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医案赏析【广州中医药大学】

合集下载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医案1】协镇王公,生长蓟北,腠理闭密,癸卯秋,谒提台梁公于茸城,乘凉蚤归,中途浓睡,觉恶寒发热。

缘素无病患,不谨调养,过食腥荤,日增喘促,气息声粗不能安枕,更汗出津津,语言断落不能发声。

六脉洪滑,右寸关尤汩汩动摇。

以脉合证,知为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正欲出而邪遏之,邪欲上而气逆之,邪正相搏,气凑于肺,俾橐籥之司,失其治节,清肃之气,变为扰动,是以呼吸升降不得宣通,气道奔迫,发为肺鸣。

一切见证,咸为风邪有余,肺气壅塞之征。

若能散寒驱痰,诸病自愈。

乃用三拗汤(三拗汤中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

按此方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能发,留皮取其能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故名三拗)加橘红、半夏、前胡,一剂而吐痰喘缓,二剂而胸爽卧安。

夫以王公之多欲,误认丹田气短,用温补之品则胶固肤腠,客邪焉能宣越,顽痰何以涣解。

故临症之时,须贵乎谛审也。

(《旧德堂医案》)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兼夹痰滞所致。

故用三拗汤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加橘红、半夏、前胡化痰降逆,证药相符,故两剂即安。

【医案2】甲午,王子捷太史令媛感冒风寒,理宜解表和中,汗彻即愈。

前医误以犀角、羚羊角等药引邪入内,不能言语,病剧。

延余诊视,脉沉紧,用羌活汤加附子、肉桂,去黄芩、生地黄,一服能言,发出疹子而愈。

(《许氏医案》)按:此案乃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因内无郁热,故去黄芩、生地黄,内有沉寒,故加附子、肉桂,辨证与用药符合病情,故一剂而愈。

【医案3】某。

外感风邪,发热咳嗽,咽喉作痛。

宜祛风清热,兼以化痰。

桔梗一钱,生甘草五分,冬桑叶一钱,蝉衣一钱,薄荷一钱,连翘二钱,杏仁三钱,象贝三钱,云苓二钱,鲜竹叶三十片。

(《费伯雄医案·感冒》)按:此案乃因外感风热所致,故用桑菊饮去菊花、芦根,加蝉蜕、竹叶疏风清热,浙贝母、茯苓清热化痰。

【医案4】龚,左。

广厦纳凉,北窗高卧,孰料午睡正酣,汗孔值开,适逢沛然时雨,凉风骤至,寒气袭趋于腠理,顷刻之间灼热无汗,妄言狂躁。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案说医】杨霓芝: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案

【以案说医】杨霓芝: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案

【以案说医】杨霓芝: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案▲杨霓芝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慢性肾脏病研究专家组组长。

擅长中医药诊治肾内科常见、多发病及其他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等取得明显疗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

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叶某,男性,时年54岁,初诊:2019年11月13日。

患者2019年9月19日因夜尿多,眼睑浮肿,在当地查肾功能:eGFR 64ml/min,彩超双肾偏小。

10月来广州某院复查双肾ECT:eGFR50ml/min(左25,右25),尿常规有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413mg,血肌酐118μmol/L(40-140)。

考虑慢性肾炎综合征,病情反复,转求杨霓芝教授诊治。

【首诊证候】体查:精神疲倦,乏力,面色黄,眼睑浮肿,腰部酸胀,夜尿多,眠差,近期因低蛋白饮食体重下降,二便调,舌淡胖暗、齿印,苔微黄,脉沉细。

【辨证论治】辨证:脾肾气虚,瘀水互结。

治法:治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佐以利水为法。

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盐山萸肉10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泽兰15g,丹参15g,茯苓皮15g,陈皮5g,薏苡仁15g,石韦15g,甘草3g。

水煎服,日一剂。

【随诊过程】二诊:2019年12月4日精神改善,乏力好转,面色黄,眼睑浮肿,偶有腰部酸胀,夜尿多,眠差,口干,二便调,舌淡胖暗齿印,苔薄黄,脉细。

辅助检查:2019年12月1日:血肌酐96μmol/L(44-133),24小时尿蛋白定量:76mg/24h,尿常规未见异常。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名医类案》是中医医案著作。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喉咙肿痛、咳嗽、头痛、流鼻涕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黄连解毒汤治疗。

疗效:通过解毒汤的使用,能够清热解毒,改善症状,缩短
疾病持续时间。

2. 华佗《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腰痛
主要症状:腰部疼痛、久坐不适、活动受限等。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理经络,缓解
疼痛。

疗效:针灸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缓解腰
痛症状。

3.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做成消食益胃丸,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疗效:消食益胃丸能够帮助改善胃部不适,促进食物消化,
恢复消化功能。

这些医案都是著名中医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医案中的草药配方或针灸穴位选择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1)费开扬1925年3月生于上海。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曾任广安门医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临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证”的动态研究,最能集中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

遣方经时并用,喜用“对药”。

【处方】王女士,54岁。

脘腹胀满早轻暮重已年余,放松腰带或排矢气仍如故。

纳尚可,大便先干后软,有排不尽感。

久服香砂理气之品乏效。

细寻病由生闷气而得。

脉弦而细,舌淡红苔薄腻,口不渴。

证属肝强脾弱,木横侮土。

拟仿叶天士抑木扶土治之。

生白术20克,炒白芍12克,木瓜9克,香橼15克,麸枳壳15克,吴茱萸6克,青皮10克,麦芽15克。

服七剂后,胀满减轻,排便爽畅,继服七剂,腹胀明显消失,嘱其调整心态,勿生闷气,要学会难得糊涂,病可告愈。

【处方分析】按肝病的证治,我最钦佩清代名医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残存的“肝病证治”一篇,可谓探幽发微,论述精详。

一般肝失条达,多用逍遥散柴胡配归芍。

肝阴不足肝火上炎之胁痛,多用魏玉璜一贯煎川楝子配滋肝阴之品。

肝火犯胃之吞酸胁痛,多用丹溪左归丸黄连配吴茱萸法。

此患者属于肝气横逆,木横侮土,故其腹胀久服香砂理气之剂乏效。

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扶土抑木旨意,用对药白术配枳壳,即洁古枳术丸健脾以助运,每用对药吴茱萸配白芍、青皮配木瓜,辛泄酸软以抑木而扶土,香橼入肝经理气消长为佐,再加炒麦芽者,乃仿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中所述,麦芽不仅有消食作用,还有疏泄肝气之功也。

我自己愧无高招,到老才知自己是中医的小学生。

仅偷前贤之点滴学术经验,加以心悟化裁,组成“对药”而获效,深叹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企盼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继承发扬,加以提高,是老翁之心愿也。

(2)任继学生于1926年,吉林省扶余人,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我读《临证指南医案》之八十七今日医案,颇可玩味。

足见叶天士诊病之严谨,用药之精当。

此案为风温夹湿之痹症。

风、温皆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阳夹一阴。

风胜则肿,其症四肢流注肿痛,皮肤宣热,发红或不红,甚则黄汗流水。

《金匮要略》有麻黄加术汤治疗风寒夹湿痹症,【方药组成】麻黄 9克(去节);桂枝 6克(去皮);炙甘草3克;杏仁 6克(去皮尖);白术 12克。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治疗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叶天士借用此方之意,化裁用之。

变风寒夹湿痹症而为风温夹湿痹症矣,此又一叶天士善用古方,灵活化裁,用其意而易其药的经典案例。

鼻头发亮,邪入阳明,法当宣通经脉,祛湿清热为治。

去麻黄之辛热发表,白术、甘草之温药呆滞。

加羚羊角、天花粉之清热凉血,桑枝、姜黄之通经活络,海桐皮、防己之祛风除湿。

二诊脉通湿去,症已渐安。

唯余热留恋,热灼津伤。

连翘、杏仁发散余热,玄参、绿豆皮清热解毒,花粉、梨汁退热生津。

三诊症又变幻,“晨餐颈汗,下午足寒,大便微溏”,此为上热下寒之症。

缘为风热伤津,津伤而心火独胜于上,水火不济,肾水独寒于下,成上热下寒矣。

《伤寒论》云: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

又云: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

由此可见,凡火热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热下寒之症。

然上热下寒之症,上热为真,而下寒却有真寒假寒之别。

观其一诊二诊,此症必无真寒。

前贤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治疗此症。

然本案已无大热,乃病后真阴不足,心火不能下交所致。

治当滋补真阴,稍佐宣通。

石斛、麦冬、沙参滋阴补液,川贝、陈皮、谷芽宣通脾肺。

天士三诊,从风、湿、热为痹,到湿去热孤,热灼津伤,最后水火不交,上热下寒。

病症层层递进,而天士用药,纷而不乱,法度严谨。

清代名医谢元庆治中风医案

清代名医谢元庆治中风医案

清代名医谢元庆治中风医案
谢元庆是清代的名医,他治疗中风的一个著名医案大致是这样的:
谢元庆曾治疗一位中风患者,该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谢元庆诊断为中风脱证,阳气暴脱,急予回阳救逆。

他重用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峻补元阳,挽救欲绝之阳。

药后患者逐渐苏醒,四肢转温,脉象有力。

后调理旬日而愈。

这则医案显示了谢元庆对中风脱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医术。

他准确地判断了患者的证候类型,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

此医案充分体现了谢元庆对中风治疗的独到见解和精湛医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集结了我国古代医学大师的精华,其中蕴含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将中医经典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可谓是一部中医宝典。

以下将针对一些典型的医案进行赏析,希望对读者学习中医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张仲景以“外感之疾,必先形成表里之分”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理表里,治愈了徐某的病情。

徐某患有寒热交替的症状,体温不稳,口干舌燥,脉象虚弱。

张仲景应用荆防败毒散和银翘散清热解毒,加上苏叶、桂枝、陈皮、甘草等药调理气血,使徐某的病情得以痊愈。

其次是《金匮要略》中的一例胃寒胃痛:患者胃痛不适,望之面色苍白。

钟嵘认为该患者胃寒较强,以草果、附子为主要药物,配以甘草,调和人体气血,调理胃部,疏通气血畅通。

再次是《伤寒论》中的一则口吐黄绿泡沫案例。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症状,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选用不同的中药配方。

据此,张仲景分表里清窍汤和温里化痰汤。

该患者的病情最终得到了稳定。

以上这些经典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病症,主治医师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和综合运用中医理论,有效地治疗了患者疾病,令人钦佩和感叹。

细数这些中医经典案例,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医案的治疗方法,更能深刻理解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这些经典案例,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医学原理,不断探讨和总结中医治疗各种病症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能够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更加熟练和娴熟地运用中医理论,向着中医大师的高度迈进。

临床病例解析李氏砭法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

临床病例解析李氏砭法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

临床病例解析李氏砭法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李氏砭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疗法分支,广东省中医院一直以来都是该疗法的研究和应用中心。

该院的师承带教模式在培养医学人才和推广李氏砭法的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解析,介绍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模式在李氏砭法应用中的优势。

广东省中医院临床砭石诊疗中心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李氏砭法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式。

在师承带教模式下,院内首席医师和经验丰富的传统医学专家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年轻医师的学习和实践。

在诊疗中心的实际工作中,年轻医师会遇到复杂疑难的疾病病例,导师会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指导年轻医师正确应用李氏砭法进行诊疗。

以一个临床病例为例,来解析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模式在李氏砭法应用中的优势。

患者为一名女性,50岁,近期出现口干舌燥、咽干欲呕、大便干结等症状,常感头晕乏力。

经过初步检查和问诊后,年轻医师怀疑该患者可能属于中医上的“阴虚火旺”类型。

此时,年轻医师主动向导师请教,导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导年轻医师正确运用李氏砭法解决疾病问题。

根据李氏砭法,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疗法来治疗疾病。

导师指导年轻医师对该患者进行针灸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了一组具有滋阴清热、平肝熄风的针灸穴位。

年轻医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熟练地进行了针灸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反应情况。

经过数次针灸治疗后,患者的口干舌燥、咽干欲呕等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和食欲也有所改善。

在此基础上,导师又指导年轻医师结合中药调理,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导师开方了一副具有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的中药方剂。

年轻医师按照导师的指示,配制并调理了中药,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合理的用药和调剂。

通过这种师承带教的模式,年轻医师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李氏砭法的理论和应用技巧。

临床病例解析李氏砭法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

临床病例解析李氏砭法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

临床病例解析李氏砭法广东省中医院师承带教第一案例来自于弟子黄丽霞《李氏砭法砭治过敏性鼻炎》患者基本信息:患者鼻炎5年,天气变化受凉马上打喷嚏,流鼻涕,嗅觉减退,使用滴鼻液,口服中药,效果不佳。

打喷嚏,舌淡胖,有齿印,脉弦细刮痧方案:1、开四穴2、开阳脉,督脉,膀胱经3、肝脾肾重点刮。

4、头部通天,后脑部对应鼻部区,风府,风池,天柱,大椎重点刮5、心经,心包经肺经及三焦经6、膝关节以下刮7、四井排毒。

疑惑:如何巩固疗效?师说:病因在于1⃣️肺开窍于鼻,肺接受寒冷时通过打喷嚏来自我保护。

2⃣️颈椎病解析方案:1、百会,四神聪,沿着脑勺往后刮,风池一样的宽度,刮到鼻子对应的位置。

2、颈椎重点,风府,天柱,风池,大椎,百劳四穴。

3、开阳脉,肺肝脾肾。

4、胸腺刮到云门、中府,两肋。

5、心经、心包经、肺经(重点孔最穴)、大肠经,三焦经。

第二个案例来自弟子周佳佳《李氏砭法砭治强脊柱炎》患者基本信息:缘患者于4年内连续剖腹产生产3个小孩,生完第一胎和第二胎坐月子期间出现腰背部的疼痛,当时未予以重视,三胎产后患者腰骶部,双髋部的疼痛加剧,开始来院检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现患者以胸4~6的疼痛为主,时常半夜痛醒,睡后三个小时复又出现疼痛。

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方案:1、开四穴,开阳脉。

2、刮全背,胸4~6段重刮,肝脾重刮。

3、左心包,右尺泽,三焦经,四井排毒。

4、腰骶,八髎,胯骨重点刮。

5、腿外侧胆经,胫骨两侧,膝以下四井排毒。

疑惑:患者因劳累致症状复发,需热水冲淋缓解脊柱僵硬感及痛感。

但是无法坚持每周刮一次,每次因治疗间隔长,劳累后引发症状的反复,如何巩固疗效?方案是否需要调整?师说:强脊椎炎病机:1⃣️肾虚血瘀,易痹症,风寒湿邪入侵,肝肾阴虚。

治则:补肾阳,濡养肾阳。

方案:1、开四穴,三条阴经,肺肝脾肾,督脉,膀胱经,八髎,胯部。

2、胆经,膝以下四井排毒。

3、委中拍痧。

第三个案例来自于弟子袁映梅《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治疗先天性关节挛缩》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男,3.5岁,患者出生时发现手指关节及膝关节对症性僵硬,双手握拳张开困难,双膝关节被动屈伸障碍,在广州儿童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关节挛缩,一直予物理治疗,1.5岁患者学步,行走较同龄孩子不稳。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医家众多,其中有不少精湛医术,被后人称为“名医”。

他们治疗疾病的手法和方法在当时颇为先进,并且至今仍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代名医的医案精华。

1.吕叔湘的“人参救命散”吕叔湘是清代著名医家,他的“人参救命散”被誉为治疗心脏病的神药。

这个方子就像是红牌桌球一样对症下药,不同病人的配方也不相同。

吕叔湘说,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体质、年龄、症状都不一样,因此要手工配药,才能真正达到治疗的效果。

2.严复的“严氏养生心诀”严复是清代医家和学者,他所著的《严氏养生心诀》被誉为中医药的一部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严复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养生经验,其笔触深入浅出,深入人心。

他说:“养生之道在于保持身体健康,走向长寿。

”他的信念是,功夫在诚信、防备在思虑、疾病在钱粮。

3.倪玉麟的“发干补脑汤”倪玉麟是清代医家,他的“发干补脑汤”能够补充人体的营养,提高记忆力和智力。

这个方子是监狱管理者所用的,因为这些人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常常感到昏昏欲睡。

倪玉麟在监狱里做实验,他发现,将发干、乌龟、人参等合成一种药物,能够起到提神醒脑的效果。

4.王士阳的“望闻问切”王士阳是清代著名医家,他的“望闻问切”诊疗方法,对治疗内科病非常有用。

他曾经治疗过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病人,以及一位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

他在诊断时采用了“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的症状、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造成他们病情的原因,最终成功治愈了这两位病人。

5.赵瑞龙的“黑芝麻膏”赵瑞龙是清代隆庆年间的著名医家,他的“黑芝麻膏”有滋补血气、润肠通便、防止便秘等多种功效。

赵瑞龙用黑芝麻、山药、大枣、芡实等药材加入醋酸,烧制成膏状。

这个方子不仅可以滋补养颜、强壮身体,还可以防止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内容,这些名医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他们的医学成就对我们现今医学界的研究和治疗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宝贵经验,其中医家的医案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通过解读中医名家医案,探寻其诊疗方法和理论,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名家医案解析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诊疗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医案揭示了他对于诊疗方法的独到见解。

例如,张仲景在书中介绍了一位患者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他诊断为“太阳病”。

他采用清热解表的方法,使用麻黄汤加减的方剂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的辛温、香降气的作用,调和了患者的体温和免疫功能,最终使患者康复。

这个医案告诉我们,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是症状的表面治疗。

二、李时中医名家医案解析李时是明代医学家,他的医案中展示了中医诊疗方法的独特之处。

例如,李时介绍了一位患者出现心悸、头晕的情况。

他辨证施治,将该患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不足两种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阳上亢型,他使用镇静安眠的方剂,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气血不足型,他则采用补益气血的草药治疗,以增强患者的体质。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强调个体化的诊疗,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个体,而非简单地将疾病归纳为某种通病。

三、华佗名家医案解析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医案展示了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卓越能力。

例如,华佗治疗曹操的医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曹操患有剧烈头痛和面颊肿胀的症状,华佗通过详细观察曹操的脉搏和舌苔,诊断为“风邪入络,络结气筋”。

他使用清热解毒的草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拔火罐来加速血液循环。

最终,曹操的头痛和面颊肿胀得到了明显缓解。

这个医案告诉我们,中医注重综合分析,包括脉搏、舌苔等观察,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对症下药。

四、中医名家医案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中医名家医案的研究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医名家医案强调了个体化诊疗,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个体,而非简单地将疾病归纳为某种通病。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1. 《黄帝内经》留传下来的医案如下:
一个名叫苏合之人,他的蛇咬伤病颇多,求了不少名医都未能治愈。

最后他听说了黄帝的名声,特地来找他治病。

黄帝很快就治好了他的病,于是苏合非常感激地问道:“为什么你能治好我的病,而别的医生不能?”黄帝回答说:“蛇咬伤病的治疗法并不难,但是其他医生都没有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无法治愈你的病。


2. 《食疗本草》记载了一位名叫李时中的名医,在一次因山洪暴发而引起水下溺水的事故中,他化险为夷,救出了许多被困在水下的人。

他运用了一些食物来急救溺水者,例如葱、生姜和细盐,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恢复人体的呼吸和心跳。

3.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案之一是关于治疗头痛的。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头痛的厉害,连走路都困难。

他询问了病人的具体症状,并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因。

最后,他用一种名叫“急止疽散”的药物治疗了病人的病症,结果病人几分钟后头痛完全消失。

4. 《千金方》中记载有一名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使用了一种名叫“豆腐酥”(一种以豆腐和酥制成的食物)来辅助治疗。

他观察到患者竟然能够通过食用豆腐酥来减少抑郁症状,并最终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

5. 《本草纲目》官方医案中有一例关于治疗痛经的案例,医生使用了一种名叫“香附”(一种中药材)来治疗病人的病症。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体验到了病痛的减轻。

以上这些医案都是历代名医留下来的经典案例,它们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铁涛治痿医案赏析

邓铁涛治痿医案赏析

邓铁涛治痿医案赏析邓铁涛治痿医案赏析求本溯源祛顽魔------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痿案鉴赏邓铁涛,1916年10月生,广东省开平市人。

父名梦觉,毕生业医。

故幼受熏陶,有志继承父业,1932年9月,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在学习期间,遵照父之吩咐:“早临证,跟名师”,先后跟随陈月樵、郭耀卿、谢赓平等名家实习。

5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8年,因日军狂炸广州,他避难于香港,与同学4人在文威东街南北药材行会址,合办南国新中医学院(夜校),并于九龙芝兰堂药店坐堂应诊。

在救亡运动、进步文化影响下,他阅读了唯物辩证法等进步书籍,还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

深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学习中医有很大帮助。

香港被日军侵占后,他返回广州,辗转于穗港及武汉之间,行医谋生。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翌年他到广东中医专科学校工作。

1956年,他参加我国早期兴办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广州中医学院工作。

“文革”期间,他虽备受冲击,但仍对中医孜孜以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医事业的形势逐步好转。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新宪法规定了要在发展现代医药的同时发展传统医药,特别是1986年12月20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使已年过古稀的邓师在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等领域加倍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

他曾任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处主任,广州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并曾担任第四、五届省政协委员。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和该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科委顾问、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医史学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共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主编《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

1986年开始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实验研究课题,1990年通过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学说探讨与临证》获省出版成果三等奖。

【以案说医】禤国维:皮肤解毒汤化裁治疗慢性荨麻疹

【以案说医】禤国维:皮肤解毒汤化裁治疗慢性荨麻疹

【以案说医】禤国维:皮肤解毒汤化裁治疗慢性荨麻疹▲禤国维第二届国医大师,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学术带头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当代中医皮肤病学大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首届“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评选中,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

有“皮肤圣手”之称,蜚声海内外,其高尚医德赢得社会普遍赞誉,成为卫生行业医德楷模,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师德标兵”等称号。

以案说医。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

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张某某,男,时年47岁。

初诊时间:2008年4月28日。

01 【发病过程】因反复双下肢风团20余年,加重半年来诊。

患者20余年前在云南生活时开始出现双下肢风团伴红斑丘疹、瘙痒,遇寒风则发,数小时内可消退无痕迹,患者一直未系统诊治。

1年前患者因大量饮酒后出现风团斑丘疹增多,蔓延至躯干及上肢,并可在进食海鲜、酒类或遇热后加重。

曾在外院诊治,效果欠佳。

02 【首诊证候】就诊时见全身躯干、四肢散在风团、斑丘疹,瘙痒剧烈,部分皮损可见抓痕,皮肤划痕症+。

胃纳欠佳,眠可,二便调。

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03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瘾疹(风湿热证)西医诊断:荨麻疹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活血中药处方:方拟皮肤解毒汤加减元胡15g,莪术10g,生地15g,白藓皮15g,红条紫草15g,苏叶15g,土茯苓15g,寮刁竹15g,丹皮15g,葛根15g ,银柴胡15g ,蝉蜕10g,防风15g,甘草10g。

7剂。

水煎服,每日1剂。

04 【随诊过程】二诊:2008年5月11日服前方后风团发作次数减少,瘙痒明显减轻,胃纳好转,眠可,二便调。

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略滑。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徐长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名家。

他的医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将以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为题,为大家介绍一些他的医案。

【医案一】患者,女性,年龄35岁。

患者主诉头痛已有半年,每天都会出现,疼痛程度较重,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

经过徐长卿的仔细观察和询问,他发现患者平时作息不规律,饮食偏好辛辣刺激食物,且经常熬夜工作。

徐长卿初步判断患者的头痛是由于阳气不足、血瘀引起的。

他采用了温阳活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患者的生活作息,忌口辛辣食物,同时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也有所改善。

【医案二】患者,男性,年龄45岁。

患者主诉胸闷、气短已有数年,每天活动量稍微大一点就会感到胸闷不适,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呼吸。

经过徐长卿的望闻问切,他发现患者的舌质淡白,脉象虚弱。

徐长卿认为患者是肺气虚弱所致,采用了补肺益气的治疗方法。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中药方,同时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一些有益于肺气的食物。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体力也有所恢复。

【医案三】患者,女性,年龄28岁。

患者主诉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经期提前或延后,量多质稀,且伴有腹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徐长卿观察患者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初步判断患者的经期不调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

他采用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并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了一些中药调理。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经期逐渐恢复正常,伴随症状也有所改善。

通过上述医案,我们可以看到徐长卿的医术高超,能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善于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注重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的医案不仅仅是对患者的治疗记录,更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徐长卿的医案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叔医古小便涩痛小腹胀,脾肾阳虚惹的祸

德叔医古小便涩痛小腹胀,脾肾阳虚惹的祸

德叔医古小便涩痛小腹胀,脾肾阳虚惹的祸最关注您健康的广东省中医院今天名医简介:张忠德,人称“德叔”,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医案:林先生,33岁,小便涩痛小腹胀1年余白领林先生33岁,经常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厕所也不去几次。

近一年来,隔三差五出现排尿时涩痛,常觉得小腹胀。

太太得知后,心想湿热导致,就煲车前草、菊花等清热解毒利湿类饮品,一喝就是大半年。

起初有所缓解,但近来不管用了。

林先生常觉口淡,喜吃煎炸、麻辣类重口味食物,吃完症状又加重。

林先生就诊于某医院被诊断为前列腺炎,经规范治疗后有所缓解,但还是会小便涩痛。

近来还腰酸腰痛,经常怕冷,别人在空调房里优哉游哉,他却觉得冷。

近段时间还比以前爱出汗了,大便也不成形,于是向德叔求治。

德叔解迷:脾肾阳气虚弱,湿热注于下焦德叔认为,林先生小便涩痛不适,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

林先生喜食生冷辛辣,刺激脾胃,对脾胃造成负担,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变弱,排不出的水液积聚在体内。

又因工作忙碌,经常憋尿,久坐日长,体内的水液和尿液会郁而化热,化为湿热。

湿邪像水一样往下流,贮存在膀胱,导致了排尿时疼痛。

治疗上,由于林先生病程日久,虚实夹杂,但以虚为多见,德叔先从根本上入手,加强脾和肾的温化水湿能力,然后稍微用点帮助消散蓄积在膀胱下焦湿热之邪的中药,标本兼治。

前后间断治疗2周余,饮食上给予指导,小便涩痛、怕冷、腰酸等明显缓解。

预防保健:告别生冷,配合艾灸白露时节,阴气逐渐加重。

广州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变凉,此时不宜暴露少衣,腹部及腿脚等下半身尤需注意保暖。

德叔建议,少吃西瓜、哈密瓜、青瓜、苦瓜、海带、豆腐、西洋菜等寒凉的瓜果青菜。

平时可配合艾灸疗法缓解症状,选中极、关元、太溪、三阴交等穴。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灸。

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

Tips:中极穴:位于小腹部,肚脐下4寸(约一个手掌的宽度)。

关元穴:位于小腹部,肚脐下3寸(约除拇指外四个手指的宽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医大辞典》称其为“医生诊治病证的记录。又叫病案。”
• 《辞海》则云:“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医案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具体运 用。
• 医案实质上是医者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 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历代医家临床实 践经验疗记实,也不同于一般的病历记录, 而是取材于大量病案中的医案总结,是带有浓厚学术借鉴性的论文。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主讲教师 许新晖
第一节中医医案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 一、医案的概念
• 1、医案的定义
• 医案,最早称为诊籍,又称脉案、方案,现亦称病案。医案是中医临 床实践的记录。即是由医者将病人的病因、症状、脉象、舌象、病机、 转归、治则、治法、注意事项以及病人的体质等作概要地记述与辨证 分析,同时记录下处方药物名称、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方法等处理 方案而形成的文字资料。
• 窍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 快就长好。
• 《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 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质的病变都与肾有关。 肾病需要忌盐,“多食盐则伤肾”。
疗之,呕吐卒不止”。当时已认为患者是不起之人,遂求盐山
名医张锡纯“一决其生死”。经过详细诊视之后,张氏说:
“余有一策,试姑行之。”即用张氏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
“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竟回复原有之康健。”张锡纯技高 一筹,使得“东西洋大夫”赞叹不已,敬佩至极。
• 中医医案是历代医家一桩桩活生生的救死扶伤的临床事实,它不是在 尸体上的实验研究,而是在大量的活体上所做的直接的人体试验,因 而具有真实性、生动性、科学性、感人性等特点。
• 又如:南宁廖炳真老中医治骨癌经验。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 疼痛是最剧烈的。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麻醉 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而廖老有个撒手锏,能使疼痛很快地 消除。
• 在一些中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然后煎汤外洗患处, 洗几次后疼痛就能逐渐消除,不加就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 比如在旧社会,有些江湖郎中治疗蛇咬伤往往都会留一手,这一手方法 很巧妙,让人根本无法察觉。郎中给你治蛇伤,很快就把蛇毒治住了,
让你没有生命危险,很多症状也消除了,可是有一点,伤口老不好,隔
上一段时间伤口又腐烂,你又得到郎中那买些药,管上两三个月,就这
样拖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江湖上,这叫郎中钓病人,病人 养郎中的招数。
• 2、对医案的理解
• 明代医家孙一奎说:“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 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
• 清代医家方耕霞曾说“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 试牍”。
• 近贤赵守真说:“医案,乃临床经验之记实,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 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精 详,曲体其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 叙之方案,揆合法度。俾读之者俨然身临其证,可以启灵机、资参证, 融化以为己用!
• (三)医案是中医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
• 中医医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汇集医者中医理论知识、中医诊断方法、 中药、方剂学、中医临床学、中医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于 一身,是医者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临床结晶。
• 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 范例。学习医案最明显的好处,就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学习某一方面的 单一内容,而是把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有机地融合为一 体,通过学习医案可使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 医案在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医临床、教 学及科研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 (-)医案极大地蕴藏着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医案数量相当可观。中医医案是历代 先贤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从先秦两汉伊始,迄今数千年,医案 记载越来越多。据统计,从有医案记载开始至清代末年,累积医案达2 万余则,清末至近代,名医医案更是数以万计。从清代中叶至清末, 医案专著就有150多部。仅《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两书,就收 集清以前名医佳案8000则。
• 有许多临床大家,他们毕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他们的临床 经验,多由其门人及后学搜集整理为医案书籍出版,为我们留
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这是中医治学的真凭实据。这些医案凝
结了医家十分宝贵的心血,是其临床经验的结晶和理论思维的
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清代名医何鸿舫的一页处方,东瀛人
愿以高价收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案比中医理论性著作的价 值更大。因此,有学者认为“读书不如读案”。
• 孟子有云:“梓匠舆轮,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而中医之基础 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圆机活法犹巧也。基础理论是对临证高度 的概括,因而显得笼统抽象。学过中医初涉临床的医生,往往感到病 证千变万化,几乎少有像书本讲的那么规范,症状也不像书本描述的 那么典型,原方抄录,与临床病证难以吻合,甚至从事临床多年的人, 有的也胶柱鼓瑟,疗效欠佳。
• (二)医案集中记载了活生生的救死扶伤的临床事实
• 中国传统医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颇具经验医学特色,而这一特点在医 案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医医案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临 床实践的产物,是任何人不可抹杀、不可忽视、不得不承认的铁一般的 事实。
• 清朝末年,一位英国医生患呕吐证,“屡屡吐,绝食者久矣”, 邀请了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为之治疗,其结果是“协力治
它能重点反映各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启迪人们的思维,从
中汲取精华,其中许多临床见解和实际经验是一般方书、论著所不易 体现的。
• 二、医案的意义和作用
•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因此,古往今来, 业医者十分重视对医案的总结记述;习医者无不从历代医案中获取营养 和启迪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