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调查及对策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调查及对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9T17:33:47.21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0月4期作者:李艳
[导读]
李艳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0-065-0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
我从事农村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来,真实地了解到现在的小学生作文水平之低,很少有人喜欢作文。
语文课上只要一提写作文,学生便是“横眉冷对作文本,俯首苦思咬笔头。
”迫于压力交上来的作文不是抄范文,便是假、大、空。
作文难,怕作文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据调查了解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小学生作文处于三等作文水平,在农村这个比例还要更大。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
1、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程度不足,作文成了游离于语文课程外的附属品。
作文难教,老师不知如何去教,平时花大量的力气在阅读课文上,而对于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迫不得已只对课本上单元训练中的作文,庄重地进行一个较完整过程的作文训练。
而这又仅仅拘泥于“教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列提纲,打草稿——抄写”的固定模式。
更有甚者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只是让学生去背范文,应付考试,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试想平时不利用语文课进行一系列专业的作文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在三年级第一次正规作文前,要收上来一篇象样的作文,岂不是纸上谈兵?
2、老师们重视遵循着“教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列提纲、打草稿——学生修改、抄写”的双课时教学模式。
遇到一个作文题目时,各位老师总是害怕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无从下笔,因此,总是教师讲在前、学生写在后,殊不知,这样一来就框架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让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让学生背范文。
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3、作文数量太少,思维训练不够。
农村小学规定一周两节作文课。
但教师们为赶语文教学进度,一般两周才上一次作文,一学期共八次,加上单元测试卷上的作文,一学期也不过十多个作文。
但这之中还有些作文题是雷同的,学生作文也是“换汤不换药”,思维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4、学生没有充分利用时间,作文质量不高。
虽然学生有两节课的时间写作,但一读他们的文章,就会觉得许多同学的提纲与内容不相符。
这是为什么呢?细心观察学生的作文课堂,你就不难发现,学生自己作文时,出神者有之,讲话者亦有之……总之,学生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写作。
总是等到要交作文时才手忙脚乱地写起来,收作文时,以一句“老师,我还没写完”就将交作文时间推至第二天,结果当天下午就草草收场,第二天如期上交。
这样胡拼乱凑的作文,质量能高吗
5、学生见识太少,感到无话可说。
由于农村地处偏僻,有山有水,校领导、教师、家长较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有组织、有纪律地外出锻炼的机会几乎没有。
教师又害怕耽误学生的学习,许多学校甚至没有正规的图书室。
俗话说:“见多识广”。
没有足够的见闻,哪来广博的知识?再加上学生平时没有细心观察的习惯,怎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写出好文章呢?
《新课标》精神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据此小学作文要摆脱过去习作教学模式的束缚,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从观察、思考、评价身边人、事、物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训练。
一、激发兴趣,培养良好写作习惯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当学生喜欢了,自然也就不怕写作文了。
(1)、活动、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适时地在作文课堂开展一些活动、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也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当然每一节课中都要求教师要精心研究,把作文知识点融入到活动中。
这样学生不仅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而且还能写出真实的感受。
尽管同一活动或游戏,但不同的学生写作的重点不同,写出的感受就不同。
比如,课堂上,我带领孩子做了一个掰手腕的游戏。
因为采用的是击鼓传花形式找参赛者进行比赛,随机性很强,学生兴奋而激动。
几轮比赛后,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选取恰当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有的从赢家的角度来思考,写出了实力很重要,比赛也要讲技巧;有的从输家的角度来思考,写出了只要坚持了,失败也同样是英雄;有的写出了无论输赢,只要参与了,也很快乐。
(2)、把生活搬到课堂中。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有时能够把生活中的事情写到作文中,但不具体,不生动,常常用三两句话就把事情写完了。
如果你让他修改,他是无法从细节处进行描写的。
也就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缺乏仔细观察,
体验不深。
这些光靠老师理论的说教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学生当场观察,那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会用动词使作文具体时,我会在课堂上现场泡方便面,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找动词。
再比如,我在上观察课时,夏天我会拿一串葡萄,给学生一人发一颗,冬天,会拿一个桔子,一人发一瓣。
教孩子通过看、听、闻、尝、触、想的方式去观察它的色、形、声、味、光,这样不仅让学生吃到了葡萄,感受到了快乐,而且简简单单的一颗葡萄就能写出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
总之,把生活搬进课堂,学生兴奋了,快乐了,思维活跃了,而且观察的效果也就明显了,也出的作文也就耐看了。
(3)、创设情景、情境。
创设情景、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
试举一例,为了让学生写出的人物真实有特点,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你把墨水滴到同学的白衬衣上了,放学后,同学家长提着白衬衣找上门来……学生们见此情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随即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来演一演各个人物的表现。
学生兴趣高涨,马上投入到了情景剧的表演中。
各小组所演人物语言各不相同,剧情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当他们兴高采烈地表演完毕后,我才要求他们把刚才的情景剧写下来。
顿时,学生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
(4)、重视实践体验。
现在家庭孩子少,父母总是宠爱有加,舍不得让孩子动手参与实践活动,事实上孩子往往津津乐道于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
做为教师就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然后再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他们自然兴趣盎然。
因而写的文章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我精心安排了卖菜、做饭、帮妈妈洗脚、劝校长戒烟等活动。
学生亲自参与了,不管成功与否,他都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从而就有了写作的冲动。
二、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事,其实都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从一开始就指导要把写作的根基牢牢地扎在生活的土壤中,这样的写作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彻底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
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素材,并能随时随地告诉学生这就是写作的素材。
比如爸爸戒烟了,妈妈烫发了,我受表扬了,同学丢东西了,吃西瓜、买菜、、贪吃的我、不守信用的老师等等。
所有的这一些都是素材,只要学生留心生活,总会找到刚刚发生的新鲜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把它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写作文时还愁没东西可写吗?
三、把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作文教学中。
传统作文教学常常是给出题目,蜻蜓点水式分析,告诉学生哪些内容可写,读几篇范文,开始写作。
学生听完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将作文写长,写具体。
而数学教学专注讲解例题,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数学方法。
而作文教学缺少特例,难以触类旁通。
所以在开展作文教学时,我们可进行特例教学。
比如,我在教学生把一件事写具体时,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剧《沏茶》,并指导学生把这一件事由一句话写到三百字左右。
通过鲜明、生动的实例操作,学生懂得了要想作文变长,把作文写具体,就得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场面的描写,从而形象地引导、树立了学生写具体的意识。
不然的话,我们就是强调一千遍“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场面把作文写具体”,学生恐怕还是写不具体。
四、增加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领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转变了教学观念,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去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农村作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