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 严耕望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标题:严耕望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无法忽视,那就是严耕望。

他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以严耕望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为中心主题,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研究。

严耕望,原名严家齐,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著作。

该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史料支持,以及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严耕望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封建时期、专制主义时期和共和时期。

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既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又揭示出中国政治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在封建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宗法制,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严耕望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研究,揭示了这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专制主义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严耕望认为,这种转变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他对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如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腐败等问题。

在共和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君主专制转变为民主共和。

严耕望对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

严耕望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不仅是一部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一部引导我们理解和思考中国历史的指南。

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严耕望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是一部深入浅出、全面系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纲的主要内容。

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国家的统治者被封印为王或皇帝。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天命”和“天子至圣”,意味着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命而不是人民。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经典工具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下被广泛应用,强调家庭伦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这也使得地方政权、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制度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近代国家政权。

像孙中山和蒋介石这样的领导人致力于建立民主制度,提出了“三民主义”和国民党(Kuomintang)的政治理念。

民主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并实行了普选制度。

然而,由于战乱和内部冲突,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动荡。

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时期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强调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党的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决策会议则是党内决策的最高体现。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与经济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国投资。

这也促使政治制度改革的推进,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总结而言,中国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无论是封建制度还是近代民主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在不断适应着中国的特殊国情并与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相一致。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

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

这反映出(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解析:选B。

在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到了商朝后期,其占卜的范围大大缩小,由此可知到商朝后期,商王的权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其政局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占卜范围和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涉及宗教祭祀活动的情况,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得非常紧密,并没有分离的趋势,排除D项。

2.(2020·北京丰台区二模)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

史书记载“殷民大悦”。

后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国号宋。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血缘认同B.维护社会稳定C.实现贵族平等D.加强直接管理解析:选B。

由材料“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可知,此举可以削弱叛国势力,维护社会稳定,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认同,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贵族间的平等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

3.(2021·福建莆田模拟)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

据此可知,周初( )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解析:选B。

周公命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这说明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了怀柔政策,以巩固统治,故选B项。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内容简介《治史三书》是治史入门最佳读物,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

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等职,1970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精彩书评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

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者推荐的书。

谈论治学经验的书并不少见,但切实周到如本书者则不易多得。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耕望的特长,在于同所有具备朴实品格的历史学家一样,能够把这个议题通过自身的治学经历以及深厚经验讲述得惟妙惟肖……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

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

——李洪岩(《历史研究》副主编精彩摘抄序言1.有基本逻辑观念2.仔细研读经典研究著作3.本书概要:‚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和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参考答案:C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农业税相对比较稳定,总数有很大的增加,而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

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2. 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B.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C.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D.欧洲贸易中心由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地区参考答案:D3. 下图是北京白石台基上的紫禁城宫殿,它最突出的特征是A.强调与自然的和谐B.强调宏伟高大,气势磅礴C.强调皇权至上的威仪和国家大一统的气势D.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参考答案:C北京白石台基上的紫禁城宫殿建筑气势宏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既是一个实用的建筑,也体现了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但是它最突出的特征是体现皇帝君临天下的至高权威和国家大一统的磅礴气势,故选C而排除ABD。

4. 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A.没有法制观念B.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C.忽视道德建设D.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参考答案:C5. 2008年11月14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呼吁:“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

”特里谢呼吁的“纪律回归”是指()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规范世界金融秩序C.加强区域经济合作D.遵守世贸组织协定参考答案:B6.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原创版4篇】目录(篇1)1.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和影响4.结论正文(篇1)一、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二、发展历程1.夏朝至秦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始于夏朝,经过商朝、西周、东周等时期,最终在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至唐朝:在秦朝之后,汉朝至唐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3.宋朝至清朝:在唐朝之后,宋朝至清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自治程度逐渐提高。

三、特点及影响1.君主专制: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即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独裁和腐败。

2.封建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即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地方自治程度的提高,但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分裂。

3.君主立宪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干预和操纵。

4.共和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共和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

四、结论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目录(篇2)I.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A.政治制度史的定义B.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II.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II.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A.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V.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代影响A.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政治的影响B.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讲义
机关
政治制度
研究
辅政
制度
时代
中国
作者
中国 地方
中央
政治制度
行政
结论
政治制度 中央政府
政务
分职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授课撰写的讲义,也是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与研究,亦是作者唯一一部 从上古至清代,完整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专著。
附录:参考资料
第一章辅政制 度——宰相
第二章中央政 府分职机关— —尚书诸部与 九卿
第三章地方行 政制度
第四章人才选 拔制度
一、前代宰相之失权 二、尚书——录、令、仆 三、中书——监、令 四、门下——侍中 五、宰辅制度结论
一、魏晋南朝之九卿 二、魏晋南北朝尚书诸部曹 三、魏晋南朝尚书部曹下侵九卿职权,侍中亦侵诸卿之职 四、北魏尚书部曹与九卿 五、北齐三省与九卿 六、结论
读书笔记
简明扼要。
豆瓣评分9.2,大致梳理了从殷商到清代的政治制度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上和祝总 斌先生观点相左可以去对比阅读。
看历史书,经常被不同时代的官职等弄得荤头素脑,该书不仅对历代政治制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脉络 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对相关制度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扼要阐述,让人耳目一新。
宗法就是利用血缘关系造成一种政治统制的系统。 则殷代后期已渐形成父子继承制,传弟已成例外。 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经济、财政、军政、社会等制度均可包括在内。 内朝系统形成后,汉代中央行政制度大变,内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丞相由全朝领袖,退居外朝领袖,丞 相府由最高决策机关,退居最高执行机关。 (4)宗法在政治上之运用——利用血缘关系之宗法制度加强政治上的统治。大宗有维护小宗的责任,小宗有 支持和听命于大宗的义务。 尧、舜禅让可认为是一种原始民主制度。 由贵族世官之封建国家过渡到官僚组织的集权国家——新型国家政府之成立。 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读后小感
• 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築最為重要的壹部分,它的 覆蓋面可謂無所不包,由此也決定了中國政治制 度史寬廣的研究內容。上溯其源,下究其流,涉 及軍、政、法、財、文,以至民族、民俗等各個 方面,歷來被認為是研究中國歷史和傳統政治的 壹把必備鑰匙。 • 這本書雖然很薄,字數不多,但是其內容豐富, 語言簡練而又不失精彩。嚴耕望先生用其深厚的 語言功底精彩的給我們展現了漢代、唐代、宋代、 明代和清代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構的設置和 日常的運作情況,給我們壹種清晰直接的感受。
作者簡介
血 東研問研文究曆錢系嚴 逝 吳究學究大院任穆,耕 世年年大院人所學曆齊,師望 , 當學”、高教史魯師從于 享月選特曆耶級授語大兄于 年 爲約史魯研、言學弟著 日“講語大究香研研余名 于中座言學員港究究英曆年 歲台 畢 。北央、研客、中所所時史業 新究座美文研助、學于 忠研 亞所教國大究理李家武 孝究 研特授哈學員員埏、漢 醫院 究約、佛中、、、國大 院” 所講“大國香中戴學學 因院 教座中學文港央景大曆 腦士 、央訪化中研賢師史 溢。授 。 。 10 9 80 1970 1996
爲何讀
我個人比較喜歡錢穆先生,正如錢穆在《國史大綱》 開篇第壹頁所說的:“……尤必附隨壹種對其本國 已往曆史之溫情與敬意”,曆史,按照錢穆先生所 說,主要就是制度與人事。按照這種觀點,我手頭 的這本《中國政治制度史綱》就是屬于論述中國制 度的,不仅有中國的政治制度,對于財政制度、司 法制度之類的也是有所見解。加之嚴先生秉承錢穆 先生學術,壹生致力於中國政治制度研究,其文章 又通俗易懂,書中嚴先生更是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 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 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國政治制度史綱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嚴 耕 望 及 其 學 生 撰

46中国政治制度史

46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本演变过程,加深对于本国政治历史的理解,并从学习中了解制度设置、制度运转以及制度演变的基本知识,获得评判制度优劣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制定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教材以及部分补充书目,拓展学生的视野。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讲授为主,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针对一个个专项制度展开讲授。

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专项制度等部分。

总论主要探讨了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成、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过程,并简要介绍此后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

总论的内容提供了整个中国政治制度史发展的背景与基本脉络,此后的各个专题都在此基础上展开。

专项制度分为王权和皇权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政府体制、地方行政体制、法律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财经科技文教制度、文书玺印符节制度、行政辅助人员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

每一个专题都以年代顺序,介绍制度发轫过程、演进过程、制度利弊以及改善措施等方面内容。

- 5 -二、课程目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行政管理低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专业基础。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1)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种主要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利弊得失。

历史中形成的制度文化拥有长久的影响力,行政管理的学生应该对此拥有基本的知识储备。

(2)对于政治制度拥有基本的理解能力,了解制度得以正常有效运转的一些条件,并能够基本拥有判断制度优劣的能力。

纸面上的制度与实际运转的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异,通过对各项制度的深入分析,能够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3)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践,对当下中国的一些制度问题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传统政治制度中有不少值得借鉴,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这些经验都对思考当今的一些制度问题有所助益。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严耕望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严耕望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嚴耕望目录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1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2P19 宗法就是利用血緣關係造成一種政治統制的系統。

3第四章春秋列國政治制度3第五章戰國政治制度3第二编第一章皇帝4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時代 6第四編隋唐五代7第五編宋代9P192 宰相:北宋初-—極弱南宋-—極強(變化大)9p224 (元代)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10緒論一、釋名組織必賴有一定的規則,俾群眾能遵行,以維護這些組織!廣義的政治制度: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經濟、財政、軍政、社會……制度均可包括在內。

狹義的政治制度:只限於國家體制、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中國歷史上,國家制度變化較少,故可講者也較少,目前一般注重在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官制演變的規則:(1)小臣由親近君主而掌權(由宮官到府官)→地位增高為大臣→大臣位高而疏遠,因此漸漸失權。

(2)官與職的合一與分離.(3)组织名号,愈後愈複雜。

後代複雜,其故有二:其一:事由簡越繁。

其二:舊官不廢,新官滋生。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一.殷商時代的氏族部落P9 殷商仍非一個統一國家,大抵仍為氏族聯盟制,但氏族聯盟的盟長由殷族子姓一氏的子弟所承襲,稱為王,王對於本盟中的氏族可命令指揮。

二、盟主(王)繼承制——子族兄終弟及制P10 殷氏族重視橫的世代層,同一世代層的兄弟身份相同.P11 王氏殷周制度論曰:“商之繼統法,以弟為主,而以子繼輔之。

無弟然後傳子……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

"P12 殷代後期已漸形成父子繼承制,傳弟已成例外。

三、官司組織師保。

本為長老制度,對嗣王盡監護之職。

後演成太保、太師、太傳三師官。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殷代已有百官之稱,組織已相當繁複.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一、封建制度(1)封建情形 A分封對象-—以封親戚為主,承認土著為輔。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1.群队:是一种分散的政治组织,其首领通常是由一些在狩猎中勇敢的、让其他成员羡慕的老年男人担当,但他“丝毫不具有强制权力”。

群队的规模一般在一百五十至二百人之间,个别的可以达到四百至五百人。

至于组成群队的原则,则不是基于血缘,亦即还没有氏族组织,它是一种“基于地域的社会群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

2.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部落相对于群队来讲规模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达到二十万人,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换言之,部落是由一些氏族组成的,但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血缘,而不是依靠强制力量,其政治组织也是非正规的、暂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

3.三有司:是一种执行机构,即司土(徒)、司马和司工(空)。

这类官名在甲骨文卜辞或商代铭刻中均不见﹐似为周人特有。

司徒主要管理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同时管理一般性的民事事务。

司马也称司戎,是西周掌管军队和军事行政的最高长官。

主要职能是率军保卫国家疆界,在战争中执行军法,纠察军队纪律等。

司空大体是负责国家工程的建设工作4.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战国晚期和西汉时的整合而形成的传说谱系,是中华上古杰出领袖的代表。

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关于“三皇”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不指涉具体人物而是指“天皇、地皇、泰皇”或“天皇、地皇、人皇”;另一说指涉具体的人物,如遂人、伏羲、神农、女娲、祝融等,遂人、伏羲、神农、大概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看法。

而“五帝”也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被普遍接受的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其内在基础是以父权为中心的血缘亲族纽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标题: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的深度解析严耕望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邃的理论分析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逻辑。

首先,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详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他从夏商周的封建制度开始,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以及清朝末期的政治改革,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阐述。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梳理,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

其次,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通过对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

他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既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则是由于儒家文化强调“选贤与能”的原则,使得选拔官员的方式逐渐转变为通过考试来选拔。

此外,严耕望还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例如,他对清朝末期的政治改革的评价就非常独特。

他认为,虽然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但是它们为后来的政治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严耕望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是严耕望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全面研究的力作。

它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以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支撑,以独特的见解为亮点,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百科全书。

这部作品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当前的政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安徽桐城人。

历史学家。

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后转入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职,随钱穆、顾颉刚等研习历史。

1945年自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致力于中国古代制度史、历史地理方面研究。

1963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任教。

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一、(治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专不一定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

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

治史的博通包括:史学本身的博通(更重要),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自己研究的时代之前的那个时代更为重要;史学以外的博通,即旁通,主要指各种社会科学。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研究一个朝代,最少要懂得三个朝代,对于上一个朝代、下一个朝代有相当的认识。

若研究两个不相连贯的朝代,则中间那个朝代重要性更为增加。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所谓作“面”的研究,就是研究问题,目标要大些,范围要广些,大题目里面包括许多小的问题。

最忌上下古今,东一点西一点,分散开来,作孤立研究。

在一个大范围内同时注意相关联的问题群,看书时到处发现材料,看书才会不赶急。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真正高明的研究者,是要能人人能看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

“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绝不是标新立异,务以新奇取胜,更非必欲推翻前人旧说,别立新说,最重要的意在钩沉。

旧说不当,另提新说时,谨慎从事,因破旧立新,极易流于偏激,可能愈新异,离事实愈遥远。

这是一个谨严的史学家特别警戒的!(六)其它几点意见(1)慎作概括性的结论。

有才气、讲通识的学者,往往喜欢下概括性的结论,浅学之士也往往喜欢这样。

概括性的话最好少说,要说也只能说大体如此,意谓非全部如此。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主观题专练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主观题专练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 郡划分为 15 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 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 也都由文臣担任。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1)概括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并加以评析。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深受毛泽东盛誉的中国古代政治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 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材料 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户要按户等轮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轻重不一的职役。但当时 的官更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 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熙宁四年(1071 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熙宁九年(1076 年),各地上缴司农寺的免役钱多达 10414553 贯硕匹两,而总支出为 6487688 贯硕匹两,剩余 3926865 贯硕 匹两,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据记载,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
材料一 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的形式从汉代一直延续至唐代。唐代还将这种制度推广至东、北、南、西 各个方向的边境地区。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但此种统治方式不 稳定,后东突厥重为边患,契丹等族也一再生事。唐廷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 长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本职仅管军事,然边地形势复杂,为重其权,常使之兼管军储、财政,进而监察 地方。因联防需要有时或以一人兼数节度使。于是形成边将权重的现象。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16+3模式)(原卷版)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16+3模式)(原卷版)

模块检测卷02 中国古代史(16+3模式)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中国古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班级:姓名: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

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

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2.孔子曾受鲁哀公宴请,并被赐以桃与黍。

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哀公指正道:“黍者所以雪(擦拭、清洗)桃,非为食之也。

孔子则回复道:“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

果有六属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

丘闻之:君手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

”这反映出孔子()A.主张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B.恪守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C.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D.崇尚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3.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

这些措施()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4.下表为西汉《蛮夷律》的部分条文。

这些条文旨在()每户“蛮夷”仅按二人缴纳赋税(汉人按每户纳税人数缴纳赋税)不让蛮夷人戍边,有罪当戍边的,令在当地戍守蛮夷人以户数受田,平田,每户一顷半;山田,每户二顷半。

阪险不可狠(垦)者,勿以为。

A5.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

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6.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绢马贸易频繁,形成了常规的互市和稳定的比价,到了唐中后期,一匹马可以换绢四十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嚴耕望目录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1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2P19 宗法就是利用血緣關係造成一種政治統制的系統。

3第四章春秋列國政治制度3第五章戰國政治制度3第二编第一章皇帝4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時代6第四編隋唐五代7第五編宋代9P192 宰相:北宋初——極弱南宋——極強(變化大)9p224 (元代)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10緒論一、釋名組織必賴有一定的規則,俾群眾能遵行,以維護這些組織!廣義的政治制度: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經濟、財政、軍政、社會……制度均可包括在內。

狹義的政治制度:只限於國家體制、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中國歷史上,國家制度變化較少,故可講者也較少,目前一般注重在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官制演變的規則:(1)小臣由親近君主而掌權(由宮官到府官)→地位增高為大臣→大臣位高而疏遠,因此漸漸失權。

(2)官與職的合一與分離。

(3)组织名号,愈後愈複雜。

後代複雜,其故有二:其一:事由簡越繁。

其二:舊官不廢,新官滋生。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一.殷商時代的氏族部落P9 殷商仍非一個統一國家,大抵仍為氏族聯盟制,但氏族聯盟的盟長由殷族子姓一氏的子弟所承襲,稱為王,王對於本盟中的氏族可命令指揮。

二、盟主(王)繼承制——子族兄終弟及制P10 殷氏族重視橫的世代層,同一世代層的兄弟身份相同。

P11 王氏殷周制度論曰:“商之繼統法,以弟為主,而以子繼輔之。

無弟然後傳子……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

”P12 殷代後期已漸形成父子繼承制,傳弟已成例外。

三、官司組織師保。

本為長老制度,對嗣王盡監護之職。

後演成太保、太師、太傳三師官。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殷代已有百官之稱,組織已相當繁複。

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一、封建制度(1)封建情形A分封對象——以封親戚為主,承認土著為輔。

B.封建方法——錫之土地、人民及其地位,加以誥訓,指導其統治之政策。

二.宗法制度P19 宗法就是利用血緣關係造成一種政治統制的系統。

P22 以宗法血緣關係推之於異姓血緣關係,因為“同姓不婚制”與“貴族內婚制”之影響,造成姬姓與諸異姓貴族皆有婚姻關係。

在封建宗法兩種制度相結合的統治下,周民族雖然分散在廣大區域,但能團結成為一貴族社會,這些貴族君臨各地居民之上,用城邑控制散住在鄉野的一般人民。

三、宗庙與王政初民本重神機,一切大事皆取決於神。

祖先崇拜尤為中國古代傳統的基本信仰。

第四章春秋列國政治制度P29 西周末至春秋前期,王室政權降落到強大諸侯;春秋後期,諸侯政權又降落到卿大夫之家(如魯之降落到公族卿大夫,齊、晉降落到異姓卿大夫)第五章戰國政治制度一、中國政制史之重要轉變期P35 新政府產生方式有兩種途徑:A。

公室衰微,卿大夫由執政而篡奪,成為新的國家與政府,如田氏篡齊與三家分晉。

B.公室振作,引用非貴族之士人,消滅公族,成為新的君主集權政府,如秦之變法成功,燕之大量招用士人P36 贵族军队,规模必然小,故春秋大戰,動員不過三、五萬人,但戰國戰爭動員通常皆數十萬,多至百萬。

P40 春秋时代卿大夫掌理政府行政,但各有其宗族私屬的軍隊,故軍政不分,將相亦不分。

P43 戰國時代競爭激烈,軍國向外拓展,邊郡日益增大而且繁榮,故郡之地位漸高,乃仿近地分置诸縣,形成每郡統若干縣之制度。

第二编第一章皇帝P55 嫡長制有缺點,嫡長子死,則立長孫,但往往年幼,不能治事,則太后乘機攬權。

P57 東漢外戚、宦官之爭,實際上即皇帝與太后之爭,而基本原因是東漢皇帝多短壽,致多幼主與外立者。

第二章輔政制度P58 秦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或稱三權分立,其實不然。

太尉雖秦官,但實際職權無考,用人亦無考;以漢初例之,蓋亦不是常置之官,不得與丞相並列。

御史大夫則上卿之秩,號為丞相之副(此亦不妥),更不得與丞相比隆,故秦及西漢(至少前期)應稱為丞相制時代。

P61丞相有封駁權與不平署權。

此皆較一般諍諫為積極有效。

封駁權乃書面上之[作為],如哀帝令益封董賢,丞相王嘉[封還詔書]。

不平署乃書面上之[不作為],如桓帝詔郡國逮捕黨人,[案經三府,太尉陳蕃……不肯平署],此當為西漢丞相之舊權。

P64 漢代前期則不然。

漢代制度可稱為[集權的信託制度]。

皇帝雖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但一般政務原則上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權處理;丞相又將地方政務交付郡國守相全權處理,此種信託制度,蓋淵源於高祖之任蕭何。

P66 綜合所有史料看來,御史大夫實為皇帝的秘書長,猶稍後之尚書令。

P69—70 內朝系統形成後,漢代中央行政制度大變,內朝主決策,外朝主執行。

丞相由全朝領袖,退居外朝領袖,丞相府由最高決策機關,退居最高執行機關。

此種轉變當另有一背景,即漢初政治為功臣貴族集團所把持,丞相為這一集團之當然領袖。

至武帝時代,這一班功臣已老死殆盡,這一集團之勢力已削弱,丞相必由功臣列侯出任之傳統已無法維持;而武帝又為一雄才大略之主,極欲打破丞相掌權之傳統,遂乘機收攬政權。

P75 而最重要者,西漢領尚書事者多為內朝官,高級外朝官絕無領之者;東漢則皆由外朝官領録之。

蓋尚書臺本為內朝機構,東漢尚書職在綜理政務,實已宰相化,故轉為外朝也。

因此録尚書事者反不如西漢之重要矣。

第三章中央政務分職機關——諸卿寺P76 秦及漢初實無[九卿]之名。

朱買臣傳:[徵入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

]時在武帝世。

大抵[九卿]之稱,似武帝時及其以後始見史傳。

P83 漢代地方行政制度之優點:地方自治的精神為歷代所不及。

P91漢代仕途,主要者不外上列七徑。

第一種“蔭任”,蓋為古代貴族制之遺存。

第二種“貲選”,當為戰國以來所興起,可視為資產階級、新興貴族之特權。

此二者便利達官富豪子弟之進身,自非合理制度。

“孝廉”、“茂才”、“射策甲科”、“公府”四途,則為一般文吏儒生努力進身之階,而大抵創始於武帝之世。

“詔舉”,漢初已行之,其定制亦在武帝以後,為平民及低級官員仕進之途徑。

自此以後,“蔭任”、“貲選”兩途漸見衰替,而“孝廉”以下諸途,逐漸倡盛,遂使漢代政治本質起重大變化。

P94 中國二千年來世界性國家之局面,為曠世所未有,此一具有闊大胸襟不分夷夏一視同仁之制度(開平民知識分子入仕之坦途),實有其歷史性的影響作用。

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時代第一章輔政制度——宰相P101 在這一時代,無論南北,三公丞相皆非宰相之任,宰相之任乃尚書、中書、門下之長官;然其權力,亦因時代因南北而不同。

P105 南朝權在尚書,北朝權在門下。

P106 魏至宋、齊,宰相之任主要者為録尚書事及尚書令,録較令為尊重。

齊孝武帝以後,不常置録,以令為主相。

至陳則令亦無權任。

P109 魏晉南北朝時代尚書職權擴展,分為五、六部,分統十餘曹,多至三十六曹,職務已繁瑣。

不但侵奪前代宰相之決策權,亦下侵九卿之執行權。

P113 隋唐時代,九卿諸監已失其上與君相參決政策之重要權力,故地位大不如前。

P115-116 魏晉南北朝時代,州、郡增置太多,行政經費開支龐大,而行政效率反而低落。

P120 中国政治制度上有兩個最重要的典型制度——[秦漢型]與[隋唐型]。

此種轉變過程當於最紛亂之魏晉南北朝時代求之,而地方行政制度之演變尤其為標準之例證。

P125 官品制度,一直维持到清代。

P128 南朝大族固有中正制為進身之階,但地方豪族,似仍以秀、孝為進身之階;但大族勢力大,故秀、孝發展機會少,故其制似不重要。

北朝秀、孝為漢人出身之階,漢人漸得勢,故此制顯得比南朝重要。

第四編隋唐五代P141通鑑卷一九二貞觀元年,胡注:中書出命,門下審駁。

按唐制,凡詔旨制敕、璽書冊命,皆中書舍人起草進畫。

既下,則署行,而過門下省,有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P143 北朝門下省掌機要,為最主要之宰相機關。

隋承北朝,故政事堂在門下省。

唐代揆務中心實在中書,故遷於中書省。

張説蓋以其實為左右兩省首長之聯合會議處,故兼名之為[中書門下]也。

而其後亦簡稱[中書].P146 唐宰相近於皇帝之幕僚長,與漢丞相不同。

因為是幕僚長,故不必如漢代丞相有其客觀之政治地位(封侯等),只要皇帝欣賞,雖中級官員亦可為宰相,故進士科第後有不到十年可位至宰相者。

P147 唐人朋党傾軋,居相位者,往往以私人恩怨而貶斥異己,是亦宰相握有用人權之一證。

P149 (唐代)宦官中有兩職最重要,其一樞密使,侍左右;其二護軍中尉,掌禁軍。

P155 六部為上級機關,政務機關;九寺諸監為下級機關,事務機關。

其間有下行、上承之關係。

P155 唐會要卷二六:[上所及下,其制有六:天子曰制,曰敕,曰冊,皇太子曰令,親王公主曰教,尚書省下州,州下縣,縣下鄉,皆曰符也。

]P162 漢代諸寺卿所職大部分不脫封建家臣性質;唐代前後期之政務分行機關,大體皆為國家政事機關,皇室事務較少。

可以說漢代是宮府一體,唐代則宮府分體,此為唐代制度一大進步現象。

P174 進士科之影響:A.政治的:有助統一政府之鞏固與中央集權製加強。

(不限漢人與非漢人,皆可舉)B.社會的:社會階級之消融。

C.文學的:文風盛,詩學發達。

唐代後期朝廷大臣絕大多數為進士出身,當時牛李黨爭雖有以門閥科舉而分之論,但科舉勢力大,縱門閥之家亦多由科舉出身。

中國歷史上並無三世以上為將相者,故造成中國社會只有階層,而無階級。

P175 唐科舉制的影響:人才羣趨中央,增加對中央之向心力。

加重官(由考試可錄,不必經吏一途)與吏分為兩途之趨勢,官吏缺乏行政經驗,形成吏員政治(胥吏政治、科員政治)。

士風尚華,務名,輕浮。

文學詩文盛。

文學靠天才性靈,不能世家,故家族地位之升降度極大,使社會富靈動性,不致形成固定階級。

第五編宋代P185 相權之分割:漢、唐時代宰相之權雖強弱因時不同,但民政、軍政、財政及其他一切行政權,宰相無不總攬,故行政權力可謂很完整。

至宋則不然,宰相之權至少分為三分,中書宰相主民政,樞密院主軍政,三司主財政,幾可謂三權分立制。

P190 北宋中葉相權之漸重要點其一:臺諫演變為宰相對付政敵之工具。

P192 宰相:北宋初——極弱南宋——極強(變化大)宋代地方行政制度P194宋代政治常以下層分權之方式,達成上層集權之目的,地方行政制即為一例。

P195 宋代鑒於唐末、五代方鎮之禍,故諸路不置元首性之長官而置數司分領衆務。

P195-196 帥司。

北宋中葉以後,各路又置安撫使。

河東、陝西、嶺南诸路為經略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餘路為安撫使兼都總管,或兼兵馬鈐轄等名目。

初時其權不重,後兼知治所之府或州事,且兼掌一路之軍民財刑諸政,侵漕、憲諸司之權,頗類唐之節度使。

至南宋遂有帥司之稱。

P197 對於地方行政採取絕對控制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