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
2. 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应用溶解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计算与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10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单位,并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情况。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观察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讨论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提高溶解度实验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写出最终结论;
3. 提出如何提高实验中溶解度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根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 可以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2. 实验法: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展溶解度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实验: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引发学生对溶解度计算的考虑。
4. 计算: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一些例题进展讲解和解答。
5.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溶解度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 例如图或实验装置:用于讲解和展示溶解现象;2. 计算器:用于溶解度的计算;3. 教材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复习。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问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才能和表达才能。
教学拓展:1. 涉及溶解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活科学等;2.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才能;3. 进一步讨论溶解度的实际应用,如提纯技术、药品制剂等。
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课题:溶解度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掌握溶解度的判断方法和计算方式3. 能够应用溶解度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溶解度的判断方法和计算方式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2. 溶解度与溶质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等2. 实验试剂:盐、糖、水等3. 实验操作步骤教学方法:1. 实验法2. 讲解法3. 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呢?二、实验观察1. 实验1:取一定量的盐和糖分别加入水中搅拌,观察其是否可以完全溶解。
2. 实验2:取一定体积的水,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盐和糖,并记录下每次加入的量,观察其是否溶解。
三、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与溶质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
四、概念讲解1. 溶解度的概念:指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强等。
五、实例计算教师通过实例教学的方式,演示如何计算溶解度,并让学生动手计算实例题目。
六、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探讨溶解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七、反馈检测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溶解度与溶质种类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实验步骤和结果。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判断方法和计算方式,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9.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溶解度教学设计课程:初中化学九年级下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执教:班级课型:事实—理论课一、学生学情分析:学习了课题一,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和如花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溶液的饱和程度和溶解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相应的概念②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②建立运用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解释实验本质③学习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铁架台,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9.2.1溶解度(第一课时)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饱和溶液的判断3、结晶4、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八、重难点分析: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
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①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实验,从实验的角度验证饱和溶液的定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测定溶解度的方法。
3. 探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测定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混合物的溶解度计算。
2. 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烧杯、称量器等。
2. 实验物质:氯化钠、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包含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利用实验道具演示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讲解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介绍溶解度的计量单位。
2. 介绍测定溶解度的方法,包括质量法和体积法。
三、实验操作
1. 搭配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使用氯化钠和硫酸铜等实验物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溶解度,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总结
1. 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总结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1. 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
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
(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
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
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
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能够通过实验和实例说明物质溶解度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言(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饮用过饱和糖水的经历,引出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
在加热的水中能够溶解更多的糖?
2.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3.实验演示(15分钟)
设计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从而直观感受温度对溶解
度的影响。
4.讨论交流(10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机制,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度
的影响。
5.知识复习(5分钟)
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出其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一份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主题:溶解度分析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
教学内容:
一、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
二、溶解度实验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溶质、溶剂、温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a. 取一定量的溶剂于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
b. 按比例向烧杯中加入溶质,搅拌均匀。
c. 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记录所加入的溶质量。
d. 改变温度、溶质种类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作业: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溶解度?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在什么条件下溶质能够完全溶解?
3. 如何通过实验获取溶解度的数据?
扩展:请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进行总结。
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个人回答和扩展性的知识总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技能进行评价。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饱和溶液)。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5. 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作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讲授启发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溶解度的规律。
5. 应用: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曲线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2)学生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理解;(3)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介绍溶解度曲线在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固体药品、溶剂等。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2. 介绍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准备好不同温度的水,以及一些溶质,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总结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讨论其原因。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1.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情况,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物质,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写出实验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溶解度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更多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注:以上时间为参考,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方案三
【教师活动】根据方案三得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我们就把它叫做20摄氏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过度提问】什么是溶解度呢?
知识点一: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A.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
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C.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D.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
练习7、我国有一种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魔水会自动喷出,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练习4、某同学模拟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制纯碱,需用 50.0 g 水配制 20 ℃NaCl 饱和溶液(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0 g),应称取 NaCl 的质量为( )A.18.0 g B.16.0 g C.13.2 g D.11.5 g
练习2、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 ℃时,把36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B.t℃时, 36 g氯化钠溶解在水中能形成100 g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C.把36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从三种方案中选出比较白糖和食盐溶解能力的最佳方案。
初中溶解度的含义教案
初中溶解度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2. 能正确运用溶解度定义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个要素。
【难点】运用溶解度定义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溶解度的定义,讲解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4.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四个要素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
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个要素,能够运用溶解度定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主题: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区分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2. 能够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说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实验药品:NaCl、KCl、Na2SO4、Na2CO3等;
3. 教学媒体:PPT、教学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3. 练习:让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解决相关问题;
4. 拓展:介绍溶解度曲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合理?
2. 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如何?
3. 学生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2. 讲解课后练习。
七、随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溶解度的概念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主题:溶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学习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合作精神。
3. 方法与过程:采用实验教学和讨论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基本概念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三、教学过程1. 溶解的基本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溶解的定义,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教师讲解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溶解现象的复杂性。
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引导学生思考热效应与溶解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和结论。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溶解的基本概念、条件和影响因素、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思考:为什么盐水可以溶解冰?2. 实验报告:写一份关于溶解实验的实验报告。
3. 讨论:讨论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3. 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在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压力)。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例如,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
5.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含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并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溶解度曲线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通过这份优秀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
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
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
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
谊。
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
老师准备:学生实验用品并分组到桌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激光笔、视频音频材料
教师实验用品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量筒,天枰一、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