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

合集下载

肖邦的生平事迹

肖邦的生平事迹

肖邦的生平事迹肖邦是欧洲的钢琴家与作曲家,在音乐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肖邦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肖邦的生平事迹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自幼他就和华沙一位钢琴家学习谱曲和钢琴,他第一次谱曲是在6岁,后来逐渐开始登台演出。

肖邦第一次在公众演出是8岁时,当他在宫廷的一场晚会上演奏时,瞬间震惊了但是参加聚会的权贵。

肖邦在青年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打算去国外学习音乐乐理知识,而在音乐才能逐渐提升的同时,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这为后期他在波兰的民族革命的过程当中的斗争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肖邦等联合本国内的一系列有志青年在国外民主势力的支持下开始策划民主革命。

这个时期,国内的民族主义革命的发展达到了高潮,他们一起组织了华沙起义,但是由于国内斗争条件的不成熟,起义以失败告终,而由于国内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肖邦离开华沙去了巴黎。

巴黎肖邦基本上度过了一段比较安逸的时间,他和一位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九年,这九年是肖邦生平创作的高峰时期,以他和乔治桑的感情为主要创作源泉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涌现,而肖邦同样也没有放弃波兰的解放事业,他为国内的同胞在英国开办了一场演唱会,来鼓舞士气。

肖邦的创作终止是在他和乔治桑分手之后,由于乔治桑的离开,肖邦再也没有创作出重要的作品。

而最后,他也是在巴黎自己的公寓内因为肺结核去世了。

肖邦童年时期的故事肖邦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当时年仅5岁,他就开始跟随一位钢琴家学习钢琴演奏,6岁肖邦就开始自己谱曲,这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华沙,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神童一样的小男孩。

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华沙的一次宫廷慈善晚会上,当时年龄只有七岁,但是在晚会上的演奏非常成功,很多在场的权贵都认识了这个有才华的小男孩,从这场晚会开始,肖邦很快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演奏家。

十几岁的肖邦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打算去法国继续深造,成功的进军了维也纳,在周边几个国家的几场音乐会相继开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肖邦的简介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钢琴诗人——肖邦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国籍:波兰生卒年:1810—1849年地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主要作品:肖邦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

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 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侣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钢琴天才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听从他的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

1 1月,他带上一坏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

当时离11月29日爆发的波兰武装起义并不久。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希望各位喜欢!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篇1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

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

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

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时间已到,战马嘶鸣,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英勇战斗,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向故乡飞奔……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

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

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

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

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

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

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

肖邦的故事

肖邦的故事

生平:1810年,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肖邦之墓肖邦之墓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

故事: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特别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希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非常惊讶的问“是的,是那首民歌”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非常专心,知道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3.1--1849.10.17)是一位波兰伟大的作曲家。

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

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

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

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

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

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

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

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

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

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

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

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

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

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

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

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

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

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

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

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四)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四)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四)一块金表后来,肖邦在老师的安排下,又举行了几场演奏会。

就这样,肖邦在华沙开始声名大振,很多贵族家庭都以能够请到肖邦到家中演奏为骄傲。

1820年,肖邦10岁了。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一个喜讯传来:欧洲最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卡德琳娜要来华沙举办专场音乐会。

整个华沙都沸腾了,谁不想亲耳聆听卡德琳娜美妙的歌声呢?肖邦也想去现场观看,可门票太贵,他哪里有钱去买门票呢?正当肖邦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卡德琳娜要邀请肖邦为她的演唱会现场伴奏。

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啊!肖邦激动得一夜都没合眼。

妈妈亲自为肖邦准备了一身合体的晚礼服,肖邦穿上它,喜得合不拢嘴。

他大大方方地登上大歌唱家的舞台,出色地为卡德琳娜完成了全场的伴奏任务。

演出结束,卡德琳娜很感动,她拿出一块随身携带的小金表送给肖邦,并在表壳内刻上:“赠给10岁的小肖邦,卡德琳娜夫人赠,1820年1月3日于华沙。

”这块小金表成了肖邦童年时期最美好、最珍贵的记忆,它一直被肖邦保存在身边,至今还被收藏在华沙的“肖邦纪念馆”里。

花钱学唱歌1821年夏天,考虑到肖邦和他的妹妹艾米莉亚身体都不好,乡下的环境和空气可能更有利于兄妹俩疗养,父母便带着全家来到乡下沃金斯基伯爵家的庄园里度假。

乡村的田园景色绚丽多彩,天蓝水碧,云飞柳扬,到处都弥漫着绿色,连空气都飘着青草的气息。

肖邦一家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田园的景色,忘情地跳舞、猜谜、唱歌、弹琴。

在与村民的交往中,肖邦学会了地地道道的波兰舞曲,还细致地观察了“玛祖卡”舞曲的舞步和节奏,也越来越喜欢波兰的民间音乐。

他还把他在乡间听到的民歌都再现到钢琴上,他对民歌的喜欢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有一次,肖邦发现一个乡下女孩坐在栅栏上唱歌,他觉得她唱得很好听,便躲在篱笆旁偷听。

小女孩发现了,转身要走,肖邦急切地跑上前:“小姐姐,你教我唱歌,好吗?”小女孩瞟了瞟他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

肖邦真的急了,连忙追上去,他是左哀求右哄劝,小女孩就是不出声。

肖邦--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

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

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

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

这些年里,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

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

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

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

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

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

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

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

肖邦第一协奏曲的故事

肖邦第一协奏曲的故事

肖邦第一协奏曲的故事肖邦第一协奏曲是19世纪中期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杰作之一,也是钢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饱含着人生哲理和情感因素,蕴涵着丰富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肖邦第一协奏曲创作于1830年代末期,是在肖邦流亡外国期间创作的。

当时,他被政治迫害迫使离开了家乡波兰,逃往欧洲其他国家。

他在巴黎度过了10年光阴,期间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这部协奏曲。

肖邦在这一时期,通过创作音乐排解了自己的孤独感和对祖国的思念,同时表现了自己对自由和民族精神的追求。

肖邦第一协奏曲在曲式上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和波兰民族音乐传统的元素。

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以慢板开头,旋律深情悲怆,带有浓郁的东欧风情;第二乐章则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情感缠绵的慢曲;第三乐章则是高潮迭起的躁动乐章,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波兰民族性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部协奏曲的创作与肖邦个人的经历、性格和理念密切相关,既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欧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特点。

通过肖邦第一协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我们不难体察到以下几点启示和指导意义:首先,音乐艺术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

肖邦在流亡异乡的孤独和苦闷之中,通过音乐寻求了一种精神自由和情感解放,这反映了音乐的美学特征和价值,也给人们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或欣赏来寻求内心的平衡和安抚,从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慰藉。

其次,民族文化和传统是创作的重要元素。

肖邦将波兰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协奏曲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了他对音乐创作的创新精神。

这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将其融入到创作中去,使创作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最后,肖邦第一协奏曲的创作历程也体现了一个人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生态度和哲学。

正如肖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追求和生命信仰一样,我们也应该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路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2020年请问肖邦的事迹有些

2020年请问肖邦的事迹有些

请问肖邦的事迹有些肖邦的事迹著名的波兰音乐家费德利克弗朗梭肖邦不但是个杰出的钢琴家也是一个钢琴作曲家,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美好听的曲子,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

肖邦也是一位近代浪漫派的抒情音乐家,他在音乐史中,是一位神秘、爱国而最富於诗意生命的钢琴家。

肖邦的生长背景一八一○年二月二十二日,他生於多难的波兰,及一个富有的中等家庭。

他的父亲是位具有波兰血统的法国人,是个法语教师,母亲却是一位正统的波兰人,他共有四个兄妹,而萧邦便是四个混血儿当中的第二者。

萧邦生在这种家庭背景,他故必要学习钢琴。

他自小就很内向,而且他和几位兄弟姐妹一样都身体不好。

年幼的肖邦〈0~12岁〉肖邦自幼就超爱钢琴,时常三更半夜独自爬起来弹钢琴。

在四岁时、父就教他弹琴、六岁正式随季夫尼老师学习。

肖邦年幼时,使双亲无比担忧,原因是这个小男孩一听钢琴声就会哇哇大哭,原来,萧邦是因为很喜欢而感动地哭了起来,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男孩居然会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键盘,发觉能弹出声音就手舞足蹈。

当姊姊弹琴时,他也吵著妈妈要弹琴。

於是,母亲就设法让四岁的萧邦和七岁的姊姊一块儿学琴,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越过了姊姊了。

六岁时,父母亲终於明白他具有音乐异禀,於让他和宫廷钢琴季夫尼正式学习音乐。

八岁生日时,萧邦就举行公开演奏了,这是在慈善音乐会上弹奏罗维兹的钢琴协奏曲。

八岁在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使听众讶异不已,所以被誉为「莫扎特第二」。

从这时期开始,他时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长这种「即兴演奏」。

肖邦十二岁起,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斯纳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这位优秀的教授,很快就发现萧邦具有成为作曲家的优异创造能力,於是避免呆皮的教学法,尽量让他自由地发展。

少年时代〈13~25岁〉小故事〈一〉肖邦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院就读。

次年萧邦到奥国首都举行演奏会,此次音乐会相当成功。

评论虽然指出肖邦的演奏缺乏充沛的音量,可是对他纤细的触键和灵巧的指法都相当欣赏。

对於他自己谱写的作品,也认为极具才华。

高考作文素材大全:伟大的爱国者肖邦

高考作文素材大全:伟大的爱国者肖邦

这篇关于⾼考作⽂素材⼤全:伟⼤的爱国者肖邦,是⽆忧考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本⽂题⽬:爱国议论⽂论据:伟⼤的爱国者肖邦——让⾳乐成为祖国的骄傲波兰⾳乐家肖邦诞⽣之际,正是俄国极⼒向外扩张,侵吞波兰之时。

少年时代的肖邦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绪,他很⼩的时候就知道⽤琴声来宣泄他的情绪。

1830 年,法国爆发了⾰命,这极⼤地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命运动,波兰的爱国⼒量⼜重新振奋了起来。

华沙动荡不安的局势,使得肖邦的家⼈、⽼师和朋友都敦促他尽早出国深造,为此,肖邦⼀直处于激烈的思想⽃争中:因为爱国⼼使他想留下;⽽事业⼼⼜使他想离去。

他也预感到:⼀旦这次离开华沙,他将再也不能回到家乡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

离开华沙不久后,肖邦在报纸上看到了华沙爆发了起义、波兰⼈民奋起反抗的消息,这让肖邦兴奋不已。

肖邦急切地希望回国与波兰⼈民并肩作战,可是他的⽗亲和朋友劝阻他不要放弃⾃⼰的追求,还要求他通过⾳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争得荣誉。

他的作家朋友维特维茨基在⼀封信中写道:“当祖国处于⽣死存亡之际,没有任何⼀个波兰⼈能保持平静。

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吗,你远赴他乡不是为了消沉,⽽是为了在艺术中完善⾃⼰,成为你的家庭和国家的安慰与骄傲。

”肖邦反复思考之后还是留了下来。

在巴黎浓郁的艺术⽓氛中,肖邦在⾳乐上⼤为精进,⼼胸和头脑也变得更为开阔,终于成了的⾳乐⼤师。

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了巴黎拉雪兹墓地,紧挨在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利尼的墓旁。

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盛满的祖国的泥⼟,撒在了肖邦的棺⽊上,⽽他的⼼脏则被带回到他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地中,这个举动⾮常符合这位钢琴诗⼈的愿望,因为⼗九年如⼀⽇,他的⼼⼀直都在祖国。

肖邦的小故事

肖邦的小故事

肖邦的小故事【篇一:肖邦的小故事】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

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

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

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

准备睡觉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

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

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呀弹呀。

可是,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

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

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

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

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脑筋转一转你知道肖邦是哪一个国家的音乐家吗?你能说出肖邦的主要作品吗?【篇二:肖邦的小故事】八十八个琴键演绎三段感人爱情故事这是存世唯一一张肖邦的照片拍摄于 1849 年,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24 岁的钢琴诗人肖邦在家乡华沙欣赏歌剧时被一位长发飘飘的少女所吸引,她是康斯坦雅,明亮的双眸中闪烁着对音乐的爱恋,肖邦也悄悄地看着这位让他动心而如水一般的女子,肖邦对自己的好友说自己夜不能寐,总是思念着她的一点一滴。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乐家肖邦的故事⾳乐家肖邦的故事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是波兰⾳乐史上最重要的⼈物之⼀,yjbys⼩编为⼤家分享的⾳乐家肖邦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肖邦的爱国故事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肺病久治不愈,⽇渐恶化,稍⼀⾛动就虚汗如⾬,弱不禁风。

⼀⼋四⼋年⼆⽉⼗六⽇,肖邦在巴黎举⾏了他最后⼀次⾳乐会。

那天,⾳乐厅布满鲜花,⾳乐会的票在⼏天以前就已预售⼀空。

演出前,肖邦是被⼈⽤⼀顶轿⼦抬上后台的。

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扣⼈⼼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样充满⽣⽓和诗意,优美⽽动⼈。

当他⽤尽全⾝⼒量弹出最后⼀个⾳符时,听众的⽬光都集中到他⾝上了。

肖邦把⼿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来。

这时,静穆的⾳乐厅突然爆发出⼀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海的波涛⼀样向肖邦袭来。

过度的⾟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花飞闪,⼀切都在晃动,⼈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乐会的第⼆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喘,极度虚弱。

给肖邦看病的医⽣感到这对⼀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个好兆头。

⽽这时,正是⼀⼋四⼋年⼤⾰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

巴黎⼈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由的⽃争烈⽕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街上“⾃由万岁”的⼝号声。

没过多久,⾰命的烈⽕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们奔⾛相告:柏林⾰命了,维也纳⾰命了,意⼤利⽶兰⼈民赶⾛了奥地利侵略者。

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

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的激动,波兰祖国⼜有了希望。

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

从车站回来,⼼情的激动、⾏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步恶化了,他的⼼脏急剧地跳动,⼤⼝⼤⼝地喘息着。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六)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六)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六)一场没有伴奏的音乐会1829年7月,肖邦在朋友的资助下,再次出国。

这次他来到了著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的繁华景象使得肖邦目不暇接。

这边,是舒伯特的诞生地;那边,是贝多芬的墓地,到处都是音乐的圣地。

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给肖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下午,维也纳剧院经理加伦伯格见到了肖邦,他不由分说,便安排肖邦:“下个星期四,我要为你举办音乐会,请你准备一下。

”可肖邦一点准备都没有,他马上找到乐队指挥,商讨节目内容,先是贝多芬的曲子,然后是肖邦自己的《请伸出你的手》,最后是他在维也纳创作的《克拉科夫回旋曲》。

由于时间紧迫,肖邦与乐队排练的机会定在了星期三的上午。

乐队的乐手们很不情愿用这么仓促的时间来排练新作品,他们一边排练,一边发牢骚,排练得很不顺利。

到了周四,维也纳各界名流都来到歌剧院,观看肖邦的演出。

昨天的排练与配合让肖邦很不满意。

于是,正式演出时,他径直走上前台,看都没有看乐队一眼,便开始自己的演奏。

他的音乐是那样的轻柔迷人、飘逸潇洒。

没有听到理应的伴奏与配合,听众开始窃窃私语,渐渐地,没有人说话了,大家都屏住呼吸,静静地聆听着美妙的旋律。

演出终于结束了,听众狂热的欢呼声、叫好声响彻大厅,还一窝蜂地涌上舞台,把肖邦高高地举了起来。

就这样,肖邦举行了一场没有伴奏的音乐会。

一杯波兰土1830年7月,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

革命的浪潮很快波及波兰,华沙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酝酿着新的起义。

大批的警察开始上街,他们大肆地搜捕,华沙的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家人和老师的劝导下,肖邦决定再次出国。

1830年11月1日晚,天气格外凉爽,肖邦的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在他家里。

埃尔斯纳也不顾年迈,赶来参加肖邦的告别晚会。

大家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含着眼泪唱起了波兰民歌。

埃尔斯纳特意为肖邦写了一首告别歌,同学提达斯走过来,朗诵了自己的一首告别诗:不论你去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远不将祖国忘记,决不能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朗诵完,他抓起一把泥土,放在一只银杯里,递给了肖邦,庄重地说:“愿你永远带着它,不管走到哪里。

肖邦奋斗故事素材+感悟

肖邦奋斗故事素材+感悟

肖邦奋斗故事素材+感悟
当邦作为一个被大众熟知的音乐家,他的很多事迹都在大众里被广泛的传播,而他在短暂的一生留下来很多优秀的作品。

除了作品被追捧以外,肖邦的品质也受到了很多现代人的崇敬。

肖邦是一个爱国如家的人,波兰自古多难,在肖邦生活的时代,波兰一方面受到了大国的瓜分,另一方面处于沙皇俄国的封建统治之下,而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沙皇不仅对波兰人民进行奴役,还在思想上对波兰进行了剥夺,防止有新的排斥自己统治的思想诞生,但是肖邦和一批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在同时代的国外势于的帮助下,开始了波兰的民主主义斗争,那个时期,肖邦的所有创作几乎都能看出民族斗争的痕迹,反映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呐喊和对沙俄残暴统治的控诉。

而肖邦的品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他的坚持,在华沙起义失败以后,他被沙皇俄国的反动统治者迫害,被迫远走巴黎,但是即使这种情况下,他依旧没有放弃祖国的民族主义斗争,他即使是在重病的情况下也坚持组织了音乐会,为斗争中的同胞鼓气,可见他性格当中的坚韧。

而肖邦作为一个对世界都有着影响的伟大音乐家,虽然他到死都没能返回自己的国家,但是他对祖国人民的爱,他生前为波兰解放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被波兰人民牢记,在肖邦125周年诞辰,波兰政府为他重新立了墓碑。

肖邦爱国故事

肖邦爱国故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肖邦爱国故事》,希望⼤家喜欢!
1830年11⽉,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

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了⼀个送别晚会。

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的银杯,表⽰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民的同情和了解。

可是,在辗转流离的⽣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少把他的⼼脏带回去。

肖邦的⼼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地中。

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肖邦详细生平

肖邦详细生平

详细生平波兰浪漫诗人CYPRIAN KAMIL NORWID在1849年10月18日发表的肖邦布告中第一句这样写道。

对于这样的评价,特别是最后部分,只有在今天肖邦音乐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广大兴趣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是多么的贴切。

我们不仅为那些杰出的钢琴家曲目中的肖邦作品而高兴,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肖邦音乐的广大诠释者。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1927年开始设立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

早在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傅聪先生和来自日本的KIYOKO TANAKA。

在下一届比赛中来自中国的LI-MIN CHAN和来自伊朗的ACHOT-HAROUTUNIAN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赏。

在2000年的比赛中,中国选手李云迪充分显示了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和作为一个钢琴家无可置疑的成功。

仅仅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音乐天才肖邦被认为"闻名于世"是非常恰当的。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19实际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

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

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

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

关于来波兰的原因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

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 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

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

肖邦的爱国事例

肖邦的爱国事例

肖邦的爱国事例
肖邦是一位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在19世纪初期对于波兰的爱国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肖邦的一些爱国事例:
1. 情感投注:肖邦对于他的祖国波兰深情厚意。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展示了对波兰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他的作品《革命进行曲》和《英勇的波兰人》等作品都表达了对波兰民族英勇斗争和不屈民族精神的赞美。

2. 集资支持:肖邦在他的演奏会上经常利用自己的演奏来支持波兰国内的爱国运动。

例如,他在1830年起义时举行了一场演奏会,为起义者筹集资金,支援波兰反抗俄罗斯的斗争。

3. 海外声援:由于波兰在19世纪时仍处于分裂和被外国占领的状态,肖邦选择在海外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他的祖国。

他在海外积极参与波兰人的社区活动,并用音乐传播波兰文化和民族精神。

总之,肖邦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和活动表达了对祖国波兰的深深热爱和支持。

他为波兰爱国主义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波兰民族自豪和骄傲的象征之一。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替身”成名肖邦_200字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替身”成名肖邦_2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替身”成名肖邦_200 字
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

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

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

这天的钢琴演奏使听众如醉如痴,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演奏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

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使肖邦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
学习啦在此整理了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篇11836年冬天,著名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

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

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

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

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
幸福日子的回忆——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1848年,肖邦虽然病情严重,仍然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

在伦敦,肖邦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尽,他的学生把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

肖邦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称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

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让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的遗体埋葬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里尼的墓碑。

在他的葬礼上,奏响了他的《葬礼进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那杯从华沙带来的祖国的泥土,被撒在他的灵柩上,他的心脏装在匣子里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里。

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

这位女性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
流。

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与诗人缪塞刚刚分手。

肖邦却有女性气质。

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

他还不到30岁,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

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

肖邦在乔治·桑的进攻下和她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

爱情不仅使肖邦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

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乔治·桑仍然是生气勃勃,他们不得不分手了。

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9年,这9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也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

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

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

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

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

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

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

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

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

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

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

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

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

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
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

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

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

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

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

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

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

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

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

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

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
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猜你感兴趣:1.为什么称肖邦为"钢琴诗人"?2.励志睡前故事文字版3.热爱祖国的人物故事4.名人励志小故事50字18个5.音乐家肖邦的简介6.名人成功的故事5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