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
如何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
推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既然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解决起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
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方案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显著,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从优化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稳定。
1. 优化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础。
首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方案,划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边界,合理布局资源。
其次,要注重农村土地的确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监管,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的关键支撑。
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
为农村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改善农村的供水和用电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
同时,要注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加强设施运维和管理,保障设施的长期有效使用。
3. 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平衡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注重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另外,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事务的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待遇。
4.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城乡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该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流动。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农村人才流动,吸引优秀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工作和创业,促进城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现代化推进和人才培养。
这些措施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有助于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稳定。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共同推动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和谐。
城乡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城乡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均衡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必须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协调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挑战。
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农村则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其次,经济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农村是保障城市供给的重要基地。
只有经济发展良好,才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因此,在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领域。
第三,城乡发展不平衡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政府在城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政策调控、资源配置和投资引导等手段,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培养农村人才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人才的聚集地,农村则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因此,培养农村人才是促进城乡发展协调的一种方式。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村人才。
这些人才将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和理解,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要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上推进改革,也就是说,不是从某一点上求得突破,而是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改革,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实际是全局性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
而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根本之点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享受哪些权利,即了解群众需求;第二个问题是现阶段我们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分阶段地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时候,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民生得到改善。
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
改革如果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就是没有意义的。
申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医疗、生活条件等方面。
首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收入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其次,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质量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供水、供电、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生活条件不容乐观。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首先,应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农民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贷款和金融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受教育和看病的便利性和质量。
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
除了政府的积极作为,还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调研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效果的可持续性。
其次,村民和农民要增强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争取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也可以积极参与,开展扶贫、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与解决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状态不仅阻碍了国家整体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首先,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历史因素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城市是经济和文化中心,相对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
而农村地区由于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经济发展机会的缺失,导致资源流失,人口大量外流。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也是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农村地区通常拥有较为富饶的土地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无法发挥其潜力。
而城市地区由于集中了人口和产业,资源供给相对丰富,但土地资源有限,很难继续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村地区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培育新的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城乡互动机制,促进城乡人口和资源的流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外,环境保护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
城市地区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这也限制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增加对环境的投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保护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此外,教育也是推动城乡发展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
同时,鼓励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农村学生的机会平等性。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解决策略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解决策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经济结构差异: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更加注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导。
这导致了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2.基础设施差异: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信落后,限制了其经济发展。
3.人才流失:由于城市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更好,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向了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人才匮乏。
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电子商务和创新创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2.促进产业转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部分工业产能向农村地区转移,推动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要注重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3.培养人才: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优秀人才回归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4.实施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减轻农村地区的税收负担,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
5.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与农村地区的互利共赢。
城市可以借助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与城市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
总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策略。
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内需增长
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内需增长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但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不平衡的区域发展和不充分的地区内需增长。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产业水平,扩大农民收入等方面来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在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将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农村产业水平。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
这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农村企业发展等活动。
同时,还可以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扩大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体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比如,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农村旅游,提供农民就业和创业机会;还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除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促进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内需增长。
这可以从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两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着差异,为了促进不平衡不充分地区的内需增长,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来实现。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解决不平衡和不公平问题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解决不平衡和不公平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显著,导致了不平衡和不公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平衡,推动全国各地的共同繁荣。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打通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瓶颈,推动区域间的联系与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优化资源配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鼓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的集中与合理利用,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壁垒和不平衡。
三、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覆盖面,为各地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建立科研基地和创新园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
四、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财政和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保障。
政府应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域经济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完善财政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是区域差异的突出问题。
政府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六、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减少税收负担、简化行政审批等方式,激励各地积极发展经济,实现区域差异的平衡与协调。
总结: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途径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途径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下面将就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途径进行探讨。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是中国长期以来的难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大城乡结构性改革力度,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化进程,打破户籍壁垒,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设具有吸引力的乡村和小城镇,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要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提高整体科技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矛盾之一。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解决矛盾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社会公平和稳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减少贫富差距,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等途径,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
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市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势,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加剧了城乡差距。
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附加值高,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较多;农村则主要依赖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此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资源向农村倾斜。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二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
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措施
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措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城乡差距的存在导致了农村贫困和社会不稳定,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则限制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扶贫政策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交通、能源、水资源以及信息通信等方面投入了大笔资金,加强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并减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其次,对于城乡差距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
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农村扶贫基金,通过资金、技术和培训的支持,帮助农村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居民收入。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此外,为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
政府提高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建设了更多的农村学校和教育设施,并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对于医疗卫生方面,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卫生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在劳动力流动方面,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
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并积极组织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帮助农民工掌握就业创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另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使他们能够在就业中获得公平的待遇和保障。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滞后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其次,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另外,一些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仍然面临不公平待遇和权益保护问题。
为了进一步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问题,政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城乡统筹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城乡统筹规划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整城乡发展的关系,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城乡统筹规划是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解决之道,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乡统筹规划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人才等资源集中在城市中,导致农村地区资源匮乏,人口流失等问题。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经济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农村地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城乡统筹规划可以有效解决城乡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和农村的用地,通过合理设计城市布局和农村建设,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此外,城乡统筹规划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流失、农业产能下降等问题,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最后,城乡统筹规划可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城乡统筹规划是一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手段。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城乡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途径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途径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诸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
其中,解决重要矛盾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1.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也阻碍了整体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如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减少城乡居民之间的福利差距。
2.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另一个突出矛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为解决这一矛盾,可采取以下途径:•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力度,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推动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鼓励吸引投资和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3.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矛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考虑以下途径:•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化水平,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
•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如城市房地产泡沫、城市人口过多等。
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区域发展差距
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影响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推进。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对策措施以及政府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众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分配不均。
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城乡经济结构的不同,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配不均。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经济要素,如技术、资本和人才,而农村则相对匮乏,这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
2.政策扶持不力。
在一段时间内,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相对不足,更多的资源和资金被投入到了城市发展上,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3.人口流动不畅。
城市对于大量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相对较高,这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失,进而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对策措施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
2.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从而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发展。
3.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就业。
通过提供贷款、技术培训等支持,帮助农民工在家乡找到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减少人口流动对农村地区的负面影响。
4.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制度,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并积极推动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发展。
三、政府的角色政府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
新质生产力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发展的均衡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新质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新质生产力融入到城乡发展中,促进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二、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而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城市作为经济的中心,新质生产力在城市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等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城市中推动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改善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新质生产力跨城乡带来的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和城市的生产方式,也可以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
比如,农产品的市场化销售可以促使农村产业链向城市延伸,城市技术优势也可以为农村提供技术支持。
这种跨城乡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利共赢。
五、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才的培养。
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可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有技术人才的支持,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六、政府的政策扶持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
在交通方面,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性和通行质量,让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运输出去,城市的资源和服务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农村。
在水利方面,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安全和稳定。
在电力和通信方面,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供电和通信质量,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电力和通信服务。
其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同进步。
农村地区不能仅仅依赖传统农业,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
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引导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向农村延伸,鼓励企业在农村设立生产基地和服务网点,促进城乡产业的融合互动。
此外,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村的优质产品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再者,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是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方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民。
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地区的经济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地区的落后、贫困形成鲜明对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
首先,城乡差距在历史上形成的根源之一是户籍制度的分隔。
根据户籍制度的规定,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限制。
这导致了更多的人流向城市,而农村缺乏人才和技能,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
因此,要缩小城乡差距,我们需要改革户籍制度,取消户籍限制,让不同地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其次,城乡差距还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一些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投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而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发展滞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加强对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
同时,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转移等措施,使各地区形成合理的分工,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教育公平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导致了人才流失和技术积累的不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农村孩子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最后,提高农民收入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环节。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应该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总之,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地区发展平衡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区域发展协调、提供教育公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可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城乡发展不平衡与解决方案演讲稿
城乡发展不平衡与解决方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与解决方案。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迅猛,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民工大量进城、农村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带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总之,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谢谢大家!。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
学院级专业201-201学年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专业:学号:__任课教师:二O一八年六月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了哪些努力____ 专业:{[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五个统筹".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国家通过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还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统一政策.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统筹发展.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比如在就业、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民化.二、取长补短.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但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城市扩张的土地.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使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现在,社会的发展到了用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阶段.20##伊始,中央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新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从此将结束把农业作为政府收入来源、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旧的发展道路,而将农业和农村领域作为政府支持的对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这是中国农业新世纪的良好开端.三、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 农业的现代化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以低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显然与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基础薄弱外,其他如人均耕地少、生产效率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现象,都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制度有关.在传统农业的大背景下制定的相应制度,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没有农业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农民仅靠耕种自己的土地,是很难致富的,加上户籍制度等对农民城乡流动的制约,就出现了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学界定土地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机会均等的投融资体制,推进农村市场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上推进改革,也就是说,不是从某一点上求得突破,而是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改革,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改革实际是全局性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而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根本之点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享受哪些权利,即了解群众需求;第二个问题是现阶段我们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分阶段地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政治改革的时候,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民生得到改善.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改革如果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就是没有意义的.人民在这里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全体中国人民.所以,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为人民改革,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让人民不仅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承担者,而且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充分拥有和享有他们应该得到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志提出的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落脚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同志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同志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同样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推进,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只有充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主体接受并自觉参与改革,改革才能顺利推进.这是我们在改革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同志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可见,只有真正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真正完善,也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如果仅仅由少数人参与,在目标的设定、方案的设计、措施的出台等方面听不到人民群众的声音,这样的改革是无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也是无法顺利推进、不断深化的.强调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弱化党的领导.我们党理所当然是我国改革的核心领导力量,但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强调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也不是要淡化改革者的作用.改革要有先行者,要有拓荒牛.但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奋起前行的力量与勇气,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改革者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赏,就必将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无法将改革推向前进,以至前功尽弃.国内发展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保持平衡稳定与可持续,更加重视环保与保障民生.这意味着转变发展方式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将继续保持能源资源进口大国的地位,还将在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成为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转移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对象国.各类国家尤其主要大国普遍重视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综合国力竞争优势,必然更加期待发展与深化对华经贸合作,搭乘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快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级专业
201 -201学年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二O一八年六月
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
了哪些努力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五个统筹”。
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
国家通过扩大工农业
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同时,还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统一政策。
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统筹发展。
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
比如在就业、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
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民化。
二、取长补短。
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
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
但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
城市扩张的土地。
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使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
现在,社会的发展到了用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阶段。
2005年伊始,中央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新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从此将结束把农业作为政府收入来源、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旧的发展道路,而将农业和农村领域作为政府支持的对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
这是中国农业新世纪的良好开端。
三、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
农业的现代化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以低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业。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
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显然与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除了基础薄弱外,其他如人均耕地少、生产效率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现象,都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制度有关。
在传统农业的大背景下制定的相应制度,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在没有农业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农民仅靠耕种自己的土地,是很难致富的,加上户籍制度等对农民城乡流动的制约,就出现了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学界定土地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机会均等的投融资体制,推进农村市场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要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上推进改革,也就是说,不是从某一点上求得突破,而是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改革,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实际是全局性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
而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根本之点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享受哪些权利,即了解群众需求;第二个问题是现阶段我们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分阶段地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时候,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民生得到改善。
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
改革如果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就是没有意义的。
人民在这里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全体中国人民。
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
为人民改革,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让人民不仅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承担者,而且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充分拥有和享有他们应该得到和可以得到的利益。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落脚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同样的价值取向。
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推进,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
只有充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主体接受并自觉参与改革,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这是我们在改革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
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
会得到成功”。
可见,只有真正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真正完善,也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如果仅仅由少数人参与,在目标的设定、方案的设计、措施的出台等方面听不到人民群众的声音,这样的改革是无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也是无法顺利推进、不断深化的。
强调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弱化党的领导。
我们党理所当然是我国改革的核心领导力量,但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
强调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也不是要淡化改革者的作用。
改革要有先行者,要有拓荒牛。
但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奋起前行的力量与勇气,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改革者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赏,就必将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无法将改革推向前进,以至前功尽弃。
国内发展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保持平衡稳定与可持续,更加重视环保与保障民生。
这意味着转变发展方式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将继续保持能源资源进口大国的地位,还将在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成为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转移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对象国。
各类国家尤其主要大国普遍重视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综合国力竞争优势,必然更加期待发展与深化对华经贸合作,搭乘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快车。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