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生活,生活中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中生活,生活中阅读
--我对主题学习的一点认识
高密市第三实验小学李面锋
“语文主题学习”的策划主持者、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他将语文主题学习统一为三个思想,其中第三条: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

笔者觉得这一点切中了当前中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弊病之脉。

只有有了体验,有了内心的感动,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怎么丰富学生的体验呢?我总结了十个字:阅读中生活,生活中阅读。

现在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很多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周末进各种补习班。

看不见了小狗小猫,远离了泥土,与大自然也隔离了。

在这种生活背景下,学生的作文大多空洞无物,尽是一些瞎编乱造的假大空。

怎么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体验呢?
首先,是在阅读中生活,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主题学习”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轻松进入了书籍的广阔天地。

“语文主题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在阅读中,学生有时为主人公的不幸而伤心,甚至流下了眼泪,有时为主人公的成功而兴奋,而激动,有时读到兴致处而忘寝废食...... 这就是在阅读中生活。

在阅读中,孩子们的世界变大了,孩子们的心胸也变大了。

学生爱上了作文,很多小学生在毕业前夕纷纷出版了自己的习作专辑。

“语文主题学习”经过在广大语文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硕果。

其次,是在生活中阅读。

生活也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更需要我们去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不仅仅有阅读,还有丰富的实践生活。

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还提到:怎么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潍坊市教科院的李宏绯在《对语文“主题学习”的三个认识》中也提到: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

体验和感悟必须以生活经验作基础,引导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从众多的关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

只有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才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才会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否则,谈体验,谈感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教师怎么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笔者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注重学科之间的沟通。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主题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相沟通。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美术课上的小制作、体育课上的比赛等活动都是学生精品化的生活,都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

其次,学校把课本主题和重大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适时开展课外主题语文活动,如围绕“国庆节”进行活动,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了解中国自1949年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史。

再如,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组织感恩教师活动,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辛劳,学会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生活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此外,高密市康城小学王香兰老师的生活化作文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一股活水。

王香兰老师摸索总结出的“看、种、养、访、做、想、悟、赏”生活化作文八法,值得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学习和借鉴。

“今朝花胜去年好,料得明年花更红。

”是的,将学生的阅读与生活相结合,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相信越来越多的学生作品会被编辑出版,“语文主题学习”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
索》
[2]李宏绯《对语文“主题学习”的三个认识》
[3]《王香兰和她的生活化作文》《中国教师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