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资料

文学理论资料
•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 文学创作的心理、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
• 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过程
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
• 什么是文学?
•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
• 如何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
• 古典文学理论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 中世纪文学理论时期(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
• 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 重视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 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 崇尚人民和人道主义精神
03
文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具有检验作用
• 提供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 验证文学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 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
• 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标准和方法
• 帮助批评家更好地评价文学作品
• 指导批评家进行有意义的批评
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具有反馈作用
• 揭示文学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
• 推动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文学理论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视角和框架
• 强调创新和反思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 重视实践和应用
• 多元化研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学流派和观点
• 追求多元和包容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包括:
文学理论面临的机遇包括:
• 信息时代对文学理论的冲击
• 跨学科研究为文学理论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学理论(学)

文学理论(学)

⽂学理论(学)第⼀编导论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理论的性质⽂学理论属于⽂艺学的范畴。

⽂艺学是研究⽂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称为⽂学学。

它包括⽂学理论、⽂学批评、⽂学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五个分⽀。

传统的⽂艺学分类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学理论、⽂学批评、⽂学史。

●⽂学理论:作为⽂艺学的分⽀之⼀,它是指研究⽂学活动的⼀般规律的学科,它以⽂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法作为研究内容。

●⽂学批评:是指分析和评价具体⽂学作品、作家和⽂学现象的学科。

⽂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切⽂学现象。

●(注意:⽂学批评兼及⽂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学批评⾃⾝的评价和判断)●⽂学史:●是指从历时的视⾓探讨各民族⽂学和●世界⽂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它是⼀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学产⽣、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学理论以整体的⽂学现象作为⾃⼰的研究对象,从理论的⾼度宏观的视野阐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使对⽂学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度,从⽽使其成为指导和规范整个⽂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理论是关于⽂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就是⽂学。

具体说,⽂学理论是以⼈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学创作、接受、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并建⽴起⽂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的研究⽅法。

(⼆)⽂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五个⽅⾯:⽂学发展论、⽂学本质论、⽂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批评四⼤要素的理论,⑴作品⑵宇宙(或世界)⑶作家⑷读者。

从⽂学活动的整体性来看,这四要素是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的,是不可分割的统⼀整体。

三、⽂学理论的研究⽅法●不同学科间的⽅法可以在⼀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本书主要从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这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三章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

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 学 理 论

文 学 理 论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2.文学的性质: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3.文学的倾向性: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

4.文学的真实性: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的特性。

5.文学的间接性:文学通过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6.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具有帮助人类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7.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感情、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8.文学的审美功能: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是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

9.文学的娱乐功能: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心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

10.文学创作: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11.创作动因: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动,包括创作动机、冲动。

12.创作动机: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13.艺术构思: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14.艺术概括:创作主体对选定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是生活素材上升为艺术形象的必经之途。

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和艺术变形。

15.艺术变形: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变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16.艺术直觉: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7.创作灵感: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18.创作个性:作家具有的独特的创作心里特征,是文学风格内在依据。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1、什么是文学的传统或惯例指的是有特定的时代或民族的文学语言,风格,技巧等形式要素构成的一种形式体系,它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文学教育成为特定时代或民族的文学传统。

文学的传统或惯例首先是具有一种制约功能。

第二,作为一种传统,它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人们的文学意识中,成为人们衡量文学作品好坏的一个基本依据。

2、文学再现和文学反映论的区别(1)文学的再现指的是用文学的语言,形式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

有利于我们从文学作品的形式如:语言,技巧,修辞出发,探求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东西。

文学反映论是指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注重文学与外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

使我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的外在环境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影响。

(2)文学再现的对象是有条件的,客观通过文化这个“中介”才能进入人们的主观世界。

文学再现的对象是一种被解释了的对象。

是一种非透明的反映。

再现对象之一就是“反映历史文化”,其次是“民族的文学传统”。

文学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显而易见的,反映的对象也可以是一种客体。

这种客体是不需要“中介”就可以作用于人脑的。

2、文学怎样通过它的想象和形式发挥作用的文学可以通过自由的想象,使人们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感受事物。

通过改变人们的感觉和认知生活方式,可以间接的对文学产生作用。

文学也可以通过自身所创造的想象以实现其批判的作用。

也可以创造性的使用语言,使其词语或句子在一种陌生的组合形式中,造成含义不明,给人产生不同的思考。

也可以采用非常规的语言组合,这样有利于我们打破对现实相对固定的理解或感知,从而重新再现现实。

3、传播对文学活动的意义传播对文学活动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的传播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文字的传播,不仅是人类沟通现在和传统的重要渠道,也构成了一种不同文化的权力结构。

如作家,文学家等。

大量的作家凭借语言文字是作家的作品开始提升到更高的审美阶段,使写作者实现了从自由写作到专业化身份的转变。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任务: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特征:分析性与沉思性,综合性与体系性,典范性与实践性,反思性与批判性文学活动: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1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2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国传统:“诗言志”说;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3作品:作品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包括题材、主题、情节、人物(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4读者:强调文学对读者的接收效果,只有读者才使作品获得生命,阅读活动是读者的再创活动,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世界:客观基础,作家:创作主体,作品:中介环节,读者:接受主体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文学理论整理

文学理论整理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性文学只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刻画和模拟。

他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

并忠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5、诗的审美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6、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7、文学作品的文学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态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8、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1)文学言语内指性(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9、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0、合理: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合情:文学形象需反映人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文学形象就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1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感情等各种内涵,属于文本结构纵深层面。

(1)历史内容层(2)想象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12、“这一个”:突出文学形象,个性与共性,普通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13、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4、文学典型特征性:(1)文学典型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理论导论》课件

《文学理论导论》课件

跨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学理论的 多元性和包容性,有助于打破 文化壁垒和偏见。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拓展研究领域 和深化理解。
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更全面地揭示文学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联 系。
交叉研究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新媒体形式如网络文学、电子书 等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需要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和定义

数字技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多 数据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工具,有 助于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和文学现
象。
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对文学理论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碰撞对文学理论提出 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需要关注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 现象,探索文学的跨国界传播 和影响。
文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文学理论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发展历 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详细描述
古典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和审 美愉悦功能,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形式美。到了现代时 期,文学理论开始关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心 理状态,注重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象征性表达。而后现代 时期的文学理论则更加多元化,关注文本的游戏性和不 确定性,强调读者的参与和解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跨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 要方向。
文化交流
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影响,理解其对 文学发展的意义。
跨文化比较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究其 共同点和差异。
世界文学
关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理解其多样性和共性 ,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实践理性批判》(1780)
《判断力批判》 (1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2、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文学理论概念

文学理论概念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7.中国特色;(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

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

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活力。

8.当代性:(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有时代特点。

为此,一要研究与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和新问题。

二要应对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挑战。

吸收其理性精华,揭露其非理性与形式主义实质。

三要吸收新学科,包括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新水平。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1、概念: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3、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实践性②人文性③科学性恩格斯说:“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致斐·拉斐尔》1、关于文学的政治、思想倾向性与文学艺术的表现问题。

一个是席勒式,一个是莎士比亚式。

恩格斯提倡莎士比亚式。

2、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不能当做政治的传声筒。

3、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4、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观点是最高的标准。

(P30)5、列宁在1905年发表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文学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

(P31)6、毛泽东文艺思想(P44)Ⅰ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艺的“源”与“流”。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过去的文艺作品是流。

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文艺从属于政治、为革命事业服务是统一的。

7、文学的性质:倾向性(P78)、间接性(P95)8、文学的功能(P112)①文学的认识功能,指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②文学的教育功能,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③文学的审美功能,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类型:悲剧型与喜剧型、优美型与阳刚型。

④文学的娱乐功能,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块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

9、创作动因:决定着创作活动的主体的心理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两个层面。

(文学创作的开端)(P127)10、创作动机的构成: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作家的二重身份)⑴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⑵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因素。

文学理论名解

文学理论名解

名词解释第四章1、文学价值观:是人作为主体于彼时彼地基于一定思想文化和实践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对于文学价值的体验、认识和判断尺度,也可以说是不同主体对待文学价值的选择和态度问题。

2、文学的认识功能:指文学可以帮助人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的知识,可以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理解的功能。

3、文学的教育功能: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理境界、增强人们改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4、文学的审美功能:指文学可以具有满足人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中进入自由的境界,从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解放方向发展的功能。

5、文学的娱乐功能:指的是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心自由和轻松,带来精神与情绪的愉悦快适,带来怡情养性、消愁解闷的欢欣和抚慰的功能。

第五章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创作个性:是指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第六章1、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2、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3、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4、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5、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文学理论知识

文学理论知识

导言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 3.性质 4.研究方法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性质: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

思考题:1.学习文学理论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高度肯定了主体地位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基本概念:1.艺术生产 2.马克思主义人论 3.美的规律 4.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5.文学价值论1.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2.马克思主义人论:“现实的人”,即有血有肉的、有着七情六欲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3.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4.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PS:1.典型环境决定着、制约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典型人物影响着、改变着他的环境。

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5.文学价值观: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2.文学艺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3.文学艺术的特点?1.(1)主要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批判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3)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并且一生都在关注文学活动的发展2.(1)一般而言,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是经济高涨的产物。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导论(1--2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4科。

56789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10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理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着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

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5、交往行为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6统文论。

产,中国现实生活中特殊的矛盾,健康发展。

71、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文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基本概念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

具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

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

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

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

具有感受真挚新颖、题材广泛结构灵活、语言自然优美三个特征。

小说:一种散文形式写成叙事性虚构作品,具有叙事性、故事性、虚构中的现实文体杂糅等四个特征。

剧本: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具有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三个特征。

二、思考题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有什么不同?日常语言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未经加工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朴素形态;文学语言则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达目的的不同;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特征:一、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使人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

3、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作家依靠一定的现实根据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所以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假定和虚拟是文学形象生成的主要途径,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要合情合理,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相统一的特征。

四、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作为艺术概括的文学形象,始终离不开个别,而且要强化突出个别性,从而更显著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4、试述文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特征: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

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基本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勾画了一个在悠长的雨巷徘徊的寻觅者的形象,暗示对某种人生理想的苦苦求索。

又如精卫填海,其形象是象征,却蕴含着奋斗不息的哲理。

再如锦瑟的多重理解又如各种荒诞形象都是象征的体现。

象征还分为寓言式象征、符号式象征两类。

5、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特征:情境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是实境。

诗人由一支红杏引发的满园春色、百花盛放的推测和联想,是实境引发的第一层审美空间。

由出墙红杏、禁闭园门,领悟到美好的东西是封锁不住的道理,这是第二层审美空间,这两层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这就是意境虚实相生的原理。

6、请联系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答案不完全)文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意境则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区别:a.意境通常是由意象组成,往往是具体的,而象征通常是是抽象的。

b.特征不同:意境的艺术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而象征的艺术特征是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

c.作用不同,意境的表达效果,能够给人一种诗画般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画面感强,同样会有时有通感的效果,能够通过意境突出主题。

而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够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够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情感。

7、何谓典型?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典型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一、文学典型具有显出特征的性格。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主要特征,且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主要特征。

二、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

如林黛玉有三个层面的丰富性格特征。

三、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性格。

比如林黛玉在爱情追求中,包含深刻的反叛性内容。

四、文学典型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

如阿Q的悲剧命运,既是对当时现实关系的逼真写照,也深刻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真实。

8、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与丰富性。

文学作品意蕴是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如李商隐的《乐游原》,直接呈现晚霞美景与对其转瞬即逝的惋惜,构成审美情韵层;进而今昔对比,让人联想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这是历史内容层,再由晚霞转瞬即逝引发哲思,从而显现哲理意味层。

意蕴的每个层次又可以作多个层次分析。

如《西游记》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批判,其次,小说是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和上层社会逻辑的颠倒,由此可见其历史意蕴层的丰富性。

9、试述诗歌的艺术特征,一、强烈的情感。

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诗歌的内在要,情感在诗歌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

言语结构形态多样,或是时间上的“观古今于须臾”,或是空间上“挫万物于笔端”。

三、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

诗乐同源,诗歌也要求具有类似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同时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概括、凝练的文体。

10、比较小说和剧本的叙事差异(答案不完全)1、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且文体杂糅。

而戏剧的叙事语言以对话为主。

2、小说叙事比较细腻,人物、情节、环境可以徐徐展开。

戏剧因为受演出影响,冲突必须尖锐激烈,节奏快。

3、戏剧由于舞台演出原因,叙事高度集中,包括场景人物。

小说叙事多变,人物复杂场景多样。

第七章文学接受一、基本概念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文学接受过程有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读者:文学接受的主体。

具有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和还原作家赋予作品意义、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和发现的作用。

作品空白点:指作品中等待读者去解释的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处的地方。

素养储备:文学接受的过程之一,是文学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接受动机: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

审美感受:拥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的过程。

审美评价: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进一步思考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文学经典:指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历史意义,凝聚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读者和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

首先读者具有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和还原作家赋予作品意义、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和发现的作用。

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促使潜在作品向现实作品转化。

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的过程,是审美感受,审美感受具有独创性。

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进一步思考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叫做审美评价,审美评价以理性因素居多,且分为一般读者评价和批评家评价。

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有所不同。

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读者以感性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和体验。

审美评价则是高级阶段,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

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主要有文学形象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再创造两方面内容。

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由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二度创造,所以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作品,接受时也必定存在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

这就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差异性:文学接受活动中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甚至差异明显。

共通性: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又往往存在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表现在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的共通性。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5、试述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历史意义,凝练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

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甚至里程碑的意义,并且对文学接受产生重大影响。

第八章文学批评一、基本概念文学批评:也称文学评论,是指会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是在具体文学文本鉴赏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批评标准:指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主要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情感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倾向性等作出评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