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第十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合集下载

经济法基础劳动合同与社 会保险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劳动合同与社 会保险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它是劳动关系建立的重要依据,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合同明确了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劳动者清楚知道自己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以及工作的场所,这有助于保障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比如,一位销售人员明确知道自己的销售区域和主要销售产品,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其次,劳动报酬和支付方式在劳动合同中得以确定。

这保障了劳动者按时、足额获取劳动所得,避免出现拖欠工资或报酬不公的情况。

假设_____在一家企业工作,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月薪为_____元,发放时间为每月的_____日,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

这样,_____就对自己的收入有了清晰的预期。

再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也是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

规定了每天的工作时长、每周的工作日数以及法定节假日、年假、病假等休假权益。

这对于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是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这为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情况下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劳动合同的签订形式也有严格的规定。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且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这样可以避免口头约定带来的纠纷和不确定性。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有些用人单位可能会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劳动合同中设置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例如,有的企业规定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不得结婚生子,这种条款就是无效的。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同样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养老保险为劳动者在退休后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确保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是指研究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和政策的教科。

它是社会法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支柱。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劳动法律:1. 劳动合同法:介绍劳动合同法之间的关系,涉及劳动关系的形成、权利义务、实施和终止等问题,以及维护雇佣合同的各种规则与权威。

2. 劳动工资法:研究劳动工资的计算规则、社会保险政策,以及劳动工资的有效保护制度。

3. 劳动安全保护法:概述劳动安全保护机制,研究有关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以实现职业安全、劳动卫生及人身伤害预防等目标。

二、社会保障法律:1. 社会保障法律:对养老保险法、失业保险法以及社会医疗保险法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概述,并研究相关法律规范的内容及实施程序。

2. 伤残补助法:介绍伤残补助的各种规定,涉及伤残等级的划分、伤残补助的规定及实施等问题。

3. 社会救助法:对公共福利救助、灾害救济的实施机制及规范研究,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的优化研究。

4. 社会福利法:介绍社会福利制度的各种规定,涉及家庭性社会福利、婴儿社会福利、延年益寿社会福利、社会援助等问题。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教学意义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法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法律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为今后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打下基础。

2.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职工的权益,落实政府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法律政策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与政策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
一、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的有关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础。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内容。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确定劳动者工资的制度。

工资制度应当合理、公正、透明,反映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用人单位的经济实力。

工资制度应当包括工资计算方法、工资结构、工资调整机制等内容。

四、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而建立的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五、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为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劳动保护包括职业卫生、安全生产、劳动环境等方面的保护。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制度,加强劳动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上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主要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劳动法是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其主要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雇主的基本义务。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同时,劳动法明确了雇主的劳动用工原则、禁止歧视和虐待劳动者等内容,强化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劳动合同法是对劳动关系进行具体化管理的法律,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要求、权益保障、合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强调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地位和自主选择原则,保障了劳动者在合同关系中的合法权益。

社会保险法是指保障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法律规定。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种类、缴费、权益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全民参保的原则,保障了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权益。

同时,社会保险法还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障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假等权益,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益保障,确保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

社会保险法保障了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权益。

其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劳动法明确了雇主的劳动用工原则,禁止歧视和虐待劳动者等行为,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公平正义。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地位和自主选择原则,确保了劳动关系的公平公正。

社会保险法实现了全民参保,保障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经济法学(9.1.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经济法学(9.1.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二)调整对象: LR 1 、定义
( 1 )法律与法学意义(狭义):劳动力所有者 (雇员)与劳动力使用者(雇主)之间为实现劳 动过程、生产目的而建立的劳动力有偿使用、劳 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权利 义务关系
( 2 )经济学角度, LR 是劳动力要素与资本及管 理要素组合、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劳方与 资方实行产权合作的社会关系。
以国家利益为本位
价值追求
实质公平
具有单方性和主动性 ,一定程度突出效率 价值
联系: 劳动法与行政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劳动关系是行政法具体实施的领域之一,而行政法则起到保障和 协助的作用。
二、法律价值和基本功能
(一)法律价值 1 、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正义是法律的最高要求,更是劳动法的不二追求
第一讲 劳动法和社会 保障法概述
一、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概念 1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
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 、劳动法的广义与狭义 3 、劳动法为何又称劳工法:劳动法源于对劳工权利
的承认和保护,系劳工运动的成果,其主要内容是 劳工权利及其实现的机制,因此,是劳工权利法、 保障法,故简称劳工法。
( 5 )三方机制等高度灵活、弹性的对话机制 。
( 6 )特殊的争议预防、干预机制。
(四)劳动法特征 1 、与民法的比较
区别:
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 价值追求
劳动法
形式上平等的财 产关系;实质上 从属的人身关系 自治与强制的兼 容
实质平等
民法 平等主体之间的 人身关系或财产 关系
私法自治
形式平等
联系: 1 、劳动法中的制度设置源自传统民法中的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法律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劳动法、社会保障法以及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规定。

一、劳动法劳动法是指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中心法律法规,它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平衡劳动关系。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如合法用工、安全保障、薪酬支付等。

2.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法规,它是具体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旨在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同关系并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规定,明确规定了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守的程序和内容,并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例如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合法权益等。

3. 《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指关于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导致身体健康损害的法律法规,旨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该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同时对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也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权益的法律法规,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医疗保险条例》等。

1. 《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指规定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规定的法律法规,其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保障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

该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种类、缴费标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保障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2. 《社会救助法》《社会救助法》是指关于为了保障贫困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基本权利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旨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法规。

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法的重要知识点:1.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用于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记载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休假等内容。

2.用工形式:用工形式包括劳务派遣、劳务协议、返聘、临时工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工形式,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明确约定。

3.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法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

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加班工资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计算。

4.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者的工资应当按时支付,并且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还应享受法定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5.劳动保护:劳动者有权享受劳动保护,包括安全保护、健康保护、劳动条件保护等。

雇主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劳动保护设备。

6.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协商或劳动争议仲裁进行。

劳动者有权寻求合法权益的救济。

二、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指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向参保人提供社会保险待遇。

其中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2.参保和缴费: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缴纳保险费。

参保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3.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生育津贴等。

社会保险待遇应当及时发放,确保参保人的生活安全。

4.社会保险享受条件:社会保险的享受条件根据不同的保险项目有所不同。

例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必须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

5.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从缴费人员和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中所积累的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应当妥善管理和使用,确保保险待遇的支付。

初级《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制度

初级《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制度

初级《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制度一、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约定劳动关系的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稳定的雇佣关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

二、劳动合同的内容要求1.用人单位名称和劳动者姓名、地址;2.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等;3.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4.试用期限,试用期内的工资、试用期结束后工资的确定方法;5.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如何解除劳动合同;6.法定的社会保险等内容。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概述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基本保障。

社会保险制度由国家制定并实施,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四、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因退休、辞职或被迫离职后,从国家或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补贴。

养老保险是维护劳动者的老年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

五、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病时获得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补偿,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医疗保险是保证劳动者健康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

六、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失去工作后,从国家或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失业救助。

失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的就业和生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

七、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造成的身体伤害、疾病或死亡,从国家或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补贴。

工伤保险是保障劳动者的工作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

八、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育时获得一定比例的现金或实物补贴,减轻生育费用负担。

生育保险是保证劳动者健康生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

总之,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制度是维护劳动力市场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企业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法合规开展管理活动。

经济法概论单项选择题

经济法概论单项选择题

经济法概论——单项选择题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1、法的本质是(C、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的渊源指的是(B、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3、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C、宪法)4、在原始社会调整人们关系与行为规则的是(D、人们的原始习惯)5、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法是(A、奴隶制法)6、人类社会最后一个类型的法是(D、社会主义法)7、划分法律部门的基本依据是(A、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8、经济法的主旨思想是(D、社会责任本位)9、构建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10、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公民个人(C、专指一定条件下的公民个人)1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形式是(A、组织)12、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C、民法)第二章民法基础知识1、我国民法调整(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2、甲与乙签订一份合同,要求乙将一套设备运到合肥。

该合同客体是(C、运输行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4、下列行为中不能代理的是(D、专场演出)5、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活动为(B、代理人的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6、下列各项行为中,(B、甲委托乙代理去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婚姻凳记)7、李某因长期不向借款人要求还款,导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李某因此丧失子(C、胜诉权)8、债务人明确表示履行拖欠的债务,这在法律上将引起(B、诉讼时效的中断)9、公民不能享有所有权的物是(A、土地)10、承租人使用出租人的租汽车是(D、非所有人行使占有权)11、下列各项所有权取得方式中,属于原始取得的是(B、国家取得无人继承的遗产)12、冯某和赵某分别出资2万元和4万元开设一个个体餐厅,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损,3年累计共欠债8万元。

对该债务,双方应承担(A、无限、按份责任)13、按份共有人对共有财产(D、分享权利、分担义务)14、下列属于所有权绝对消严的是(A、所有权客体的消灭)15、在债的法律关系中(A、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特定)16、根据债的主体双方的人数,债可以分为(C、单一之债和多数之债)17、根据债的一方当事人各自权利、义务及相互间关系,债可以分为(A、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18、下列选项中,不构成不当得利的是(C、乙不懂法律有诉讼时效一事,将6年前向甲借的3 000元归还于甲)19、留置不适用于(D、建筑合同)第三章企业法律制1、企业内部的调整对象是(C、企业内外部社会经济关系)2、国有企业有(C、政府投资或者参股设立的企业)3、国有企业经营权的核心是(D、生产经营决策权)4、国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D、职工代表大会制)5、职工代表大会是国有企业的(D、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的机构)6、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以(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7、个人独资企业解散的,财产按顺序首先清偿(B、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8、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和合伙企业的债务(C、承担无限连带责任)9、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对该企业进行整顿的是被申请破产的(D、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10、被申请破产的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向法院申请对该企业进行整顿的,应在法院受理案件后(C、3个月内提出)11、在下列财产中,不属于破产财产的是(C、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12、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的第一清偿顺序是(C、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13、债权人会议设主席(D1人)14、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C.6个月内),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

自考《经济法概论》第十章 计划法律制度 笔记

自考《经济法概论》第十章 计划法律制度 笔记

第十章计划法律制度主要内容:一、计划与计划法概述二、外国的计划法律制度三、我国计划法的基本制度第一节计划与计划法概述一、计划概述(一)计划概念:是国家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由一定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关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预测以及目标的相互协调的政策性措施。

注意:计划与规划的区别。

规划是指国家或者地区的长远发展计划。

是对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德指导纲要,但不是具体项目方案。

规划是比较长远的分阶段实施的长期计划。

(二)国家计划概念:全称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由国家制定并负责实施的,有关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项目的未来的综合的行动部署方案。

国家计划的特征:针对性、事前性、综合性、法定性、组织性(三)国家计划的分类1.根据计划的期限,可分为长期计划(一般为十年计划)、中期计划(为五年计划)、短期计划(为年度计划)注意:这一组计划形式是国民经济计划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计划形式。

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是要加强中长期计划,简化年度计划,把五年计划作为国家计划管理、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的计划形式。

2.根据计划实施的范围,可分为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基层计划。

3.根据计划的保证手段和效力,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例题·单选题】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和关系经济全局的经济活动,以法令形式下达的并必须执行的计划指标称为()。

A.中央计划B.地方计划C.指令性计划D.指导性计划【答疑编号911100101】【答案】C【解析】指令性计划指标是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和关系经济全局的经济活动,以法令形式下达的并必须执行的计划指标。

指导性指标是指国家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对除指令性指标以外的其他重要产品、项目和经济活动所下大的主要依靠经济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计划指标。

其调整的对象是市场。

4.根据计划的经济、社会内容,可分为社会总产品计划、国民收计划、工业生产计划、农业生产计划、第三产业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交通运输和邮电计划等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xx年xx月xx日•劳动法基础知识•劳动合同与就业法•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社会保险法目•劳动争议与仲裁•劳动法的实践与应用录01劳动法基础知识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的概念保护劳动者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1劳动法的历史与发展23起源于奴隶制社会的简单劳动法,如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有关劳动的规定。

古代劳动法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劳动法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近代劳动法二战后,劳动法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各国纷纷建立劳动法律制度。

现当代劳动法劳动法的主要内容•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规范: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制度:规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和解除以及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监督和争议解决等。

•工资与工时制度:规定工资标准、工资支付方式、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预防和消除职业危害。

•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险与福利保障。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规定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程序和处理机构等。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检查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查处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

02劳动合同与就业法劳动合同的种类与内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明确的合同期限,到期可以续订或终止。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针对特定任务设定合同期限。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规定合同期限,但劳动者需满足一定条件方可终止。

集体合同: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组织协商制定的合同,涉及集体利益。

1就业歧视与劳动者权益保护23性别、年龄、种族、残疾等就业歧视:禁止以任何与工作无关的因素为录用条件。

工资、福利、工作时间等方面的歧视:保障劳动者获得公平待遇。

十章劳动法律制度

十章劳动法律制度
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 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24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禁止
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不 得依照本法第40、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 丧失劳动能力的
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
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主要包括: 1、在中国境内的各种企业(包括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营企业以及其 它类型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2、从事合法经营的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 关系; 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劳 动关系。
5
三、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个人在实 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 和劳动义务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 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期间的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 五年的
25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在试 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 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16
第20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 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 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 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17
(三)无效劳动合同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 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 的; 。 3、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 权利的合同 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就没有法律效力。劳动 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 认。

经济法概论第十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经济法概论第十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
• 第二节 劳动法律制度
• 一、劳动就业政策与制度 • 二、劳动就业市场管理 • 三、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 四、劳动监察制度 • 五、劳动争议解决制度
一、劳动就业政策与制度
★国家对不同群体实行的就业鼓励政策 ★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市场公平竞争制度
★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制度 ★就业状况备案制度
二、劳动就业市场管理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 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用人单位在明知劳动者与其在职 单位劳动合同尚未解除的情况下, 不得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有以下情形时,用人单位不 得解除劳动合同:①患职业病或因工 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 力的;②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 疗期间的;③女职工在孕期、产期、 哺乳期内的;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 他情形。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 配,对暂时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 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①强制性;②社会普遍性;③互济前提下 的福利性;④人道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经典传统型;全民福利型;国家保障型; 个人储蓄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第十》读书笔记模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第十》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1
一综合
2
二劳动就业
3
三劳动合同
4
四薪酬福利
5
五劳动保护
七劳动争议处理
六劳动监察
八事业单位劳动人 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国工会章程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召开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读书笔记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第十三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 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第十三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 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第十三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 书作者的介绍。
1.就业促进 2.就业管理 3.职业资格与职业能力
1.综合 2.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确认 3.劳动合同变更与解除 4.经济补偿与赔偿 5.劳务派遣
1.工资 2.工时 3.休假 4.公积金
1.安全生产 2.职业病防治 3.特定人群保护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劳动监察员管理办法 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 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办法 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节录) 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
感谢观看

1.最低生活保障 2.农村五保供养 3.社会救助 4.社会福利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必读的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为调整对象,保障劳动者的生存利益与独立人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调整对象的界定 劳动法的目的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 劳动关系(一)劳动关系的特点 1、基于雇佣行为发生2、劳动者需依照雇主的指示提供劳务 (1)为他人提供劳务劳动法学基础理论概念和调整对象体系地位社会保障法学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劳动法学基础理论劳动基准争议处理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与委托合同委托合同,是指一方委托他方处理事务,他方允诺处理事务的合同。

劳动合同与承揽合同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区别:合同目的不同工作过程中有无独立性不同(2)劳动者具有从属性在雇主的指挥监督下劳动劳动者为雇主提供劳动获得工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一、适用范围1、劳动法第二条中的“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2、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

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4、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第十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第十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 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 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 代,各有侧重和互相独立,互相没有隶属关系, 实在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
四、劳动关系中的三方原那么
• 三方机制解决的是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 问题
• 是国际通行的或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 法
第二节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 〔3〕用人单位依法预告辞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 〔4〕用人单位依法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合同的; • 〔5〕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进步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因合同期满而 终止的; • 〔6〕按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的〕、第五项〔用人单位被撤消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 用人单位决定提早解散的〕规定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告辞退和经济性裁员这三种情况下,依 法支付给劳动者的补偿金 • 经济补偿只产生于用人单位支付给解除 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而经济赔偿金的支 付主体既可能是用人单位也可能是劳动 者
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详细情况
• 〔1〕劳动者依法即时辞职解除劳动合同的; • 〔2〕用人单位依法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
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 (1)联络 • 都是由当事人一方提供劳动力给另一方当事人
使用,并由另一方当事人支付劳动报酬 • (2)区别 • 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同 • 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 劳动报酬支付方式不同 • 对劳动成果的要求不同
〔二〕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络的 其他社会关系
①劳动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社会关系 ②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和施行工资保障的社会关系 ③劳动平安卫生管理和效劳的社会关系 ④社会保险及其管理的社会关系 ⑤集体会谈和协商的社会关系 ⑥劳动争议协调和仲裁的社会关系 ⑦监视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社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规划
★主要任务
①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 大就业;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提高劳动 者技能素质;③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 障能力;④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 系;⑤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保障措施
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实施重大工程项 目及制度改革;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强劳动 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劳动 保障事业宣传;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 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个人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①劳动合同期限;②工作内容;③劳动保护和劳 动条件;④劳动报酬;⑤劳动纪律;⑥劳动合同终止 的条件;⑦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此外,当事人可以 协商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竞业限制、技术成果提成或 者给予股票期权等其他的内容。
★仲裁申请书内容
①劳动仲裁申请书题目;②劳动仲裁申请 人、被申请人姓名(名称)及住所地、联系方 法等;③仲裁请求;④事实经过与理由;⑤劳 动仲裁机构;⑥仲裁申请人姓名(签名);⑦ 申请书日期;⑧附件。
•第三节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 二、社会保障基本制度 • 三、社会保险制度 • 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 当享受到国家和社会所给予的生活上 平等的利益。 ★公共福利 ★特殊群体福利 ★职业福利
• 小结
• 劳动和社会保障已纳入国家规划 • 我国已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制度 • 用人单位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 劳动监察为维护劳动秩序服务 • 劳动仲裁是劳动诉讼的前置程序 •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减震器
二、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成就
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就业结构趋向合理;劳 动关系调整制度基本建立;工资分配制度不断 完善,公民收入有所提高;各种保障制度初步 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
就业矛盾尖锐,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劳动力市 场机制不够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社会发展要求不 相适应;人口老龄化增加了社会的压力;社会保障资 金缺口较大;企业工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不合理的 问题依然存在;劳动关系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三、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是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其丧失劳动能力 或者失去劳动机会的特定困难时期,给予一定 物质补偿以安定其经济生活的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 ★生育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陷入生 存困境或者特殊困境的公民所给予临 时性接济的一种制度。 ★灾害救助制度 ★贫困救助制度
劳动就业市场,是指劳动者寻求就业机会以及用 人单位物色、录用员工而互换信息、进行洽谈 的公共场所。
★管理机关 政府劳动管理部门;政府工商行政管
理部门 ★劳动就业市场准入 经营准入;招聘准入;应聘准入 ★对劳动就业市场行为的监控
三、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 事业等单位甚至个人)与劳动者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建 立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四、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 配,对暂时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 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①强制性;②社会普遍性;③互济前提下 的福利性;④人道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经典传统型;全民福利型;国家保障型; 个人储蓄型。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第十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 学们对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 度有相应的了解。
• 主要内容:劳动及社会保障与社会 整体规划;劳动法律制度;社会保 障法律制度。
• 学习要求: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 度发展历程,结合案例掌握劳动仲 裁的相关规定。
第十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述 • 第二节 劳动法律制度 • 第三节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应当提前30 天以书面形式通பைடு நூலகம்用人单位。
★集体劳动合同
集体劳动合同,是由企业职工经过集体协商与企 业就改进劳动组织、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 等方面事项,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书面协议。
★集体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
①标准性条款;②目标性条款;③劳动关 系运行规则条款。
★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①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 ②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成员的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 ③ 调节贫富关系,促进社会各方面的
改革; ④ 落实人口政策、提高社会成员的素
质。
二、社会保障基本制度
★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组织体系
★社会保障权 ★社会保障待遇 ★社会保障的享受条件 ★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监督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 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用人单位在明知劳动者与其在职 单位劳动合同尚未解除的情况下, 不得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有以下情形时,用人单位不 得解除劳动合同:①患职业病或因工 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 力的;②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 疗期间的;③女职工在孕期、产期、 哺乳期内的;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 他情形。
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签订后应当报送 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四、劳动监察制度
劳动监察,是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有关 组织和个人在劳动关系中贯彻实施有 关劳动法律、法规,并对违法行为予 以纠正和处罚的活动。
★监察方式 常规的巡视检查;举报专查;劳 动年检;备案审查;专项检查。
五、劳动争议解决制度
劳动争议,又称劳资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 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 纠纷。
★劳动争议
①工伤认定及工伤赔偿和补助纠纷;②拖 欠(克扣)工资纠纷;③劳动合同关系纠纷; ④ “跳槽”引起的培训费用承担或侵犯商业秘 密的纠纷;⑤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纠纷; ⑥劳动者竞业限制纠纷等等。
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委员会,设立在劳动管理机关内。
★劳动仲裁时效为60天。
★劳动仲裁为诉讼的前置程序。
• 第二节 劳动法律制度
• 一、劳动就业政策与制度 • 二、劳动就业市场管理 • 三、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 四、劳动监察制度 • 五、劳动争议解决制度
一、劳动就业政策与制度
★国家对不同群体实行的就业鼓励政策 ★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市场公平竞争制度
★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制度 ★就业状况备案制度
二、劳动就业市场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