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
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精编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一、简述题:1. 信息的特征?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答:《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3.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答: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
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
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
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
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传播学概论 00642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一、传播学有哪些主要的思想来源?答: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 4.其他传播学思想的欧洲先驱二、传播学为什么诞生于美国?答:1.学科背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新闻学得到长足发展,其中也包括新闻学,不久后应运而生的传播学,也可看做是新闻学的一种深化和升华,由其是先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传播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美国早期新闻学教育的发展,也对传播学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起了铺垫作用。
2.媒介背景: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媒介技术也日新月异,建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业。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开始摆脱娱乐媒介的局限性,拥有了政治功能,经济价值。
在此期间有些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3.传播学的诞生: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已有很多相当成熟的专业与学科,这些学科都为传播学的诞生提供了养分。
三、传播学有哪几位奠基人?他们各自有何主要贡献?答:1、拉斯韦尔与5W模式2、勒温与“把关人”理论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5、李普曼与<<舆论学>>四、作为传播学创立者的施拉姆有何主要贡献?答:施拉姆成为传播学的第一人,他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科学,并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
他编写了大量的多种大众传播方面的著作,成为当时新兴的传播学领域的主要教材。
他开创了培养传播学博士学位的课程。
因此,施拉姆被公认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五、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有哪些特点?答:他们的研究总是与实证的立场联系在一起,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统计的客观分析,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他们不赞同或不擅长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辨性的阐释,强调经验材料和客观数据的运用,主张从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
六、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流派?答:特点:1、他们都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2、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3、批判学派的方法论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具体到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时,批判学者认为,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促销文化”已成为一般倾向,大众传播如何表现与强化这一倾向应成为重要课题。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修改版)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概论 00642
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有哪些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二、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的特性之一,又是传播的本质。
即从本质上看,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三、传播的定义是什么?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它在传播中专指“心”的共有,并不涉及“物”的共有。
在传播实践中,这种“共享”不但是主观愿望,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怎样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传播和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
凡有“信息”处,必有“传播”,反之亦然。
五、传播有哪些类型?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指的是:以人体自身为中介或媒介,尤其以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传播的方式。
大众传播指的是: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如报刊、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变换了视角,以传播的范围、规模为着眼点。
四中传播类型由小到大依次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只不过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这种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构成一切外向型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组织传播:所谓“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大众传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
传播内容的中介,既是信息的物理载体,又是接受行为的消费对象,通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体、传媒。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第四章一.信息含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
二.传播(一)含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三.精神交往论含义:精神交往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四.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第三产业。
2.脑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五.符号含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六.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七.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八.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无反馈渠道)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2.香农—韦弗模式:(引入噪音概念)九.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第六章一.人际传播含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库利“镜中我”概念: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第二讲
四、控制论模式
控制论模式总结:(存在的问题) 1.容易产生传受机会均等的错觉,实际并非如此。 2.循环概念是指回到原点,而实际的传播效果并非如此,由此出 现了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来纠正。 3.控制论模式未能清楚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 的紧密联系。
五、社会系统模式
由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即内部结 构的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来解决的就是传播的条件问题,即外 部结构问题。 (一)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3个互相关联的概念: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
社会环境媒介压力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德弗勒反馈赖利夫妇布雷多克的7w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单位马来茨克申农韦弗通信模式竹内郁郎丰富传播单位概念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第一章传播概述第四节传播的功能斯蒂芬森工具性传播
传播学概论
课程代码:00642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旭彤
回顾复习
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 1.传播的特性 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本质) 2.传播的定义 符号说:意思(意义)+符号+(媒介载体)=信息 结论:所谓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优点:简单明白、高度概括性、普遍适用性 3.信息传受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感知、认知;第二个层次,表述。
•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 (一)个人层次 • 工具性:了解环境 消遣性:调节个人身心 • (二)组织层次 • 工具性: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协调成员行为和思想 • 消遣性: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 • (三)社会层次 • 工具性: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明 • 消遣性:提供娱乐或调节大众情绪
• 四、传播的四大功能 • H.拉斯韦尔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三个功能 • 即,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 • C.赖特在此基础加上了“提供娱乐”。(1975) • 第一大功能——监测环境(新闻) • 第二大功能——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 • 第三大功能——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 第四大功能——调节身心(娱乐)
(完整版)自考传播学概论全面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第1章—第4章一、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1.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4.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7.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不尽相同。
8.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比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9.卢氏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
10.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11.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
12.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进行的受众的调查。
13.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来源—讯息—渠道—受者)后传播过程。
14.传播学模式的类型有: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字模式其中最长用的是图像模式。
15.控制研究是研究传播学的第一个W。
16.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名词解释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8.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民用工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
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1.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
22.传播为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②机率的观点③系统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
“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
“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
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
“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
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1、控制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
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
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
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
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发表了《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有关传播功能的分析。
默顿和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功能的分析,他们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三种:授予地位的能功、重申社会准则功能、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事实表明,当个人或社会政策一旦获得大众传播的好评时,其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也就提高了。
这就是说,大众传媒能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授予个人和集体声望并提高其权威性。
由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提出。
任何人、团体、各种社会活动、问题、意见、产品等,只要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就会成为社会大众所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与社会地位。
2、重申社会准则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在“大众”社会里,大众传媒的这种公开揭露的功能已形成制度,传媒往往迫使公众采取一定程度的行动去反对他们曾经在私下予以容忍的偏向。
“宣传弥合‘个人态度’和‘公共道德’之间的差距。
它使人们不能继续回避问题,迫使人们采取一元的而不是双重的道德标准。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提出。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将背离公共道德和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曝光于社会面前,从而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至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起到重申社会准则并促使人们共同遵守的作用。
例如:贪官污吏怕被媒体曝光的例子。
3、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所谓“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的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提出。
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形形色色地大量信息,人们沉醉在这些信息之中,减少了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和可能,结果只会满足于被动地知识积累,丧失了社会活动能力,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
二、其他人提出的传播的功能1、怀利在1942年提出报纸有5种功能,即:(1)提供消息素材,(2)分析消息,(3)当有些消息不一致时,提供一个一般性的参照系,(4)消遣,(5)向世界传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2、1987年,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新增了一项“动员功能”。
他把“动员功能”界定为“在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和有时在宗教等领域内,开展适合社会目标的运动。
”3、1993年沃森和希尔在《传播与媒介研究辞典》中列出了传播的8项功能。
它们是:(1)工具性,(2)控制,(3)信息,(4)表达,(5)社会接触,(6)缓解焦虑,(7)刺激,(8)角色联系。
什么是信息?1、信息有三种情况:(1)一般性说法,信息是情报、资料、知识等等。
(2)信息概念的实质:美国数学家兼通讯工程师申农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方法研究信息处理,正确定义了作为科学概念的信息,他把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
(3)从哲学角度探讨信息的本质、本源。
其讨论焦点集中于信息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
2、美国巴克兰德提出对信息的三种含义:(1)作为过程的信息:当某人获取信息后,他或她的认识也随之改变。
(2)作为知识的信息:信息也可指作为过程的信息所告知的东西。
(3)作为事物的信息:信息一词也可指如数据和文献之类的物体。
阿特休尔与《权力的媒介》阿特休尔的理论属于批判学派。
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两个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关注传播过程受众一方及传播效果问题;批判学派关注传播者一方及对传播的控制问题。
阿特休尔研究的是传播者及其如何控制传媒,所以是批判学派。
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所著。
基本观点: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
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
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吹鼓手”。
这些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利润指标。
不管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媒介总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阿特休尔写道:“此书的主要论点之一是,新闻媒介历来没有发挥过独立的作用,也从来没有摆脱权力的操纵。
”“新闻媒介好比吹笛手,而给吹笛手乐曲定调的是那些付钱给吹笛手的人”。
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有四种: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关系形式;非正式形式。
(P139)在官方形式里,报刊、电视、广播的内容是由规定、条例和法令决定的。
有些新闻媒介可能本身就是国营企业,有些可能受政府规定支配,还有些可能被一整套限制措施所操纵。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摆脱官方控制。
所不同的则是来自于准许范围内的自治程度的差异。
在商业形式中,新闻媒介内容反映广告商及其商业伙伴的思想观点,这些人常常本身就是新闻媒介的所有者和出版商。
在利益关系形式里,新闻媒介的内容反映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或追求特殊目标的其他各类组织的利益。
在非正式形式中,新闻媒介的内容则以反映亲朋好友的利益为目的,他们或者直接提供资金,或者运用他们影响来确保人们能聆听到吹笛手演奏的乐曲。
潜网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些初出茅庐、刚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即是如此。
他们充满理想,朝气蓬勃,无所顾忌,敢做敢当,然而时隔不久,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手脚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网所束缚。
久而久之,屡屡碰壁,他们的热情便日渐冷却,锐气也日渐消磨,最终就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将自己逐渐地融入那张潜网。
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在报社内部始终存在十分微妙,又十分强劲的网络。
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图得以顺利贯彻;另一方面又防止新来的从业人员对既定的行规的干扰。
媒介组织内的潜网,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的折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责,而这种控制是潜移默化的,被称为“潜网”。
卢因的把关理论有什么意义?在卢因之前,西方新闻界已经倡导“客观原则论”。
记者只能是现实的记录者。
卢因认为绝对的客观与公正是不可能的。
批驳了“客观原则论”。
信息匮乏社会上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具体地说,信息量低的后果是:1、信息的匮乏,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停滞不前,无法分亨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2、信息匮乏导致社会发展受阻,科技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3、信息匮乏,则文化教育水平下降,阻碍了知识的不断更新。
4、信息流量过低,则会让一些不健康信息趁虚而入。
如果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精神文明得不到倡导,便会使相当一部分人追求庸俗的甚至下流的文化内容。
新闻和信息的关系:如何判断一个信息是不是新闻?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
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的。
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
所以我们认为,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闻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新闻并不是信息,新闻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
信息不是新闻,必须是具备一部分条件,信息才是新闻。
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即使作为信息而言,新闻也只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尽管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新闻有它自身的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
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时效性;而信息不要求有时效性。
(2)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
而信息则不要求完整。
(3)新闻要求公开传播,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而其他不少信息在公开的程度上和传播的覆盖面上,则远远逊色于新闻这类信息,或称为“小传播”的信息。
凡是具备公开传播的信息才是新闻。
(4)新闻虽然和其他信息一样,由语法信息构成最基本的信息层次,但在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层次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