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冬麻
春麻
树皮、根皮类
通常在春、夏时节剥取树皮,如黄柏、 厚朴、杜仲。 根皮,应于秋后采集,如牡丹皮、地骨 皮、苦楝皮。 但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易剥 离。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
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 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 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 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该书公元731年即传
入日本,并广为流传 ——
。
《 延 喜 式 》
“ 草凡 ”醫 生 皆 讀 蘇 敬 新 修 本
四、隋唐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
成书时期:开元年间(713—741年)
作者:陈藏器
主要内容:在《新修本草》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
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宣、
“草药”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中药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 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 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 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 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 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
药有三品
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 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
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而有 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下品:125种,功专去寒热,破积 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 服。
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中药的性能精品PPT课件
2021/1/11
温热药可激动受体。如附子、乌头、细 辛、川椒、高良姜、丁香等均含有去甲 乌药碱,去甲乌药碱已证实是受体激动 剂。麻黄碱也是受体激动剂。
滋阴药生地、知母可抑制受体。
2021/1/11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者患者基础代 谢偏高。以热性药喂大鼠,可使耗氧量增 加;以寒凉药,可使耗氧量明显减少。说 明热性药可增强能量代谢,寒性药可抑制 能量代谢。
2021/1/11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甲状腺对机体产热过程有极大的影响。 ➢海藻、昆布、黄药子、柳叶等具有抗甲
用综合起来看待。 ➢ 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
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 ➢ 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
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
2021/1/11
气与味的关系
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 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 其作用就有所差异。
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 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 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2021/1/11
中药的治疗作用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 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 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古人: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称之为 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偏衰。 ➢现代:药物具有各种物质基础。
钟赣生《中药学》(第10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总论-中药的性能【圣才出品】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4.1复习笔记一、四气★★1.定义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2.寒热温凉属性的区分(1)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寒凉类);(2)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温热类)。
3.寒凉药和温热药的功效以及与主治的关系表4-1寒凉药和温热药的功效以及与主治的关系二、五味★★★★1.定义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的药味,部分还有淡味或涩味。
2.五味的实际意义(1)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2)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3.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表4-2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4.五味与五行、五脏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三、升降浮沉★★★1.定义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1)四气五味①凡药物味属辛、甘,气属温、热,多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②凡药物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多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等。
(2)物质地轻重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蜕等。
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
③某些特殊性药材——“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④部分药物具有双向性: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内走脏腑、外彻皮肤。
(3)炮制的影响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4)与配伍有关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3.升降浮沉所代表药物的特性表4-3升降浮沉所代表药物的特性四、归经★1.定义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医学课件
15
3.苦能泄、能燥。 泄的含义主要有三:
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 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 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 焦湿热。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医学课件
16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 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
18
第三节 归经
❖ 一、归经的含义 重要内容
❖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医学课件
19
❖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的确定
5.咸能软能下。 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
6.淡能渗能利。 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
“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所以淡附着 于甘
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
的几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
加在一起。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24
❖ 清代 徐灵胎
❖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医学课件
25
❖ 引经或者引经报使
❖ 《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的基础, 只是初步,它只有性、味和毒性三个方面。 归经和升降浮沉它最后形成比较完整、比较 系统都在金元时期,与张元素的关系都非常 密切。
两方面 4、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节 归 经
(4) 还有助于学习记忆药物的功用。
比如,同样是利尿药,因归经不同,麻黄的宣 肺利尿,黄芪的健脾利尿,附子的温肾利水,猪苓 的通利膀胱水湿的不同。
第四节 归 经
(5)便于配伍用药,精炼处方。 如左金丸(丹溪心法)-配伍精炼、药少
力专。 (6)指导中药炮制、增强药效,定向用药
如蜜制入脾、盐炒入肾。
二、名称沿革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草衍义(寇宗奭):四气-四性。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三、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四、平性药
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 ,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为平性药平反,理由如下:
1、医家倡导:李时珍第一个提出“平应入性,寒 热温凉平。
2、数量不少:平性药数量不少,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种,平性药122种,《中药学》教材480余种 平性药占100多味。
3、作用重要:如天麻性平,熄风止痉、主治痉厥 抽搐,寒热虚实都可以用;白果性平,敛肺平喘 ,主治喘咳痰多,无论肺热、肺寒都可以用。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五、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升:上升 浮:发散 向上、向外 降:下降 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 向下、向内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阳 沉降—阴
三、升降浮沉与功效的关系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 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 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南 瓜子、麻黄)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ppt课件
3
属性 阴 阳
四气 寒 凉 温 热
四气属性和作用 作用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温里祛寒 助阳通络
药例 黄连 黄芩 柴胡 桑叶 防风 独活 干姜 肉桂
ppt课件
4
(二)五味
五味
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有些具淡或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最初由口尝辨别,后从临床疗效归纳 五味包括了药物作用的含义
ppt课件
32
具有破血、行气、逐水、峻泻等作用猛烈的药物,
禁用药物,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 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 虻虫,水蛭,蜈蚣,麝香
ppt课件
33
慎用药物,为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 沉降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丹皮
附子,乌头,干姜,肉桂
瞿麦,芒硝
ppt课件
当用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消疗效)
勿用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有毒制宜
ppt课件
26
二、禁忌
临证选药组方时,原则上不能相互配伍,或配 伍应用时应注意毒副作用 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禁忌
ppt课件
27
(一)十八反
配伍时可产生毒害作用药物有十八种 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乌头 海藻 大戟 甘遂 芫花-甘草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藜芦
呕吐、咳喘···向上 半夏、旋复花···降气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ppt课件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中药的性能.ppt
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 虻虫,水蛭,蜈蚣,麝香
33
慎用药物,为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 沉降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丹皮 附子,乌头,干姜,肉桂 瞿麦,芒硝
34
妊娠禁忌歌《元亨疗马集》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及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并蜈蚣, 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都不中。 蚖-青娘子;野葛-钩吻;地胆-斑蝥之一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阳
升浮 上行 向外
升阳 发表 祛风 散寒 催 吐 开窍···
潜阳 熄风 降逆 止呕 清 阴 沉降 下行 向内 热 渗湿 利尿 泻下 止咳
14
药物归经理论,是药物疗效观察与脏腑经络理 论相联系总结出来的规律性
经络 肺经 心经 脾经 ······
病证 咳嗽 气喘 心悸 神昏 食滞 泄泻 ······
药物 桔梗治之 朱砂安神 麦芽消食 ······
归经 归肺经 归心经 归脾经 ······
15
四、毒性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无毒,小毒,大毒,剧毒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药物的性味和效能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2
一、性味
(一)四气(四性)
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药物作用于机体表现的反应 药物对疾病疗效的概括归纳 治疗热性证候的药物,具寒或凉性 治疗寒性证侯的药物,具温或热性 作用较缓和的药性,称为平性
中药学ppt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 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 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 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 寒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 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 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 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 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 偏盛和偏衰。
中药的性能PPT精选课件
归经理论的应用
1.补充完善了药性理论。 2.增强辨证用药的针对性。 3.便于掌握药物主治众多病症。 4.有利于探讨药物的潜在功能。 5.指导中药的炮制加工。
1
物之能害人即为毒。其实
“
中药学中“毒”的含义远
毒
非如此,概括起来有四点:
” 的
“毒”为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 “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
与 升
也具有升降浮沉的差异。
降
外邪犯肺 病势向内 入肺经具 麻黄
浮
肺气不宣
升浮发散 桔梗
沉 合
入肺经具 桑白皮
肺气不降 肺热咳喘
病势趋上
清肺降气
葶苈子
参
止咳平喘 旋覆花
归经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升 经肺
浮
开宣肺气 止咳平喘
沉
泻肺降气
降
止咳平喘
是指药物对畜体可能 产生的毒害作用。
五
、 “毒”的含义
毒
性 “毒”的分级
浮
证当用升浮发散之麻黄,不能用沉降泻下之大 黄。
沉
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
临
秘,宜用润燥滑肠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
床
浮发散之紫苏。
指
病势向上、向外,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肝阳上
导
亢,宜用平肝潜阳之代赭石,不能用升发助火 之桂枝。
意 义
病势向下、向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久泻脱 肛,宜用升阳益气之黄芪、升麻,不能用泻下
阴
下行 向内
潜阳、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消积导滞、重镇安神
等作用
沉
的
某些药物具有升浮和沉降的“二向性”或“多向 性”。
作
如: 麻黄 升浮 发汗解表
总论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第一节 四气
概念:寒梨、热辣、温姜、凉木四种药性。
平性: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 作用: 1、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阳、气。
现代:兴奋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兴奋 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 2、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阴、津液。
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 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抗 感染、抗癌。
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 2)药材质地及入药部分: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入药部位——头、梢、皮升浮,根、果实、种子沉降。 3)炮制: 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4)配伍: 从众效应; 引经药的作用。 4、临床意义: 1)药势与病势相对; 2)药势趋向于病位; 3)药势与所治脏腑气机运行的正常趋势相应。
行气 行血 适应证—表证(含麻疹、风疹等)、
气滞、血瘀等。 按:多含挥发油,其次为甙类、生物碱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补:补益正气。
和:①和中—调和脾胃; ②调和药性。
缓:①缓和药性; ②缓急止痛。
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 调和药性——药性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3、临床上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① 用量过大;huoshen
② 用法不当;
③ 炮制不当; ④ 配伍不当; ⑤ 误用伪药; ⑥ 个体不适应。 “毒”是相对的。关键在于用法是否得当、对象是
否准确等。 “毒”可以利用,如“以毒攻毒”。恐水症
第二节 五味
(一)有关概念: 1、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还有淡、涩两种。 2、由来:⑴最初为口尝的真实味觉; ⑵后来被当作是某些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用以 标志这些作用。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使用(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陈蔚文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校讲授的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中药学的理论教学为72学时,实验教学为9学时,共81学时。
目录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4)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 (4)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4)第一节概述及四气五味 (4)第二节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5)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5)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5)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6)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6)第二章清热药 (6)第三章泻下药 (7)第四章祛风湿药 (7)第五章化湿药 (7)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8)第七章温里药 (8)第八章理气药 (8)第九章消食药 (9)第十章驱虫药 (9)第十一章止血药 (9)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10)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0)第十四章安神药 (11)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11)第十六章开窍药 (11)第十七章补虚药 (12)第十八章收涩药 (12)第十九章涌吐药 (13)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与拔毒生肌药(外用药) (13)实验教学大纲 (14)主要参考书目 (20)中药学学时分配表 (21)理论教学大纲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2.熟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二)内容:1.中药概念;2. 起源、发展史;3. 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了解常用的炮制方法。
总论4-中药的性能
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内容。 2、掌握四气五味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3、掌握升降浮沉、归经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4、掌握中药毒性与使用注意。
1.中药性能的含义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 其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2.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
2.四气与阴阳的关系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分别系药物 的程度不同,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中医治法“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1.五味的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药味, 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通常以“淡附于甘”记述药 味,往往甘淡并提;而涩味又与酸味作用相似,故习惯 上仍用五味而概括。五味的确定一方面通过味觉直接辨 别出来的另一方面,根据疗效中的结果反映出来的。
2.五味的临床意义
2.1、辛味:能行、能散,具有行气行血、发散等作用。 如木香行气止痛、红花活血通经、麻黄发汗解表。 2.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缓急止痛、 和中、调和药性等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饴糖缓急止 痛、神曲消食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2.3、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如五 味子涩精敛汗。 2.4、苦味:能泄、能燥,具有通泄、降泄、清泄及燥 湿等作用。如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泄肺气、栀子清热 泻火、苍术燥湿健脾。 2.5、咸味: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等作 用。如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
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 配伍不当。
3.认识中药毒性的临床意义
可以确保用药安全;可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可 以采取急救的方法;可以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 疗一些顽症痼疾。
4.应用有毒药物时应注意事项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
二、四气的作用
寒
阴 凉 温 阳 寒甚于凉 程度不同
程度不同
作用: 清热泻火解毒 治疗热证(阳证)
作用: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治疗寒证(阴证)
热
温次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 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 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有人认为实际上 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 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 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 性‛ 注:宋代时寇宗奭改为‚四性‛—《本草衍义》:‚今 详之 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 之 ‘性’也。‛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 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 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论
甘: 能补—补益(补气血、阴阳)治疗各种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缓和拘急疼痛) 能和—调和药性(缓解其他药物的烈性、毒 性、副 作用)、和中,并有解毒之 功
如:黄芪味甘补气,治疗气虚证; 熟地味甘补血,治疗血虚证。 甘草味甘调和药性,饴糖味甘缓急止痛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五味的确定:
其一,通过味觉直接辨别出来的。(口尝而来) 其二,根据疗效中的结果反映出来的。
(由作用推定其味)
二.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 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 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 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二、四气的确定
是和药物所治的疾病相对而言的,从药物的治 疗效应当中概括出来的。
减轻或消除热证 寒凉药 减轻或消除寒证 温热药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 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
31
31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 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 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 如补、泻、散、敛。
升浮
清热、泻下、安神、止呕、止咳
沉降
42
三、影响因素
炮制和配伍。
荆芥 炮制
荆芥炭
祛风解表 收敛止血
升浮 沉降
43
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用 药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广义:是药物的偏性,毒药就是所有的药物。
44
二、影响因素
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等。
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判藜芦。
58
58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59
59
二、妊娠禁忌
禁用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的药。 如巴豆、大戟、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
雄黄、砒霜等。 慎用药:活血化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及
滑利类药物。 如牛膝,大黄、枳实,附子等。
60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汤剂特殊煎法
1.先煎 有效成分难溶 如矿物、动物角类 久煎可降毒 如川乌、附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八、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
升:上升 浮:发散 向上、向外 降:下降 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 向下、向内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阳 沉降—阴
三、升降浮沉与功效的关系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 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 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南 瓜子、麻黄)
“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 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怎么理解?后面再讲。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 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修正了循证医学的定 义: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 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 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 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 具体的治疗方案”。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又称为“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味)、归经、 升降浮沉、有毒无毒 (毒性)等。
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 括,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通过逻辑推理归纳 出来的。它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对药物作用进 行的概括和抽象。-医人格物致知推测之义理
二、名称沿革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草衍义(寇宗奭):四气-四性。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三、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四、平性药
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 ,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为平性药平反,理由如下:
1、医家倡导:李时珍第一个提出“平应入性,寒 热温凉平。
2、数量不少:平性药数量不少,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种,平性药122种,《中药学》教材480余种 平性药占100多味。
3、作用重要:如天麻性平,熄风止痉、主治痉厥 抽搐,寒热虚实都可以用;白果性平,敛肺平喘 ,主治喘咳痰多,无论肺热、肺寒都可以用。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五、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4.涩味:有与酸味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 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 用较广。
通泄(下):泻下通便 泄 降泄(气):降泄肺气、降泄胃气。
清泄(热):清热泻火
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五、性味
(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 也可以是多种。
淡为之余味,可附于甘中。
第二节 五 味
二、五味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实际作用。
三、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阴
酸、苦、咸、涩—
四、五味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能润,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四、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1、升降浮沉确定的最主要的依据:
主要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 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2、与性味的关系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 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它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而得到的认识。-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还包括了平性)。
四性:大热、热、温、微温、主冷、颇寒、微寒、大凉、 微凉---对四气程度不同进一步区分。化繁为简,实际应用以“大 热、热、温、微温、大寒、寒、凉、微凉”区分为妥。
配伍用药,气味取舍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 可能出现用其中一种的情况。比如,升麻,味辛 甘性微寒,功效发表透疹,升举阳气,清热解毒 ;与葛根同用治疗麻疹时用的是其味辛解表透疹 ,与黄芪同用治疗中气下陷时,取其味甘升举阳 气;与黄连同用治疗胃火牙痛时,取其性寒以清 热降火。
第二节 五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