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重点及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功能特征五大功能构成要素: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电动机)五个子系统组成。

·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考虑方法:1) 机电互补法机电互补法又称取代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利用通用或专用电子部件取代传统机械产品(系统)中的复杂机械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以弥补其不足。

例如:用PLC或计算机取代机械式的变速器、凸轮机构、离合器等。

可简化机械结构、提高性能。

2) 结合(融合)法它是将各组成要素有机结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通用的功能部件(子系统),其要素之间机电参数的有机匹配比较充分。

例如:将电机的转子轴作为扫描镜的转轴。

3) 组合法它是将结合法制成的功能部件(子系统)、功能模块,像积木那样组合成各种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故称组合法。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1)开发性设计它是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仅仅是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要求,设计出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目的要求的产品或系统。

2)适应性设计它是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更改,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或为了进行微电子控制对机械结构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以使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增加某些附加价值。

3)变异性设计它是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现有产品的规格尺寸使之适应于量的方面有所变更的要求。

第二章1.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系统与一般机械系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1)较高的定位精度。

(2)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

——响应快、稳定性好。

(3)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大刚度。

(4)高的谐振频率、合理的阻尼比。

2.滚珠丝杠副特点具有传动阻力小;传动效率高(92%~98%);轴向刚度高;传动平稳;传动精度高;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缺点:但不能自锁;因而用于高精度传动和升降传动时,需制动定位装置。

3.消除和减小丝杠轴向间隙的主要方法: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特点:结构简单,刚性好,预紧可靠,使用中调整方便; 但不能精确定量调整。

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

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

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第一篇: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第一章绪论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有哪些?功能各是什么?(1)、机械本体其主要功能是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在一定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

(2)、动力单元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传感检测单元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控制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4)、执行单元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驱动单元在控制信息作用下,驱动各执行机构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6)、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储存、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的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性能。

(7)、接口将各要素或子系统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有哪些?①机械技术②检测传感技术③信息处理技术④自动控制技术⑤伺服驱动技术⑥系统总体技术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1、分析各种机械特性对系统性能是如何影响的。

答:摩擦(稳态精度、低速爬行原因)、阻尼(欠阻尼、阻尼比不同时的影响)、间隙(G1—G4)、转动惯量(过大、过小)。

Ⅰ、摩擦特性对性能的影响分析(1)引起动态滞后和稳态误差,如果系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输入轴以一的角速度转动时,由于静摩擦力矩T的作用,在一定的转角θi范围内, 输出轴将不会运动,θi值即为静摩擦引起的传动死区。

在传动死区内,系统将在一段时间内对输入信号无响应,从而造成误差。

(2)引起低速抖动或爬行—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当输入轴以恒速ω继续运动后,输出轴也以恒速ω运动, 但始终滞后输入轴一个角度θss,(θss为系统的稳态误差)。

Ⅱ阻尼(1)当阻尼比ξ=0时,系统处于等幅持续振荡状态,因此系统不能无阻尼。

机电一体化_复习资料附答案

机电一体化_复习资料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什么?其关键技术主要有哪些?主要目的:增加机械系统或产品的附加值和自动化程度其包含的技术:(1)检测传感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精密机械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哪五个子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动力机)五个子系统组成。

滚珠丝杠副基本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按循环分为哪两种方式?丝杠,螺母,滚珠,反向器四部分组成,.内外两种滚珠丝杠副按支撑方式分为哪四种?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谐波齿轮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其基本传动动比计算公式是什么?波发生器,刚性轮,柔性轮组成,间歇传动机构有哪几种?棘轮传动,槽轮传动,蜗形凸轮传动导轨副按截面形状分为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三角形导轨:磨损自动补偿,精度高,制造检修困难(2)矩形导轨:制造检修容易,承载大,刚度高,安装方便,磨损不能自动补偿(3)燕尾形导轨:高度小,刚度差,摩擦力大,制造检修困难,磨损不能自动补偿(4)圆形导轨:制造方便,精度高,磨损后难调整补偿,承载低三角形导轨副的特点。

导向性和精度保持性高,接触刚度好,工艺性差,对导轨四个表面难以完全接触铸造机座的设计为保证自身的刚度采取的措施有哪些?1合理选择截面形状和尺寸2合理布置筋板和加强筋3合理的开孔和加盖简述直流伺服电动机PWM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99脉宽调制PWM直流调速系统原理,输入一个直流控制电压V就可得到一定宽度与V成比例的脉冲方波给伺服电枢回路供电,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电枢回路的平均电压,从而得到不同大小的电压值Va,使直流电机平滑调速。

简述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步距角的计算方法。

P105原理:将电脉冲信号转换为机械角位移的执行元件。

α=360°/(zm) z:转子齿数m:运行拍数简述MCS-51单片机引脚分类及封装形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有哪些?功能各是什么?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有哪些?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1、各种机械特性(摩擦、阻尼、惯量)对系统性能有何影响。

2、各级传动比的最佳分配原则,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的特殊要求。

第三章传感器检测及其接口电路1、传感器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定义。

2、转速传感器磁电式:结构、原理接近开关:直流三线式NPN及PNP型输出形式负载的接法3、数字滤波定义及特点,常用数字滤波的原理。

4、常用非线性补偿方法及原理。

5、标度变换定义及表达式。

6、差动放大器特点、电路图及输出电压的表达式。

7、程控增益放大器功能、原理图及原理。

4、画电路图说明多个应变式称重传感器串并联连接方式、优缺点。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执行元件(控制电机)1、执行元件的分类。

2、可控硅的主要用途,单向可控硅导通和关断的条件。

3、单相半波可控硅整流电路、波形图及工作原理。

4、直流伺服电机优点,H型驱动电路及原理,PWM调速控制电路、波形图及基本原理。

5、步进电机三种通电方式及特点;步进电机按转子构成的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定义:步距角、最高连续运转频率、矩-频特性。

6、交流电机分类、交流感应电机的转速特性及恒转矩控制方法;交—直—交变频器基本组成及基本原理;SPWM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1、常用工控机,对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求2、CPU与外设之间为什么要设置接口3、模拟量数据采集通道的常用结构形式、特点4、TTL数字逻辑定义、电路特点、系列;CMOS电路特点5、数据传输的三种I/O控制形式、特点6、异步串行通信速率的表示、字符帧格式及每一部分的作用,RS-485串行通信的特点7、数码管的动态及静态显示、原理。

第六章系统抗干扰技术1、形成干扰的条件、干扰的传播方式2、常用的抗干扰方法。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第一篇: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一.概论1.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其包含的技术:(1)检测传感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精密机械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2.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动力机)五个子系统组成。

3.伺服系统:全闭环(通过传感器直接检测目标运动进行反馈控制的系统)、半闭环、开环。

4.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是变换调整;另一种是输入/输出。

5.(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通常有:机电互补法、融合法、组合法。

其目的是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各自的特长设计出最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复习题:一.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分别实现哪些功能?1.控制器【控制(信息存储、处理、传送)】2.检测传感器【计测(信息收集与交换)】3.执行元件【驱动(操作)】4动力源【提供动力(能量)】5.机构【构造】二.工业三要素指的是什么?P7物质、能量和信息。

三.机电一体化必须具有以下三大目的功能1.变换(加工、处理)功能2.传递(移动、输送)功能3.存储(保持、和蓄、记录)功能。

第二章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除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

就是说响应要快,稳定性要好。

2.机械系统一般由减速系统、丝杠螺母副、涡轮蜗杆副等各种线性传动部件以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非线性传动部件、导向支撑部件、旋转支撑部件、轴系及机架或箱体等组成。

3.传动机构不断适应新的技术要求(1)精密化(2)高速化(3)小型轻量化。

4.根据丝杠和螺母相对运动的组合情况,基本传动形式有四种类型:(1)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2)丝杠转动,螺母移动(应用最多)(3)螺母转动,丝杠移动(4)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

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

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机电一体化试题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1、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有哪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答:(1)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是指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新功能和新性能的新产品。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由机械本体(机构)、动力(动力源)、检测传管(传感器)、信息处理(计算机)、执行与驱动(如各类电机)等五大部分组成。

(3)机械系统由传动机构、支撑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及机架等组成。

3、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基本要求:高精度,快速响应,良好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好。

4、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动系统应满足哪些性能要求?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需满足哪些要求,为达到这些要求,主要采取哪些措施?答:(1)足够的刚度、惯量小、阻尼适中。

(2)满足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等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采取的措施:①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②缩短传动链,简化传动系统的机械结构③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④选用最佳传动比,以达到提高系统分辨率、减少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⑤缩小反向死区误差⑥改进支撑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震动、降低噪声。

5、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滚珠循环装置有哪些?滚珠丝杠支承方式有哪些?具有最大刚度的的支承方式是什么?答:(1)循环装置有内循环及外循环方式。

(2)A单推―单推式,B双推―双推式,C双推―简支式,D双推―自由式,(3)具有最大刚度的支撑方式是双推―双推式。

6、同步带传动有何优点?答:与一般带传动相比,同步带传动的传动比准确,传动效率高,工作平稳,能吸收振动,噪音小,速比范围大,允许线速度高,传动结构紧凑,适宜多轴传动,不需润滑,耐油、耐水、耐高温、耐腐蚀,维护保养方便,但中心距要求严格,安装精度要求高,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汇总完整版).doc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汇总完整版).doc

1、机电一体化: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了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FI的捉高机械系统的附加价值(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忡,省材料省能源)附加价值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

3、机电一体化发展条件:短期或中期普遍需要,具有JuL著的经济效益,具备或经过短期努力能具备必须的物质技术基础。

4、五个子系统: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5、从自发状况想自为方向发展。

6、接U的分类:1)变换、调整:零接口、无源接口、冇源接U、智能接U。

2)输入、输出:机械接口、物理接U、信息接口、环境接U。

7、1)机电互补法:利用通用或专川电子部件取代传统机械产品中的复杂机械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

2)结合法:各组成要素冇机结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通用的功能部件。

3)组合法:用结合法制成的功能部件、功能模块,像积木那样组合成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8、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变换、传递、存储。

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虽、信息。

9、接U的性能决定丫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

10、机械部分具备要求:低摩擦、无间隙、低惯景、高刚度、高的消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高的定位精度。

措施:低摩擦、短传动链、最侏传动比、反叫死区小、高刚性。

11、传动机构的作用:传递转矩与转速。

使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在转矩与转速得到最佳匹配。

传动机构的要求:精密化、高速化、小型轻景化;转动间隙小,精度高,体积小,重景轻,运动平稳,传动转矩大。

12>滑动丝杠: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具有自锁;摩擦阻力距大,传动效率低。

13、滚动丝杠:摩擦阻力距小,传动效率高,轴昀刚度高,运动平稳,传动精度高,不易磨损,使川寿命长;结构父杂,制造成木高,不能自锁,具行运动吋逆性,便于消除轴向间隙。

14、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囬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滚珠循环过程屮始终与丝杠表血仅持接触,滚珠循环M路短,流畅性好,效率高,螺母的径向尺寸较小,但反向器加工困难,装配调整也不方便。

机电一体化重点复习版

机电一体化重点复习版

一、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相结合的技术,以及应用这些技术的机械电子装置。

二、(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将这些部分归纳为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

(2)四个发展方向: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微型化方向发展三、(2)转动惯量随级数的增加而减少四、等效力矩的计算:P35 式2-21 (2)加速力矩计算公司:2-11五、滚珠丝杠预紧的目的是消除间隙,增大刚度。

六、不同微动机构的频率响应特性不同,最高的是磁伸缩材料。

七、存储器的种类与接口:对存储容量较小的系统,采用双极性RAM,需要调试和经常修改的程序,采用EOROM(紫外线擦除)或EEPPROM(电擦除)/接口电路设计时注意的问题1、电源分布2、时钟线路的具体布置3、MOS器件的使用。

八、光电耦合的工作原理及作用:分类:三极管型、单向可控硅型、双向可控硅型。

原理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电-光-电这种信号转换,利用光信号的传送不受电磁场的干扰而完成隔离功能的。

典型的光电耦合隔离电路有数字传递与数字量反向传递两种。

作用:利用光耦隔离器的开关特性(可传送数字信号而隔离电磁干扰,简称对数字信号进行隔离,用来传递信号而有效地隔离电磁场的电干扰。

满足计算机控制系统需要九、常见功率输出驱动器件特点及应用场合。

(1)三极管驱动电路:低压情况下的小电流开关量,十几几十用普通,几百的克林顿(2)继电器驱动电路外界交流或直流的高电压、大电流设备(3)晶闸管驱动电路交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调功系统、随动系统中(4)固态继电器驱动电路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十ADC0809转换芯片与单片机的连接方法,完成一次转换需要100us;放大电路以及分辨率的计算公式;(P82-85)。

机电一体化重点

机电一体化重点

1. 机电一体化的含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2. 机电一体化五大子系统及其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由机械系统(机构)、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与驱动系统(如电动机)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其各部分功能是:(1)机械系统是系统所有功能元素的机械支承结构(2)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其功能是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储存、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3)动力系统可以按照系统控制的要求为系统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动力,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4)传感检测系统其功能是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生成相应的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5)执行元件与驱动系统起能量放大作用,可将系统的控制决策转化为系统具体的机械行为。

3.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产品)高附加价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4. 五大功能:(!)主功能: 实现系统“目的功能”直接必需的功能,主要对物质、能量、信息及其相互结合进行变换传递和存储。

(2) 动力功能: 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3) 检测功能与控制功能:根据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正常运转,实施“目的功能”(4)构造功能: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功能。

5. 六大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伺服驱动技术 ,传感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6. 接口概念: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些联系条件就可称为接口。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j 1
k
vj nk
0
1 2.5 24.5 0.02( N .M ) 2 3.14 500
等效力矩T=Ta+Tf=4.08+0.02=4.1(N.M)
齿轮减速机构级数越多,等效力矩越小。
• 分析说明光耦隔离器的两种特性 及其隔离电磁干扰的作用机理。
• 两种特性 – 利用光耦隔离器的开关特性(即光 敏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饱和区), 可传送数字信号而隔离电磁干扰。 – 输入端为高电平,使二极管发光, 使光敏三极管导通,从输出端输出 高电平; – 输入端为低电平,使二极管截止, 使光敏三极管截止,从输出端输出 低电平。 • 作用机理 –输入端和输出端没有直接的电的耦 合(没有公共的电源端和地端), 而是靠光来耦合,其传送不受电磁 场的干扰而完成隔离功能的。
通, SSR输入端得电则输出端接通大型交流负荷设备RL。
• 相同点:
– 数字量输出驱动电路,靠数字量进行开关控制; – 无触点开关; – 弱电控制强电(小功率驱动大功率)
• 不同点:
– 晶闸管不适宜与CPU直接相连,在实际使用时要采用 隔离措施。 – 固态继电器本身带有光电耦合电路,不需要采用隔离 措施,而且其输出驱动电路中要考虑增加阻容吸收组 件,进行过电压和过电流保护。
同步带传动
特点
①能方便地实现较远中心距的传动; ②工作平稳,能吸收振动; ③不需要润滑,耐油、水、耐高温,耐腐 蚀,维护保养方便;
④强度高,厚度小,重量轻;
⑤中心距要求严格,安装精度要求高;
⑥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
谐波齿轮传动
工作原理
主要组成元件
工作波形
工作过程
实用产品
谐波齿轮传动
• 用于机器人、雷达、射电望远镜、电子 仪器、仪表等的大传动比传动机构中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修改)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修改)

综合练习(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机电一体化: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佳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

2•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

3•伺服控制系统:一种能够跟踪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动作,从而获得精确的位置、速度及动力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

4.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2•伺服系统中,通常采用负载角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总传动比,以提高伺服系统的响应速_______ 度。

3•机身结构设计中,肋板的布置形式可分为纵向肋板、横向肋板和斜置肋板三种。

4.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0 =0.001孤度,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20mm_。

5.柔性制造系统可分为四个系统,分别为加工系统、物料系统、能量系统和信息系统。

6.从电路上隔离干扰的三种常用方法是: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继电器隔离。

7 .工作接地分为_一点接地、多点接地。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0.02_。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STD总线是一个通用工业控制的多少位微型机总线?( B )A. 4 位B. 8 位C. 16位D. 32位2.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A )A.阻尼一质量系统B.弹簧一质量系统C.弹簧一阻尼系统D.忙熊系誑3.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C )A.有关B.无关C.在一定级数内有关D.圧一细数内无关4.A/D转换接口属于(B )。

A.人机接口B佥测通道C.控制通道D系统间通道5.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 D )等个五部分。

A换向结构B转换电路C存储电路D检测环节6.受控变量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反馈控制系统称(B )A.顺序控制系统B.伺服系统C数控机床D工业机器人7.滚珠丝杠螺母副结构类型有两类:外循环插管式和(B )A.内循环插管式B外循环反向器式C内、外双循环D内循环反向器式&直流测速发电机输出的是与转速(C )A.成正比的交流电压B.成反比的交流电压C成正比的直流电压 D.成反比的直流电压9 .具有某种智能功能的工业机器人属于(B )。

机电一体化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复习知识总结(ML制作)第一章绪论1 Mechatronics机电一体化,由机械学与电子学组合而成。

2 机电一体化含有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3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系统的附加值,即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

4 机电一体化系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有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

5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电动机)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6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的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7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类型有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与变异性设计。

8 确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目的功能与规格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为“机电一体化工程”。

9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并行工程、虚拟产品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网络合作设计。

第二章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1 机械系统部件的设计要求低摩擦、短传动链、最佳传动比、反向死去误差少、高刚性。

2 机械传动部件实质上是一种转矩、转速变换器,其目的是使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在转矩与转速方面得到最佳匹配。

3 机电一体化发展要求传动机构不断适应精密化,高速化,小型、轻量化要求。

4 滚珠丝杠四种基本类型(1)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2)丝杠转动、螺母移动,(3)螺母移动、丝杠移动,(4)丝杠固定、螺母移动并转动。

5 滚珠丝杠副中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内循环方式的滚珠在循环过程中始终与丝杠表面接触。

6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的调整与预紧(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2)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3)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式,(4)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5)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式,(6)单螺母滚珠过盈预紧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要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机械与电气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运用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执行器等先进技术,实现机电装置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协调,以提高机械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下面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复习要点: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机械结构、传感器与执行器、控制系统和人机界面等四个主要部分。

机械结构是机电系统的物理载体,传感器与执行器用于感知和执行物理量,控制系统负责数据的处理与控制指令的发出,人机界面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

2.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机械结构的设计应考虑结构强度、刚度、重量、可靠性等因素。

常见的机械结构形式有刚性结构、柔性结构和变形结构等。

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原理与应用传感器用于将机械系统的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执行器则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机械运动。

常见的传感器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常见的执行器有电机、气缸等。

4.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数据的处理与控制指令的发出。

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等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感知系统用于感知物理量,决策系统用于处理数据和生成控制指令,执行系统用于执行控制指令。

5.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嵌入式控制系统是一种集成了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控制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性能高等特点。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硬件平台选择、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6.人机界面的设计与优化人机界面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通常包括显示器、键盘、触摸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

人机界面的设计应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习惯,尽可能简洁直观,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

7.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领域8.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更加趋于智能化、高效化、柔性化和可靠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人、机、物的深度融合。

以上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复习要点,涵盖了机械结构、传感器与执行器、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三相六拍通电方式:如果步进电动机通电循环的各拍中交替出现单、双相通电状态,这种通电方式称为单双相轮流通电方式。

如A→AB→B→BC→C →CA→…2.伺服电动机:伺服电动机是一种能够跟踪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动作,从而获得精确的位置、速度及动力输出电动机,以电子换向取代了传统的直流电动机的电刷换向的电动机3.伺服控制技术:一种能够跟踪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动作,从而获得精确的位置、速度及动力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

4.变频调速:采用改变电机通电频率的方式来改变电机的转速的调速方式5.响应特性:指的是输出量跟随输入指令变化的反应速度,决定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6.中断:为了提高CPU的效率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采用中断方式CPU就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查询各外围设备的状态了。

而是当外围设备需要请求服务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CPU响应外围设备中断,停止执行当前程序,转去执行一个外围设备服务的程序,中断处理完毕,CPU又返回来执行原来的程序。

7.动态误差:动态误差在被测量随时间变化过程中进行测量时所产生的附加误差称为动态误差。

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的综合性技术。

2.以下除了(继电器控制系统),均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3.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机械)部分为主体,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的综合性技术。

4.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传动要满足伺服控制的基本要求足( 精度、稳定性、快速响应性)。

5.在机械传动系统中,用于加速惯性负载的驱动力矩为( 电机力矩与折算负载力矩之差)。

6.在下列电机中,( 交流同步伺服电机)既可通过闭环实现速度或位置控制,又可作步进方式运行,且电机转速不受负载影响,稳定性高。

7.在开环控制系统中,常用(步进电动机)做驱动元件。

8.导程L0=8mm的丝杠驱动总质量为60kg的工作台与工件,则工作台与工件折算到丝杠上的等效转动惯量为(97 )kg•mm2。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书本知识点1、机电一体化是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接口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实现多种技术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技术。

2、机电一体化基本构成要素:机械本体、动力源、传感装置、驱动执行机构、控制器以及各要素和环节之间的接口等。

3、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

4、系统建模的意义: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对关系,等效折算过程是将复杂结构关系的机械系统的惯量、弹性模量和阻尼(或阻尼比)登机械性能参数归一处理,从而通过数学模型来反映各环节的机械参数对系统整体的影响。

5、机械传动系统的特性:转动惯量、摩擦、阻尼、刚度、谐振频率、间隙。

6、间隙的主要形式: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丝杠螺母的传动间隙、丝杠轴承的轴向间隙等;齿轮传动齿侧间隙的消除措施:刚性消隙法、柔性消隙法;消除直齿圆柱齿轮的齿侧间隙方法:偏心轴套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

7、滚珠丝杠螺母传动的轴向间隙(主要间隙)对系统影响:滚珠螺旋副中有轴向间隙或在载荷作用下滚珠与滚道接触处有弹性形变,则当螺杆反向转动时,将产生空回误差;处理方法:双螺母预紧调隙式、双螺母齿差预紧调隙式、双螺母垫片预紧调隙式、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式。

8、机械传动装置:齿轮传动、滚珠花键、谐波齿轮减速器(特点: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大、传动精度高、齿侧间隙小、传动平稳、结构简单、体力小、重量轻)。

9、齿轮传动总传动比的选择原则:采用负载角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总传动比,以提高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

10、支承部件:回转运动支承、直线运动支承。

11、光栅:光栅是一种新型的位移检测原件;特点:测量精度高(可达±1微米)、响应速度快、量程范围大;由标尺光栅和指示光栅组成,莫尔条纹宽度W≈P/θ,(P为栅距,θ为光栅条纹间的夹角)。

12、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根据测量时间t内的脉冲数N,则可测出转速为:n=60N/Zt,(Z 圆盘上的缝隙数)。

机电一体化期末考试整理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期末考试整理复习资料

一、绪论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及其主要作用: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一般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层含义。

2、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其功能:(1)执行器(执行功能)(2)机械本体(构造功能):起着支撑系统中其他功能单元、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作用。

(3)动力源(动力功能):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

(4)传感检测单元(计测功能):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

(5)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控制功能):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

3、机电一体化的接口:将各组成单元或子系统连接成一有机的整体。

接口包括: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电信号的连接。

机械接口—完成机械与机械部分、机械与电气装置部分的连接。

人机接口—提供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

4、机电一体化的主功能:(1)变换(加工、处理)功能;(2)传递(移动、输送)功能;(3)储存(保存、存储、记录)功能。

主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部分,完成对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储存。

第二章1、机械系统的组成及作用:(1)传动结构:主要功能是传递能量和运动,是一种力、速度变换器。

(2)导向机构:支撑和限制运动部件按给定的运动要求和给定的运动方向运动,为机械系统中各运动装置安全、准确地完成其特定方向的运动提供保障。

(3)支承件:机座或机架是支承其他零部件的基础部件。

它既承受其它零部件的重量和工作载荷,又起保证零件相对位置的基准作用。

三者功能总结:实现传递运动和动力,支撑和导向,联系机电一体化系统各部件并实现其构造功能。

2、丝杠类型、分类、支撑方式、间隙消除和预紧方式:丝杠螺母传动的类型与特点:1)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如图a所示,该传动形式因螺母本身起着支承作用,消除了丝杆轴承可能产生的附加轴向窜动,结构较简单,可获得较高的传动精度。

机电一体化升本辅导复习资料全

机电一体化升本辅导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一、机电一体化概念Mechatronics=Mechanics+Electronics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以实现整个系统最佳化的一门新科学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构成要素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我们将这些部分归纳为: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这些组成要素内部及其之间,形成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运动传递、信息控制、能量转换等有机融合的一个完整系统。

第二章滚珠丝杠副中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二种。

1、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对传动有何影响?采用什么方法消除它?(P16)2、根据JB3162.2—82标准,滚动丝杠副的精度等级分为C、D、E、F、G、H 六个等级。

其中,最低精度为C级,最高精度为H级。

根据GB/T17587.3-1998标准,滚动丝杠副的7个精度等级分为1、2、3、4、5、7、10。

其中,最高精度为1级,依次递减。

3、若两平面之间的油液成楔形,二者相对运动时将产生压力,从而可以承载。

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滑动摩擦支承轴系为:液体动压支撑习题:1. 直线运动导轨是用来支承和引导运动部件按给定的方向作往复直线运动。

(√)2对直线导轨副的基本要求是导向精度高耐磨性好足够的刚度对温度变化的不敏感性和平稳。

3从影响螺旋传动的因素看,判断下述观点的正确或错误(1)影响传动精度的主要是螺距误差、中径误差、牙型半角误差(√)(2)螺杆轴向窜动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3)螺杆轴线方向与移动件的运动方向不平行而形成的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4)温度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第三章1、在机电接口中,光电耦合器的作用是什么?(P85)位置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线号8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4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2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BCD码拨盘通断状态表、十六进制转换表3、P604、试述图3-43中步进电机单极性驱动电路的VT、R、Rd、VD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它们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综合,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化。

2.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A机械本体、B动力单元、C传感检测单元、D执行单元、E驱动单元、F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这六部分组成。

各成分的功能如下:1、机械本体: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装配连接)在一定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

2、动力单元: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传感检测单元: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4、执行单元: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驱动单元:在控制信息作用下,在动力单元的支持下,驱动各种执行机构(执行单元)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6、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

3.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哪些设计方法?分别举例。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以下三种设计方法:A.取代法,如用电气调速系统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等;B.整体设计法,如某些激光打印机的激光扫描镜;C.组合法,如设计数控机床时使各个单元有机组合融为一体。

4. 转动惯量、刚度、阻尼的折算公式。

另附资料。

5. 传动链精度对开环伺服系统、闭环伺服系统精度的影响。

开环伺服系统中,传动链的传动精度不仅取决于组成系统的单个传动件的精度,还取决于传动链的系统精度。

闭环伺服系统中的传动链,虽然对单个传动件的精度要求可以降低,但对系统精度仍有相当高的要求,以免在控制时因误差随机性太大不能补偿。

6. 举例说明缩短传动链的三种方式。

A. 伺服电动机;B.直线电机;C.电主轴。

7. 简述传动系统的转动惯量、摩擦、阻尼比、刚度、谐振频率、间隙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1、转动惯量:在满足系统刚度的条件下,机械部分的质量和转动惯量越小越好。

转动惯量大会使机械负载增大,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灵敏度降低,固有频率下降,容易产生谐振。

同时,转动惯量增大会使电器驱动部分的谐振频率降低而阻尼比增大。

2、摩擦:引起动态滞后和稳态误差,同时还会造成低速爬行。

3、阻尼比:实际应用中一般取0.4--0.8的欠阻尼,既能保证振荡在一定的范围内过渡过程比较平稳、过渡过程时间较短,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4、刚度:对于伺服系统的失动量来说,系统刚度越大,失动量越小,对于伺服系统的稳定性来说,刚度对开环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而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提高刚度可增加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5、谐振频率:当外界的激振频率接近或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系统将产生谐振而不能正常工作。

6、间隙:使机械传动系统中间隙产生回程误差,影响伺服系统中位置环的稳定性。

8. 低速爬行产生的原因。

1进给传动系统的刚度K越小,越容易产生爬行;2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之差,差值越大,越容易产生爬行;3摩擦力曲线为副斜率,容易产生爬行;4移动速度小于临界速度vt 时,容易产生爬行现象。

9. 齿轮传动刚性消隙和柔性消隙的区别。

刚性消隙法是在严格控制轮齿齿厚和齿距误差的条件下进行的,调整后齿侧间隙不能自动补偿,但能提高传动刚度。

柔性消隙法是指调整后齿侧间隙可以自动补偿(一般采用弹簧机构利用弹性力把消隙补偿)。

10. 锥齿轮、斜齿轮消隙的原理。

锥齿轮消隙的原理:将齿轮的分度圆柱改为带锥度的圆锥面,使齿轮的齿厚在轴向产生变化,装配时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改变两齿轮的轴向相对位置,以消除侧隙。

斜齿轮消隙的原理: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使两齿轮的螺旋面错位,两齿轮的左右齿面分别与宽齿面接触,以消除齿侧间隙。

11. 丝杠螺母传动系统的调隙一般采用什么结构,齿差调隙原理。

丝杠螺母传动系统的调隙一般采用双螺母结构。

齿差调隙原理:在两螺母的凸缘上分别切出齿数差为1的两齿轮,并分别与固定在外套两端面上的两内齿圈啮合。

转动其中一个螺母,改变两螺母的轴向相对位置,以调隙和预紧。

12.如何按照负载角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总传动比。

13. 齿轮传动各级传动比分配的原则有哪些,各自遵循什么分配原则。

(1)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小功率传动装置和大功率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分配均为前小后大;(2)质量最小原则:小功率传动装置的各传动比相等,大功率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分配为前大后小;(3)输出轴的转角误差最小原则:A.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各传动比按照前小后大原则排列;B.应减小传动级数;C.使末级齿轮的传动比尽可能大,制造精度尽量高。

14. 如何设计齿轮传动机构间隙输出轴转角误差。

A.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各传动比按照前小后大原则排列;B.应减小传动级数;C.使末级齿轮的传动比尽可能大,制造精度尽量高。

15. 谐波齿轮传动的结构、原理及特点。

结构:谐波齿轮传动由A.刚轮、B.柔轮和C.谐波发生器这三部分组成。

原理:谐波齿轮传动是一种新型传动,利用机械波使柔性齿轮产生可控制的弹性变形波,引起刚轮与柔轮的齿间相对错齿来传递动力和运动。

特点:A.传动比大;B.承载能力大;C.传动精度高;D.齿侧间隙小;E.传动平稳;F.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

16. 永磁测速电机输出电压与转速和外负载的关系。

当负载电阻趋于无穷大时,其输出电压U与转速n成正比,随负载电阻变小,其输出电压下降,而且输出电压与转速之间并不能严格保持线性关系。

17. 简述光电转速传感器的原理。

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是由装在被测轴上的带缝隙圆盘、光源、光电器件和指示缝隙盘组成。

光源发生发的光通过缝隙圆盘和指示缝隙照射到光电器件上,当缝隙圆盘随被测轴转动时,由于圆盘上的缝隙间距与指示缝隙的间距相同。

因此圆盘每转一周,光电器件输出与圆盘缝隙数相等的电脉冲。

根据测量时间t内的脉冲数N,则可测出转速n=60N/Zt(Z为圆盘缝隙数)。

18. 接近式位置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分为哪几种类型?接近式位置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这五种类型:A.电磁式;B.光电式;C.静电容式;D.气压式;E.超声波式。

19. 分析透光型光电传感器接口电路,解释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在透光型光电传感器中,发光器件和受光器件相对放置,中间留有间隙。

当被测物体到达这一间隙时,发射光被遮住,从而接收器件(光敏元件)便可检测出物体已经到达。

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发出的光经被测物体反射后再落到检测器件上,由于是检测反射光,所以得到的输出电流Ie较小。

另外,对于不同的物体表面,信噪比也不一样,因此,设定限幅电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20. 测量放大器的特点。

测量放大器有以下特点:放大电路具有很高的共模抑制比,以及高增益、低噪声和高输入阻抗。

21. 程控放大器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功能:希望利用计算机采用软件控制的办法来实现增益的自动变换,这种功能的放大器就叫程控增益放大器。

工作原理:通过改变4052(模拟开关)的D1的值来改变AD521放大器2脚与14脚之间的外接电阻的办法来实现增益控制。

22. 简述液压驱动、气压驱动和伺服电机驱动的输出功率、响应速度的特点。

液压驱动伺服系统:输出功率大,响应频率高;气压驱动伺服系统:输出功率大,响应频率低;伺服电机驱动的伺服系统:输出功率范围大,响应频率宽。

23. 步进电机的三相绕组的通电方式有哪些(三种),各自步距角的关系如何。

步进电机的三相绕组的通电方式有以下三种:1、三相单三拍,其步距角为30°;2、三相双三拍,其步距角为30°;3、三相六拍,其步距角为15°。

24. 步进电机的特点(7个)。

步进电机有以下七个特点:1、步进电机受数字脉冲信号控制,输出角位移与输入脉冲数成正比;2、步进电动机的转速与输入的脉冲频率成正比;3、步进电动机的转向可以通过改变通电顺序来改变;4、步进电动机具有自锁能力;5、步进电机工作状态不易受各种因素干扰;6、步进电机的步距角有误差,转子转过一定步数后会出现累积误差。

转过一转后,累积误差为零;7、易于直接与微机的I/O接口,构成开环位置伺服系统。

25. 步进电机带负载的最大起动频率的计算。

26. 什么是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曲线,外负载对直流电机机械特性的影响。

机械特性是一定控制电压下转速与转矩之间的关系,表示这样关系的曲线为机械特性曲线。

外负载对直流电机机械特性的影响:外界电阻使直流电机机械特性变软,伺服控制性能变差。

27. PWM直流调速驱动系统的原理。

PWM直流调速驱动系统的原理:当输入一个直流控制电压U时就可得到宽度与U成比例的脉冲方波给伺服电动机电枢回路供电。

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电枢回路的平均电压,得到不同大小的电压值Ua,使直流电动机平滑调速。

当开和关周期T不变时,只要连续地改变闭合时间t(0--T)就可以连续地使Ua由0变化到U,从而达到连续改变电动机转的目的。

28. 交流电机调速的方法。

交流电机调速的方法有以下三种:A.改变电动机极对数P;B.改变电动机滑差率S;C.改变电动机的外加电源频率f。

29. SPWM变频调速的原理。

SPWM变频调速的原理:将相同极性的正弦波基准信号u1与等幅等矩的三角波ut相比较,以其交点为相应变流器件换流的开关点,交点间隔即为被调制脉冲的宽度。

随着u1的幅值和频率的变化,调制的脉冲也会在宽度和频率上作相应的变化,保证了变频要求的U1/f1=常值。

对负半周可通过反向器得到负的脉冲波。

这就是SPWM变频调速的原理。

30. 直线电机的特点。

直线电机有以下五个特点:A.直线电机不需要中间传动机械,提高了精度,减少了震动和噪声;B.快速响应;C.仪表用的直线电动机,可省去电刷和换向器等易损零件,提高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D.散热面积大,容易冷却,允许较高的电磁负荷,提高电动机的容量定额;E.装配灵活性大。

31. 简述圆盘型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直流直线电机的原理。

圆盘型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把次级做成一片铝圆盘或铜圆盘,并将初级放在次级圆盘靠近外径的平面上。

次级圆盘在初级移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感应电流,并与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使次级圆盘能绕其轴线作旋转运动。

直流直线电机的原理:在线圈的行程范围内,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强度分布均匀,当可动线圈中通入电流后,载有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

当线圈受到的电磁力大于线圈支架上存在的静摩擦力时,就可使线圈产生直线运动,改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即可控制线圈直线运动的推力和方向。

32. 步进电机的选择和计算。

(P93 例题)33. 脉冲当量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