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粤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粤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
总分栏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英人习惯上把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称为“通商战争”( Trade War);其原因可能包括()
①鸦片贸易涉及的道德问题。
②对战争根源的思考。
③对战争首先发动者的争议。
④对战争影响的预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主持编订了《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早于现行公历300年,《授时历》其名称取意于“敬授民时”。
这主要说明()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的特色。
②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重农”政策的体现。
③中国古代很早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
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在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
这说明()
A. 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
B. 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巩固
D. 经济全球化取得积极成果
4、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
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
”文中的“天道自然之理”是指
A. 日心说
B. 相对论
C. 经典力学
D. 进化论
5、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
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
A. 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
B. 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C. 违反国际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D. 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
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
6、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
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
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材料三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
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
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
2012年,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材料四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在世界铁路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
7、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主张引进欧美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______
8、
【题文】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释放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评卷人得分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这加强了君主专制。
______。
(判断对错)
10、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A. 正确
B. 错误
11、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学、反封建是一脉相承的。
A. 正确
B. 错误
12、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
A. 正确
B. 错误
13、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A. 正确
B. 错误
评卷人得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1860年;法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
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
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材料二 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
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的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表现。
15、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韩非子·物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賴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历朝遗迹文物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基本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防止地方割据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论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江南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
在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开始了依次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
”
——摘编自安涛《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
广大的内地与之相比则远远落后。
从1895年至1913年的统计资料看,这18年所建立的549家厂矿企业中,沿海城市占61.35%,内地仅占38.65%,至于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则几乎没有新式企业。
——摘编自陈曼娜、陈伯超《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材料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成为城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正规经济迅速发展的“加速器”。
——摘编自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变的表现及影响社会经济转型的因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
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
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
1970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
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
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
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
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
居高不
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
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评卷人得分
五、论述题(共4题,共3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
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正确且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9、南宋是中国海外贸易较为繁荣的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撰写一段文字说明。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庄园。
图2 阿兹特克的“浮动园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世纪西欧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相同或不同均可),并加以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六、简答题(共4题,共12分)
22、
【题文】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创造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开放题)
⑴“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请依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⑵朱熹发展了儒家思想;他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动,无所适而不在。
存天理,灭人欲”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儒家新发展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⑶1973年;罗伯斯庇尔指出:“自由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的意图是什么?
⑷9月8日是孔子诞辰日。
1914年,袁世凯在这天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的大丑剧;2005年9月28日,全国许多地方和海外的华人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的活动。
你认为这两种“纪念”活动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进行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要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
棉布棉纱棉花煤油
1871-1873年30.2 2.6 3.8 -
1881-1883年22.8 5.8 2.1 -
1891-1893年20.5 14.6 0.9 3.7
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
茶棉花棉花
1871-1873年52.7 0.2 0.2
1881-1883年46.2 0.4 0.4
1891-1893年26.9 4.8 4.8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上面的表格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贸易结构变化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贸易结构变化的原因。
25、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B
【分析】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中国实行禁烟运动,英人把中国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第一次战争由此爆发,这场战争对英国人来说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人的提法把责任推给中国,避开了鸦片贸易涉及的道德问题,故①正确;
抓住材料“通商战争”;在战争根源上,英国工业的发展,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②正确;
对战争首先发动者不存在争议;是英国首先发动的,故③错误;
对战争影响的预期来说;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最后也达到了这一目的,故④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军事以科技为主的巨大差距。
【解析】
B
2、C
【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所以有③的错误。
故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授时历》其名称取意于“敬授民时”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天文,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也要注意掌握。
【解析】
C
3、A
【分析】
“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A 选项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都不是材料主旨;BC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准确把握。
【解析】
A
4、D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题干“(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结合所学可知: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故选D。
【解析】
【答案】 D
5、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要求的是“违反人道罪”,所以日本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对人民造成的伤害是不人道的,所以答案选C;A是日本侵华的证据,但不是侵华行动的证据,排除;B是违背中国人民意愿的统治方式,排除;D是间谍罪,排除。
故选C。
【解析】
【答案】 C
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
6、略
【分析】
(1)本题考查京张铁路修筑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材料“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可以看出修筑该铁路能够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与巩固边防;此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的兴建也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体现。
(2)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交通,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制定五年计划,公布公营和民营铁路条例,并且在新建铁路的同时还改造旧的铁路,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据此分析概括民国时期铁路发展的特点。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多次提速,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分析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的原因要从改革开放的进行、铁路建造技术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的能力。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铁路总里程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人均铁路占有量较少。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从发展铁路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1)必要性:
①为了促进北方经济发展交流和巩固西北边防,必须修筑京张铁路;
②中国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能洗刷耻辱,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特点:①政府制定计划,明确任务;②公营与民营相结合;③新建与改旧结合,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④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3)特点:建设速度日益加快;运行时间日益缩短。
原因:①国家重视铁路的事业,加快建设步伐;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和财力日益增强;③铁路建设技术和火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
(4)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看法:①铁路发展符合我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的国情;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铁路建设步伐将会更快;③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引进先进技术;④要建设安全系数高、运行速度快、服务质量优的国际一流的铁路交通网。
7、B
【分析】
洋务派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材料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解析】
B
8、略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1946年的丘吉尔铁幕演说;要求美国领导世界反抗共产主义的扩张,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考点:铁幕演说。
点评: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的事件。
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激烈的较量。
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约。
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
【解析】
【答案】对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9、B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题干“加强了君主专制”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对行省制的主要作用的正确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解析】
B
10、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材料说法正确。
11、B
【分析】
【分析】
【详解】
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其宣传西学方面各有其特点,并不是完全一脉相承。
维新派是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是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学习西方的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矛头直指正统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12、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并非经济手段。
因此,材料表述是错误的。
13、A
【分析】
公元前509年,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登记制度,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本题正确,选择A。
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
14、略
【分析】
【分析】
【详解】
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1860年,法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并结合材料时间反映的时代背景分析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946年开始,英国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推行;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英国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信息逐项分析概括即可。
【解析】
(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完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英国的提倡、推动。
(2)变化: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表现:企业国有化;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利用税收、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开支等财政政策调节生产。
15、略
【分析】
(1)主张:根据材料一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法不阿贵”等可知,韩非子强调法治;根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知,韩非子主张厉行赏罚。
(2)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二中“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三中“汉长城”“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和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和抗击外国的侵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各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授时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有利于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乾隆玉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包括,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解析】
(1)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行法治;厉行赏罚。
(2)主要措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
(3)积极作用:①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融合和团结。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和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
④有利于抵御(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和抗击外国的侵略。
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16、略
【分析】
【详解】
(1)依据:根据材料一“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可归纳出商业市镇的普遍兴起;依据材料一“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可知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依据材料一“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和所学知识中可以归纳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可知近代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依据材料二“沿海城市占61.35%,内地仅占38.65%,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