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合集下载

传播学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符号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把关人指的是新闻传播选择过程中取舍传播内容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政府、传媒组织、编辑和记者等。

4、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5、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读者、听众、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9、5W模式5W模式包括控制研究、文本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具体地说,就是研究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10、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p61)11、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12、流言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3、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

14、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5、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6、新闻价值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价值判断。

17、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二、简答题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1、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持的《新闻学译丛》里介绍了mass communication,当时为“群众思想交通”。

2、一般而言,传播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经验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和生理特征来了解,个体行为是稳定的。

4、传播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5、从理论到概念再到变量,这是一个抽象程度递减的阶梯。

6、从样本推断总体时出现的误差是抽样误差。

7、所有的统计方法,都适用于定比变量。

8、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

9、问卷是调查法的测量工具。

10、xx是xx社会学的奠基人。

11、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

12、焦点群体访谈可能因为群体压力造成志愿者的从众现象。

13、规范研究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

14、理论研究也称学术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发展理论和基础认识为目的。

15、对于传播学科来说,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两门最基础的课程,缺一不可。

16、概念越抽象,则越难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

17、如果假设被推翻,那么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即被证伪。

18、常人方法学也就是“对常识的研究”。

19、质化xx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20、质化研究是将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21、封闭式访谈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卷调查。

22、符号隐含义经常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手法表现。

23、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用来分析新闻文本。

24、内容分析法只能用于研究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媒介内容。

25、训练编码员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研究意图,以统一方式编码。

26、实施焦点群体访谈,研究者首先要降低志愿者的陌生感。

27、实证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概念推导来回答。

28、思辨研究抽象程度高,其研究对象往往属于“新闻哲学”范畴。

29、科学是一种知识,也是获取知识的手段。

观察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第一章总论1、什么是传播?定义:所谓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的三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贡献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他的政治宣传和战时轩轩研究代表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2)提出“5W”模式,是我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必然出现谈到的入门理论3)他可以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谐调功能、传递文化遗产功能)4)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过程,提出了传媒的弱效果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库尔特.勒温(把关人理论)贡献:1)他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变成重要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2)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3)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圆满解释4)他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卡尔.霍夫兰贡献:态度的改变1)源于科学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2)人口集中——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二战时知识分子的迁移;战时宣传的需求第二章传播原理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4个阶段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五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人类语言它的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有逻辑性3)人类语言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人类语言没有外部刺激的时候也能自主发音5)人类的音声带有节奏和韵律,并能欣赏这种节奏和韵律2、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功能说”+(赖特补充了一个功能)娱乐功能传播的负功能: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精神:(1)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2)由剥夺人的行为能力之一拟态环境理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理路,它充分真实环境的区别在于事实的选取和组合拟态环境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2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向传播(乔治.米德—“主我客我”的理论,布鲁墨的“自我互动”理论)定义:人的内向传播的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活从生理机能上来讲:内向传播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人脑活动→机体反应,这些环节和要素构成。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众传播学研究⽅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眾傳播學研究⽅法導論期末複習資料【題型】填空(20分),判斷(10分),概念題(4個,20分),簡答(3個,30分),分析題(1個,20分)範圍:1、美國研究發展史分為哪幾個階段?三個時期研究特點?⾱弗和格雷將美國⼤眾傳播研究の曆史⼤致分為三個時期:發展時期(19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過渡時期(20世紀30年代⾄50年代)、現代時期(20世紀50年代⾄今)。

特點:⑴第⼀時期の主要研究成果在於描述印刷出版物の曆史和重要媒介⼈物の⽣平傳記,以定性分析和個案研究為主,缺少定量研究⽅法。

⑵過渡時期⼤眾傳播の研究⽅法向定量分析發展,研究⽅法成為需要專⾨學習の⼀項技巧,傳播研究也越來越多の強調使⽤客觀の、定量の、系統の研究⽅法。

⑶20世紀50年代以後,媒介效果仍舊是美國⼤眾傳播研究の重點;同時,關於媒體組織、媒體和社會⽂化の研究也得到了發展。

2、近年來,實證研究成⾵尚,對此怎麼看?⽬前,我國研究者在使⽤實證研究⽅法⽅⾯有以下幾個特點:⑴偏重於抽樣調查⽅法,湧現了⼀⼤批有代表性の研究成果,並且開始運⽤統計⼿段建⽴傳播模型。

⑵很少采⽤實驗法,即使采⽤,也很少討論變量之間の因果關系,⽽這正是實驗法最擅⾧。

⑶忽視了觀察、訪談等定性⽅法,在很多研究中,這些⽅法僅僅被當做調查の輔助⼿段來驗證調查結果,它們更為重要の功能——建構理論,還未被發掘。

造成理論介紹多,實證研究少,⽽且⽅法粗糙,⼒度和系統化遠遠不夠の現象の原因有:⼀⽅⾯,跟我國の傳統學科設置有關,現有新聞傳播學院從中⽂系中分離出來,受⼈⽂學科影響較深,習慣⽤思辨研究來代替實證研究,沒有認識到傳播學是⾨社會科學,缺少系統嚴格の研究⽅法訓練;另⼀⽅⾯,跟新聞界⾧期流⾏の“新聞無學”觀念有關,“新聞無學”使⼈們通常不重視對新聞傳播規律の總結,因此也就忽視了科學の研究⽅法。

3、理論研究和應⽤研究理論研究,也稱為學術研究或基礎研究,以加深對傳播現象の理解、探索傳播現象中の規律、發展理論和基本知識為⽬の。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媒介与传播学研究一、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也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研究媒介本身第二个层面:研究媒介的使用第三个层面:研究媒介的社会效果第四个层面:研究媒介的发展问题<小结>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是步步深入的,又是相互交叉的。

一项研究可能会覆盖几个层面的研究。

二、媒介研究的四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拉斯维尔为首的研究人员从刺激反应观点出发,研究媒体对人的影响,得出结论,媒体对受众影响巨大,并提出了“皮下注射论”。

这种理论认为,信息如“炸弹”,传播者只要将“信息炸弹”射向受众,就会产生预期的全部效果。

后来人们称之为“魔弹论”。

第二个时间段:20世纪中叶广告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与广告有关的媒介研究受到激发,研究视角走向有关广告词效力、受众结构与规模、广告设计、广告播出的时间与频率、媒介选择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告有助于开发受众的消费能力,影响受众的消费指向,但不是决定性的。

就是说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有限的。

第三个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特别是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日益关注。

许多西方国家耗巨资开展关于电视节目中色情与暴力对儿童影响的研究,有关商业内容的媒介研究也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人们对媒介信息的接收是根据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是需要选择的,而不是盲目地被动接受,这就是后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四个时间段:20世界80年代末媒介间争夺受众和争夺广告受众的竞争呈白热化,媒介要生存,就必须花钱去研究受众的价值观和兴趣的变化,了解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了解一切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增加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

媒介研究不外乎两个部分: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西方国家,学术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研究内容较为客观;应用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民间,具有商业特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和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为传播的“5W模式”和基于“5W”基础上的直线传播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 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 Which 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 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5W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指明了传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指明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勒温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动力学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复习要点及详细内容」

「传播学复习要点及详细内容」

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信息活动;(2)社会信息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4、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⑴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⑵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⑶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⑷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章1、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人类依靠什么手段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体外化和社会化的信息系统4、人类传播四个发展阶段:⑴口语传播时代;⑵文字传播时代;⑶印刷传播时代;⑷电子传播时代5、人类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文字;⑴文字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⑵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⑶把信息传到遥远的地方;⑷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6、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7、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⑴出示的媒介系统;⑵再现的媒介系统;⑶机器媒介系统。

8、“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是1993年美国提出的,并在1995年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第三章1、信息、符号、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点整理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点整理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点整理一、 名词解释1.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归纳(induction )推理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归纳:个别——一般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具体——抽象 特殊——普遍 演绎推理:演绎(deduction )推理是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它们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和联系1. 区别① 运行方向②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③ 前提与结论的关系(结论﹥前提)2. 归纳与演绎的联系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科学轮2. 探索性调查探索性研究使研究者对一项新的研究主题有初步的了解,以决定是否进行正式研究,及进行正式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

(短期的研究、走马观花)先导性研究通常包含三个部分:实地考察、请教专家、查阅资料3. 描述性调查描述性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事实或社会真实,回答传播现象是什么样的问题,它能对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应该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对现象的组成部分和各个类别的特征进行描述从观察入手,方案设计比较简单,只需列出计划。

理论 观察经验概括 假设4.解释性调查解释性研究的任务是理解有关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回答某个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的主要逻辑为假说-演绎。

提出假设:1、指出现象的原因和后果;2、提出主要原因(或后果)和次要原因(或后果)的假设;建立因果模型。

5.社会人为事实是分析单位中的一种,除此以外还有个体、组织、群体。

社会人为事实是人类行为或人类行为的产物,比如书本、诗集、绘画等等。

社会互动形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类社会事实。

6.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单位中任意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法。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1.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对立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且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在不同的方法论的影响下,传播学经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抽象、思辨的原则;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检验,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

非实证主义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不同于物体运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非重复的,因而无规律可循,因此无法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社会现象是行动者感性认识和主观理解的产物,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2.理论的要素1.内在一致性:理论所含的前提、命题、概念、关系等之间在逻辑上不能互相矛盾。

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并不需要实证数据的检验。

2.解释力:即解释“为什么”的能力。

这种解释能力不是任意杜撰的,而是要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证据越直接、强烈,其解释力就越大。

一个理论的解释力大小,同时也与其所能解释的范围成正比,范围越广泛,其解释力也就越大。

3.预测力:即预示“是否会发生”的能力,这种预测能力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由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所推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又必须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4.可被证伪性:即要求理论的命题中必须含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以被测量的概念、必须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可以被检验及否定的关系。

这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的主要标志。

5.简洁性:在具有同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诸理论之中,越简洁则越好。

6.启发性:理论的外延、扩展能力之一,即能够激发其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之产生或修正。

7.组织力:理论的另一种外延、扩展能力,即能够将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实证研究的发现涵括在它的框架之内,并具上述的内在一致性。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一.名词解释。

(1)李普曼“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3)抽样: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并以这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推广到总体的方法,也就是一种以部分获知整体的方法。

(4)系统抽样:也叫系统间隔法,按照一定的间隔,根据一定顺序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或市区名录等抽样框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5)内容分析法:(6)传播:指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因此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7)大众传播: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8)意识形态:优先意义由读者和文本共同产制,读者由此与优势的价值体系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意识形态。

(9)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阅听人”。

(10)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11)内容分析法: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2)传播流: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3)召唤: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误认了自身。

(1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知识点整理。

1.如何培养媒介素养?(1)接触各种不同媒介,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并对此作出明智的分析。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众传播学研究⽅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众传播学研究⽅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概念题(4个,20分),简答(3个,30分),分析题(1个,20分)范围:1、美国研究发展史分为哪⼏个阶段?三个时期研究特点?韦弗和格雷将美国⼤众传播研究的历史⼤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今)。

特点:⑴第⼀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物的⽣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法。

⑵过渡时期⼤众传播的研究⽅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强调使⽤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法。

⑶20世纪50年代以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体组织、媒体和社会⽂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2、近年来,实证研究成风尚,对此怎么看?⽬前,我国研究者在使⽤实证研究⽅法⽅⾯有以下⼏个特点:⑴偏重于抽样调查⽅法,涌现了⼀⼤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统计⼿段建⽴传播模型。

⑵很少采⽤实验法,即使采⽤,也很少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正是实验法最擅长。

⑶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

造成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且⽅法粗糙,⼒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的现象的原因有:⼀⽅⾯,跟我国的传统学科设臵有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从中⽂系中分离出来,受⼈⽂学科影响较深,习惯⽤思辨研究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法训练;另⼀⽅⾯,跟新闻界长期流⾏的“新闻⽆学”观念有关,“新闻⽆学”使⼈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视了科学的研究⽅法。

3、理论研究和应⽤研究理论研究,也称为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探索传播现象中的规律、发展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的。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题。

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2020年电大《传播学》期末自考复习必备精华版考试必考重点

2020年电大《传播学》期末自考复习必备精华版考试必考重点

电大传播学期末复习考试小抄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鱼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1、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2、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

3、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不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

4、20世纪20年代,广播问世后,广播的听觉通道、语言与声音符号,和原来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5、30年代中期电视产生以后,听觉和视觉通道又在全社会范围内合为一体。

6、如今,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

传播活动的演变和社会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1社会需求促使简单的传播形式发展为复杂的传播形式。

2 科技发展(文字、广播、电视、网络)使传播快速发展得以可能。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传播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学哲学网络传播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妇女权益学术深讨。

传播学研究对象: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传播学的五个主要层次:1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3.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传播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传播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传播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型及重点复习提纲适用班级:人文学院广告学09-1.2.3.4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哪几方面?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2、信息结构的表现形式和信息结构的本质内容各是什么?符号.意义3、传播学四大奠基人都有谁?拉斯韦尔、卢因、藿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4、人类传播的结构模式有哪些?传统的线性模式、双向循环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5、根据组织传播的范围分类,组织传播可分几类?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6、信息论的发明者是谁?申农7、提出信息传播“把关人”概念的是谁?卢因8、预示着传播学研究开始的第一部书稿是哪部?<<传播论》9、有新闻工作经验,在研究新闻学的基础上较早探究大众传播对社会影响,并著有《自由与新闻》《舆论》的是哪一位学者?李普曼10、麦克卢汉以什么比喻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媒介理论的中心命题:“媒介即信息”。

11、受众的心理特征有几方面?好奇、得意、接近、求知、比较12、在传播学学科诞生前,“传播”的含义有两大内容各是什么?表征物质的时空位移和表征信息的时空位移13、从政治角度看,报纸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日愈突出,美国第三届总统杰弗逊甚至不无夸张地宣称什么?“宁要报纸、不要政府”14、传播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上可分为哪四个时期?萌芽期、中断期和引进国外理论的兴起期、本土化与自主化的展开期。

A发展期B滞后期C萌芽期D中断期E探讨期15、控制论的发明者是谁?维纳16、藿夫兰研究揭示传播效果形成条件的书是?《传播与说服》17、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的创始人,并著有《模仿的法则》的是哪一位学者?塔尔德18、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于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的是谁?拉斯韦尔19、赖利夫妇模式有三个相关联的概念是什么?基本群体、次属群体、隶属群体。

20、组织的外部传播功能有几方面?各是?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创立和维护组织形象、为组织客户提供服务21、人际传播的形式有哪些?地位与人际交流、权力与交流、角色与交流、动机与人际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1.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对立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且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在不同的方法论的影响下,传播学经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抽象、思辨的原则;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检验,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

⏹非实证主义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不同于物体运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非重复的,因而无规律可循,因此无法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社会现象是行动者感性认识和主观理解的产物,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2.理论的要素1.内在一致性:理论所含的前提、命题、概念、关系等之间在逻辑上不能互相矛盾。

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并不需要实证数据的检验。

2.解释力:即解释“为什么”的能力。

这种解释能力不是任意杜撰的,而是要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证据越直接、强烈,其解释力就越大。

一个理论的解释力大小,同时也与其所能解释的范围成正比,范围越广泛,其解释力也就越大。

3.预测力:即预示“是否会发生”的能力,这种预测能力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由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所推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又必须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4.可被证伪性:即要求理论的命题中必须含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以被测量的概念、必须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可以被检验及否定的关系。

这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的主要标志。

5.简洁性:在具有同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诸理论之中,越简洁则越好。

6.启发性:理论的外延、扩展能力之一,即能够激发其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之产生或修正。

7.组织力:理论的另一种外延、扩展能力,即能够将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实证研究的发现涵括在它的框架之内,并具上述的内在一致性。

上述七项标准中,四项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内在能力(解释力、预测力)和外在能力(启发性、组织力),而另三项(一致性、可证伪性、简洁性)则是对其能力的限制。

3.演绎与归纳演绎逻辑:从带有普适性的理论理解出发,引出一个期望,或者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一些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

在传播学研究中,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归纳逻辑: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

是从个别的、单一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

归纳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

在传播学研究中,归纳的作用在于以观察(调查)到的大量的客观资料为依据,概括出社会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并得出理论结论。

4.研究的层次/分析单位分析的层次越高,能使用的分析单位也越多。

个人: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把个人作为分析单位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多的,尤其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

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研究者一般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如: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与其就业状况的关系。

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如家庭、邻里社区、班级。

群体特征与群体中的个人的特征有关,或者说群体的特征可以从成员的特征中抽象出来。

在做结论时,一般以群体为分析单位。

例子 3. 男性帮派是否比女性帮派更暴力?(性别,暴力程度)组织:具有特定目标和正式分工的,有计划建立的结构严明的制度化群体。

如公司、学校、医院、媒体。

组织是一个层次较高的分析单位,在研究时可以采用个人、群体、组织多个分析单位,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社区: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实地研究中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多。

如,街区、小区、乡村、小镇、城市社区特征描述;社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可采用“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分析单位例子黑人社区比白人社区的犯罪率更高吗?国家跨文化研究、最高层次的分析单位例子: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比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更民主吗?5.区群谬误与简化论区群:在个人之上的群体、组织或社区、国家区群谬误: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特指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得到的结果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人中得到证实; 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区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简化论或还原论: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还原为构成事物的若干个元素;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因此在整体研究中,只取其中一部分就足够了。

用特殊的个体材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或者用比较低的(或者非区群的)分析单位来测量,而在比较高的(或者区群的)分析单位上得出结论。

例子:三农问题:以某某村庄为例6.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John Stuart Mill认为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称之为通则式因果关系:a)“因”在“果”之前(时间要求)b)“因”与“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变要求)c)除了“因”之外,没有其他的因素可以解释“果”的变化。

(非虚假关系)除非原因先于结果发生,否则我们不可以说存在因果关系。

⏹孩子的宗教信仰与父母的宗教信仰7.纵向(Longitudinal)研究的主要类型在间断或连续的多个时点上的持续性研究。

主要类型有:1、趋势研究,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主要揭示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如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五次人口普查,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同样的测量方法,同一总体,不一样的样本2、同期群研究(世代研究),对特定人口特征群体(统计群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样本属性不变,但具体个体是变化和可替换的。

如:70后、80后的美国人政治倾向的改变。

3、追踪研,对同一组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如选民投票、食物偏好8.自变量与因变量变量variable:变量是具有两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描述现象的属性或特征的具体差别。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结果,被解释的变量。

⏹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原因9.概念化定义与操作化定义(理解)概念是建立在对具体事物抽象基础上的对某类事物的一致性的认识。

由对概念认识的分歧,经过讨论最后达成一致以对概念的具体界定,就是概念化的过程。

操作化:仅仅有概念的抽象定义或理论定义还不够,还必须根据抽象定义演绎出相互联系的、可以具体操作或测量的具体指标或经验现象。

这些能够反映或者至少能够部分反映概念抽象定义或理论定义的具体指标或经验现象被称为操作化定义或对概念的操作化。

操作性定义涉及对某些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取的程序、方法的详细说明。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一个理论概念或者抽象概念建立一套在经验上可以把握、观察或可以询问的指标的步骤。

10.分辨系数的计算1.先根据受测对象全体的总分排序2. 然后取出总分最高的25%的人和总分最低的25%的人,3. 计算这两部分人在每一条陈述上的平均分4. 这两个平均分相减,所得出的就是这一条陈述的分辨力系数。

11.信度与效度一、信度含义: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强调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1.再测信度2.复本信度3.折半信度。

二、效度要求:两部分的项目的确在测量同一个事物或概念。

含义: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类型:1表面效度/内容效度/逻辑效度2.准则效度/实用效度3.构造效度/建构效度/理论效度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与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实验中内在效度:是否存在虚假因果关系;外在效度: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测量中内在效度:一组指标对一个概念测量的有效程度,指标是否足够;外在效度:一组指标对于一个概念的测量是否适用于其他群体。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效度必须建立在信度的基础上,没有信度的效度是不可靠的、不可信的。

任何测量都必须有效度,没有效度的测量,即使信度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

12.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1、含义:抽样分布是根据概率的原则而成立的理论分布,它显示:从一个总体中不断抽取样本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样本统计值的分布情况。

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变化趋势:平均数的范围将逐步缩小,相同的平均数会相应增多;全部平均数的分布向总体平均数集中。

中心极限定理在一个含有N 个元素且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总体中,抽取所有可能含有n 个元素的m 组样本组合。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将是一个随n 愈大而愈趋于具有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的正态分布。

这一定理说明:当n 足够大时(通常假定大于30),无论总体的分布如何,其样本的平均数所构成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

13. 方差(variance )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方差:将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加以平方,然后求和,再除以数据总次数,最后所得的商。

标准差:是总体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14.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点(1)单峰、对称。

其平均数(mean )、众数(次数最多的值,mode )、中位数(其两边的样本数相同)都相同。

(2)全部样本平均数的平均值正好等于总体的平均数;全部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则等于总体标准差除以 。

(3)正态分布曲线两端降低,但不会接触底线,即x 值与均值的差异越大。

(4)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一定区间的面积反映该区间的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或变量值落在该区间的概率(概率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下的全部面积恒等于1。

15. 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 (1)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PPS 抽样、户内抽样 16. 非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 (2)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17. 样本规模的估计 一、样本规模:又称样本容量,它指样本中所含个案数的多少。

t:置信度所对应的临界值;标准正态分布(u=0, SE=1) e :抽样误差 S :总体标准差;p:总体的百分比, 0.5表示总体的异质性最大。

二、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1、估计的精确性 置信区间越小,样本规模要求越大;置信度越高,所要求的样本规模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