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69-设计创意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第一篇: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摘要:本文结合云技术深入发展的科技背景,主要以高校视角探讨目前协同创新存有的问题,并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优势,形成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多方深度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云服务;高校;协同创新1引言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其价值核心是知识增值,是以协调融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随着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优势平台和应用服务,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产学研领域也是势在必行。

基于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可以提供加速资源汇聚、提炼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平台,进而突破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原有壁垒,充分激发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潜能与活力,实现多方的有益深度合作。

因此,随着基础实施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内容延展性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协同创新中高校作为协作主体所存有的问题,探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协同创新给高校参与方所带来的机遇与优势,并就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形式与内容展开研究。

2研究现状在美国,SIMtone特意推出了“通用云计算服务”,专业面向教育领域,学生通过瘦客户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可以接入云服务,计算资源和硬件设施维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

Google公司从经济性出发,为学生提供软件定制SaaS服务,部分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学生可免费使用1。

在国内,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热点。

鲁若愚、朱卫杰对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形式进行了界定及比较,总结了基于云技术的创新模式特点:依靠云创新环境,整合云创新资源和产生云创新成果2。

叶伟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产学研的协同静态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并研究相对应的政策激励效果3。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而在科技创新当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双创”政策,即大力推动创业和创新,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

协同创新的理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认为通过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需求;协同创新机制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研究如何建立和优化“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

1.2 研究意义"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而"双创"人才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协同创新机制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协同创新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人才和资源,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推动跨学科合作和共同创新,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研究如何构建和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实施路径与建议提供参考。

通过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2. 正文2.1 “双创”人才培养的定义与特点“双创”人才培养是指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从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两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协同培养机制的基本概念。

然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协同培养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合研究结果和理论基础得出了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促进高校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机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应用实践、影响因素、案例研究、研究结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科边界封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教育不足等。

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如何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全方位的培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协同培养机制逐渐受到重视。

协同培养强调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和资源保障,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探讨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
要点一
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组织为了生 存和发展,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的资源。
要点二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资源依赖理论指导下的协同 机制构建,能够促进高校与外部环境的资源共享和交流, 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是有效的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 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协同机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协同机制,高校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协同机制有助于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03
协同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理论概述
协同学是研究系统自组织现象的理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整个系统的有序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协同学理论指导下的协同机制构建,能够促进高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提升创新创 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创业的机会和资源。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 展创新创业项目,共享资源,推动科技成果 的转化和应用。
文化与政策保障
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比赛等,营造浓厚的校园 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04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构建
校内协同机制
学术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双创”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出来。

然而,单纯依靠政策的支持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更需要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协同创新机制的概念和意义协同创新是指多方组织或个人在创新过程中携手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度合作。

协同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而且可以实现合作双赢,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流程和文化等多维度协同机制,实现跨界、跨部门、跨地区等多方合作的创新工作流程和创新创业生态的发展,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崛起。

2.1 联合创新联盟通过建立联合创新联盟,可以将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投机构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协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交流和成长。

2.2 孵化器孵化器是指通过提供办公空间、资金支持、创新课程培训等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快速发展。

孵化器通常会与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合作,为初创企业提供早期的资金支持,从而减少创新创业的风险。

2.3 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是一种集中表现创新力的方式,参赛选手通常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通过大赛的组织,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增加大赛选手的知名度和机会。

创新创业课程是指专门针对创新创业人才设计的培训课程,旨在帮助他们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有以下几点意义:3.1 促进人才培养多渠道发展通过建立联合创新联盟、孵化器、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渠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拉近人才之间的距离。

协同创新机制不仅有助于降低创新和创业的风险,而且为创新创业成果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产业化。

3.3 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等多方合作,深度集成各自的优势资源,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申请书

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申请书

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申请书申请项目概述:本申请旨在申请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资助,以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申请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合作,深化研究课题,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学校发展。

项目内容:本项目计划成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由来自不同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

团队将致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 学术研究:团队成员将共同开展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先进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科技创新;- 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探索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开展前沿科研。

2. 教学改革:团队成员将共同开展教学改革项目,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创新课程,并使用跨学科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开展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团队组建阶段:申请获批后,将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确定团队成员和相应的研究方向。

2. 研究阶段:团队成员将进行研究并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讨论研究进展和问题,并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3. 教学改革阶段:团队成员将根据项目目标,设计并实施教学改革方案,并定期分享经验和教学成果。

4. 项目总结和评估阶段:项目结束后,将对项目整体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撰写项目报告,并向相关机构和领导汇报。

项目预期成果:1. 学术研究方面:通过跨学科合作,预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等。

2. 教学改革方面:通过教学改革项目,预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经验。

项目预算和支持:本项目预计需要XX万元资金支持,用于团队成员的科研经费、课题研究设备和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

同时,我们希望能获得相关学校和部门的支持,包括提供实验场地、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等。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引言本文旨在介绍《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的背景和目的。

人才培养是任何组织或机构的关键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课题申报旨在提出一份全面且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

通过此方案,我们将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领导才能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以推动组织或机构的发展和成功。

本文将详细描述该课题申报的目标、预期成果和实施计划,以及相关的时间表和资源需求。

同时,我们将阐述申请资格和评审准则,以确保申请过程的公平和透明。

特此申报。

本文档旨在申报《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制定和执行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需求。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人才需求分析:深入研究社会和企业对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了解最新的职业发展趋势和技能要求。

课程设计与设置: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课程和研究路径。

培养方法与评估:探索创新的培养方法,如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等,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分析现行的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如何将政策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提出一套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型。

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为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对现行人才培养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满足不断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水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

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能够深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在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首先对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接着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改进的措施。

最终,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背景分析,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析,实践效果评估,建议改进,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绪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特别是在艺术设计领域,创新与创意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而在实践教学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教学的改进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背景分析、教学方法的探讨、案例分析、实践效果评估以及建议改进的研究,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背景分析需要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比较,可以找到更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可以验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作者:乐琴琴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3期摘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本文探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提出研究对策,以此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前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对策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推行了八方面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要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的高校协同创新培养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机制不是很成熟,在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合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问题。

现阶段很多高校自身体制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发展。

在高校过去的教育体制当中,只注重教育的过程而忽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只注重对教学的过程进行管理而忽视高校系统化的管理。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很难融合,从而使协同创新培养不能很好地开展。

我国的高校与各个单位之间各有所长,协同意愿不强,不能很好地平衡高校与单位之间的利益,造成他们不想协同。

现阶段的利益分配不均,很容易使得高校和单位的协同创新出现分歧与矛盾。

高校与单位之间利益最难平衡的一点就是科研成果和企业产品的利益分割,这是目前制约高校与单位之间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

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能有效地调动起高校与单位之间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严重减少了教师深入企业的时间。

教师不能深入企业,不能与企业高度融合,就不能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发现不了深层次问题,这就使得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浮在表面,只注重形式而不能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教师自身也难以得到发展。

高校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教师在与企业合作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行业不同技术问题也不同。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创新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双创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促进双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应运而生。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多个机构、组织或个体之间共同合作,实现创新目标的一种创新模式。

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资源,形成价值链,增强双创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

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企业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和经验;通过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学生可以更好地实践技能;通过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特色,推动双创人才的培养。

其次,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加速双创人才的成长。

由于双创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为双创人才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资源,加速其成长和发展。

例如,通过与前沿科技企业合作,双创人才可以观察和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与大学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可以获得更加专业、先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最后,协同创新机制能够促进双创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创新精神是双创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而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为其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激发创新精神的机会。

通过多方进行交流、讨论和创新实践,双创人才能够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和理念,不断开拓创新思维的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素质。

总之,协同创新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机制之一。

通过合理整合资源、加速成长和发展、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协同创新机制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未来,随着我国“双创”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将逐渐凸显,为双创人才培养创造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双创”人才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

在个人层面,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关注个体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这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方面,需要主张在教育和自我学习时注重思维与创新,提高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同时,需要引导个体自信,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勇于尝试。

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方面,则需要强调项目管理技能、商业思维、市场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

在组织层面,协同创新机制关注创新创业的组织环境与制度保障。

这需要提供适合创新创业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条件,为其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制度保障。

这一方面需要提供各个层次的支持体系,包括资金、技术、知识等,同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构,提供更好的合作机会,组建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创业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的思维导向,推广诚信品质,避免商业陷阱和恶性竞争等现象,鼓励正当竞争,倡导合作发展。

在社会层面,协同创新机制目的在于构建有益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这需要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各行业开展协同创新,强化社会管理与监督机构,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创新创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价值观。

此外,需要助力公益事业和社会企业,注重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培养合格的“双创”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注重人才的素质培养、组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的构建和促进。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积极推进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双创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推动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

创新人才队伍的凝聚和培养 课题申请书

创新人才队伍的凝聚和培养 课题申请书

《创新人才队伍的凝聚和培养》课题申请书一、课题背景1. 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在特定领域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挖掘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凝聚对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人才队伍的凝聚和培养意义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凝聚和培养对于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有效地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内容1. 创新人才队伍凝聚机制研究通过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创新人才凝聚机制进行研究,找出共性和差异性,为实施精准化凝聚提供依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计划1. 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各类创新人才的凝聚和培养需求及实际情况,获取真实、全面的数据。

2. 研究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创新人才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规律和特点。

3. 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数据收集和整理,历时3个月。

第二阶段:研究方法论和理论模型构建,历时2个月。

第三阶段: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历时6个月。

第四阶段:撰写论文和总结,历时3个月。

四、预期成果1. 提出创新人才队伍凝聚和培养的具体可行方案。

2. 发表学术论文,提出独特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3. 对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出建议,为国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创新人才的凝聚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凝聚和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人才的潜能和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六、总结通过对创新人才队伍的凝聚和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我相信可以找到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案。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凝聚和培养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
些有效的实践策略和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双创”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而“双创”人
才的培养则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建立一种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关键。

首先,建立行业联盟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将优秀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资源。

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建立产学研合
作平台,搭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桥梁。

其次,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交流,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流动渠道。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合作,拓宽“双创”人才的
视野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双创”人才。

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国
际先进经验和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双创”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所述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不断拓展合作渠道,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随着中国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相信“双创”将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成
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校不仅要从事科技创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各行业、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因此,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在我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积极探索新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积极扶持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为高校探索新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成果缺乏转化,与实际产业需要脱节,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等。

二、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二者互相促进和支持。

如果高校只注重科技创新而忽略人才培养,那么这些科研成果就无法转化为实际产业需求,最终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反之,如果高校只注重人才培养而忽略科技创新,也无法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

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研究的意义在于,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通过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目标。

三、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的实践案例面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两者互相促进的关系,不同的高校提出了不同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某一高校运用机构改革实行分技术领域科研单元管理模式,明确各科研单元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任务,并建立基于成果转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

这样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并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其次,某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立“学科导师制”和“学术导师制”,加强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将科技创新落地应用纳入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有效推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互动。

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元素,使得学生在校园里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能力欠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致力于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如何确保培养质量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关键要素和成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该模式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促进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多元化、实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高校教育与社会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1.3 研究意义刚开始时,高校的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

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与企业、产业界等合作,学生可以深入实践,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内在动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责任。

协同创新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了全球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的企业迫切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而高校承担着培养这些人才的责任。

协同创新模式在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协同创新是指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创新。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能够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高校能够更加贴近市场,掌握市场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此外,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产生交叉性、跨领域的创新思维。

可以说,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如何实现协同创新1.建立合作模式高校应通过建立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与企业可以互相扶持,共同推进技术创新。

这种合作模式应该是强调互惠互利,如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企业可以提供技术需求、市场情况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帮助,高校可以提供技术研究资源、技术服务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等。

2.开展创新项目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具有市场前景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是符合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

这种项目虽然提供了开展技术创新的平台,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技术项目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能够与企业紧密配合的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跨领域、交叉性思维,需要能够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和市场需求。

高校应该为此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和专业认证,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研究方向。

协同创新申请书

协同创新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您好!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充分发挥我单位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整体科研实力,我们拟开展一项协同创新项目。

现将申请报告如下: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科研资源分散、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计划开展协同创新项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以下目标:1.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整合科研资源,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

2.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 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4.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方向确定:根据我国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项目的研究方向,确保项目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2. 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

3. 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包括实验室、测试中心等,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4. 产学研合作: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5. 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四、项目预期成果本项目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X项。

2.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X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X篇。

3.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4. 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经费预算本项目总经费预算为人民币XX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 人员经费:包括项目组成员的工资、补贴等。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机制设计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机制设计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机制设计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已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设计一种协同机制,以实现育人目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机制的设计。

设计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机制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协同机制的目标应该紧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也需要明确各个环节和参与者的任务,确保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达到效果最大化。

协同机制需要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责任。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机制的参与主体包括高校、企业、学生和社会资源。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负责组织和规划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企业作为实践的重要场所和资源提供方,应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学生是实践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等,应该积极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支持。

协同机制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高校、企业、学生和社会资源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协同机制的关键。

通过定期会议、协商和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各方的需求和意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

还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方便各方共享信息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协同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也需要建立一套激励制度,如奖学金、荣誉称号等,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成果输出。

设计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机制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明确目标和任务、明确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目标,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行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行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地方行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行业高校创新创业多元协同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能否拥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欲高质量完成该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的指导思想。

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这是高校面对时代要求必须回答的问题。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在本行业领域内赢得了较好名气和较高声望,其价值和贡献得到了行业内企事业单位普遍认可,在社会上也形成了广泛认同,这些都是其他地方高校在短期内难以期及和超越的。

因此,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完全可以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始终站在行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前沿,继续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科人才培养支撑。

但实践中,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培养机制上,政府、高校、行业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尚未形成合力,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就成为当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亟待回答的迫切问题。

1.2课题界定本课题以协同创新理论为依据,试图分析地方行业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构建“多元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实施策略及保障支持措施。

为地方行业高校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供思路,从而丰富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供实施路径,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并形成对同类高校具有借鉴意义的有益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创意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1、问题的提出
“设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整合科技与文化艺术、面向产业和文化生活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中间力量和落实途径。

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国家着力将设计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在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设计创意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对目前的教育模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机遇与挑战正并存着,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应对。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设计创意类人才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根据2014年国家发改委10号文件,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从国家层面形成一个强劲的合力来推动设计人才培养,拉动设计产业发展,明确强调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强化设计创意人才培养。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特别强调,我国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有一说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2]近年来,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革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正在改变制造业的模式,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 [3]
在我国由于原创设计与创新不足,生产制造领域缺少自身文化内核,文化产品贸易存在极大逆差,影响国家文化安全和发展。

设计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各自为政,缺乏较强的产业融合度和凝聚力,制约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发展。

“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创意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在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同时,为设计创意人才培养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效果转化,提升教学的实践与实效性,为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机制进行开创性改革。

武汉理工大学,李梅芳(2011)探讨了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需要建立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关于协同创新,多见于国内外论文报告,也曾纳入国内地方或行业规划,但立足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求还是第一次。

因此,设计创意教育要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尽快启行动起来,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总之,在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中推进协同创新,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及社会其他方面资源,在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实现平衡,不断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环境。

以我国现有艺术学与设计学学科的大学,同多个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中国科学院系统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协商,瞄准国家急需的创意设计战略性研究,启动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在立足本校实际、推动不同层次类型的协同创新,发挥优势和特色。

这势必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决定性举措,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
1)明确高等设计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机制。

2)揭示对设计创意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

3)揭示高等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深化改革路径,提出理论评价方法。

4)提出积极完善可持续终身教育体系。

5)实践论证高等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的创新。

研究内容
1)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研究。

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设计专业建设和创意理论研究,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协同创新合作机制需求分析研究。

设计创意行业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尤其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及社会其他方面资源,在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实现平衡,不断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环境。

3)新型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4)设计创意人才评价与奖励机制研究。

完善政府奖励、用人单位奖励和社会奖励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创意和设计人才奖励体系,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强则人才优。

5)有关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

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从本科教学内容与模式上进行改革,顺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将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

6)完善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终身教育体系。

7)协同创新的内涵研究。

高校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创新之处
1)本课题针对国际环境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性问题,从国家文化策略的视角解读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启发性机制,塑造适应时代变革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研究视角的新颖性;2)以跨学科的多维视角透视和基于平衡环境与发展的立场,从理论出发严密逻辑推演,结合具体案例开展实证研究,应用空间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体现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3)从设计唤起社会行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研究高等教育以协调创新机制为中心的设计教育方法,体现了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的新颖性。

3、研究思路
1)首先采用跨学科视角透视,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设计学、市场学、教育学交叉透视基
础上的研究方法,对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内容与范畴进行划分。

2)再对史料文献的归集、整理、分析。

3)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每组10个访谈对象,以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方式,深入调查如何整合产学研各方及社会其他方面资源,寻求协同创新合作双方的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的平衡因素,以构建高等教育设计的协作创新经验可适用性模型。

4)同时采取比较研究方法,得出教学改革方案在再设计后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参考。

研究方法:
通过统计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首先,对史料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集、整理和分析。

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及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等获取最新消息,对国内外高校工业设计产学研机制进行细致的分析归纳。

其次,采用以产学研理论为核心的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证分析,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

最后,做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与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

技术路线:
{设计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学教育学}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确立研究内容与范畴

对史料文献的归集、整理、分析

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

{完善可持续终身教育体系设计创意人才评价与奖励机制研究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高等设计教育模式创新

得出教学改革方案在再设计后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