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域文化(精简版)

合集下载

岭南地域文化

岭南地域文化

1.答:属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

【生活习俗特色】饮食习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

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

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另外,食物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

同样,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2.答:本地区是生活较多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文化和当地原居民文化的关系。

PPT梧州的岭南文化

PPT梧州的岭南文化
32
小吃店汇总2
龟苓膏:双钱龟苓膏(丽港,新兴,三云均有分店)
罗汉斋:国泰对面的巷内、太阳广场二楼小虫店 云吞:洞天对面的伟记、 邦记(大中路交行对面以及二中)、富民路梧州 财政局对面有一家
烧烤:马皇街——老子号、潘塘一带也很旺(最出名的是肥婆烧烤) ,自己 烤的最好 早茶:鸳江丽港、香港楼、南丰,幸福酒楼(在文华中心)、龙仔记酒楼 , 长城(其实是喜欢那牛肉丸) 宵夜:潘塘一带 三云一带 纸包鸡 :大东酒家 怡景酒家 糖水和炖品:河东的10路车终点站有一家甜品店的糖水和炖品 大中路的也 不错 凉茶:大碗茶 北水凉茶 腊味糯米饭同甜酸猪脚干捞粉:大东菜市 酸菜:大桥头,二路车总站中山花圃,北山公园门口
27
牛杂
!
,
.
,
,
;
,
;
辅以甜酸咸油多味辣酱味道更正煮而成碌蔬菜等也熟透将烂清香扑鼻若少的香料汤料混在大炉里不断滚油腻萝卜通心完熟清甜可口豆腐与豆腐碌青菜萝卜再加上必不可煮成后牛杂飘香四溢味醇筋道而不将牛骨牛腩牛肺牛肚等切块串起
,
,
!
:
牛 杂 顾 名 思 义 牛 内 脏 大 杂 烩 是
28
酸嘢
"" (
几地绳一临 次处用只街 洪三的,砖 水江,亦柱 淹水这为上 街口些备镶 的,都栓嵌 特几是泊铁 殊乎因船环 需年为艇高 要年梧系低
有州缆各
购竹下下民为楼 买篮搭一出备房 生向艇把入洪二 活沿,竹用水层 必街也梯的浸一 需巡可,,街般 品游以居可时设 。的在民以楼有
售水从在上水 货门竹水方门 小放梯门便, 艇下上放居是
梧州的
——岭南风情
1
广西的另类城市——梧州
有“广西东大门”和“粤港澳后花园”之 称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梧州市,位于 广西东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毗邻经济 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背靠大西南,邻近东 盟。

2021广州中考作文参考素材之岭南文化代表

2021广州中考作文参考素材之岭南文化代表

2021广州中考作文参考素材之岭南文化代表岭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岭南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以及汕头、潮州、惠州、肇庆等较为广泛的地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岭南文化的代表有许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岭南建筑、岭南饮食、岭南音乐以及岭南传统艺术等。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岭南建筑以它的独特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岭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飞檐翘角”、“穿斗压栱”等技法,使建筑更加宏伟壮观。

而广东寺庙也是岭南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广东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和精美的装饰艺术吸引着众多游客。

岭南饮食也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岭南菜系以粤菜为代表,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健康、精美、味道鲜美而闻名。

广东百花齐放,粤菜烹调技法丰富多样,包括烧、炖、蒸、炒、煎、烩,菜品种类繁多,滋味醇香。

在岭南,人们热爱美食,讲究饮食文化,每逢佳节或庆祝大事,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亲朋好友。

岭南音乐是传统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音乐包括岭梆、岭南曲艺等多种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演方式流传至今。

岭南音乐以其欢快、婉转的旋律,体现了岭南地区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岭南音乐都是岭南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岭南传统艺术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岭南彩塑、珠雕、牙雕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法和精美的作品而闻名。

岭南传统艺术富有岭南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岭南文化作为广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代表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岭南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岭南文化概述》课件

《岭南文化概述》课件

岭南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 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 蕴。
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 保护价值,可以促进中 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 荣。
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 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 值,可以促进旅游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提 升地区经济实力。
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 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 值,可以促进社会和 谐、民族团结,增强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3
岭南文化的特点
THEME TEMPLATE
岭南文化的独特性
地理位置:位于 中国南部,气候 温暖湿润,自然 资源丰富
历史背景:历史 悠久,文化积淀 深厚,具有独特 的地域文化特色
语言文化:粤语 、客家话等方言 独具特色,具有 独特的语言文化 魅力
民俗风情:岭南 地区的民俗风情 独特,如舞狮、 赛龙舟等传统民 俗活动丰富多彩
岭南宗教信仰
道教:岭南地区道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佛教:岭南地区佛教寺庙众多,信徒众多 基督教:岭南地区基督教传入较早,信徒众多 伊斯兰教:岭南地区伊斯兰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05
岭南文化的影响与 价值
THEME TEMPLATE
岭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岭南文化是中国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独特 的地域特色和历 史底蕴。
创新生活方式:岭南文化在饮食、 服饰、建筑等方面不断创新,如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文化的起源:源于古代中原文化,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的特点:注重实用、注重创新、注重传承 岭南文化的传承:通过教育、艺术、民俗等方式传承 岭南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岭南文化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精编】岭南文化.ppt

【精编】岭南文化.ppt
区域文化 ——岭南文化
• • • •
望荔楼春 长苑房风 龙霞耸吹 地明立灿 铁,,红 ,鹅桥棉 番潭梁, 禺月飞云 远朗架山 去,,眺 ,芳珠尽 南村江羊 沙艳碧城 港斗透秀 口
•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 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 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 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 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 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 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 创新。
岭南盆景
数制香普南被史行很东岭五岭 百为,及万贬。。多的南大南 年古木于户广据岭,自盆流盆 者树本民皆东史南所然景派景 。,,间春,料盆以环有(又 ”枝有。色他记景,境“苏称
干香《”一载的岭优活、广 拳甚琼。到,盆南越的扬东 曲烈州到惠宋栽盆,中、盆 ,,府了州哲艺景可国川景 作难志清,宗术以提画、, 盆长》代就亲,树供”徽是 盂,记,赋政也桩作美、我 之选述盆诗时有盆盆誉岭国 于最:景大,近景景。南盆 ,短“艺赞苏千较的由)景 有者九术“东年为树于之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 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 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 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 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 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 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 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 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内容广泛包括锣鼓乐、笛套 音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除潮州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 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
• 客家山歌是用一种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客家人思想情感与生活劳动情况 的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组成因素,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第一章岭南与岭南文化一、基本概念1、五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骑田岭、大庾岭。

2、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3、岭南文化: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二、岭南文化组分与基本特质1、组分:广府文化(主流文化)、福佬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2、基本特质:移民性、商业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化等三、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1、山海地貌对岭南文化影响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海上丝路;开拓精神2、湿热气候与岭南文化气候基本特点:年均温20°C,降水量1500mm,具有湿热特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对岭南文化深远影响:建筑方面——通透性,高台基。

服饰方面——木屐、赤脚穿鞋饮食方面——清淡色彩,汤饮,药食成因:环境感应、文化适应、文化生态学说3、地理位置影响岭南文化南中国相对独立地理单元使其既封闭又开放,孕育独特地域文化体系4、特有移民历史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成型岭南文化的独特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广府文化韩江三角洲——福佬民系——福佬文化东北部山地——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第二章岭南民系及其演化一、岭南的先民——“百越”人1、远古的人类活动考古发掘:马坝人、柳江人;古文献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交趾”、“南交”2、先秦时期的“百越”人《汉书·地理志》“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主要为南越(岭南)、西越(广西)与骆越(广西南部、越南)文化特色:青铜器、几何印纹陶;稻作、食米和水产;善水用舟;居住杆栏二、南越的汉化过程1、西周夷王时,楚王熊渠“伐杨粤”2、东周显王时,楚威王熊商入粤3、秦军侵粤,始建南海郡(汉越杂处)4、赵佗立国与汉武帝灭越5、广信文化期与南越的汉化定型(融合)杨池古村远景三、广府民系汉色彩的强化1、唐张九龄北方大移民(开凿大庾岭新路)2、珠玑巷移民与广府汉文化的强化*胡妃引发的珠玑巷传说(后宫妃子—商人妇—引发灭门之灾—逃难—解救—搜捕—投井)*史实:南宋时期,元军入侵四、客家民系与福佬民系汉文化色彩的强化1、五胡乱华时期的青徐流人与福佬民系2、五胡乱华时期的司豫流人与客家民系3、五胡乱华时期的秦雍流人与广府民系五、三大民系文化的比较(一)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文化1、开放、豁达、进取、冒险2、具有浓厚的商品意识、诚信(二)以粤东北延绵至闽赣湘桂等地的客家文化1、重义轻利、重学轻商(学田、学谷)—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2、反作用(重功名、窝里斗)(三)以潮汕为代表的福佬文化—潮汕文化1、团结凝聚、崇文重教2、崇利重商、注重现世(义利兼举)第三章岭南民性(主要为广府民性)一、史籍评述与宏观把握史籍评述:1、人杂夷猿,不知教义——血缘近于马来人种,远儒性(过于绝对)2、南方遐阻,人强吏弱——排外、朝廷的弱势统治3、豪富兼并,役属贪弱——商品意识浓厚4、作掠不意,标新立异——敢作敢为,出其不意,不受约束。

岭南地理文化

岭南地理文化

漠阳江畔的特色文化——广东省阳江市阳江是广东西南沿海的一座滨海小城,这里没有广州繁华都市的喧闹,也没有北京隆重严肃的氛围,它只是一座简单而平凡的小城,没有太多纷争,从北到南被一条奔腾到海的漠阳江贯穿,万里晴空的蓝色延绵到浩瀚的大海中,满眼的安宁和美好。

首先来说说阳江的地理位置。

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沿海,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

东西距离112千米,南北距离132千米。

陆地总面积7813.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占26.03%,山地面积占42.73%,平原面积占22.17%。

总人口282.81万人,常住人口为242万人(2012年)。

海岸线长341.5千米,主要岛屿有30个,岛岸线长49.3千米。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境内最高山峰为望夫山脉的鹅凰嶂(粤西第二高峰),海拔1337米,最长河流为漠阳江(广东六大江河之一),全长199千米,南北贯穿全市,自北向南流入南海。

阳江历史文化源于灿烂的岭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其实,阳江城的崛起,还有赖于漠阳江这条阳江地区最大的河流经此入海。

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就是人类选址定居的基本模式,依山傍水就是对理想家园的基本描述。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犹如藤与瓜的关系。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

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大凡大江大河的出海口必为人口聚居之所,乃至城市。

漠阳江发源于广东云浮市和阳春县交界的云雾山脉间,全长只有200公里,但两岸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哺育了沿江数百万沿江人民。

据考证,漠阳江起名又源自“莫阳”,原来阳江最早叫“莫阳”,之所以叫“莫阳”,是因为阳江在古时,属于古越地方,居住的多是越人。

在古越语中,“牛”越语为“莫”,(阳江现在称“牛” 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所以“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表明古代的阳江曾经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

岭南文化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地域文化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八桂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陆丰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西江文化、南江文化、漠阳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岭南文化吸取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诞生了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开创了明代心学先河;诗人张九龄、屈大均享誉全国;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全国以至世界;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近代,岭南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孕育出以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

岭南的文学、岭南画派、粤剧等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岭南教育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

历史岭南文明史始于秦统一岭南,中原移民大规模迁入推动了岭南的开发。

从秦代到唐代,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和外贸口岸,出现了杨孚、虞翻、葛洪、鲍姑、王范等知名人物,汉代广州已出现了官学和“书馆”、“精舍”等私学。

但当时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区和潮汕平原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

唐宋时期,粤北地区诞生了张九龄、刘轲、邵谒、余靖等知名人物。

史料记载,唐代贤相张九龄的书堂岩、始兴的书堂石、晚唐诗人邵谒的书堂石室、北宋王安石在韶州九成台下读书的清淑堂、翁源青源山余靖童年时读书的耽石院,这些都是岭南地区早期的私塾学堂。

乡土文化文稿岭南三秀

乡土文化文稿岭南三秀

乡土文化文稿岭南三秀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特殊地域,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使得这个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岭南三秀是指岭南地区三种典型的乡土文化,即粤剧、岭南文化和中山装。

这些文化代表了岭南地区丰富多样的传统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首先,粤剧是岭南地区最有名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粤剧源于古代戏曲,起源于南宋时期。

它以婉约、轻盈、细腻、优雅的唱腔、动作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粤剧的演员以精湛的技巧和高超的表演艺术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粤剧也被称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是岭南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岭南文化是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之一、岭南文化强调务实、实用和务本的精神。

它以对生活的关注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为特点。

岭南文化对家庭、祖国和传统价值观有很深的情感。

它强调家庭的和谐、尊敬和传承,反映了岭南地区人民的团结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最后,中山装也是岭南三秀之一、中山装是中国近代服装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国服”。

它以其简洁、实用、时尚和大方的特点,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山装源于20世纪初,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

它代表了文化的独立和国家的自主,是岭南地区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岭南三秀代表了岭南地区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表达了岭南地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乡土文化不仅是传承历史和弘扬传统的重要方式,也是岭南地区人民团结、勤奋、智慧和创新的象征。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让岭南三秀继续辉煌。

[精品]在行走中品读岭南文化

[精品]在行走中品读岭南文化

[精品]在行走中品读岭南文化在行走中品读岭南民俗文化岭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

它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旅游活动。

常见的游览形式有认知民俗事象、参观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参观民俗活动、体验民俗风情及参访民居家庭等。

民俗旅游因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而在中国旅游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已成为现代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都市居民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

民俗旅游的资源主体是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

在现代旅游追寻回归的今天,民俗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会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是最具特色、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

缘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岭南民俗文化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一、岭南民俗文化的根与源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的交界处,横亘着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1/ 22大庾岭五座庞大的山脉,俗称五岭。

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称作岭南,主要是指广东、广西地区。

由于岭南自秦以后,便成了中央封建集权制的初郡,汉初虽一度建立,但与汉王朝仍保持一种君臣关系,受汉文化的影响仍然是明显的。

自公元前 111 年以后,民族的融合和汉民族文化很快就使这块南蛮之地汉化。

在民俗方面,在封建王朝强大的移风易俗的力量和大量中原移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得南越族的风俗迅速被淘汰、改造、淡化,走向与中原民俗认同、整合的过程,实现了以汉民族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

但并不是说,岭南民俗文化就与汉民俗文化毫无差别。

岭南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独特的风采。

二、岭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渗透到文化艺术、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岭南民俗文化处处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具体而言,岭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多姿多彩而又带有极其浓郁的乡土味。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
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洲、 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 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潮洲地区 先秦时属闽越,汉时还是一处未开发的海滨荒芜之地。到东晋时 代,这个地方才开始受到重视。唐天宝元年,在这里设立了潮州 郡,这是潮洲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唐宋以后,潮洲商业贸易迅 速发展,成为粤东最大的商业中心。
第27页,共104页。
(3)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
❖ 广东人感情比较细腻,不善表露,但极重情义。如 “自梳女”们对自己的金兰盟友的深情、水上居民姑娘出 嫁时姐妹依依不舍的场面非常感人。
❖ 在日常生活中,广东人诸事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如 探访朋友忘不了“手信”、春节时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 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

第26页,共104页。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 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决定的。 中原移民多是逃难而来,他们对故土不多依 恋,有的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有的围 屋聚居,构成新的民系,加上水上生活的特 殊要求,使广东地方的人群结构异于他乡, 除汉族三大民系之外,还有水上居民和七个 少数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山 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轻快活泼的 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造了 许多浪漫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业绩。
第8页,共104页。
客家民系的特点
❖ 主要是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 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 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 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 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 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岭南民间文化(更新部分)

岭南民间文化(更新部分)

岭南民间文化(更新部分)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

喜爱唱山歌。

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

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

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

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广州菜的特点。

广州菜(又称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发祥地广州,大凡用粤方言的地区都属广州菜文化圈。

近代,广州某接受西餐的影响,吸收其中的许多烹调技艺,“中莱西做”,或“西菜中做”,或“中西合壁”,都体现岭南饮食文化得风气之先,中西交融的价值取向,而同时又使自身更具特色。

广州菜肴的主要特点:(1)选料博、杂、鲜、活,配料丰富(2)注重火候油温,烹调方法多样而完善。

(3)口味清淡,注重汤水(4)色、香、味俱全,饮食与艺术融于一体潮州功夫茶的特点。

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此时潮州功夫茶已由潮州地区流传至东南亚各地。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

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

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或称“八步法”。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

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2、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形成的原因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岭南文化概述》课件

《岭南文化概述》课件

岭南文化的地理范围
岭南文化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区,这些地区 位于中国南部,地处五岭以南,具有相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
不同地区的岭南文化特色: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广西的桂系 文化和海南的琼州文化等,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岭 南文化。
• 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独 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 、海南、福建等省份,以及港澳地区。岭南文化以 其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 要地位。
05 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古代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屈大均、陈恭尹、黄宗羲、朱权、朱权等。
作品
《岭南文化史》、《岭南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等。
岭南文化的特点
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注重实用和实 效,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同时保留 了丰富的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
岭南文化的历史背景
岭南地区的早期开发
自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人民逐渐南迁至岭南地区,带来 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岭南文化逐渐形成了 2 岭南文化的特点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善于 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 重要通道,受到中原文化、海洋文化 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文化风格。
VS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语言、艺术 、科技等多个方面。例如,广州话作 为岭南地区的主要方言,具有开放性 和包容性,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此外,岭南 地区的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 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融合了多种艺 术风格。

《岭南民间文化》辅导一(共享)1

《岭南民间文化》辅导一(共享)1

《岭南民间文化》辅导一(共享)《岭南民间文化》辅导一岭南民俗的基本形态与特点一、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文化是指五岭(五岭是指越城岭、都龐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帶独特的地域文化。

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條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具有浓厚的包容和开放的特点。

二、三大民系及形成的原因。

岭南在历史的发展和交融中,逐渐形成为三大民系。

三大民系是指广东汉民族中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它们有着不同的方言和习俗。

其形成有着历史的原因。

1、广府民系的形成。

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它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历史上中原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 50 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1/ 3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他们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2、客家民系的形成。

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一部分是黄河流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他们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才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

客家人开始是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

后来与当地的土著畲族部落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

3、福佬民系的形成。

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洲、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

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例谈地域文化下的岭南风格建筑

例谈地域文化下的岭南风格建筑

例谈地域文化下的岭南风格建筑1、岭南地域文化特点概述具体而言,岭南地区是指五岭以南地区。

后来岭南成为广东的代称。

岭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秦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岭南特色文化的雏形。

岭南地区远离秦朝的统治中心,其文化中具有一些边缘文化的特色,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共处性。

到唐朝时,岭南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南海大港口,在对外文化、经济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的发展使得岭南人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性格。

另外,岭南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水路交通比较发达。

气候湿润、多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古代的朝代更替,还是近代中国人民的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岭南地区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岭南文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开放性的原因。

岭南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得当地的文化更加活跃。

2、岭南地域建筑风格特点建筑风格不仅受到地域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以及当地地质构造的影响,而且受到其地域文化的很大影响。

历史传统、社会生活等因素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到建筑细节的选择,装饰风格、建筑外部风格等等。

岭南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处于中国最南方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雨水较多,气候湿润。

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岭南居民喜欢较为外向、活泼的生活方式,如参加聚会、郊游等。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岭南地区的建筑尽量避免的厚重、实体的建筑结构。

为了更好地通风,避免室内潮湿,该地区的建筑多采用敞廊、敞窗、敞门等作为不同结构之间的过渡或者连接。

而室内也多采用敞厅、敞梯、支柱等结构,这种结构不尽使得室内通风、光照条件好,而且使得建筑灵巧、自由。

岭南建筑中很少采用严格的对称结构风格。

这也是建筑风格比较灵巧的重要原因。

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采用了不对称的结构,但是选取的比例很协调,建筑外貌非常美观。

另外,在进行建筑装饰颜色进行选择时,一般也选择较为活泼的颜色,如青、蓝、绿等。

通过对这些颜色进行合理地搭配协调,使得建筑的整体风格比较明快、轻巧。

四章节岭南民俗文化圈

四章节岭南民俗文化圈
三节家庭风俗、交通行路风俗
一、婚俗 (一)客家婚俗 (二)瑶族婚俗 1.爱她就小心的咬她 2.奇特的瑶族婚俗—埋蛋择婿 (三)闽台地区的爱神崇拜
第四节礼仪、交际、节日、信仰、 游艺风俗
一、礼仪风俗 二、节日风俗 三、信仰风俗 四、 游艺风俗
【学习目标】
了解岭南地区的基本概况 了解岭南地区各民族饮食、服饰、建筑、家
庭风俗 熟悉岭南地区各民族交通、节日、游艺风俗 掌握岭南地区各民族礼仪、交际、信仰风俗
【关键概念】
饮食:农业文化、海洋文化、早茶、功夫茶槟榔 服饰:惠安女、黎族服饰、瑶族素食、高山族服饰、
客家服饰 建筑:碉楼、围屋、船型屋 家庭:婚俗、丧俗、成丁礼 礼仪交际、饮食、禁忌 节日:民间传统节日 信仰:妈祖 游艺:粤剧、琼剧、客家山歌、潮州音乐
目录
第一节 饮食和服饰风俗 第二节 建筑居住风俗 第三节 家庭风俗、交通行路风俗 第四节 礼仪、交际、节日、信仰、游艺风俗
第一节 饮食和服饰风俗
一、饮食风俗 二、服饰风俗 (一)福建惠安女装 (二)海南黎族服饰 (三)粤北瑶族服饰 (四)台湾高山族服饰 (五)客家服饰
第二节 建筑居住风俗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我们主要掌握了岭南地区各个 民族在饮食方面关于农业文化;海洋文化;早茶; 功夫茶;槟榔;服饰方面关于惠安女;黎族服饰; 瑶族素食;高山族服饰;客家服饰;建筑方面关于 碉楼;围屋;船型屋; 家庭方面关于婚俗;丧俗; 成丁礼;礼仪方面关于饮食;禁忌;节日方面关于 民间传统节日;信仰方面关于妈祖;游艺方面关于 粤剧;琼剧;客家山歌; 潮州音乐等风俗,我们对 于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了深刻的认识。
【本章导读】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 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 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 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 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从地域上来 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 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 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同时,岭南文化与香港文化、 澳门文化又是同根同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 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要而言之, 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 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

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

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

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

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

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

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

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

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

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

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

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立秋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注记地理实体或地域空间的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

它所体现的地域概念和地域精神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涵,所以研究地域文化不可忽视地名。

重视地名文化的区域差异也是地名应用和管理不可或缺的。

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体系,是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三种亚文化,也即主要由这三个亚文化区组成的。

它们在共同的文化特质之下,相互间还有一定的差异,在地名上也不例外。

深刻揭示岭南地名文化内涵及其地域差异的特点与规律,亦有助于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岭南文化的特质和风格。

一、广府文化区地名特色广府文化区基本上属粤语方言区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和粤西地区,是岭南占地最大的一个文化区。

本区曾是南越人主要居地,有着深厚的南越文化积淀层。

明代以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加上长期对外开放,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整合,形成以商业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文化结构,在地名上也充分反映了这个文化区域特色。

1.壮语地名数量多、分布广南越人后来有一部分演化为今日壮人,其所操壮语亦从古越语发展而来。

壮语地名有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所谓齐头式命名方式,在文化内涵上也异于汉语地名。

留存至今的主要有如下几类壮语地点:(1) 那字为起首地名集群表示稻作文化。

壮语那字的汉语意义为水田,为稻作文化的一个标志。

据研究,那字地名有90%集中在北纬21°-24°,主要又在河谷和三角洲平原。

除广西广泛分布以外,它主要集中在粤西和琼雷地区,其他地区较少,粤东则很个别。

在本区内阳江有那酮,阳春有那阳,恩平有那吉,开平有那坡,台山有那扶,番禺有那都,清远有那落,新兴有那康,高要也有那落等。

显见土著居民早就以种稻为生,其后土著被汉化或他迁,而那字地名仍作为底层文化保留至今。

(2)洞(同、桐)、夫(扶)、罗、冲、獭、猛、冯、封等为起首地名表示自然地理实体或区域。

洞字地名本指山间谷地、盆地或群山环抱的小河流域,后演化为某个血缘氏族居地,含义有所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茶 冲制工夫茶应选用乌龙茶, 多用潮州凤凰山所产的凤凰单 枞茶。
选水 水质对茶味有很大的影响,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 下。
潮 烹茶 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

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等。

饮茶礼仪也很讲究。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

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喝茶时要端取哪 一杯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顺手势的人先拿旁边的一杯茶。
简介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 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 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 岭南文化的主体。
文化构成元素
• 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 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
地。
•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
流日益密切;
•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 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 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 力。
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它主
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饮食文化
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 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岭南特有的地理气 候环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饮食文化 养分的滋润,随着岭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 展而形成,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经典美食
糖醋猪脚姜
香芋扣肉
红 烧 乳 鸽
特色小吃
姜 汁 撞 奶
肠粉 鸡 仔 饼
饮茶文化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 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 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 “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 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 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 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 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 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 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 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一盅两件”叹到全国
广州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其 中“一盅两件”指一壶茶、两件 点心,而慢慢“叹”则指好好地 享受的意思。近年来,广州“早 茶”、“夜茶”习惯蔓延到全国。
无普洱不成宴
既然喝茶习惯蔓延到全国,那么, 喝茶的品种是否能够影响全国呢?过 去,广州人多爱饮铁观音、龙井、水 仙、普洱、红茶等。上世纪末,曾经 红火一时的“菊普”就是从广州流传 到全国的,而近年广州人兴起的喝普 洱热又一次席卷了全国。上世纪七八 十年代,西关再度兴起饮普洱的习惯, 当年在很多老茶楼,“菊花+普洱”即 “菊普”最受人推崇。很多茶品都是 西关人在长期的品茶中挖掘出来的。 很多时候,全国的茶商都会关注荔湾 地区的饮茶风向,一旦某种茶在这里 被追捧,很快就会风靡全国。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
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如北
京路的骑楼,就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广东的
戏曲剧种有粤 剧、潮剧、汉 剧、采茶戏、 客家山歌等, 以粤剧、潮剧、 汉剧三种流行 最广、影响最 大、观众最多。
粤剧
粤剧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粤语方言地 区。粤剧唱腔优美、多样化,具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影响遍及粤语华人地区,有“南国红豆”的盛誉。
茶 品茶
洒茶后应乘热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杯饮之。杯缘接唇,
杯面迎鼻,一啜而尽,三嗅杯底。
侨乡文化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 侨乡,是中国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侨乡文化是岭 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广东是一个传 统的学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侨乡文化是 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近年获 得快速发展。2006年11月24日,在五邑大学设立的 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是广东省目前唯一的侨 乡文化研究基地。
龙井 普洱
铁观音 毛尖
广 府 茶 文 化
不产名茶茶通天下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年)下诏“遍谕番商,嗣后 口岸定于广东”。集中于厦门的 英国商船全部转向广州,法国、 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丹麦、 瑞典及后起的美国等国商船齐集 广州,广州成为华茶出口的唯一 口岸。由于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现在广州主办的茶文化节、茶博 会年年火爆。 广州不产名茶,但 是全国各地的名茶在广州都能找 到,且茶通天下。


落 作




岭 南 地域文 化
--市场营销班
目录
• -岭南--五岭之南 • 文化构成元素 • 建筑文化 • 戏剧音乐 • 饮食文化 • 饮茶文化 • 侨乡文化 • End
岭南--五岭之南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 大庾岭
就地域范围而言,五岭包括广东、广西、海 南全境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不过特指 广东、广西、海南全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