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摘要: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越来越差,社会各方都给予了重视。

但是,导致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我们应该对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形式进行反思。

大部分家长应当摒弃旧有的错误观念,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其自理、动手操作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

但是也要注意方法得当,避免产生反效果。

关键词:家庭;劳动教育;家长
现在出现了一部分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象,社会各方也渐渐给予了重视。

但是,我们不应该单单指责孩子动手能力差、懒惰,导致这种现象,孩子的家长占很大一部分责任。

孩子的劳动意识需要从小培养,然而一部分家长却是事事为孩子做好,过分照顾孩子,不给孩子亲手操作的机会。

其实,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应当让小孩子有劳动的机会来发展他做事的能力。

要知道做父母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儿童自己劳动的习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而不是事事帮他办好。

当小孩子年龄很小时,能力薄弱,需要父母帮忙,可是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渐渐使孩子进行相应的适当适量的劳动,而不是全权包办,使得孩子无法养成自理能力,依赖性强,并且只会索取而不会给予,缺乏责任意识。

并且,一些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和研究后发现:热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热爱劳动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

可见,热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热
爱劳动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品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家长应当掌握好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意识。

首先,家长要接受家庭劳动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然性,知道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错误的观念,他们会跟孩子说:“你就好好学习吧,你不用管家里的任何事情。

”结果,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才是他的全部事情,而家务活儿是父母的事情。

可见,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家务,而是他被剥夺了做家务的机会。

我们应当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培养他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2.正确的劳动教育可以使孩子渐渐独立、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3.正确的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也具有着积极意义,孩子会主动帮助家长减轻负担,延伸至乐于帮助他人。

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时,要了解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不同特点,而“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劳动内容。

当孩子还是婴儿时,显然它并不能做些什么,需要的是细心的呵护与照顾,以及一定的陶冶;孩子稍大,应当适当地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独立用餐,整理玩具;再大一点时,可以让孩子收拾杂物,帮助父母摆放碗筷、清洁卫生等等。

进入学校后,也不应让孩子将学校任务作为唯一,而忽略了家庭里的劳动,应适当适量的让孩子主动承担一些家
务,在整理好自己的内务外,还可以和家长分担一定的劳动,例如清洁卫生等。

需要注意的是,分配给孩子的任务不要是太过具体简单的,那样的话,只是让孩子锻炼了身体,消耗了体力,而没有起到别的效果。

马卡连柯说过:“劳动任务越复杂,越有自主性,它在教育方面就越有益。

”例如当我们需要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时,只是给了他一把扫帚,让他去扫地,这并不是很好的作法,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保持房间的清洁,而他怎样去保持,这就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并负责。

最后,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时,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家长应和学校教师多进行沟通,避免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出现矛盾的说法,不利于孩子的接受;家庭成员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要求要保持一致,不能态度严肃认真,要求却松懈,或者态度不认真,却要求严格,前者会使孩子不把要求当回事儿,后者却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不满情绪。

2.坚持性原则: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能朝令夕改,此一时彼一时。

若是对孩子已经做好了要求,当孩子没有完成劳动任务时却不予相应的批评,则会使家长丧失威信,孩子不再把家长的要求认真对待,认为家长的话不可信。

3.层次性原则: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是有明显差异的,因此对不同时期的孩子应制订相应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孩子不足以自己完成任务时,家长可以从旁协助孩子完成,例如幼儿的孩子还不
会穿衣服,家长则可以协助孩子穿衣服,但是让孩子自己扣扣子之类的事情。

但是当孩子有能力穿衣服时时,则应该让他自己完成;
4.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孩子在动作技巧、认知能力、体力均有不同,父母应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主观能动性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是单独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能力也各不相同。

所以,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孩子的能力安排相应的劳动,而不要觉得别人家孩子什么都会,也强求自己家的孩子。

5.循序渐进原则:孩子的表现是动态的,可变的,家长对幼儿要求要逐步提高。

幼儿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注意不陵节而施。

6.安全性原则:在满足孩子好奇和学习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孩子的安全,量力而行,不可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做危险动作,孩子较大时,可教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动作。

当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时,如果方法不当也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要弄巧成拙。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庭中千万别用金钱“激励”孩子去劳动
用金钱去“激励”孩子做家庭劳动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他去做劳动,却不能让他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

因为,当我们用金钱“激励”孩子去劳动时,他劳动的真正动力是钱,他会觉得,自己是为了赚钱,才去劳动,而不是为了与家长分担家务,减轻家长的负担。

而且,我们
用金钱“激励”孩子劳动,会加强他的金钱意识,让他片面地认为自己的付出必须要有金钱作为回报。

这样一来,孩子就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更会让他变的冷漠,体察不到父母平日的辛勤付出。

家庭是充满爱与付出的地方,而不是冷漠的等值交换,连家务都需要用金钱去回报的地方,因此,不要用金钱去激励孩子劳动,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得不偿失。

2.让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儿,但要量力而行
通过做家务,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的责任心,动手能力,独立性等。

因此,平日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劳动,也可以让他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儿,比如,让孩子扫地,倒垃圾,收拾房间,洗小件物品,饭前摆放碗筷,盛饭,饭后收拾餐桌,洗碗……
但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安排他的劳动内容,不能让孩子去做一些他能力不及的事情,比如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做饭,这就是强人所难了,如此难度的劳动,孩子完不成,则会产生厌恶心理,渐渐丧失劳动的兴趣。

所以,孩子劳动的内容应该从简单到复杂慢慢过渡,这样他的自我价值才能从中体现出来,他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劳动。

3.及时鼓励孩子,促进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
孩子在小时候,由于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都是喜欢帮助家长分担家庭劳动的。

但是,每当家长看到笨手笨脚的孩子做不好时,可能会说:“一边去玩吧,越弄越乱。

”就这样把孩子推向一边,打消了
他做事的积极性,那他下次可能就不会再想去做那件事儿了。

但是,如果当家长看到孩子做家务时,及时给予鼓励,这会促使孩子荣升自豪感,从而喜欢上这种行为,将其转变成一种习惯。

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一般都是鼓励声中激发出来的,所以,要及时鼓励孩子,让他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

4.耐心认真地教孩子一些家庭劳动的具体方法
有时候,虽然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但是可能会越帮越忙,比如,炒菜的时候,帮你加了一大勺盐;帮你洗碗的时候,摔碎了碟子。

这时候,我们要沉着冷静,不能因为场面的混乱而大发脾气,暴躁不安,因为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把事情做好,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干些什么的,大家都是后天慢慢学会的,家长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细心认真地将做某些事情的正确方法教给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学会。

一开始,我们可以把需要做的事情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来教孩子,细致的教给孩子方法,他才能迅速学会并从中受益。

学会了做什么,如何去做之后,孩子才更有信心去完成任务,有了好的劳动结果,孩子才会更积极地继续劳动,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