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资料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物质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于它的物质性。
1)意识统一于物质:(①从定义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②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③从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④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力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的主观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完整word版)西南石油大学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总结1.哲学的基本问题(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划分意义:①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见的问题.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倾向。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a、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因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的联系而存在,都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c、联系具有多样性:分为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a、发展是前进上升性运动,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b、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c、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关系上的不断更新。
③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物质和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本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本质: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4.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5.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观点①矛盾是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又要看到矛盾的统一性,将二者有机结合。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
马原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围观结构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经济:A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运动)2)马克思的努力:A深入工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B建党活动(1846年衬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成立共产主义者问题)C理论创造: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标志性事件: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新纲领(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1)历史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律和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全部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证明剥夺资本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4、辩证唯物论(包括“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1)物质观: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2)运动观: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原基本常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提纲一、基本常识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前人优秀思想成果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狭义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如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
首先,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次,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两大基本观点:联系和发展。
6、联系与发展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是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运动和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规律的含义: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
8、认识的辩证过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1、两种社会历史观的分歧:(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有无规律。
(3)谁是历史的创造者?1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13、生产力的构成:直接要素:(1)劳动者;(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主要指劳动工具)。
马原复习题(2)(1)

马原复习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分为哪两个方面?书P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能否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书27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最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书P35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什么?书P40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马原知识点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由此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世界是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学说。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8.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世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虽然受到意识的指导,但若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条件,又是使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要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人,不单单是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我们要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马原资料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续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四、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一回事(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性的,不能把它们平列起来.(3)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4)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意识能够自然产生,必须有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同时,要注意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马原思考题

1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哲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具体科学的综合,哲学思考的是一般性的问题,关于世界本原和物质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可知论、不可知论A、一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物质”或“意识”其中一个所决定的,B、二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C、可知论指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能力。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D、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何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物质对意识具有根源性、决定性,又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别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因此意识是物质依赖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意识的认识上区别于形形色色的旧哲学。
4 如何理解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马原简答题大全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P20-21(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个方面: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依据①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4)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2. 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27(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P30-33(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2)普遍联系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B.联系具有普遍性。
三层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P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P29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首要的和基本观点?P35实践的观点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34运动: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标志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要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辩证关系。
P471、矛盾同一性的定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定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寸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寸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政治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政治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全文公基知识在考试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是非常复杂琐碎的,其中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部分,关于马原在考试中的出题方式为理解性考察,大部分是案例型题目,这也是考生比较头疼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下哲学的基本问题,帮助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会马哲的部分知识。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同志提出来的不是马克思提出的,这个大家需要明确。
其次,关于这个基本问题咱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就是物质和意识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第二个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二、第一性物质和意识二者何者为第一性,主要是论述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源的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认为物质为世界的本源,物质为第一性,我们秉持的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如果认为意识是本源,意识为第一性,我们秉持的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所以各位同学记住一个考点,我们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就是物质和意识二者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角度呦。
三、同一性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主要论述的为意识可不可以认识物质,如果认为意识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则被称之为可知论。
如果意识不可以认识物质,则被称之为不可知论。
所以各位同学再记住一个考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分方法是从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个角度进行区分的呦。
马克思的观点属于可知论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只有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事物,却并没有我们不可以认识的事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我们人类认知和了解的。
至于至今为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未解之谜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科技提高,人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人类所了解的。
在这一块考试主要会以案例题目出现。
例题:(多选)爆发于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以其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震惊了世界,世界卫生组织也集中力量加快对此疫情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10月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马原 考研 哲学基本问题

马原考研哲学基本问题
马原考研的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本体论和认识论。
在本体论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关注的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属于物质第一性,意识是派生的,属于意识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意识是本原的,属于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派生的,属于物质第二性。
在认识论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关注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即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而不可知论则认为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即思维无法正确反映存在。
此外,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而形而上学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事物都是静止的、孤立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马原考研相关资料。
2021《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2021《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问题的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派别的划分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则相反。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相反。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问题是关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问题。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以上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不可逆性,即时间流逝的方向只能是向前而不能倒流;相对性,即时间的流逝速度因物质运动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空间的含义:是指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场所特点: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相对性,即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因物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连续性,即空间没有间断,一点和另一点之间可以无限接近。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空是物质运动的载体和基础,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内容和表现。
时空和物质运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基本思想: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一基本思想反映了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特点。
代表人物:XXX、XXX。
他们认为,社会意识是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
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对它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唯物、唯心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2)阶级根源——落后阶级的需要和宣扬(3)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过程片面地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3、怎样理解马哲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内容上看,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社会作用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
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理论难点1、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1)错误。
(2)一元论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
唯物论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精神)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
唯心论也是一元论,此题说法以偏概全。
2、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1)错误。
(2)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基本原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产生的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 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第二,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
2.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运动的尺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把握运动。
(2)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3)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我们把各种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3.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使猿爪变成人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劳动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得以产生。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
4.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疑难问题1.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1)错误。
(2)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学说称为一元论。
在一元论的哲学学说中,既有唯物主义一元论,也有唯心主义一元论。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哲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错误。
(2)这是旧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反应论。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不了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而只是把认识看作是照相式的、消极被动的活动。
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旧唯物主义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代替。
(3)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3.错误思想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正确。
(2)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讨论话题熵定律与时空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
熵定律:在所有过程中,熵的增加是不可逆的。
此定律说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只能由有效能量转化为无效能量,系统的整体状态只能由有序变为无序。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著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i)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於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ii)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熵定律&时空观: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了“熵”的概念。
从微观上看,熵表示系统实现一定状态的或然率大小的量度;从宏观上看,熵显示一孤立系统中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能力的衰减程度。
它指出了自然的过程是有方向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世界是一个非稳定和有涨落的世界,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宇宙的运动不可能是一个方向,而是有不同的方向,同时它总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因此,宇宙永远处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它的历史不可能有终结。
历史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不断向前发展。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熵定律&历史观:熵增加原理所揭示的趋势性也可以用来提醒我们的历史观。
熵和时间就像历史的两个车轮,总是向前滚动,世界毕竟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思维只能是越来越丰富,观念只能越来越开放,媒体只能是越来越透明,民主意识只能是越来越提高,这也许是一些人看到的“混乱”,但也恰恰是熵公理的真谛。
人生观:(1)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
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熵定律&人生观:什么是低熵社会?低熵社会是人类在自觉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
在低熵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在感恩思想的指导下善待万物,自觉抑制生物学的自然贪欲本能,改变追求财富的最大社会陋习,还原人类生产的生物学本性,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情况下,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坚持“小即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熵流积聚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不仅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在自然环境系统中人与世界万物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望能够与生存环境系统实现长久共生,及共同进化的目的。
才望有一天当地球表面发展到不再有利于人类生存时,人类已经进化到了已经具备进入宇宙环境永续生存的时代。
低熵社会,是人类建立和谐社会最现实和最具体的可操作系统和表现形式,而低熵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当前来说,低熵社会就成了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本质和依据。
你对宗教和无神论有何见解。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强调观察宗教问题必须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就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是由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的长期性决定的;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整体而言,具体宗教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实质是个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该一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