任务单元划分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应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内容的选取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环境的变化,逐步开发并完善教学辅助、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二)教学建议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职业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三)师资建议1.充分熟悉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2.专业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教师;3.有较强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

(四)资源利用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教科室2019 年7 月目录目录**学校教科室 (1)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任务 (3)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一)学科核心素养 (3)(二)课程目标 (5)三、课程结构 (6)(一)课程模块 (6)(二)学时安排 (6)四、课程内容 (7)(一)基础模块 (7)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7)第二部分函数 (9)第三部分几何与代数 (11)第四部分概率与统计 (13)(二)拓展模块一 (13)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4)第二部分函数 (14)第三部分几何与代数 (15)第四部分概率与统计 (17)(三)拓展模块二 (19)五、学业质量 (23)(一)学业质量内涵 (23)(二)学业质量水平 (23)六、课程实施 (26)(一)教学要求 (26)(二)学业水平评价 (27)(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9)附录1基础模块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30)附录2拓展模块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建议 (32)附录4拓展模块学业质量要求 (36) (34)(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附录附录1 基础模块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建议 (35)附录2 拓展模块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建议 (37)附录3 基础模块学业质量要求 (38)附录4 拓展模块学业质量要求 (42)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根据教育部的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 数的认识和数的四则运算: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比较大小、相互转化以及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 代数与函数:学习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理解函数的概念,学习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的性质和应用。

3. 几何与变换: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相似、全等、对称等变换以及相关的计算和应用。

4. 数据与统计: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量的计算和解释,学习简单的概率计算。

5. 数学建模与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运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中职数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主要文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具体说有如下性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引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知道;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指导;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是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初步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2. 努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视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体系构建等基本能力。

3. 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 逐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6.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美学魅力,从而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的确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当前技术学校的教学实际,将技术学校数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基于技术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及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突出了数学在理论上、方法上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标准一、前言1、课程定位数学是以数与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

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功能,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它对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康个性的形成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2、课程理念(1)构建必需基础,提供发展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内涵的界定,在理论与方法上应是最基本的,在现代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中又是最广泛的。

要构建既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基础的数学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还要确保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尽可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2)内容精简、实用,体现选择性和弹性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精选最基本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内容,体现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要增加实际应用、问题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并采用整体规划与局部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基础和拓展两部分简明合理的内容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必须删除繁杂的运算与人为的技巧,必须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要适度加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应用意识,适度加强计算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3)重视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方式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通性通法。

要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发展情感。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无论是沿用并优化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方式,还是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都要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4)体现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数学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数学美学价值,数学家的敬业、创新精神等,以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根据需要提出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领悟数学的美学价值。

(5)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大力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强化工具的使用,促进课程内容的优化。

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进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应用能力。

(6)实施有效的学习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

要通过学习评价,收集信息,改进教与学。

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

3、设计思路1、本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使之适应职业生涯终身发展的需求。

2、本课程内容框架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基础部分由10个单元(其中8个为必学,2个为选学)组成;3、为正确把握和实施各单元的教学,本课程内容标准由“单元目标”、“内容与要求”、“说明与建议”和“参考案例”四部分组成。

课程内容框架总课时为144课时,其中必学单元为112课时,其余可由学校各专业自行安排。

二、课程目标1、获得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其他课程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涉及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及关联;了解数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2、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感受、探究、应用的过程,提高运算求解、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处理等基本数学能力,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实际及与专业相关的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数学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体会数学课程中知识内容所蕴涵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在数学思考中的积极作用。

3、具有对现实世界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审美情趣。

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内容标准基础部分例如:(一)集合[单元目标]本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正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基本运算。

[内容与要求]1、集合及其表示(1)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和数学中的事例,了解集合的概念,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认识一些特殊集合的记号,通过实例体会空集的概念并认识空集的记号。

(3)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

(2)理解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集合的基本运算(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的含义,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来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说明与建议]在集合的教学中,应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熟悉集合语言,并能用Venn图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集合概念。

[参考案例]例1 对于下列用描述表示的四个集合:{}Z x x x A ∈<-=,03,{}N x x x B ∈<-=,03,{}0232=+-=x x x C ,{}0332=+-=x x x D 。

其中可改写为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某中职校数学组共有代号分别为a ,b ,c ,d ,e ,f ,g 的七位教师。

对数学组老师上班使用交通工具情况调查表明,a ,c 老师步行上班,d ,e 老师骑自行车上班,b ,g 老师乘公交车上班,f 老师先骑自行车到公交站再乘公交车上班。

用集合A 表示步行上班的老师,用集合B 表示骑自行车上班的老师,用集合E 表示乘公交车上班的老师。

(1)用一个Venn 图表达全集I 、A 、B 、E ;(2)求出E B Y 和E B I ;(3)求出I A 。

其余各章不再细述。

四、课程实施1、教材编写教材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并注意与本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有关内容相衔接。

1、内容选取(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有助于反映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内容,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或其他科学实例来提出问题,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加强数学应用、问题探究及实践体验活动,使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与现实性能有效结合。

(3)要体现时代气息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精简内容,渗透近现代数学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应结合具体内容安排计算机(计算器)技术的训练,用计算机(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

(4)应体现数学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内容有机揉合,突出教材内容的德育功能。

2、内容编排(1)教材内容的呈现过程,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易学、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2)应注意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具体实例出发,使学生能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3)基础部分各单元知识既要把握其逻辑顺序,又要做到与拓展部分各单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

拓展部分专题要考虑把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4)要建立有效的训练系统,精选例题、习题,例题,习题可分成不同层次,通过适度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基本能力。

(5)在不违背知识逻辑顺序的前提下,可对本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安排的顺序及结构作必要调整。

3、配套资源(1)教学参考书内容包括:教材的编写意图、蕴含的数学思想、各单元及专题的内容概要、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实施建议、习题的答案或提示等。

可根据需要提供与教材有关的实际背景材料和人文性资料,介绍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资料,提供教学案例,推荐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教学媒体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可设计和制作教学中必需的教具、学具、挂图、录像片、投影片等。

有些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开发电子学习包,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2、教学建议(1)基础知识是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载体,是问题探究、实际应用的基础,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又可促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它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替、相互交融。

要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教学活动中把基础落到实处。

(2)应通过典型例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基础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并在初步运用中理解基础知识。

要将一些核心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3)倡导基本技能训练的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适度运用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通性通法。

基本技能训练一定要降低繁杂的运算要求,淡化人为的技巧。

(4)应确立和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相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既有包括思维参与,又有行为参与。

(5)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促使学生“要学”、“会学”、“会数学式地思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除了采用学生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方式外,还可倡导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并应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

(6)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改进和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堂讲评和小结,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