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合集下载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杜甫诗歌诗风风格阶段一、杜甫早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

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

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

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嘿,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啊,
那可是诗歌界的大咖呀!他的诗就像一杯浓茶,越品越有味道。

你想想看,他写的那些个关于百姓疾苦的诗,那叫一个深刻!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简单的几个字,就把社会的贫富差距
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厉害吗?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看到富人和
穷人的巨大差别一样嘛!他的诗里总是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
人民苦难的同情,这种深沉的情感就像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里。

再看看他的用词,那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啊!每一个词都好像
带着力量,能直击你的心灵。

就好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
和鸟本来是多么美好的事物啊,可在他笔下却成了悲伤的象征,这得
多厉害的文字功底才能做到啊!这就好像本来开心的你,突然听到了
一个坏消息,心情一下子就低落了。

杜甫的诗歌风格可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
看到了那么多的人间悲剧,这些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他就像一个饱
经沧桑的老人,用他的诗给我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故事。

咱再说说他的诗的节奏,那真叫一个顿挫有力啊!有时候读起来就
像敲鼓一样,一下一下地敲在你的心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这节奏,多带感啊!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有时候步伐轻快,有时候又沉重缓慢。

杜甫的诗就是这样,沉郁顿挫,让人读了之后感慨万千。

我觉得啊,他的诗就像是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种种。

我们应该好好
去品味他的诗,从里面汲取力量,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就是我对杜甫
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看法,你们觉得呢?。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他通过描绘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表达出深深的忧愤和悲痛。

这些诗歌常常充满着深沉、浓郁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杜甫的诗歌,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篇小诗,无不涉猎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

他通过描绘个人的命运和遭遇,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迁。

这种广泛的题材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3.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常常有起伏和转折。

他通过沉郁的笔调,将忧愤的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和矛盾。

同时,他的顿挫风格也表现在对节奏和音韵的把握上,常常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常常用极少的语言表现出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警句和精炼的表达,这些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5.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杜甫的诗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表现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他通过对官场的腐败、贫富的悬殊、民生的疾苦等社会现实的揭示,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也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总之,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是一种深刻、内敛、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的广泛题材、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杜甫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风格通常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2.叙事和议论风格:杜甫的诗歌在叙事和议论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

有学者认为,他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受到了《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3.仁政思想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以及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4.人道主义精神:有观点认为,杜甫的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总体来说,杜甫的诗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的疾苦,又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精炼的艺术技巧。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V1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V1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V1正文: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刚毅深厚的风格著称于世。

这种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又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体现杜甫是“诗史”派代表人物,其诗歌大多写实于当时的社会、人民和自然等实际存在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和热切思考,这正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一个重要来源。

比如杜甫的《北征》、《新婚别》等诗篇,对于贞观时期战乱、社会动荡的写实,达到了深刻的表达效果,使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思考不断加深。

二、对人性的感悟和关注杜甫的诗歌充满对人性、人情的感悟和关注,他关注的不仅是贫穷、困苦、悲哀等人性的弱点,更关注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的美好。

他的《兵车行》、《登高》等诗作表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深沉的感情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语言和形式的巧妙运用杜甫的诗歌语言朴实自然、质朴无华,同样也是他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之一。

以《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例,这两句简单而富有力量的诗句,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无奈与沉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形式方面,杜甫的诗歌亦有其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歌多用汉字,辞章质朴,少有华丽修辞,更多的是自然而然、质朴真挚。

而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使用“借景”手法,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与自己的所思所感相融合,使其诗歌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主要源自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体现、对人性的感悟和关注、以及语言和形式的巧妙运用。

这些特点既是杜甫诗歌艺术之所在,也是我们在阅读杜甫诗歌时的感性体验。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意境深远;2、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3、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4、风格多样,富于变化。

这些特色使得他的作品显示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他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2.“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沉郁”指忧愁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深厚凝重的风格。

“顿挫”指语调的抑扬曲折,节奏的顿挫有致。

3.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如虚实结合、对比映衬、动静相衬等。

4.风格多样,富于变化。

5.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

6.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

7.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

8.广泛的题材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9.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0.深刻的哲理性。

11.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的痛苦命运。

12.热爱祖国山河,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13.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导语:在诗歌领域,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因为其诗歌具有强烈的写实性、细节性、典型性又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作品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甫时常将一腔深情选择含蓄凝练的表达出来,先将感情蕴藉甚深甚浓,已蓄势待发之时,受儒家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又将感情及时遏制住,转为婉转低回的表达,因此杜甫感情蕴藉浓郁而表达顿挫。

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有文化底蕴的传承的原因也有具体国家社会的环境因素和艺术家个人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原因,由很多因素相互掺杂融合形成。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受着以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之核心的“仁”的价值观的影响,受着历经磨练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也受着忧国济世的抱负,善感的个人性格气质,崇尚壮美的审美理想和个人的创作态度的影响。

一、杜甫深受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的影响,这是影响杜甫人生态度的最主要因素。

儒家文化或称儒家哲学,它是一门关于处事态度的情感哲学,“仁”是它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仁”是人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立足的依据,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

这种对人的同情、关爱之情和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体现在杜甫的诗作中,凝结成了典型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诗歌中俯拾皆是,表现为一种深沉,浓郁,郁结,哀怨,郁愤的情绪,体现为忧患的精神,乐道的精神。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种对出征在外的将士的关怀正是来自于杜甫对于百姓苍生的大爱。

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

杜甫经历了国家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亲历国家的富庶强大到后来的国民生灵涂炭。

他个人的人生也经历了仕途的不得志和物质生活的由充盈到后来的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这样一种坎坷。

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着个人不得志的郁结,而且更包含着对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因此他的诗歌体现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发展、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这主要源于他年轻时期的壮游经历。

在壮游期间,杜甫接触到了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些经历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因此,他的早期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向往。

然而,杜甫的诗风并非始终如此。

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困守期间,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身历其境,感受到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风格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

杜甫的诗风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既是他个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的体现。

最后,当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结束了流离与战乱之中的痛苦之时,他的诗风又有了新的变化。

蜀中清新秀美的自然风物和远离政治的波澜、战争苦痛的安定生活,使得杜甫开始以一种更为宁静自适的心态去把握生命,审视生命,体验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得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反映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清新自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他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烙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

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其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

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形成原因: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杜甫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杜甫作为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因此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
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反映出杜甫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而顿挫又体现了杜甫诗歌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杜甫感情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登高》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3)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写出久客孤独的内容,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

尾联对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解析]
(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感情深沉浑厚,回环往复,潜气内转,起伏顿挫; 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于杜甫晚年,他的诗写民生疾苦,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深沉阔大;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知其波澜突起,断续无踪,其笔正出神入胜也。……难在 ‘汉运中兴’句,提笔一振,即已隔断‘家书’一段,更遥应 ‘太子’,一提一锁,岭断云生矣。如此大波澜大结构,何从 指他铺叙处?”
• 综上所述,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情,沉郁是文学风格,以 思想为主。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 因此可以并提,但是,毕竟有别,故亦不可含混。
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湛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 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 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 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 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 不为之开先。”
“集大成”解:
• 集大成主要是指杜甫融汇各家之长,形成自己 千汇万状的大家风范。杜之学诗作诗思想在其 诗作中均有体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受限制。惟五七言古诗,毫无拘束,可以自由放笔。且 杜甫喜欢用赋体(铺陈)抒情,所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五七言古诗中才得到充分发展。
“沉郁”解:
• 刘歆给杨雄索的《方言》目录中的话:“属闻子云独 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非子云澹雅之 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已成此书。”这里的 沉郁就是《汉书.杨雄传》说的“(雄)默而好深湛之 思”。顔注,“湛读曰沉。”雄答刘歆前书说“雄少 不得学,而心好沉雄博丽之文。”沉郁就是深沉积久 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杜甫是很佩服杨雄 的,《进<雕赋>表》中的沉郁一词主要是从上引文来 的。
论杜诗的
“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2014级古代文学课程作业 李杰
“沉沉郁郁顿顿挫出挫处”出处:
• 天宝年间,杜甫进《雕赋》,其表云:“(明主)倘 使执先祖之故事,拨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 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

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

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

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

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

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一)经历与风格简介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

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

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1. 抒发心胸与抱负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

《望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借泰山直抒胸中之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站在泰山顶上,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体现了其傲视群雄,满腔热情的抱负。

杜甫的心高气傲、自命不凡之气,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得到深刻地抒发。

“此其自命不凡,揽辔而欲澄清天下之谓也。

”[1]2.记叙交游,抒发生活惬意以《题张氏隐居二首》和《夜宴左氏庄》为其代表诗作。

以《题张氏隐居二首》为例,写出了杜甫与友人在乡间田野饮酒取乐的喜悦惬意的情怀,诗中也不乏幽默之词。

“归醉每无愁”,一醉方休,醉归忘险,充满了无限的兴致,笔调之间满是欢畅。

3. 盛唐的颂歌以《饮中八仙歌》为其代表诗作。

诗歌描绘了饮中八仙的饮酒情态,描绘生动豪爽,洒脱不拘,在淋漓尽致中彰显盛唐气象。

二、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747—756)(一)经历与风格简介天宝六年,杜甫36岁,于长安应诏就选,但因李林甫嫉妒贤才,应试者全部落第。

此后,杜甫多次献诗希望辅佐君王,却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

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

现实培育了杜甫,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这一时期,即安史之乱前,时间段为747年—756年,杜甫诗歌的风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真情豪迈的抒怀转变为个人情感的抒怀以及对现实的反映,诗中洋溢着对统治者集团荒淫奢侈的讽刺揭露,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以及对唐王朝潜伏的危机的担忧,其“忧国忧民”思想初见端倪,开始萌芽和成长。

(二)嘲讽揭露的诗歌风格1. 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代表诗作为《乐游乐园歌》、《兵车行》和《丽人行》。

以《丽人行》为例,全诗讽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

全诗通过写诸杨游宴的奢华和庞大的气势,讽刺了王公贵族腐朽、荒淫、奢侈的生活。

2.忠君爱国,同情士卒以《前出塞九首》为代表诗作,诗中既表达了对士民离家远征的同情,“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同时歌颂士兵舍身报国的精神也不乏,“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3.讽刺朝廷好大喜功以《后出塞五首》为代表诗作,《后出塞五首》反映无止境地开疆拓土造成了安禄山的反叛,是乃“过犹不及”之行,借《后出塞五首》讽刺朝廷的好大喜功。

4.对社会的认识和反映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是前、中期思想艺术的最高峰,作者通过十年困顿的磨练,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杜甫把个人的不幸和唐王朝的危机联系起来。

三、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756—770)(一)经历与风格简介天宝十四载,杜甫44岁,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十一月发生“安史之乱”,投奔灵武,被敌俘获,押送长安,在长安目睹胡兵屠杀人民,写下了众多爱国主义诗篇。

46岁,从长安逃至凤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因上疏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8岁,往返华州、鄜州、洛阳,途经新安、石壕、潼关,亲眼看到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写下“三吏、三别”。

次年弃官去泰州、同谷、成都,于成都落成“杜甫草堂”,通过严武的帮助授予“检校工部员外郎”,后称“杜工部”。

这一时期,即“安史之乱”以后,时间段为756年—770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后期。

在“安史之乱”的洪流中,杜甫到处漂流,到处逃难,在漂泊的旅途和生活中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危亡和人民的苦难,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和发展,并完全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与以前一时期相比,前者多是情感的笔调,多是对人民,对国家的爱和感叹。

“然前多感触,刻意苦吟,后则逐境言怀,浑多漫兴。

”[2]这一时期,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就是社会理性的抒怀,对现实的反映,抒发的情感兼有“爱、恨”,以“爱”为主,悲情壮美为主流风格。

(二)悲情壮美的诗歌风格。

1.离别之思,思念亲友代表作品有《月夜》、《天末怀李白》、《羌村三首》、《不见》等。

《天末怀李白》是杜甫因李白被流放而抒发不平之作,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和思念之情。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一句,写出了李白像屈原一样的冤屈,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2.沙场抒怀,战事之悲壮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

《悲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3.忧国忧民,期盼统一这类诗在这一时期是最多的,尤其是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

体现了忧国忧民和期盼统一的思想感情。

忧国的诗作有《哀江头》、《春望》、《秦州杂诗》等,忧民的诗作如《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佳人》等,期盼统一的诗作如《新安吏》、《潼关吏》、《属相》等。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其隐隐约约的抽泣声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凉气氛,写出了对征役的无奈和人民的同情。

4.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和对人民痛苦生活得同情代表诗作有《宿府》、《登楼》、《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负薪行》、《秋兴八首》、《登高》等。

《秋兴八首》抒发对国运由盛而衰的感叹和无奈。

“听猿实下三声泪”,诗人听着哀婉的猿声,禁不住掉下了悲痛的泪水。

5.政治抱负和身世之感杜甫已到晚年,但却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借对五个历史人物的凄凉身世、壮志未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寄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写意,表达了诗人千载留恨的悲郁情怀。

(三)杜甫后期诗歌风格的“真、善、美”的统一在智慧的内涵之中,包含着人与世界的三层关系,一是人与存在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求真;二是人与意义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的价值评价,是求善;三是人与可能世界的关系,这就是人的设计创造,是求美。

[3]1.“真”“真”的形成期是盛唐之音时期,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充满了真情豪迈的风格,诗歌当中尽显盛唐气象和理想抱负,杜甫用真情抒怀,使诗歌带上了真情实感。

“真”的发展期是十年困顿时期,是由于仕途失意而产生了对统治者的不满,由此而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

这一时期的“真”是作者因个人的遭遇而产生的对“真”的反映,是从个人出发地对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真”的成熟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四处漂泊,亲眼目睹了国家的灾难的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其“忧国忧民”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并走向成熟,思想主流由对唐王朝的讽刺、厌恶转为同情和爱怜,由“恨”转为“爱”,《恨别》是典型的由“恨”转“爱”的代表诗作,诗人由别而引起对亲人、家乡的怀念,由恨别引起对战争的痛恨,从而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可以说,经过“安史之乱”的洗礼,杜甫的思想也开始成熟了,由原本感性的抒怀转为理性的抒怀,由对个人命运的不幸的感叹转为对国家对人民的命运的关注,他不再感情用事,而是理智用事,明白了与其恨国家,不如爱国家,帮助它实现和平统一。

2.“善”杜甫诗歌“善”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上,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在漂泊和逃难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困苦,其诗作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吏、三别”,杜甫用怜悯和哀婉的笔调写出了对骨肉分离的深切同情和渴望平叛实现统一的爱国精神。

《又呈吴郎》中,杜甫写诗开导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前来打枣,而应该对老妇人亲近、友好,“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诗人用良心做人,同情老百姓,体恤老百姓,正是其“善”的体现。

3.“美”杜甫诗歌的“美”的风格贯穿了其一生的诗歌创作。

无论是前期盛唐之音真情豪迈的抒怀还是后期忧国忧民的悲情壮美,其诗歌始终是一种“美”的感受。

只不过前期所体现的“美”是“豪放的美”,而后期所体现的“美”是“悲壮的美”。

“豪放的美”贯穿于大自然的美景、远大的心胸、抱负以及真性情之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有自然地美,也有其远大心胸、抱负所体现的心性美和精神美。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既有诗人的人格精神美,和洒脱豪放的灵气美,也蕴含盛唐气象的雄壮之“美”。

以《春夜喜雨》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借春雨的降临直抒胸臆,流露出内心的喜悦。

尽管国家面临灾难,尽管仕途失意,但杜甫能够在自身乱离的生活中带上一些温馨的笔调和欢喜的插曲,始终不忘掉自己的理想、信念,满怀信心和希望,去等待祖国的春天、人民的春天和自己的春天,这种温存的美,让读者也感受到心灵的美的回归。

[参考文献][1] 清·佚名.杜诗言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5[2] 清·佚名.杜诗言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9[3] 方同义.中国智慧的精神—从天人之际到道术之间[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6[4] 张浩逊.唐诗导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5] 夏于全.唐诗宋词鉴赏·第五卷[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6] 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7] 林继中.杜诗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8] 张步云.唐代诗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9] 华文轩.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